首先,對於新版友的盛大歡迎~(用力拍手)這麼硬的論述大概沒人會回文了,所以我得代替大家寫多一點!
我也很喜歡秋山瑞人作品。伊里野的天空,是我排在心目中前三的著作。
(OS:南方之島完結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eva01兄的討論激起了我回文的慾望,雖然我很想把這篇討論移到底下的網友創作匯集板置頂,因為那裡能參與討論的人可能比較多(尤其二屆角川第一刷結束後),端看eva01兄願不願意了。
先不管回文的這個廢材作者是個什麼咖小,我們來回顧eva01兄提出的一個關鍵詞彙:
迫在眉睫。或許,我們應該把這個詞彙更加的概念化,先姑且稱做
即時性好了。我沒有要貿然充當大濕的意思,這只是為了方便行文所下的操作型定義,內容係指在小說行寫作上大量運用
現在式甚至
現在進行式的寫法,創造出一種懸疑以及迫切的緊張感攫取閱聽人的視線。
事實上,我認為有關
迫在眉睫或
即時性被過於誇大的強調了。我同意小說的確是扎根於人和其命運,而不是動作。重要的並不是他做了什麼(What),而是他怎麼去做(How)。或許我說的有點抽像,這個原則其實指的是行為背後的邏輯性,而不是行為本身。若是沒有在文中給予足夠的資訊,行為本身是斷裂的、失去意義的。比如說人物本身的吐槽,我常發現很多新閱作品中的吐槽不但不能引人發噱,其存在意義本身也很貧乏。一部小說中去掉了所有的吐槽,對劇情本身有任何影響嗎?我想答案大家都知道的。
那麼又為什麼,行為本身(以吐槽為例)在當代作品,尤其是輕小說中如此重要?
我認為創作沒有對與錯之分。就算創作理論再怎麼完備,該去實踐的主體仍然是人類本身。我認為輕小說並不會因為與劇情失序而斷裂的
即時性行文而失色,相反的,它在讀者群裡面創造了另外的價值。
古典作品,相對於當代輕小說,是很講邏輯的,不只是劇情上的邏輯,甚至連人物的思考與行為都具有一套縝密的原則。比起行為,更重要的是行為背後的意義面。會不會是思考的流動要先於行動,因此一切的行動都已成過去?我們只需要瞭解他做了什麼,而不必細究他用了什麼方法?
舉個例子來說,在一段充滿意識流的敘述之後,輕輕帶過一句事件,主角已經打敗了他的對手。這當中著重的是情緒與思緒的糾葛,而非主角用了何等高超而華麗的劍技,這與當代輕小說恰恰相反。我們冀求能夠表現出
即時性的文字,要以具有衝擊性的行動在閱聽人腦海中留下鮮明而強烈的印象,而場景的構築,尤其是行為的意義面,則被善意的忽略了,甚至場景本身只是為了展演行動所準備的舞臺踏階罷了。
說實在,構築具有完備意義的小說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但是小說或故事要好看,意義卻不見得據有那麼重要的位置。
即時性的場面與懸疑的大量運用,所謂的超展開或舞臺送神讓閱聽人在理解意義與邏輯前就先被圖像式的文字給盈滿了腦海。不需要思考,華麗而繁複的影像已經充滿了腦袋,原本含蓄的文字轉變為強力的視覺意象。毋怪乎,有人批評許多當代小說是對於讀者的一種強暴,而且是思想上的強暴。只要讀者在經歷感觀刺激與愉悅後,有一句XXX好萌就夠了。
速食的滿足,或者可以這麼說?
然後,很快的進入下一則故事,尋找新的感動?
這沒有對錯。比起喬治歐威爾的1984,我還是喜歡艾西莫夫的基地。
比較困難的是,身為作者的另一個我,該怎麼去適應這麼模式?
我是個廢柴作者,不能以理性構築完美的思想與意義。我只有自認對描寫與敘述稍微稱手。
所以我選擇我能接受的書寫方式,那就是我所追尋的想象,我所信奉的正義。
這麼一來,我寫下的是什麼東西?這種充斥著極端個人主義的糟糕物是什麼東西?
我想,可以的話,就把它命名為"只屬於我的輕小說"吧!
引言回覆:
我們要找的是輕小說的本質,能囊括所有種類輕小說的本質。——
這讓我想到某個政治人類學家說過的話:我無意發展一種能蓋括全部特徵的類型學,使用一套分類概括所有的類型原本就是錯誤的思考方式。以此為警語,看看所謂輕小說的定義根本就是一個笑話。我認為我們發展出如此多的定義與類型學並不是要把輕小說做分類,而是要透過這樣的思考方式去探求輕小說受歡迎的要素,以及作為輕小說的初涉門徑。若非沒有這樣的分類出現,我們無從思考如何去反駁它,甚至連思考的基礎著力點都未嘗存在。
因此,我支持輕小說是"以主觀認同"區隔的。不如說我只能這麼堅持,因為我可不想被人說:你寫的這鬼東西根本不是輕小說XD
正因為有了這層認知,寫東西時才能胡作非為,主觀認同真是個欺騙自己頗為好用的擋箭牌。
P.S.看到eva01兄臨摹秋山瑞人的風格,讓我很想拜見貴作啊~我自認為能力不足,所以找了調性接近的榊一郎當作參考對象......雖然我也很喜歡岩井恭平或賀東朝二等人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