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勢主義-Offensivism

攻勢主義社團專屬論壇
現在的時間是 2025年 1月 3日, 08:54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7 篇文章 ] 
發表人 內容
 文章主題 : 輕小說到底怎麼定義已經被討論過很多次了,最近有點想法,不知道能否接近些輕小說的本質•••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11月 22日, 14:19 
離線

註冊時間: 2009年 11月 22日, 12:36
文章: 6
首先,請允許我粘貼一段小說教程••••••這也是我思索的起點:

引言回覆:
不要刻意追求“迫在眉睫”
  小說不是紮根於可視的動作中,而是植根於人物和他的命運。其主要事件常常是思想和情緒的發展歷程,這些是無法用視覺形象表現出來的。
  ——川•馬隆
  
  幾年前,現在時態在小說中被普遍使用,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作家。我是在以過去時為主要寫作時態的年代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我感到用現在時寫作是一種背離。
  我問我的學生為什麼喜歡用現在時寫作,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它給人以強烈的迫在眉睫的感覺。當我讓他們給“迫在眉睫”下個定義時,他們說,就是當你閱讀時,故事正在發生。
  當我們在閱讀時,故事正在發生,這是什麼意思呢?約翰走到窗前,拉開窗簾向外看去:他看見鄰居正在啟動汽車;他的妻子走進房間,說她要去商店,如此等等。這些敘述實在是無聊之極。不過,當我們閱讀時,它確實是正在發生。讀者願意看到書上所寫的東西都客觀、真實,對事情發生的時間予以關注。但現在時要求讀者相信故事是在他們閱讀時所發生的。
  他們以“迫在眉睫”為擋箭牌,將場景急迫地推到讀者面前,使他們只能依賴那些最表面、最迅急的描寫,來感覺那些既不動人也不真實的東西。於是,讀者對於作品的參與變得缺乏想像力,閱讀變成一種被動的、消極的活動,就像大夫敲擊你的膝蓋時,你所做的膝跳反應一樣。
  “迫在眉睫”意味著沒有任何調和,故事中的場景和讀者之間沒有任何障礙。如果說現在時產生的是“迫在眉睫”效應,那麼過去時則發揮了一種仲介作用,就是說,不論在過去發生的事件多麼激烈,如今都不那麼至關重要和具有同樣的影響力了。這是一個有趣的價值判斷,它提出了究竟什麼是小說的問題。
  現實生活與小說的現在時是兩碼事,生活是無序的,它在被不斷地創造著。我們需要擺脫它過去的束縛,把握眼前和未來。而小說則相反,它為我們展示人物,講述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存在是轉瞬即逝的。小說又是一種技巧,它把生活中任意的片段連接起來並為之設定範圍。
  要理解一個人物,我們必須注意他或她人生經歷的軌跡,我們是通過小說對人物過去和現在的描寫來看清這點的。而現在時的運用逃脫了那種軌跡,逃脫了把思索付諸於人物背景的責任。一些用現在時寫作的小說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讀後如同匆匆瞥一眼街上陌生的路人。這意味著給我們留下印象的也就是那匆匆的一瞥。
  已經有人注意到,今天現在時盛行的原因之一是受到電視的影響。電視依賴于紀實、動作和視覺衝擊。但小說不是紮根於可視的動作而是紮根於人物及其命運。它的主要事件常常是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發展歷程,這些是無法用視覺形象表現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偉大的作品卻難以拍出成功的電影的原因。
  現在時在小說中發揮了某種莫名的技巧,它描述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動作,例如前面所述,約翰向窗外看去,看到了鄰居的汽車,然後聽見他的妻子說要去商店買東西。然而,在平淡無奇的外表之下,人物的內心可能正在發生激烈的變化。例如,約翰是否會因這一巧合而產生猜疑,他的妻子為什麼和鄰居在同一時刻外出?作者把視覺上枯燥的動作呈現出來,其餘的則留給讀者自己去遐思,就好像主人用整條金槍魚招待客人,卻又讓他們去尋找藏匿著的魚子醬。
  我必須承認,有時用了現在時,文字顯得更加生動。
  下面一段文字選自連載小說《柴》,作者盧梭•班克描繪了一個名叫納爾森•潘特的酒鬼,他每天早晨,甚至整個一生都沉醉在酒裡。
  
  雪深得出乎意料,已經有8到10英寸那麼厚了,而很滑。潮濕的大雪片在強勁的東北風推動下所向披靡,朝它所遇到的任何物體的表面貼去——樹木、房屋、穀倉和煙囪。此時納爾森•潘特正從穀倉大開的門裡走出來。
  他一下子就變白了,當他走到木柴堆時,已經成了個雪人,甚至臉上也都是雪。儘管他把頭使勁地往大衣裡縮,以至於幾乎看不清茫茫大雪後面的路。
  
  緊接著,主人公要返回穀倉了。
  
  黑暗在雪白的世界中彌漫開來,路看上去那麼遙遠,好像要走很多裡、很多年似的。他懷疑自己是否還能走到那兒,也許他要花上一年,甚至一生的時間,才能在大雪中跋涉到那個寂靜、幽暗、冰冷的穀倉。然後把三塊木柴整齊地、一個挨一個地堆放在一起,形成新的一排。
  
  在這裡,現在時被運用得如此之妙,如此準確和富有節奏感。班克所做的,就是將人物的內心體驗滲透在了他的敘述中,但這卻是大多數好用現在時的作者難以做到的。
  目前的情形和50年前真是大相徑庭,那時作家以能夠描述不同的聲音而驕傲,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整齊劃一。有的說話者以其獨特的聲音顯示出對語言的執著,而另一些說話者聲音之單調空洞令聽者感到遲暮。所以作者的聲音足以顯示出他們的故事生動與否。
  現在時的氾濫不僅是因為年輕人喜歡緊跟潮流,它還反映出作者害怕聽見自己的聲音。他們也許認為暴露肉體要更舒服些,這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書中得到了證明。他們對說出自己的幻想、真正的內心情感感到害羞。
  作家們也許會說,我的人物正在做這做那,這是一種永遠在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的動作,對此作家不必承擔全部責任。
  但沒有什麼能比作者對作品全身心的投人和深刻理解更珍貴的了。如果作者自己不能探究其人物的命運,那麼讀者就更做不到了。真正的“迫在眉睫”與是否用現在時還是過去時沒有多大關係,對作品的把握才是關鍵。
  一個作者如何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作品的火候呢?卡羅爾•奧茨曾說過,作者最應具備的是耐心。我還要加上一點:勇氣。這裡所說的勇氣是一種對文字的敏感,一種偷窺或突然陷入危險、但令人興奮的感覺,它有點像武士精神。神經質的人所具有的勇氣和一般而言的勇敢是截然不同的。作家的勇氣在於用他或她的獨特方式來行事,作家深人人性的每一個角落,而這正是普通人所忽略的。深人的目的在於理解,並把它們揭示出來。每一個故事能挖掘多少人類的體驗,取決於文字所能輻射到的範圍。正是這種理解給予了偉大的作品以魁力和穿透力。
  一旦對作品的理解達到了這種切人骨髓的程度,那麼現在時能夠同過去時一樣有效。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格雷厄姆•斯威佛茨的小說《大沼澤》,現在時和過去時被美麗地穿插在一起,來展現人物命運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艾利斯•蒙羅的小說也是和過去緊密相連,那些故事很流暢地在時間的長廊裡前後流動,時態也相應地發生著變化。
  最後讓我們再看看狄更斯和哈代等不朽的作家吧,他們將現在和過去穿插起來強調人物經歷的連貫性,他們所聯繫起來的不僅是過去和現在,而且是行為和後果,人物與讀者,小說內和小說外的世界。



看這篇教程的時候,我正模仿秋山瑞人(我最喜歡的輕小說家= =)的文風,但是,我發覺這篇教程裡說說的“過去式”幾乎在秋山的小說裡很少出現,於是我翻閱其他作品,發覺都有這種特徵(大多都完全沒有“過去式”)。

輕小說的定義爭論了很久,但它是什麼?
引言回覆:
關於“輕小說”,目前仍很難有人能夠揭示這類內容涵蓋青春、校園、科幻、奇幻、恐怖、歷史、動畫等類別的作品給與明確的定義。按日本媒體報導與各家出版社出版時的方向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青少年等年輕讀者為主要對象的娛樂小說。
  2.以讀者平常使用的口語來書寫。為了讓年青一代有閱讀喜愛的興趣,
  許多輕小說都會採用以對話為主體來展開故事,並且從主人公的視角出發的第一人稱的作品也不少。
  3.在封面上、內頁上大量使用插畫,有強烈的視覺效果。 一開始就使用插圖介紹角色的情況也很多。
  4.風格上受到漫畫、動畫的影響。
  5.作者並不是向青少年訴說一個故事,而是以和青少年讀者相同的視點來描述作者本身認為有趣的故事。
——摘自百度百科


題材種類並不能用於判斷,輕小說並沒有創造出新的題材,而是在通常題材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加入ACG文化。——戀愛、奇幻、科幻、推理、恐怖等題材的通常小說很多,但通常小說會出現輕小說裡那樣“有愛”的女僕、妹妹嗎?
受眾群不能用於判斷,輕小說也有成年向的(我是說內涵,不是指內容18X••••••)!
主角類型也不能用於判斷,有很多人認為“輕小說的主角是少男少女”,《fate/zero》、《永生之酒》等作品是反證。通常小說也有很多主角是少男少女的,如《黃金羅盤》,但明顯能有感覺,它不是輕小說。特別說一下百度中所說的第五條,哪個作者所寫的不是本身認為有趣的故事?以成人的視角講述故事的作品同樣存在,《沙耶之歌》的內容是青少年的東西嗎?但成為小說化後,依然是“輕小說”。

我們要找的是輕小說的本質,能囊括所有種類輕小說的本質。——

關鍵在於文體,小說的文字,他們才能真正讓我們感受到:“啊,這就是輕小說!”——
“輕鬆、口語化化的文體”?文風雋永嚴謹,非口語的輕小說怎麼沒有呢?寫輕小說出道轉正統文學界的作家是有很多的。
著名文學評論家大森望在其《亂砍輕小說》一書中指出:輕小說雖然可以稱作是“用文字寫成的漫畫”,但其讀者層有擴大至三四十歲成年人的趨勢,輕小說中也不乏實驗性或與一般通俗小說並無二致的作品。

那麼,輕小說與通常小說的關鍵區別——那給我們奇特感受、俘虜我們的,到底是什麼?!

說我自己,看輕小說時,總能感到一種“動畫感”,——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受,就像看動畫一般關注著主角。這是否就是所謂的“迫在眉睫”感呢?
回想自己所看過的輕小說,快速的對話接人物動作經常成為一大段,這在通常小說裡是不多了(就算是日本自己的通常小說裡也不多,如《人間失格》、《真理先生》等)
而這些,正是創造“迫在眉睫”感的途徑之一。同時,“迫在眉睫”感使之產生了“動畫感”,佐以ACG的東西,我們常見的輕小說才成型。
所以,輕小說的本質(可能有更好的詞)是種特殊的寫作風格,一種注重現在式的寫作。

另外:老實說,比起名著,我看的輕小說數量是幾倍以上的,而且我也是被輕小說說俘虜才拿起筆的;所以對於“小說”,我的感覺首先就是輕小說的感覺,一直在尋找輕小說與通常小說的區別,但總沒法抓住那關鍵的東西,也許,這次進了些••••••
再另:發燒了,雖然是低燒,三十七點三到四攝氏度。不知道是否為H1N1,有成為傳染源的危險,猶豫要不要上學,雖然我父母說這點燒沒關係••••••

第一次在這發帖,規矩還不太懂,大大們多包涵•••••••••

——BY 大陸某小白

_________________
不行···要成NEET了·····不能啊!!!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輕小說到底怎麼定義已經被討論過很多次了,最近有點想法,不知道能否接近些輕小說的本質•••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11月 22日, 16:40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2日, 06:15
文章: 171
來自: 兄想父嫁姐戀妹控
首先,對於新版友的盛大歡迎~(用力拍手)這麼硬的論述大概沒人會回文了,所以我得代替大家寫多一點!

我也很喜歡秋山瑞人作品。伊里野的天空,是我排在心目中前三的著作。
(OS:南方之島完結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eva01兄的討論激起了我回文的慾望,雖然我很想把這篇討論移到底下的網友創作匯集板置頂,因為那裡能參與討論的人可能比較多(尤其二屆角川第一刷結束後),端看eva01兄願不願意了。

先不管回文的這個廢材作者是個什麼咖小,我們來回顧eva01兄提出的一個關鍵詞彙:迫在眉睫。或許,我們應該把這個詞彙更加的概念化,先姑且稱做即時性好了。我沒有要貿然充當大濕的意思,這只是為了方便行文所下的操作型定義,內容係指在小說行寫作上大量運用現在式甚至現在進行式的寫法,創造出一種懸疑以及迫切的緊張感攫取閱聽人的視線。

事實上,我認為有關迫在眉睫即時性被過於誇大的強調了。我同意小說的確是扎根於人和其命運,而不是動作。重要的並不是他做了什麼(What),而是他怎麼去做(How)。或許我說的有點抽像,這個原則其實指的是行為背後的邏輯性,而不是行為本身。若是沒有在文中給予足夠的資訊,行為本身是斷裂的、失去意義的。比如說人物本身的吐槽,我常發現很多新閱作品中的吐槽不但不能引人發噱,其存在意義本身也很貧乏。一部小說中去掉了所有的吐槽,對劇情本身有任何影響嗎?我想答案大家都知道的。

那麼又為什麼,行為本身(以吐槽為例)在當代作品,尤其是輕小說中如此重要?

我認為創作沒有對與錯之分。就算創作理論再怎麼完備,該去實踐的主體仍然是人類本身。我認為輕小說並不會因為與劇情失序而斷裂的即時性行文而失色,相反的,它在讀者群裡面創造了另外的價值。

古典作品,相對於當代輕小說,是很講邏輯的,不只是劇情上的邏輯,甚至連人物的思考與行為都具有一套縝密的原則。比起行為,更重要的是行為背後的意義面。會不會是思考的流動要先於行動,因此一切的行動都已成過去?我們只需要瞭解他做了什麼,而不必細究他用了什麼方法?

舉個例子來說,在一段充滿意識流的敘述之後,輕輕帶過一句事件,主角已經打敗了他的對手。這當中著重的是情緒與思緒的糾葛,而非主角用了何等高超而華麗的劍技,這與當代輕小說恰恰相反。我們冀求能夠表現出即時性的文字,要以具有衝擊性的行動在閱聽人腦海中留下鮮明而強烈的印象,而場景的構築,尤其是行為的意義面,則被善意的忽略了,甚至場景本身只是為了展演行動所準備的舞臺踏階罷了。

說實在,構築具有完備意義的小說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但是小說或故事要好看,意義卻不見得據有那麼重要的位置。

即時性的場面與懸疑的大量運用,所謂的超展開或舞臺送神讓閱聽人在理解意義與邏輯前就先被圖像式的文字給盈滿了腦海。不需要思考,華麗而繁複的影像已經充滿了腦袋,原本含蓄的文字轉變為強力的視覺意象。毋怪乎,有人批評許多當代小說是對於讀者的一種強暴,而且是思想上的強暴。只要讀者在經歷感觀刺激與愉悅後,有一句XXX好萌就夠了。

速食的滿足,或者可以這麼說?

然後,很快的進入下一則故事,尋找新的感動?

這沒有對錯。比起喬治歐威爾的1984,我還是喜歡艾西莫夫的基地。

比較困難的是,身為作者的另一個我,該怎麼去適應這麼模式?

我是個廢柴作者,不能以理性構築完美的思想與意義。我只有自認對描寫與敘述稍微稱手。

所以我選擇我能接受的書寫方式,那就是我所追尋的想象,我所信奉的正義。

這麼一來,我寫下的是什麼東西?這種充斥著極端個人主義的糟糕物是什麼東西?

我想,可以的話,就把它命名為"只屬於我的輕小說"吧!

引言回覆:
我們要找的是輕小說的本質,能囊括所有種類輕小說的本質。——


這讓我想到某個政治人類學家說過的話:我無意發展一種能蓋括全部特徵的類型學,使用一套分類概括所有的類型原本就是錯誤的思考方式。以此為警語,看看所謂輕小說的定義根本就是一個笑話。我認為我們發展出如此多的定義與類型學並不是要把輕小說做分類,而是要透過這樣的思考方式去探求輕小說受歡迎的要素,以及作為輕小說的初涉門徑。若非沒有這樣的分類出現,我們無從思考如何去反駁它,甚至連思考的基礎著力點都未嘗存在。

因此,我支持輕小說是"以主觀認同"區隔的。不如說我只能這麼堅持,因為我可不想被人說:你寫的這鬼東西根本不是輕小說XD

正因為有了這層認知,寫東西時才能胡作非為,主觀認同真是個欺騙自己頗為好用的擋箭牌。


P.S.看到eva01兄臨摹秋山瑞人的風格,讓我很想拜見貴作啊~我自認為能力不足,所以找了調性接近的榊一郎當作參考對象......雖然我也很喜歡岩井恭平或賀東朝二等人就是了。

_________________
千歳のちは超可愛いの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輕小說到底怎麼定義已經被討論過很多次了,最近有點想法,不知道能否接近些輕小說的本質•••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11月 22日, 17:38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7日, 03:36
文章: 235
來自: PSU
私以为,其实不用太过在意“轻”这个字眼。

以个人的观点,日人现在广泛使用“轻小说”这个观念,是因为作为动漫作品的相关跨媒体文学产品【或者说,“可能的”文学产品。毕竟很多时候是先有小说后有动漫改编物。而已经有了小说但暂时还未改编为动漫的也很多】,希望将之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门类里区分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子目录。这个概念在产生的时候就不是很明确。而现在以日人自己发达的动漫产业,随着改编作品的范围日渐广泛,这个界限就更加模糊了。

在中文wiki里,对“轻小说”的产生与历史的解释如下——
轻小说一词的语源
Light Novel这个名词是日本发明的英文名词(和制英语),来源说法有很多种,由NIFTY SERVE(@NIFTY)的SF‧Fantasy电子会议室里参加的读者们讨论间造词,取其“轻的小说”意思而来,是最有名的说法。依字面上来看,可以解释为“可轻松阅读的小说”[1]。

[编辑] 轻小说历史的开始
轻小说历史的开始往前去推断,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1975年创刊的“朝日ソノラマ文庫”,代表性的作家有高千穗遥、菊地秀行,另一说则是从新井素子和冰室冴子进入文坛的1977年开始算起。尤其是新井素子以第一人称撰写青少年小说,在当时是相当大胆的突破与创新,而因为出道时都是“与读者相近的世代”,并且“连描述性文字都以口语体书写”,影响后来该领域作者的书写风格甚巨,所以她更被后人视为是轻小说的始祖。


可见,当时会出现这一专有名词也只是因应时势而已。在这一名词被引进前,中国早就有了以青少年读者为目标群的,应用大量口语的小说作品。如果真要讲究起来,那举例如“童话大王”郑渊吉的很多“童话”摆到现在也一样适合轻小说的概念。《第三军团》等年代稍早【在日本动漫大量涌入及土产网络小说泛滥前】的有强烈现时背景特色的小说也可以归类进“轻小说”了。

至于说到“如电视般的视觉冲击”等直观感受的表达,对于在言语里动词明确区分现在时与过去时的日语还有英语来说自然要考虑很多方面。而汉语大多数时候只需要在某处叠加时间壮语就能表达清楚。所以汉语写出来的作品有没有“视觉效果”就纯粹看的是作者意愿还有文字功底了。而这也就涉及到如汉译小说有时就不会给读者带来时间的隔阂感【大多时候还是有的,因为这里不光有原著文风的时代性问题,还牵扯到翻译的时代特色。当年有相声作品就嘲笑过早期汉译小说那古怪的文笔】,因为用到的那些动词在汉语里无所谓现在时与过去时。

日人自己对“轻小说”条目有一个界限条件是“区分于儿童文学与纯文学”。这里的“儿童文学”自然就证明了“轻小说”针对的读者群的年龄段,而“纯文学”私以为这里一是指文法,二也是在强调轻小说的跨媒体特性。不过总不能因为有了《岩窟王》就说《基督山伯爵》是轻小说,所以其实这方面的界限也是在逐渐淡化。不客气地说,就说中国吧,若以文风和读者群来区分,现在一大半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网络小说要归类的话都可以算作轻小说。

总之,私以为现在“轻小说”的概念也就是这个媒体爆炸时代的又一衍生物。媒体爆炸时代么。现在写个小说哪像过去那样,早几个世纪要出版个稍微大部头点的小说得全书写好以后投给出版社然后再三修改再找个投资方出版。后来印刷术发达了有了报纸就开始出现赶稿的连载小说。现在好了,网络时代么,网络小说大行其道,一大根源就是“出版【这里不是指出成纸书,是说能被读者看见】”的成本和时间间隔大幅降低了,而作者的范围也大大扩张。这一切都使得用口语化的文风来表达的【嘿嘿~早期的纯粹的“文学青年”们可不会这么没品味。人家好的就是那种阳春白雪的孤高感么……】针对青少年读者群的作品泛滥。故不用太过在意“轻小说”的本质,那本来也是一个随着时间而产生和渐变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
进化中……


最後由 welsper 於 2009年 11月 22日, 18:0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輕小說到底怎麼定義已經被討論過很多次了,最近有點想法,不知道能否接近些輕小說的本質•••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11月 22日, 17:59 
離線

註冊時間: 2009年 11月 22日, 12:36
文章: 6
回Grigodeathwing大:
置頂我是願意的——只要真的有價值。
首先,關於創作沒有對錯之分我是十分贊同的,如果有對與錯,那麼完全可以給電腦編一套創作規則,加入參數,讓電腦寫好了!——像雷蒙德•卡佛,他的東西可以說違反了所有的所謂的“規則”。

引言回覆:
這讓我想到某個政治人類學家說過的話:我無意發展一種能蓋括全部特徵的類型學,使用一套分類概括所有的類型原本就是錯誤的思考方式。以此為警語,看看所謂輕小說的定義根本就是一個笑話。我認為我們發展出如此多的定義與類型學並不是要把輕小說做分類,而是要透過這樣的思考方式去探求輕小說受歡迎的要素,以及作為輕小說的初涉門徑。若非沒有這樣的分類出現,我們無從思考如何去反駁它,甚至連思考的基礎著力點都未嘗存在。


我贊同大大的說法, 非常贊同。單純的定義是完全無意義的。我思考什麽是輕小說那麼多,根本上也就是爲了讓我的東西是輕小說••••••

關於如何以理性構建完美的意境與意義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P.S:《伊利野的天空——UFO之夏》是好作品!握手!當初看完時,我就興奮地在心裡對自己說:“沒錯!這就是我所想的文風!我要寫的東西是這種風格的!”但是到現在,那種風格怎麼創造還不是很有把握,只學到點鏡頭感的營造,環境對人物性格的交互,細節的效果••••••最近再次重看才意識到其實《伊利野》一直在用幽默的形式講述一個悲情故事(被拍飛)••••••榊一郎是大師啊••••••
另:大大不要說自己是廢柴作者了,我會很羞愧的,您已經邁出了您一步,就算是“廢柴”,也是個“作者”。而我只是個喜歡塗寫、單純的的“廢柴”而已••••••

_________________
不行···要成NEET了·····不能啊!!!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輕小說到底怎麼定義已經被討論過很多次了,最近有點想法,不知道能否接近些輕小說的本質•••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11月 23日, 07:09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2日, 06:15
文章: 171
來自: 兄想父嫁姐戀妹控
讀Asad的著作Genealogies of Religion時偶然間發現對岸一篇關於輕小說的文章(這兩者究竟怎麼連繫起來才被我搜尋到的OTZ)

原文節錄網址,本文應該是刊載於《小说界》(2009:5)的短論:
http://74.125.153.132/search?q=cache:oz ... =firefox-a

引言回覆:
如果說宅人是動漫產品(包括原作和各種衍生)的消費者和製造者,輕小說就是宅人的消費品和產品。轻小说在日文中读作“ライトノベル”,简称“ラノベ”,源自日人生造的英文词light novel。作為宅人的小說,輕小說與動漫密切相關,這類作品或衍生自動漫作品,或採用動漫式的世界設定,有時還衍生出新的動漫作品。輕小說的題材可謂包羅萬象,言情科幻魔幻推理恐怖懸疑一應俱全;形式上足夠生動活潑,語言貼近青少年生活不說,還大多圖文並茂;發行則走薄利多銷的文庫本路線,類似於美國經濟蕭條期的“pulp fiction” (紙漿小說);就歷史而言,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那正是宅人剛開始活躍的時代;要是論及現實,輕小說不僅在日本本土擁有專門出版社、大批作家和廣泛讀者,更是在全球範圍遍地開花,遠的不說,中國的輕小說寫作早已勢洶洶地登場。

(中略)

繞了一圈,讓我們回頭來看東浩紀在《動物化後現代》一書中闡釋的觀點,這才是我所關注的“宅文化/輕小說現象的社會文化分析。”別看東浩紀是個畫月野兔、 萌淩波麗的宅男,這人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起來,還是頗有學院派博學多識、條理清晰的風範。宅男哲學家東浩紀到底怎樣談宅文化以及作為其代表現象的輕小說呢? 他認為宅文化集中體現了後現代社會的結構性特徵:
1. 宏大敘事的消亡;
2. 擬像的氾濫。

“宏大敘事的消亡”一說源自利奧塔;而“擬像”則由波德里亞來發揚光大。把利奧塔和波德里亞的理論具體落實到宅文化中,東浩紀提出了這個問題:閱讀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以此類推:
以閱讀為代表的生活方式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改變了生活方式的人之主體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為了回答後面的問題,我們先從閱讀方式的變更談起。在這方面,東浩紀發展了“資料庫”的概念。什麼是資料庫?

答案一:就社會功能而言,是取代宏大敘事的宏大非敘事。
答案二:就具體內容而言,是“萌要素”的集合、歸類、和再迴圈。

更詳細的解釋是這樣的:動漫、遊戲和輕小說的消費者在其消費過程中不再以追求作品背後的深層含義為目的。對她們而言,雖然拯救世界的故事還在周而復始,但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卻已然破產。所以,故事雖然繼續宏大,卻不再模擬耶穌的再次降臨 或某某主義理想的實現。哪怕這樣的模式還在,真正吸引消費者的卻是具體人物和特定細節的“萌要素,”諸如美少女的性感兔耳、女僕裝或是美少年的優美鎖骨; 體現在小說中,“萌要素”則可能是勃發著少年意氣和青春情緒的新潮詞彙和眩人眼目的語言拼貼、圖文呼應。我有朋友寫輕小說體的歷史小說,文中果然是不見歷史脈絡,唯有萌點多多,可謂宏大非敘事的典範。而消費者熱衷於萌要素,於是便圍繞著這些特定的要素塑造新人物、編寫新故事,對於消費/製造者而言,這些蘊涵著她們心血的衍生物成為了比現實更真實的“擬像。”然而,擬像所擬的難道是所謂的現實?更有甚者,原作和同人難道就不能互相轉換?這正印證了波德里亞把後現代社會當做巨大擬像的論調,我們的世界無非是狄斯奈樂園,是萌要素滿天飛的資料庫。

生活在這樣一個資料庫世界裡,我們莫非要經歷一場人間失格?答案是肯定的。宏大敘事消亡了,真實湮沒於擬像的超現實中;歷史終結了,人本主義意義上的人也隨之不復存在。資料庫所滋養的,是我們這群宅“動物。 ”“動物”一詞出自科耶夫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解讀,這位俄-法哲學家聲稱二戰後的世界是個需求取代欲望的年代,人們回歸動物式生存,與社會環境和諧相處,只培養可以被隨時滿足的需求,不再糾結于永遠懸置的欲望或探求生命的深層意義。科耶夫認為戰後的美國是和諧的動物社會,而日本是虛榮的勢利社會。東 浩紀不盡以為然,他主張美日合流,宅的根源是六七十年代的美國亞文化,而當今的日本也是地道的動物世界,君不見遍地宅人忙於追新番、攢手辦、寫同人、玩cos,內心的饜足雖然微小,卻得之輕易還源源不斷?這樣的潮流又何止局限於區區島國?我承認,我也是頭動物,可動物也該有動物的勤奮和敏銳。生命意義之 類的話題太宏大,我的資料庫裡裝不下,但樂此不疲地“萌”一些可以企及的東西,比方說敬業地讀書、思考、表達、交流,並因此而得到需求上的滿足,還是值得 追求和宣揚的,這也算是這篇文章的題外之意吧。


相信Eva01大看到的問題也早有學者研究過了,宏大敘事的消亡擬像的氾濫幾乎就是我們在討論中反覆出現的一個輕小說特徵。不過這篇文章的作者還討論了由這種現象反映到身為主體的人身上的變化的問題。看來我不必多說些什麼,因為文中幾乎解答了對現象背後的大部份迷惘,經歷了什麼是輕小說事情何以發展到這步田地,接下來該走的路還是得自己走。

PS.近幾天我會把這篇討論串移到角川投稿作品交流區 暨 板友創作展示區,之後要回串找不到就去那兒吧XD

_________________
千歳のちは超可愛いの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輕小說到底怎麼定義已經被討論過很多次了,最近有點想法,不知道能否接近些輕小說的本質•••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11月 23日, 12:09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其實與其說輕小說的誕生是「宏大敘事的消亡」與「擬像的氾濫」;個人認為這毋寧更加是一種對二十世紀的現代文學進行的一種反動。

個人以為從普遍角度來看,以娛樂性質和角色消費性為主軸的小說其實不僅是日本輕小說,二十世紀末期90年代以後的小說,不分歐美已經普遍地帶有這種現象。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或是天使與魔鬼,比起20世紀初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的車輪下或是流浪者之歌那樣以說教論理為主軸的小說,已經有了很明顯的差別。

同時,1990年代的日本文壇,也跟1960年代的日本文壇有著明顯差別。最明顯可見的趨勢,就是大眾文學的再勃興,吉川英治賞與直木賞等大眾文學獎項的得主成為暢銷作家;同時那些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以文字藝術的精雕細啄見長的作家,卻再也得不到21世紀的讀者或市場的青睞。歐美也有這種普遍的現象,近幾年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幾乎都是書市毒藥。

換句話說,輕小說的誕生應該歸功於20世紀後半期價值觀的顛覆,新古典主義與理性主義的道德觀在我們出生的時點被徹底消滅,新浪漫主義也走到了死胡同,取而代之的是資本主義全盛的市場趨向與大眾文學,或許我們不只是目睹了舊文學的消亡毀滅,更是在親身參與一場偉大的二十一世紀文藝復興。

坦白說,輕小說的發達令我有點回想起15世紀末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鼎盛期,文化運動的發達往往不是由自命不凡的職業書生或貴族所帶領,而是要社會上所有階級的普遍參與,使它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才能持續而長久。誠如馬漢所說,沒有經濟利益為基礎,僅以少部份人的理想而建立的東西,沒有能夠長期支撐下去的例子。

最近在看薄伽丘的十日談,忽然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書根本就是中世紀的黃色笑話大全或是萌角色輕小說。看這書真的不需要動什麼大腦,下里巴人也可以邊看邊笑,笑得很開心很大聲,不過卻沒什麼值得說教的部份,典型的大眾文學代表。

簡單的說,我認為所謂的輕小說應該還具備一個條件(這條件上面的貼文也介紹過),那就是文字的口語化、理解度、節奏性,這有助於缺乏文學基礎的大眾讀者也能迅速進入狀況,不使用艱深的詞彙,讓任何動作與言談都能在讀者面前以清晰的影像上演。也就是二十一世紀的新白話文小說---白話文的定義本來就該隨著時代的不同,讀者的不同而有所轉換。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輕小說到底怎麼定義已經被討論過很多次了,最近有點想法,不知道能否接近些輕小說的本質•••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12月 5日, 03:17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28日, 10:42
文章: 23
出版形式與行銷手法,以上。

早在輕小說這名詞還沒出現就出版的作品,這幾年重新包裝成輕小說再版還寫續集。
被某人誤認為輕小說的幾百年前的小說。

雖然只是個案,雖然並不全面,但是個人的感覺如此。

_________________
Hentai Quotient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7 篇文章 ]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搜尋:
前往 :  
cron
Powered by phpBB © 2000, 2002, 2005, 2007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