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枝重量:約9.4KG
使用彈藥:7.92mmX57 (7.92mm Karl)
裝填彈數:200發金屬彈鏈
循環射速:90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920年代雙王戰爭結束後,梅菲斯特帝國清楚了解到自動武器在未來戰爭中的優勢,配備少量自動手槍以及重型水冷式機槍的帝國軍,輕易的擊潰了數倍王聯軍的衝鋒。戰後,帝國開始大力發展機槍,並製造出數重機槍,但是這些機槍都有一個通病,太重、太大,無法有效便利的轉換陣地,而輕機槍的火力持續性就不如預期,這對最早開始使用機槍伍這種編制概念的帝國軍來說是個無法突破瓶頸,在雙王戰爭與貿易戰爭後,帝國軍就跟大多數的國家一樣,採用重機槍與輕機槍兩者同時服役的情形(輕機槍多是進口自克利斯提亞,重機槍則是希拉姆的各種改型)。直到958年漢密斯的老雷文以及960年王聯的一號機槍登場後,通用機槍的才概念深深影響了帝國軍隊。震撼的帝國人模仿了王國人的設計,在961年開發出新型的多用途機槍。由陸軍工程部上校魯梅尼格博士(Dr. Heinz.Rummenigge)所領導的開發團隊設計出的這款機槍,從槍身左側進彈、右側排殼,該槍採用的沖壓料件很多(這在後來給漢密斯改良雷文的靈感),刻意的減少了重量,只擁有驚人的9.5公斤,然而它的結構精良且堅固可靠,射擊時穩定性也很好。另外它採用方形槍管護筒,並同時在四個結合面上設有加強筋,更為堅固。它的射速在機槍來說算是中規中矩,採用延遲反衝系統與開放式槍機,雖然它的槍管很長,但瓦斯依然燃燒的不完全,所以在槍口上裝置了特殊的防火帽增強瓦斯燃燒,使得槍口焰十分驚人,具有嚇阻的效果。由於射速高,槍管容易過熱毀損,該槍設計了能夠快速更換槍管的手柄裝置,讓射手更換炙熱的槍管時不需使用手套,只需將槍身右側的手柄拉開,一個彈簧機構就會將過熱的槍管自動退出,接著再將備用槍管塞入並將手柄推回去即可完成更換槍管的動作,大約只需要5至6秒的時間。另外此槍平常時使用雙腳架,而在作重機槍使用時,可以配用帶緩衝裝置的三腳架,三腳架重約10公斤,但是射擊時穩定性更好,而且可以作射向和火線的高低調節,腳架左側可裝光學瞄準具或紅外瞄具。另外它可以在槍身下方裝置一個可以連槍一起攜帶移動的連身200發彈箱(但在使用三腳架時則必須將彈箱卸下),這是跨時代的創舉,儘管裝上彈箱後,會顯的有點礙手礙腳的,但是對必須迅速更換陣地的機槍兵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貼心的設計。
魯梅尼格通用機槍被暱稱為梅尼根(Menigen),961年開始配發給帝國軍隊使用,在964年,推出了縮短槍以及使用伸縮托的短版(K型)供傘兵以及海軍步兵等單位使用,梅尼根機槍也安裝在車輛上或作為車長機槍使用,優異的性能受到帝國軍隊的喜愛。在966年大戰爆發後,它的可靠性與實用性受到一致的好評,它相當堅固且經得起環境考驗,無論在甚麼情況下都能發揮出優異的戰鬥力。
槍枝重量:約11KG
使用彈藥:8mmX54 (8mm FT)
裝填彈數:30發直式進彈板
循環射速:50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雙王戰爭末期,王聯軍隊開始使用一種試驗性的輕型機槍來增強步兵的火力,這些機槍只有10多公斤,重量是重機槍的一半,在戰鬥中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因為比起笨重的重機槍,輕機槍能讓士兵在小型據點與進攻敵人的壕溝時提供即時性的火力,而且更方便移動,跟隨部隊推進(而帝國的作法則是將重機槍輕量化使用,但依然超過15公斤以上,相當笨重不實用)。在戰後的軍事改革中,王聯記取教訓,開始研發輕量化的輕機槍,KRS便是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產物。KRS由王聯的希斯托特赫(Siskhctoh)公司開發,獲得軍方的採用,於927年正式生產。KRS使用瓦斯導氣式原理運作,在槍身後方像步槍扳手球的槍機拉柄是最有特色的設計,射手可以藉由扳手球調整全自動與半自動射擊(上扳為半自動,下扳為全自動),該槍使用進彈版上彈,於左側推入進彈口上彈,拉動槍機拉柄復位完成上膛,射擊時槍膛內的機構會拉動進彈板,使其會往右移動,同時空彈殼於槍身右側排出,在所有子彈射擊殆盡後,跟隨射擊而完全移動至右側的進彈板會直接彈出,這時射手再裝填下一條進彈板即可繼續射擊。KRS發射王聯的標準8mm彈藥,射速不算高,這是為了配合進彈板的限制,8mm子彈在該槍的表現上尚且良好,有末端彈道易於下墜的問題。KRS有配備基本的雙腳架,也可以使用一種小型的三腳架(裝在槍管與導氣管下方),比較不占空間。KRS的木托也可以被替換成向下折疊至槍管下方的金屬托桿,這種托桿多用於裝甲車或是飛行載具上,另外KRS也可以使用一種不可調整的1.5倍光學瞄具,這其實只是望遠鏡而已。它的彈藥在裝入進彈板後會裝在木製彈藥箱內由裝填手與副射手攜帶。由於敞開的容納部與進彈板,KRS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尤其是進彈板特別容易因髒汙而進彈不順,它的木製槍托內藏有一瓶油壺,用來抹刷進彈板潤滑,增加進彈的順暢度。
KRS在927年正式量產後,在很長的時間內成為王聯軍隊的班用輕機槍,它被廣泛的運用在各種載具中,王聯的裝甲車輛與戰車的車用機槍都是使用KRS。在漫長的服役過程中,它也被對外販售,多是販售給王聯的盟國或是一些非帝國或漢密斯陣營的小國家,譬如說是浦貝爾將軍國,因此它有多種版本與多種口徑。KRS一直服役到960年代慢慢被更優秀的DPS機槍所取代,不過仍有大批的二線與民防部隊在使用它。KRS在海外獲得的評價並不算優良,但因為價格便宜所以仍持續有國家選擇它作為軍隊的制式裝備。在966大戰爆發後,大量庫存的KRS被發配給動員單位,投入對帝國的實戰。
槍枝重量:7.67KG
使用彈藥:8mmX54 (8mm FT)
裝填彈數:100發布製彈鏈
循環射速:65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DPS是當時王聯軍以及聯合陣營所使用最廣泛的輕機槍,由迪格佳諾夫(Andrey.Fi.Missa.Degyaryov)設計,959年該槍便已經設計完成,跟漢密斯王國一樣採用了通用機槍的概念,在960年量產正式服役,並授予王聯式的編號1253,通稱為一號機槍或DPS機槍。DPS的重量大概是所有機槍中最輕的,雖然輕但卻很堅固,擁有兩根可摺疊的金屬腳架,採用導氣式原理運作,發射100發標準的8mm步槍子彈,子彈一發一發連串於特殊的帆布彈鏈(可重複使用)上,並從槍身左側進入機匣,裝填時必須先打開槍身上方的機夾蓋,裝置彈鏈於正確位置後後關上,最後拉動槍身右側的槍機拉柄完成上膛。一號機槍由左側進彈,槍身下方排出空彈殼。該槍的進彈口設有托彈板,增強上彈的順暢度,只要一名士兵就可以操作這挺機槍,但是托彈板的性能卻不太令人滿意,還是會有進彈不順的情形發生,但是這種問題很好排除,另外DPS設有前護木,可以讓士兵托起帶著跑甚至是托肩射擊。不過它最大的缺陷是無法更換的固定式槍管,常常在經過長時間的連續射擊後,槍管因過熱而自爆,戰時的趕工生產也造成機件簡化提高了故障率,在之後的版本才製作了可更換槍管的裝置,但大多數的DPS仍然是無法更換槍管。該槍的瞄準裝置由柱形準星和帶缺口型照門的弧形表尺組成。準星上下左右均能調整,兩側有護翼。表尺也有護翼。槍的表面寬大而平滑,不管弄得多髒,對射擊性能也不會有多大影響。由於它比較輕,射擊的精度並不算是非常高,而且射速稍微慢了一點,但王聯8mm標準步槍彈的表現依然優異,在300至400公尺相當平直。喇叭型的防火帽讓發射火光非常耀眼,爆音極大,具有十足的威脅性。一號機槍也能夠使用重型的三腳架擔當重機槍的任務,三腳架可搭配雙輪架,增強機動性,也可以裝在防空腳架上成為防空機槍。
DPS一號機槍在製造上很省時,而且造價低廉,適合大量生產,非常符合王聯的軍事需求,而且它非常堅固,即使是在冰天雪地或泥沼之中等極端環境下都能夠正常運作,可靠性跟堅韌性受軍隊所喜愛。960年代開始優先配發給萬王的直屬軍隊使用,很快的也配發到各個成員國的軍隊中,並被少量的出口到中希菲爾地區或海外,隨後也推出了一些延伸型(諸如加強防塵機構、清潔組、增長槍管、可拆式槍管或配置重管等等)。966年戰爭爆發時,王聯軍已經在大量使用這款機槍,此槍在戰鬥中表現不俗,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符合士兵的需求。該槍的數種型號在戰爭期間被大量的王聯士兵、游擊隊甚至民兵所廣泛使用,帝國軍隊也十分樂於擄獲這種武器使用。
槍枝重量:10.9KG
使用彈藥:7.92mmX57 (7.92mm Karl)
裝填彈數:250發金屬彈鏈/75發圓型彈鼓
循環射速:90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漢密斯王國在950年代以前,一直都沒有一款優秀的機槍在軍中服役,老舊的水冷式機槍已經無法在現代化的戰爭中生存,因此,漢密斯的王立造兵署便開始著眼於新型輕機關槍的開發工作,而這項開發計畫訂出的理想目標就是總重十五公斤的彈鏈式機槍。而王國最終憑藉著優秀的金屬冶煉和出眾的工業技術,成功在958年開發出淨重趨11公斤,優秀的多用途機槍"雷文"。雷文為了減輕重量而改以氣冷式設計,僅由一名士兵就可以攜帶(過去移動一挺機槍至少需要3名士兵)。因為射速高,使它在長時間的連續射擊下必須更換槍管,更換時只須將機匣與槍管套間的固定鎖打開,再將整個機匣旋轉即可取出槍管套內的槍管,非常迅速方便。而雷文的扳機護環內有一個雙半圓型的扳鈕,上半圓型為半自動模式(印有"E"字),而下半圓型設有按壓式保險的扳機則為全自動模式(印有"D"字)。
雷文雖然生產時間長,價格昂貴也容易故障,但它是王國軍964年大陸戰爭爆發以來最主要的支援武力,同時也是其戰車及車輛等的主要防空武器,而且它是全世界第一把導入多用途概念的機槍。除了陸軍用的標準型雷文外,也有推出專為傘兵設計的突擊型,突擊型除了縮短槍管外,增加了上提把以及摺疊金屬槍托(儘管這被認為不是一個成功的設計),突擊版的射速稍微慢一點,約是800rpm,但是對王國傘兵來說,這樣的循環射速已經非常足夠了。值得注意的是,玄國在過去曾經購買了過一批老雷文給中央的精銳部隊使用。
槍枝重量:約11.7KG
使用彈藥:7.92mmX57 (7.92mm Karl)
裝填彈數:250發金屬彈鏈/75發圓型彈鼓
循環射速:120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如果說全世界最優秀的機槍,乃至於影響世界的機槍設計走向,那非漢密斯王國的新雷文莫屬。在964年對聯邦的戰爭全面爆發後,王國軍漸漸的發現老雷文的許多缺點,如若干操作故障以及在惡劣氣候下卡彈等等情形發生,但是鑒於老雷文的優秀,王國只是在戰爭爆發後,草草推出簡化的雷文修改型。簡化版的雷文由庫爾特大腳公司(Kurt Großfuß AG)受造兵署委託開發,簡化版取消了單連發射擊裝置,槍管也不再使用製工複雜的圓形槍管散熱孔,改以方型槍管與大型的橢圓散熱孔取代,並採用滾軸式閉鎖系統以及大量的沖壓鉚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產效率,老雷文生產工時需要160個小時,而新雷文只要75個工時左右,是老雷文的一半,而且成本更低。但沒想到這樣的設計卻因錯陽差的使雷文的性能大幅提升。新雷文採開放式槍機、短後座行程,循環射速達到驚人的1200rpm(大戰末期的某些版本更可以達到1500rpm),其射擊聲相當獨特,高射速使的槍聲以非常密集的波頻傳遞出去,過於連貫的音源使得個別的槍聲無法被區隔,因此在人類的耳中至少聽起來像是布匹被撕破的聲音,令人印象深刻,因為每槍的間隔極短,第一發的槍聲尚未結束就已經發出第二發槍聲。但也因為高射速,槍管會更快過熱,新雷文採取了更簡單的更換系統,從槍身側方拉開扳鈕,即可退出槍管進行更換(但槍管很燙,必須使用手套否則會燙傷),一個熟練的士兵可以在四秒鐘內完成更換槍管的動作,速度比起老雷文迅速許多。而且進彈系統也改良的非常成功,不再有上彈不順的問題發生。新雷文槍機拉柄在右側,是巨大的翹翹板式直扳手,裝填時須先將上機夾蓋打開,將彈鍊或是彈鼓安置上位,蓋下夾蓋,拉動拉柄完成上膛。新雷文使用7.92mmX57的標準子彈,供彈除了圓形彈股外,同樣可以使用金屬彈鍊,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新雷文都會使用彈鍊,他也可以使用跟老雷文一樣的三腳架成為重機槍,基本上它多數的配件都與老雷文共通。另外它採用了特殊的防火帽,發射時的聲光效果非常驚人,能夠發揮出非常巨大的嚇阻效果。王國軍方規定禁止將標準250發彈鏈一次打完,如果是50發彈鏈,一分鐘之內不得超過七條的射擊,以免槍管壽命大幅簡短,以及減少槍管過熱的問題。
由於新雷文的方形槍管,使它不適於作為戰車的輔助武器(如同軸機槍或車體機槍),它還是最常做為步兵的武器。新雷文的產量在965年後激增,大量的取代958年型的老雷文,在王國軍中迅速的服役,幾乎成為王國陸軍中最重要的支援火力,許多王國傘兵既羨慕又忌妒的看著陸軍使用新雷文,而他們自己仍只能使用舊式的老雷文。新雷文那極高的射速與獨特的射擊聲讓與之交戰的聯邦軍官兵恐懼地稱為"漢密斯電鋸"或是"約根的拉鍊(非常粗鄙的話,暗諷約根在拉拉鍊掏生殖器但是掏不著...)",聯邦軍隊甚至在新兵訓練時必須訂立專門的訓練課程來讓士兵克服對新雷文的恐懼。而王國士兵則簡單的稱呼新雷文為"骨鋸(Bonesaw)"或"撕布機(Zerrissentuch)"。新雷文深受所有軍隊的好評,王國軍隊喜愛它,聯邦軍隊也樂於俘獲它使用,另外它在965年戰況稍緩之時,曾被少量的出口至海外。被譽為次世代機槍的新雷文登場後,深深影響了往後一整個世代的機槍發展。
槍枝重量:約9.6KG
使用彈藥:7.92mmX57 (7.92mm Karl)
裝填彈數:20發直式彈夾/30直式彈夾
循環射速:55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貿易戰爭結束後,世界各國對於機槍這種新式武器有了更深一步的興趣,身為列強之一的漢密斯王國,為了將來可能的戰爭,很快的就投入了新式機槍的開發。相較於貿易戰爭跟雙王戰爭中大放異彩的重機槍,漢密斯人對於輕機槍顯示出更濃厚的興趣,因為在作戰期間,迅速的移動機槍跟上步兵還有戰線實在是太重要了,但是太重的機槍實在是難以移動,因此,為了跟重量妥協,輕機槍便誕生了。有趣的是,被稱為王國輕機槍之父的古盾伯爵(Graf Douglas.K.von.Gulden)在當初設計輕機槍只是因為出於無聊,伯爵本身是個相當富有的生意人(在當時可以算是王國數一數二的有錢人,他的另一個綽號"金幣伯爵"或許還比較廣為人知),對於機械跟打獵有著濃厚的興趣。總之,漢密斯的輕機槍就這麼在949年登場了,而且異常的優秀。它採用活塞長行程導氣式原理以及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運作,運作上相當順暢,可以選擇單發或連發射擊,從槍身上方裝彈,扣扳機時,槍機向前運動,槍身下方防塵片會同時向前彈開,以供空彈殼從槍身下方排出,在沒有擊發時,防塵片是關閉的以防止砂塵或是髒汙進入槍膛。由於彈夾在槍身上方中心線,因此瞄準具安裝於槍身左側。槍機拉柄位於槍身右側,在向後拉之後,進入上膛狀態,向前推回原位,射擊時,拉機柄並不隨槍機活動。它的腳架可根據要求伸縮。槍管上設有提把方便使用者提起移動與更換槍管。7.92mmX57的子彈表現相當優異,無論是精度、火力持續性還是彈道表現都令人驚艷。
古盾輕機槍在950年代大量的服役於王國軍中,擁有極優的評價跟服役紀錄,直到958年被新式的通用機槍雷文所淘汰。但因為庫存量龐大,而且價格低廉,它在964年大戰爆發後,還是持續的在王國軍中服役。而它在960年代開始到大戰爆發以前,被大量大批的販售至世界各國,尤其是在神州地區,古盾輕機槍是一款非常受歡迎的武器,因為它構造可靠、價格低廉又經得起戰場環境的考驗,而且受過簡單的訓練就能夠操作跟保養。
槍枝重量:約11.89KG
使用彈藥:7.62mmX63 (.30 FMR)
裝填彈數:100發金屬彈鏈 / 200發金屬彈鏈
循環射速:50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在951年的一場演習中,沙諾和聯邦軍發現步兵班普遍使用的納克自動步槍,沒有辦法提供足夠且持續的火力支援,加上舊式重機槍的缺點過多,性能過於落後,已經無法負荷現代戰爭所需。在鑑於軍中缺乏普遍的缺乏排用以及車載型機槍的情況下,採用了由克羅埃斯公司(Compagnie du Koraz)所開發的新型機槍,因此被稱為克羅埃斯機槍。它使用瓦斯傳動,以及金屬連接環組成的彈帶給彈,透過槍匣左側的扳鈕,可以調整半自動與全自動射擊,它的槍機與機匣被製作的非常重,重量足以抵銷反作用力,雖然聯邦標準的步槍彈表現優異,但是仍然有彈道偏低的缺點,克羅埃斯廠商原本打算取消槍托,然而有鑑於槍體本身的設計,以及為了配合射擊姿勢跟減輕重量,所以設計了一個造型簡單但中間挖空的木製槍托。另外它無法快速的更換槍管(程序複雜,要更換槍管需先用工具將兩側鎖住槍管的裝置扳開才能進行拆卸更換),為了延長槍管的壽命克羅埃斯公司參照了王聯的作法,將槍管壁加厚,並額外鍍上一層鉻以減緩彈藥的腐蝕,循環射速也抑制在500發左右以降低膛壓,一般槍管壽命可維持在一萬兩千發左右。雖說克羅埃斯是重機槍,但若其實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其實已經具備了通用機槍的概念,但聯邦軍依然只是將它當成比較輕的重機槍使用,也沒有可以配合使用的重型三腳架。
克羅埃斯雖然射速慢,又很重。它的威力非常強大,發射噪音經常使操作者感到震耳欲聾,甚至暫時性的失聰,所以得到了"瘋殼(Mad Box)"的外號。防火帽的設計不良,巨大的槍口焰往往成為狙擊手的目標。但是它是一款可靠又堅固的機槍,幾乎不容易故障,而且上彈相當順暢,在戰爭期間仍提供了聯邦軍強大的火力支援。
槍枝重量:約12KG
使用彈藥:7.92mmX57 (7.92mm Karl)
裝填彈數:30發彈匣 / 25發彈匣 / 10發彈匣
循環射速:60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在與漢密斯王國開始合作後,玄國軍隊接受了現代化的軍事訓練,連武裝也一併現代化了,隨著國防工業的蓬勃發展,玄國開始不依賴外購而自行生產各式軍械,在長久的軍火自主過程中,於965年所誕生的明憲二十五年式機槍被認為是最為優秀的機槍。明憲二十五年式機槍由漢密斯顧問希奧多.史坦格男爵(Baron Theodor.von.Stange)與玄國工兵將軍劉啟耕所合作開發,明憲二十五年式是以漢密斯老雷文為參考藍本,因此有濃厚的漢密斯風格,但它確實是貨真價實的玄國國產貨。明憲二十五年式採用側進彈匣供彈設計,保險被設置於握把前方的推桿,只能夠全自動射擊。該槍的槍管被包覆在佈滿小洞的風冷槍管套中,並配備伸縮的雙腳架,槍機拉柄位於槍身右側,由左側裝填25發或30發裝的彎彈匣(還有一種少量生產供戰車使用的10發彈匣,裝填曳光彈),由右側拋殼(槍機在射擊時會後退覆進,以排出空彈殼),彈匣上有做防撞紋的加工,槍托被製造的相當簡易,因此也加裝了從槍機延伸的強化肋條,槍托上附有軟墊以減輕射手的負擔(該軟墊在969年為節省生產成本而取消)。該槍以短衝程後座作用式運作,發射7.92mmX57步槍彈,表現相當良好,以機槍而言,它的射速相當高,彈著分布差強人意。該槍曾經模仿漢密斯老雷文而開發75發裝的彈鼓與150發裝的雙彈鼓,但這些彈鼓因為上彈不順與許多問題最終只生產了幾百組便停產了,這些彈鼓最終被使用在飛行機的後座機槍或是轟炸機的防衛機槍上。明憲二十五年式繼承了老雷文的特性,對環境相當的敏感,它雖然在設計時已經被簡化以配合玄國的技術力量,但仍舊是精密產品,它在髒汙的環境下槍機時常受到影響而卡住,而且因為射速過高有容易過熱的傾向,但它又無法更換槍管,導致玄國軍方要求機槍手不能夠長時間的使用該槍進行連續射擊,也不能連續發射六條以上的彈匣,否則槍管會過熱導致彈藥炙發。
明憲二十五年式機槍在965年開始配發給玄國的精銳部隊水師陸勇與現代化的中央鎮台使用,也被裝備在車輛、戰車或是航空器上。因為製造過程較複雜,工廠的生產速度較慢,該槍在967年底才慢慢的能夠配發給其他二線與三線部隊。該槍在一線單位的評價非常優異,在二三線部隊的評價則不怎麼優良,這是因為它需要頻繁的維護與保養才能發揮實力,一線單位都是不斷接受訓練並且時常保養武器遵守槍械保養準則的精銳單位,而二三線的單位因為缺乏保養與射擊訓練,自然讓該槍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槍趕上了968年爆發的玄普戰爭,受到玄國軍隊的青睞,儘管它時常受到環境的考驗,但士兵們仍信賴它願意使用它戰鬥。
槍枝重量:約8KG
使用彈藥:7.35mmX52 (ME-735)
裝填彈數:30發彈倉式彈匣
循環射速:40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950年代的普雷斯坦聯合大公國,隨著精銳的中央軍的成立以及國防自主計畫的推行,不再外購武器的普雷斯坦軍方開始自產一款能夠在班排級作戰時提供支援的自動武器。原型槍在951年由光族裔的普雷斯坦設技師馮泉研發、製造出來,很快的通過測試獲得了採用。由普雷斯坦軍方命名為"奧圖加(Otuga)"輕機槍,於952年正式配發於普雷斯坦部隊。奧圖加輕機槍的結構非常簡單,槍機與性能可靠,生產要求不高,用很少的時間跟成本就能將它製造出來,採用金屬沖壓的奧圖加適合大量生產。它只能進行全自動射擊,採長行程運作,設有手動保險,槍機拉柄位於槍身右側,槍托內部被挖空,放置油壺與備用零件。而特別的是,奧圖加輕機槍採用的是彈倉式彈匣,簍空式的彈倉以一根插銷做軸心與槍身連接,固定於槍身右側的進彈口,裝填時將彈倉旋轉90度,這時彈倉開口會朝向射手,射手接著將整匣30發子彈(以橋夾方式裝成,附有握把)壓入彈倉,抽出空橋夾,最後將彈倉轉回槍身進彈口,拉動槍機拉柄完成裝填。該槍發射7.35mmX52標準步槍彈,彈盤平放在槍身的正上方,射擊時由槍身下方排出彈殼。因為彈倉的彈簧強性不夠,使用太久會有彈性疲乏無法上彈的狀況。它的槍管被製造的很厚以增強耐久度,槍管外罩上設有左右各8個共16個散熱孔,並搭配簡易的不可調雙腳架,該槍的射擊精度表現令人滿意,雖然射速較慢,但穩定性還不錯。只是它的簍空彈倉比較敏感,在環境較差的地方會造成故障,但故障很容易排除。而必須提到的一點是,因為它的彈倉是連在槍身上的,所以如果受損,那整枝槍就會因為無法裝填子彈而無法使用,因此機槍手通常會預備兩到三個備用彈倉,更換彈倉時必須用工具將插銷拆卸開來,這在戰鬥時會造成困擾,因此在後續的版本中,插銷被改良成快拆式。
奧圖加是款簡單又容易操作的輕機槍,它優先被大量的配發在普雷斯坦的中央軍,每個班一到兩挺,之後才逐漸的配發給非中央軍的其他部隊。雖然奧圖加輕機槍的射速緩慢,比重上前重後輕,即便它比較輕,但仍不太適合用於行動中或是進攻中的射擊,而且在普雷斯坦這樣幾乎都是風沙的地區,它的可靠性變得很差,後來推出了新式的封閉式彈倉後才有得到改善。它的槍背帶設計讓射手可以揹槍進行腰射。奧圖加在968年參加了玄普戰爭,在許多防守戰中被普軍廣泛使用,在面對玄國軍隊的人海戰術時,它較慢的射速跟30發彈匣較難應付大規模的衝鋒,火力發揚不足,儘管如此,奧圖加仍被普軍士兵稱作是"步兵剋星"。
槍枝重量:約15KG
使用彈藥:7.62mmX63 (BBM12)
裝填彈數:47發圓盤彈匣 / 97發圓盤彈匣
循環射速:55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鑒於924年面對王聯陸戰的慘痛經驗,926年聖克勞茲國會通過一筆國防預算,以進行輕機槍的開發案,而這款名為LMG-27是最早被製作出來的成品,由知名的天才設計師路易.羅伯特進行設計,並在927年迅速的獲得採用,在聖克勞茲軍中服役。LMG-27機槍的設計概念受到"單兵攜帶式機槍"的影響,大幅減輕了機槍的淨重,也以更簡易的方式生產與製造。LMG-27可以由單人攜帶,槍機拉柄位在右側射手握把的上方,該槍使用裝有47發子彈的圓形彈盤自頂部供彈,彈盤採用中心固定式,開火時彈盤軸承轉動把子彈推入槍膛內,發射後空彈殼於槍身右側的拋殼口拋殼,除了47發彈匣之外,也有97發裝的大型圓盤彈匣,但因為很重,所以97發裝的彈匣多用於車輛、飛機或是船艦等載具上,也被安裝於碉堡類的防禦工事使用。LMG-27使用兩支簡易的腳架,可以向內折,該槍同時還設有前護木,供射手托肩射擊。LMG-27採用簡單的導氣式原理運作,雖然在惡劣環境下會造成故障(因為彈盤為半簍空式很容易積砂塵而卡彈),但運作還算順利,而該槍最顯著的特徵是那密布於槍管上的圓形散熱片,可以有效的散熱,這種設計是為了取代老舊的水冷式散熱,而且槍管被製造的很厚,減少過熱而膛炸的風險。該槍發射共和陣營常見的7.62mm步槍子彈,只能夠全自動射擊,但射擊彈道表現令人滿意。比較特別的是該槍的槍托普遍被認為設計不良,除了貼腮後會被後槍身擋住而難以瞄準外,由於槍托與槍身只由一片金屬與兩顆鉚釘所連接,其力量分散的角度設計不佳,難以承受巨大的後座力,導致該槍在長時間的射擊後鉚釘會鬆動最後槍托與後槍身分離或甚至斷裂,而且對射手的肩膀造成很大的負擔,結果士兵時常將槍托拆下來使用,無法抵肩導致射擊時的準確度變低。而該槍的射擊聲十分特別,就像是響尾蛇尾巴發出的嗄嗄聲,於是LMG-27便被士兵取了個十分貼切的渾名"響尾蛇"。
LMG-27便宜而被大量製造,在聖克勞茲的步兵部隊中一直服役到950年代才被LMG-52與LMG-53慢慢取代,但是裝甲車跟戰車等載具仍在配備這款舊型機槍。該槍也是聖克勞茲最常販售至海外的武器,有許多的國外用戶,例如曦國與普雷斯坦以及一些共和小國家,它可靠的射擊性能、容易上手與易於保養的優點在海外均能獲得不錯的評價而深受歡迎。值得注意的是,在969年灣岸戰爭爆發時,因為機槍的數量不夠,堆在倉庫裡的LMG-27便再次被配發給聖克勞茲軍隊。雖然說是輕機槍,但LMG-27的重量還是讓帶著它的士兵感到過於沉重,對966年以後的戰爭來說,LMG-27顯得實在有些過時,但多數軍事觀察家相信,它依然能在阿蒂提亞的戰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槍枝重量:5.12KG
使用彈藥:7.62mmX63 (BBM12)
裝填彈數:6發彈倉 / 24發圓形彈鼓
循環射速:40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栓式直拉槍機
雖然LMG-27響尾蛇是款優秀的輕機槍,但在950年代已經過時,當其他列強都已經開始配備更優秀的機槍後,聖克勞茲軍隊也不得不追隨其腳步,而異想天開的布朗兄弟公司提出了全新的概念,造就成了一把或許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有特色也最為失敗的機槍,那就是LMG-52式機槍。LMG-52又稱作"蒙卓貢機槍",因生產工廠的所在地而得名。LMG-52的設計構想為一種全方位的使用概念,它以可以同時肩負步槍兵、半自動步槍支援兵與輕機槍的思維進行設計,也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下、任何職位的士兵都可以使用此槍進行職務上的作戰,像是步槍與機槍的融合體。LMG-52採導氣式原理運作,具有自動上彈的功能,並透過機匣前方的調節鈕可以切換半自動與全自動射擊,同時也可以將槍機拉柄前方的突耳鎖死,改為栓式步槍的拉一打一方式射擊(直拉槍機步槍槍機迴轉式閉鎖),而栓式射擊被認為是當半自動與全自動故障下的一種備用射擊方案,這也是該槍在設計上最為特殊的地方。LMG-52發射7.62mm的全裝藥步槍子彈,配備24發裝的圓形彈鼓(無法隨時拆卸,必須透過工具拆卸)。它的裝填方式跟一般步槍相同,拉開槍身右側的拉柄,暢空槍身上部後由步槍的填彈條進行裝填,這種設計讓任何一位步槍兵都能夠幫機槍進行裝填,也就是說機槍兵的彈藥跟步槍兵是共通的,在戰鬥中可以隨時互換。這是一個很新穎的概念,但也因為這樣造成了它失敗的地方,首先,這種裝填方式過於緩慢,裝填手必須重複壓入四次填彈條才能將圓形彈鼓裝滿,比起直接更換彈匣還要來的慢,而為了應付這種問題聖克勞茲軍方的改良措施居然是降低該槍的射速,認為士兵不應該太浪費子彈。再來,因為複雜的半全自動切換栓式槍機等機構,它變得很容易故障,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而出毛病,必須小心呵護與保養,彈鼓雖然是先進的設計,但跟手槍或衝鋒槍彈鼓不一樣,全裝藥子彈在全自動的射擊下,很容易卡住造成上彈不順,結果士兵反而更常使用6發裝的直式彈倉,失去了機槍本身的用途。LMG-52搭配一組往後折的雙腳架,並可以上刺刀,因為它的重量也能夠讓它進行肉搏戰。LMG-52的製工複雜,而且造價比較昂貴,雖然它的精度還不錯,但實用性與原本的期待並不相符。
LMG-52在952年開始配發給聖克勞茲三軍部隊使用,得到了一致的惡評,連對武裝沒那麼要求的國民兵部隊都不願意使用這把槍,布朗兄弟公司甚至因此喪失了一批本來要交付給軍方的手槍訂單,導致業績慘跌。LMG-52很快的就在955被優秀更多的LMG-55取代了。聖克勞茲想將LMG-51傾銷至國外卻發現它的市場評價糟到連國外用戶都不敢買帳,但最後它還是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由於它命中率還算中等的特性,它被許多單位改造成狙擊槍使用,搭配兩倍的光學瞄準鏡,成為狙擊手的武器。對受較多訓練且勤於保養的狙擊手來說,LMG-52還算令人滿意。相信有些少量的LMG-52狙擊型最終有被少量投入第二次灣岸戰爭,但不太能找到它的實戰紀錄。而LMG-52機槍在灣岸戰爭中的實戰紀錄則是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悲慘。
槍枝重量:10.1KG
使用彈藥:7.62mmX63 (BBM12)
裝填彈數:20發直式進彈板
循環射速:55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由於LMG-52的失敗導致軍方怨聲載道,聖克勞茲軍方又在953年決議必須更換新式機槍,新式機槍改以招標的方式進行,不再單一承包給特定的廠商。令人感到有趣的是,最終卻還是由布朗兄弟公司的產品得標,讓審核軍事預算的國會不可置信,在一些聲稱軍方腐敗的議員堅持下,國會特別指派了一支調查小組,徹查布朗兄弟公司是否又以行賄的方式獲得軍方指名,而這調查前前後後持續了一年,最終證明布朗兄弟公司是清白的,為此布朗兄弟公司控告了那九名主導搜查國會議員並且勝訴,造成這九名議員辭職下台,這支槍才終於在955年上了工廠的生產線,LMG-55的造型洗鍊、機構簡單且容易操作,它採用氣體反衝式原理運作,槍管上設有大量的散熱片,它在槍身右側握把上方的位置可以選擇半自動與全自動射擊,槍機拉柄設置在槍身偏下的位置,行程比較短。它自槍身左側裝彈,使用外露式的進彈板,裝填方式特別,進彈用的托板是固定在槍身上的,裝填時,需將進彈板放在托板上並插入進彈口內,拉動槍機拉柄,即可完成上膛,射擊時進彈板會隨著子彈消耗而從槍身右側排出,無法在射擊中途抽出(除非後定住槍機拉柄才能將其抽出,但很麻煩)。LMG-55的射速提升至550rpm,拋殼口做了防塵蓋的設計,在上膛後會呈敞開狀態,平時則關閉。LMG-55運作蠻理想的,彈道穩定且準確,但是在某些連續射擊的情況下,槍機會有動力不足的問題,但這可以快速排除故障。比較令人詬病的是它沒有槍背帶環的設計,也沒有護木或握把使得在轉移時比較困難,士兵通常得抓著腳架來移動。LMG-55也被裝在裝甲車、飛機的後座機槍、戰車的同軸機槍或各種防禦工事上。
LMG-55的評價比LMG-52好太多了,它的裝填速度快且方便,而且運作非常順暢,彈道表現也相當不錯,在很多情況下它都能有很好的表現,但前線反應它那敞開的進彈板設計很容易受到風沙的影響而卡殼,它的槍托底板打開後有保養用的油壺等工具,需要在進彈板上油,但上了油又很容易被沙塵黏著,造成上彈不順,需要不斷的清理跟保養。LMG-55在955年開始大量配發給聖克勞茲軍隊,取代令人失望的LMG-52,並投入第二次灣岸戰爭,在戰爭具有不錯的表現。
槍枝重量:約9KG
使用彈藥:7.5mmX54 (7.5mm SAL)
裝填彈數:30發彎彈匣/40發彎彈匣
循環射速:50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940年代,貿易戰爭後,潘國很快的就發現舊型的重機槍無法應付現代戰爭所需,陸軍急需一種可以跟隨步兵單位隨時移動的輕型機槍。該型新式輕機槍由砲兵工程師保羅.富洛爾上校設計的,並被軍方命名為費瑞輕機槍。它看起來像是一款放大數倍的衝鋒槍,並配有摺疊式的兩段伸縮腳架以及射擊前握把。該槍被製造的相當精緻,槍管上有8個大散熱孔為該槍最大的特徵,它無法更換槍管,設有射手握把,使射手在射擊時能夠以較輕鬆的姿勢進行射擊,可調整的表尺設置於槍身後半部,利於射手瞄準。費瑞以反衝式原理運作,循環射速約為500rpm,採側裝式進彈,自槍身右側裝填,使用雙排式的30發彎形彈匣(在950年代推出了40發裝的彈匣,並可以裝置於特製的腳架上成為重機槍),由右側的直握把式槍機拉柄向後拉上膛,拋殼口設置於上方,槍機後方看起來像突耳的圓桿是外露的槍機部件的一部分,會隨著射擊前後復進。費瑞的作工複雜,因此造價昂貴,但具備優異的性能,均能勝任多數的戰鬥任務,但也因為構造精細,它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在風沙、大雨或是泥濘的氣候下特別明顯。但作為交換,費瑞卻擁有的是極佳的精度與彈道表現,而且它的發射聲跟發射焰很大,具有十足的威嚇性。
940年代費瑞開始配發給潘國軍隊使用,由兩位士兵以及一名小組長進行操作,也被大量的使用在各種武裝載具中,也被運用於防禦工事的機槍塔或是飛機的後座機槍。它的評價令人滿意,但由於造價較高,產量較低,直到960年代它才普遍的出現在潘國三軍之中。費瑞對於環境的敏感性是被人詬病的原因,因為要排除故障需要花較多的時間,但它的精度與射速受到士兵的歡迎,在遠距離的交戰上,費瑞有著不凡的表現。
槍枝重量:約9KG
使用彈藥:7.65mmX53 (7.65mm PWD) / 7.92mmX57 (7.92 Karl)
裝填彈數:20發彎彈匣/30發彎彈匣/40發彎彈匣
循環射速:45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雙王戰爭後,身為軍火輸出國的克利斯提亞王國便開始嘗試製造所謂的機步槍,最早的構思是一款讓騎兵能夠攜帶的輕型自動武器,因為使用傳統步槍的騎兵在鐵絲網與防禦陣地面前火力嚴重不足,慘遭屠殺。分解拆裝式的機步槍開發並不成功,就算將槍身拆解成三個部件仍會造成許多問題,最終開發案便胎死腹中。但在928年,希歐德.夏波伊.賽德溫(Theodor.Schouboe.Sadwen)防衛砲兵上尉(後晉升成少校)將該槍進行改良,引起克利斯提亞國境防衛隊的注意,最終被防衛軍採用成為制式輕機槍,命名為KP-1229,由瑞瑟克王太子公司(Co. K-Prinz Rexer)進行生產與販售。KP-1229採用槍管後座閉鎖機構,即槍管跟槍機在運作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連接,由機匣導板上的曲線槽控制槍機擺動,完成開閉鎖的動作。因為瞄準裝置仍設置於槍身正中央,故此將彎彈匣裝在槍身右上方,射擊時槍管會後座使受彈器旋轉,將彈匣內的子彈壓入進彈口,再由推彈桿推入子彈上膛,該槍由槍身下方拋殼,槍管上設有散熱環。該槍最大的特色是右側的槓桿式槍機拉柄,拉柄會隨著射擊前後擺動,它可選擇單連發,控制鈕位於槍身右側偏前段。另外此槍除了原本的兩腳架之外,還可以使用三角架做為重機槍之用,並配置了前握把供射手使用。該槍發射克利斯提亞王國標準的7.65mmX53標準步槍彈,經過測試後,該槍的性能與射擊經度超出預期的優秀,但是生產成本較高,這與它的公差要求小、結構複雜、製造精良有關。KP-1229可以使用20發、30發或是40發的彎形彈匣,40發裝的彈匣相當重,通常都在重型腳架上使用,儘管價格高昂,但它仍能收到許多海外訂單。在930年代,曼莎尼亞公國所生產的輕機槍"波耶納"就是仿造於KP-1229,因此遭到瑞瑟克王太子公司的控告,這場官司打了將近六年,最終雙方達成和解,曼沙尼亞支付部份權利金,獲得了生產權。曼沙尼亞生產的波耶納輕機槍做工較為簡單,可靠性較差一些,只能全自動射擊,使用喇叭口防火帽與長護木,槍管也有所增長,並增加射手握把,將準心移往左側讓彈匣至中於槍身中心線上,槍機拉柄也做了改造,但大同小異,彈匣原則上是與KP-1229通用,但往往會有公差需要修正。
KP-1229輕機槍的射擊精度高、性能可靠,而且不容易故障,在大多數的環境下都能正常的運作,許多國家都有購買此型機槍,它擁有許多口徑以及衍生型。KP-1229除了被裝置在三腳架上,也可以裝至於防空機槍或是車輛上,它被很多國家的空軍所採購,作為後座機槍或是觀測手的旋轉機槍使用,央國的水軍舟艇隊(海軍陸戰隊)也有採購此型機槍,而且使用40發裝的加量彈匣,曾經被運用在南方與浦貝爾將國的邊境衝突上,有趣的是,當時的將國軍隊也採購了KP-1229輕機槍,可見此槍在國際市場上的泛用度。無論如何,央將雙方都證實了這是一把相當優秀可靠的輕機槍。
槍枝重量:8.89KG
使用彈藥:7.65mmX53 (7.65mm PWD) / 7.92mmX57 (7.92mm Karl)
裝填彈數:25發直式彈匣
循環射速:45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在雙王戰爭與貿易戰爭後的940至950這個輕重機槍當道的年代,傳統軍火輸出大國克利斯提亞王國的天才設計師特斯拉(Rudolf.Holek.Tesla)在952年時開發出一款輕便又可以單兵攜帶的輕機槍,已取代舊式KP-1229型機槍。經過幾次的試驗型跟改良後,決定版於953年完成設計並開始生產,並由特斯拉的合作廠商克萊格斯佩普林斯工業公司(Co. Krieg-Peiprunliss)進行生產,稱為KP1253或特斯拉輕機槍,由軍方採購之後也對外販售。KP1253的運作原理為活塞長行程導氣式,槍機拉柄在右側,同時可由槍身右側的槓桿選擇鈕調整單發、連發射擊或保險,並由槍身上方裝填25發直式彈匣,具有空槍掛機功能及裝在有機匣防塵蓋,不能更換槍管。扣扳機時槍機會向前運動,槍身右方的拋殼蓋會同時向後彈開,以供空彈殼拋出(平時是關閉的,以防止沙塵進入)。而由於彈匣在槍身上方中心線,因此瞄準具安裝於槍身左側。KP1253設有兩個扳機,前扳機用於單發射擊,後扳機用於全自動。另外它的槍管設有很多散熱孔,槍口裝有喇叭狀的火帽,腳架可摺疊,槍身下方並裝有木頭護木,可以直接拿起進行肩射或是跑步。KP1253發射標準的7.65mmX53步槍子彈,表現相當良好,而且相當的堅固可靠,防塵與防土機構備設計的相當好。該槍的循環射速約450rpm,對輕機槍來說是合格的射速。由於不能更換槍管,隨槍附贈的說明書上面有提到建議不要連續射擊超過400次,否則必須讓該槍停止射擊十至十五分鐘來進行冷卻與散熱。而軍方的教範是在射擊100到125發子彈後可以短暫停頓約數十秒,然後再射擊,不停重複同樣的克制開火與短暫停止讓該槍可以保持性能穩定又不過熱,達到連續的火力發揚能力。
KP1253的結構簡單,運作可靠,在激烈的戰爭中和惡劣的環境下也不易損壞,使用上方便,也容易維護,射擊精度高,是相當受歡迎的武器。重要的是,它是經過簡單的射擊訓練就可以使用。KP1253除了裝備數量克利斯提亞防衛軍外,知名的克利斯提亞外籍僱傭兵也有使用,主要是大量販售給海外的國家使用,它的訂單數量一直居高不下,由於眾多的海外用戶,該槍生產過以下各種口徑:7.92mmX57(這大概是產量最龐大的外售版本,相當多使用7.92mm子彈的國家都有採用這把機槍,當中最大的買主是北方的梅菲斯特帝國軍隊)、7.62mmX63(聯邦曾短暫的採購過數百把)、7.35mmX52(普雷斯坦的一些邦國軍隊也曾將此槍列為正式配備)、7.5mmX55(威西尼亞王國軍隊採用)等等類型,而這些外購型基本上除了口徑之外都沒有甚麼太大的變化,譬如帝國版只是將下護木取消,而聯邦使用彎型彈匣等小改變,而不管是哪一種款式,它都深受好評。
槍枝重量:約9.7KG
使用彈藥:8mmX56 (央-80)
裝填彈數:20發/30發彎式彈匣(940標準版)/150發布製彈鍊(943年版)
循環射速:45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央帝國對於自動武器的興趣一直都很濃厚,除了過去購入了希拉姆重機槍外,央國也嘗試著開發了幾款重機槍,但礙於技術力不足,這些重機槍都很不成功。930年代,各大列強陸續開始採用輕機槍,央國軍方也不落人後的跟緊上潮流,一開始透過外國購入(購入自克利斯提亞),之後便開始研究與仿產。在梅菲斯特帝國技術顧問的幫助之下,940年央國模仿克利斯提亞的輕機槍,開發出採用以導氣式工作原理運作、槍尾閉鎖栓擺動閉鎖、上方給彈下身拋殼設計的輕機槍,命名為宣憲三十二年式輕機槍,木製槍托底部的軟墊設計使得射手在射擊時肩膀不會感到太強的撞擊。在扳機護弓的右方,有一個板扭可以選擇全自動或是半自動射擊。槍管散熱環跟導氣管的下方設有握把,能夠讓射手進行肩射。943年時,該槍進行了改良,延伸出使用彈鍊的版本,布製彈鍊理論上可以無限延伸長度,但多是使用150發的彈鍊。彈鍊版是將上部的裝彈口改為左側彈鍊進彈的上機匣蓋,瞄準表尺也重新移到了槍身中線(原本是設置在槍身左側避免被彈匣擋住)。宣憲三十二年式輕機槍的彈道表現尚可,或許是因為使用舊式子彈的關係,它的後座力過大,而且有瓦斯燃燒不完全的問題,導致射程比較短些,但整體的運作上還算順暢,由於技術力不足,使用簡單的零件製造,減少了複雜的工程,比較不容易故障,但每把槍都具有公差,有些槍的狀況很好,有些則糟到令人反感,品質可說是各有好壞。而它的護弓設計的太小,在寒冷地區如果戴了手套就會造成困擾,導致射手必須將手套的食指給剪掉才行(日後推出的更新版加大了護弓才解決了問題),由於沒辦法更換槍管,所以模仿王聯在槍口內鍍鉻以增長槍管壽命。
宣憲三十二年式輕機槍除了在央國軍隊中服役外,在950年後也開始販售至世界各地,被稱為"宣憲式機槍",而輕機槍版本是央國對外販售數量最多的輕兵器之一,光是外國客戶訂製的口徑就多達6.5mm、7.5mm(還有分7.5mmX57跟7.5mmX54兩版)、7.62mm、8mm、7.7mm、7.92mm等多種口徑。雖然口徑不一,但該槍在海外的評價卻相當的不錯,它的機械性能相當可靠,易於保養且操作性佳,不過精度不高、長時間連續射擊時會造成過熱卡殼是個令人詬病的缺點。央國軍隊一直使用它直到960年代,被安裝在各種載具以及防禦工事中,直到現在仍在使用。
槍枝重量:約8KG
使用彈藥:7.92mmX57 (7.92mm Karl)
裝填彈數:20發半月形彈匣
循環射速:36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阿蒂提亞帝國開發輕型自動武器在940年代就已經開始,但是技術力的不足使他們困難重重,在950年代以前,阿蒂提亞人多對外採購機槍。儘管如此,努力向上的阿蒂提亞人還是在與梅菲斯特帝國的技術交流下習得了經驗,於951年開發出了第一款國產的輕機槍。此槍由阿蒂提亞工程師拉遮爾.瑪哈帝.阿南德設計,這位年僅32歲的年輕人或許可以被稱做是阿蒂提亞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工學跟機械學博士,當時的他在首都大學任教,在陸軍中尉薩吉.邦布爾(阿南德之姪)的邀請下,加入了軍方的機槍開發小組,設計出這款以"剎締利"(阿蒂提亞語的戰士之意)為名的輕機槍。該槍採用槍管長後座自動方式,可以看到它的槍機幾乎延伸到後托的位置,槍機頭回轉閉鎖機構,非常的輕且結構簡單,並設有散熱孔。由於槍管在整個後座過程中都有運作,這樣的設計讓機件運作質量較大,後座力較小。但是槍機在連射時會停止一段時間才復進,造成此槍的射速較低。槍機拉柄位於槍身右側,是與槍機獨立的直動式構件,槍機運動時會停留於前方位置,屬於較為特殊的設計。該槍發射世界上流行的7.92mm標準步槍子彈,它配用半月形的彈匣,彈匣可以拆換裝填,一名機槍兵身上通常會攜帶四個半月型彈匣。彈匣的右側面有兩個長孔,便於裝填時用手指拉下彈匣托彈板(但其實很容易被反彈的托彈板夾傷),也可觀察彈匣內的剩餘彈數,但這樣的設計讓彈匣容易受到髒淤物影響而故障,因此在957年後生產的版本便將那兩個彈匣孔刪除了。該槍扛在肩上進行標準射擊時有點重,所以後來阿蒂提亞人在槍管節套前端安裝兩根金屬腳架,腳架可以向前折疊。設計小組曾經提出將半月型彈匣改成一般的直式或彎式彈匣,但這最終並沒有成功。
剎締利這把槍雖然構造簡單,但還是有許多的設計問題在數次的戰鬥中反應出來,如槍管容易凹損,防污垢能力差,在較嚴苛的環境下容易故障。它的彈道表現還算不錯,或許是因為使用的子彈本身就能有十分不錯的表現的關係,而且它的射速較慢,能夠很穩定的將子彈打出去,一個合格的機槍手通常能夠在多發點放的射擊下命中數百公尺外的人形標靶,表現相當不錯。剎締利輕機槍在951年開始配發給阿蒂提亞軍隊,成為他們的班級標準配備,而且因為它相當便宜也易於生產,產量算是相對較大的,在960年代末期,它或許是在阿蒂提亞最常見的機槍。
槍枝重量:約10KG
使用彈藥:7mmX54 (Shinnef)
裝填彈數:20發彎彈匣
循環射速:50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斯維蒙在930年代開始,也受到王聯軍事改革的影響,班用輕機槍的觀念已經成熟。在軍方高層的主導下,輕機槍的設計案由國內的各槍械小組進行設計投標,最終得標組贏得合約,統一由國內最大的祖爾坦汽車公司進行生產,也因此稱為祖爾坦輕機槍。祖爾坦輕機槍採以延遲反衝式設計,這在當時算是相當特殊的設計,當開火時內槍管和槍機一起後退,由於槍管的凹槽而令槍機滑動開鎖,然後槍管和槍機分開,槍機會完成退彈殼和重新上彈等動作,但此系統有時會有動力不足而無法退彈殼,但之後透過槍機與膛室的改良而有所改善,但槍管仍然有暴露在外部環境下吸附塵土和積碳而引致故障的狀況發生,而它的槍管是可拆式的,將它設計於槍管上的連身小握把旋轉45度,就可以將槍管抽出並更換新槍管。祖爾坦機槍使用20發裝的彎彈匣,彈匣的右側面挖有四個細長的小孔,可以讓射手確認彈匣內的殘彈數。槍機拉柄設計在右側,行程較短,因此射速與精度較高,空彈殼由槍身下方的滑槽彈出,該槍設計了舊型的雙扳機,前扳機用於半自動射擊,後扳機用於全自動射擊,因為使用上置彈匣,他的準心與表尺設計偏左,位在槍身左側。整體而言,精度很高,他的射速以當時的機槍來說不算快,因此也不容易過熱,但他的可靠性並不高,具有卡彈與在惡劣環境下故障的問題。
祖爾坦機槍在939年正式配發給聯合王國的軍隊,被優先配發給王都的親衛隊與菲立特、廷卡諾邊境的國境防衛軍,並在940年代中期完成全軍九成的配發。966年大戰爆發後,祖爾坦機槍在戰鬥中發揮了不凡的表現,但他的備彈數太少以及射速較慢一直是被士兵詬病的問題,二十發的彈匣無法有效的發揚投射火力,雖然基層官兵一直要求生產能夠裝填三十發甚至是五十發子彈的彈匣,但軍方卻仍未對這些聲音有所反應與改善。
槍枝重量:約10.3KG
使用彈藥:7.7mmX58 (夏式七點七釐米彈)
裝填彈數:25發直式彈匣
循環射速:20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在920年代世界各國的戰爭中,機槍這種能夠大量殺傷人員的自動武器吸引了蒼蘭人的目光,蒼蘭軍方很快的在930年代初期提出了排用自動武器的開發要求。在聖克勞茲與聯邦顧問的意見提供下,著名的蒼蘭槍械設計師符賢便在軍方的委託下開發了新式的機槍,這型輕機槍被命名為清泉三十七年式。這款輕機槍是採以氣動式設計,可以看到槍管上有著螺紋狀的散熱片,並使用25發的直式彈匣,從槍身下方拋殼。因為是採取上方裝填(設有防塵蓋),所以此槍的瞄具被設置在槍身左側,也為了配合瞄具,該槍的槍托也自槍身的水平線稍微偏左,下槍身設有護木,可讓射手托肩射擊。清泉三十七年式輕機槍使用7.7mmX58的步槍彈,該子彈在此機槍上的表現算是良好,彈道能維持在約五百到六百公尺左右的穩定性,算是很優異的了,但射速卻慢的可憐。它設有可折疊式的腳架還有槍背帶(在槍管下方與槍托側面),但是因為構造複雜,它有著一些卡彈的問題,而且在惡劣的環境中有時會故障。它可以裝置不可調的2.5倍光學瞄準鏡,以增強射手的視野距離,但因為不可調整,所以效果有限。
清泉三十七年式機槍在940年代大批的武裝於蒼蘭陸軍,擔任排用機槍的任務,它曾經在蒼蘭與曦國之間的戰爭中登場過,並被士兵們證實是一款相當實用的武器。
槍枝重量:約9.3KG
使用彈藥:7.5mmX54 (7.5mm SAL)
裝填彈數:47發圓形彈盤
循環射速:55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在蒼蘭與玄國相繼發展出國產輕機槍後,曦國軍方也在壓力之下展開了輕機槍的研發,由於受到潘國的軍事援助,曦國也在潘國技術人員的協助下開發出一款輕機槍,並命名為捷一式輕機槍(在曦國,步槍以戎字命名,機槍則以捷式為命名)。捷一式輕機槍的結構簡單,零件為切削加工,採用常見的導氣式原理與短行程運作,其閉鎖方式被稱為魚鰓式,此種閉鎖方式由潘國人發明,由於類似魚類呼吸而得名,特點是用兩個擋片,當撞針向前時擋片向外卡在機匣上閉鎖,當撞針向後時擋片收回,其複進簧套在活塞桿上,但因射擊頻繁過熱的話彈力會減弱而引致故障。該槍發射制式7.5mmX54子彈,並使用47發裝的圓形彈盤,裝填時需將子彈一發一發裝入彈盤而不能使用填彈片,較為麻煩,彈盤裡的子彈其彈尖向著圓心而彈底向著圓周,當上完彈後要上發條從而用發條的彈力上彈,自槍身上方進彈,下方拋殼。它的結構與做工都相當簡單可靠,發射時彈盤會隨著射擊進行順時針轉動,將子彈依序填入彈膛內。捷一式的射速相較之下比起蒼蘭與玄國的輕機槍較高,該槍只能全自動射擊,約為550rpm,這在其他列強國家只屬於普通水平,但在軍工產業不發達的神州,已經相當足夠,而550rpm只是理論射速,實際上的戰鬥射速約為300rpm左右。該槍的槍機拉柄位於右側,為槓桿式設計,只需向後拉槍機就會自動彈回完成上膛,射擊時槍機拉柄會呈翹翹板狀來回覆進。該槍細長的槍管上設有許多散熱片以及喇叭型的防火帽,並無法更換槍管。
捷一式機槍在954年開始配發給曦國軍隊使用,獲得還不錯的評價。它也被安裝在曦國的軍用飛機、船艦上作為防衛機槍使用,用途廣泛,漸漸取代各種外購的機槍成為曦國軍隊的主要火力。
槍枝重量:9KG
使用彈藥:7.92mmX57 (7.92mm Karl)
裝填彈數:20發直式彈匣
循環射速:50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在950年代以前,羅德維亞並不重視輕機槍,而是更注重重機槍的開發,輕機槍只從漢密斯王國進口了很少的數量,然而在953年進行的羅蘭演習中,羅德維亞才發現輕機槍對於小單位的戰術運用相當重要,除了把重機槍減輕重量外,羅德維亞也希望採購更多的輕機槍供部隊使用,然而,到了958年,梅茵蘭局勢逐漸惡化,很難持續購買到機槍,因此羅德維亞人決定自製。很快的,傑克.英斯汀特集團承接了這個工作,集團設計師英威爾.賴斯汀.漢姆.佛瑞特向軍方提交了一份設計圖與兩把樣槍,最終這個設計獲得了軍方的採用。佛瑞特輕機槍以聯邦的納克機槍為藍本,採導氣式原理運作,並設有護木供射手能夠進行肩射。它使用7.92mmX57的標準彈藥與20發裝的直彈匣。從下方以彈匣式進彈,槍機拉柄在槍身左側,並設有拉柄後定裝置與保險,槍身右側的拋殼口設有防塵罩,在射擊時需手動將防塵罩打開(這也是一道保險,在未開啟防塵蓋的情況下是無法射擊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彈匣與王國的古盾機槍是通用的,這是為了讓跟先前購買自王國的古盾機槍保持通用性的設計。佛瑞特的握把是以電木製成,但槍托與護木仍是以傳統的木頭製造,看起來相當厚實而堅固。它的腳架能夠進行調換,可以使用雙腳架或是重型的三腳架,它的單連發控制裝置與保險一同設置在槍身左側的一個恆桿,推動橫桿可以調整開關保險與單連發射擊。以輕機槍來說它的射速算快,但足以應付大多數的戰鬥場合。
佛瑞特在960年正式投產,礙於造價較高,它的生產量並不高,但在964年後因為梅茵藍大戰的爆發,它的產量變有所提升,出口給梅茵蘭的交戰國。佛瑞特是挺優秀的輕機槍,儘管它有點重,射擊時響亮的槍聲讓人困擾,但它相當的堅固,而且不容易故障。因為其泛用性與優異的性能,時常被裝置在車輛、飛機與船艦等載具上。雖然它服役的地區不多,但透過閱讀在梅茵蘭的戰鬥紀錄,可以觀察到這挺機槍受到使用者的喜愛。
槍枝重量:9.2KG
使用彈藥:7.92mmX57 (7.92 Karl)
裝填彈數:20發直式彈夾/30發直式彈夾
循環射速:400rpm or 70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950年代,一位無名的聯邦槍械設計師搭船來到了希菲爾,他在帝國推銷了幾張槍械藍圖卻吃了閉門羹,之後他來到了奧特蘭議會王國,他向當時的攝政公雷斯特公爵展示了設計,並宣稱他的設計是在當時最為優秀的輕機槍。在雷斯特公爵的好奇心之下獲准試製了幾把樣槍。雷斯特公爵在親自操作過樣品槍後大為滿意,公爵向軍方介紹了這位設計師,樣槍在軍方的測試下得到極高的評價,在雷斯特公爵的支持下,軍方簽下了這位默默無聞的聯邦設計師皮耶爾‧讓‧布雷爾,並將樣槍正式命名為"布雷爾機槍",投入工廠量產。布雷爾機槍的設計與聯邦的納克班用機槍十分相似,這是因為布雷爾曾經與約翰‧納克(聯邦納克班用機槍的設計者)共事過,兩人後因設計理念而分道揚鑣。布雷爾機槍承襲了納克機槍所有的優點並更加優化,結實堅固且彈道穩定,還可以調整射速,它使用帝國系的7.92mm子彈,使用20發裝的直式彈夾(或是30發直式彈夾),下護木獲得了改良,使士兵更能方便的使用它,也更適合進行架槍肩射,槍管上的許多圓形散熱孔讓該槍即使在高射速下,仍能持續發揚火力而不至於過熱。該槍的彈道表現相當優異,清脆的射擊聲與洗鍊的外型深受使用者的喜愛,而且跟大多數的輕機槍比起來,它也比較輕,使用者攜行的負擔並不會太大。
布雷爾機槍在955年正式配發至奧特蘭軍隊中,可是因為造價較高而產量較少,多由陸軍部隊所使用,其中以禁衛軍的配發比率最大。布雷爾機槍是一把很成功的輕武器,而它的成功也讓皮耶爾‧讓‧布雷爾獲得了奧特蘭議會騎士的頭銜。如今,布雷爾正在奧特蘭王立研究院服務,持續開發新式兵器。
**************************************************************************************
槍枝重量:約64KG(搭配輪式射架)
使用彈藥:7.92mmX57 (7.92mm Karl)
裝填彈數:300發布製彈鏈
循環射速:600rpm/15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893年,沒沒無聞的托蘭德籍設計師希拉姆(Mark.S.Hiram)在王聯內發明一款以火藥燃氣為動力的全自動武器,為世界第一把自動機槍。希拉姆藉由觀察步兵使用步槍時的靈感,開發出利用槍械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的系統,在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叩合,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完成子彈拋殼,接著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帶動供彈機構跟壓縮復進簧,此時第二發子彈會進入槍膛並完成閉鎖然後擊發,可以連續發射子彈。而希拉姆採用將300發子彈套在將近6公尺長的帆布彈帶上供彈,因此便能夠連續射擊300發子彈。理論上只要在槍管沒有過熱變形的情況下,該機槍可以發射無限的子彈。雖然帆布彈帶受潮後可靠性會變差,但這項發明仍可以在短時間發揮一般步槍所無法達到火力。
但是在當時的王聯,乃至於世界各國,都沒有人重視希拉姆的發明,甚至有人還曾經質疑過機槍只會浪費大量寶貴的子彈。到了897年,只有梅菲斯特帝國的道林親王(Prinz Daulin)購買了數百挺希拉姆的機槍武裝自己的部隊,並聘請希拉姆到帝國,期間發生槍管過熱的問題,接著發展出水冷式槍管,在厚重的槍管裡裝滿水,下端有一條細水管接著水箱或水桶,以便於一體循環。後來為擴大散熱面積,還在槍管加上褶皺。隨後帝國軍也在899年開始正式購入這款機槍做為連級配備。此槍在920年代的雙王戰爭大放異彩,讓全世界明白自動機槍的威力。道林親王曾說:「希拉姆機槍的出現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的確,自動機槍登上世界的舞台後,自希爾戰爭起所使用過的戰術是完全沒用了。該槍除了裝備帝國軍外,在920年代開始也販售給全世界,風行一時,許多國家仍持續使用到現在。
槍枝重量:約48KG (含三角架)
使用彈藥:8mmX50 (.33 RSM) / 7.62mmX63 (.30 FMR)
裝填彈數:24發直式給彈盤 / 150發布製彈鏈
循環射速:45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920年雙王戰爭結束後,機槍的威力震撼了整個世界,各國無疑不立即研發機槍,身為近代崛起的列強沙諾和聯邦自然不落人後的展開了自動武器的開發。班傑明.柳(Benjamin.Liu),第四代央裔雷貝馮人,因素行不良被工科學校退學,他先後在鐘錶匠、鎖匠、修車行等地方上班,最終他與友人合創了巴克萊-赫奇克斯公司(Berkeley-Hotchkiss,日後簡稱BH公司),專職於機械設計。927年,班傑明跟隨潮流,向雷貝馮軍方提交了自動武器的設計案,卻遭到雷貝馮軍方的否決,但隨後索貝瑞爾便向他進行接洽,並採用他的設計案作為索貝瑞爾的軍用重機槍,正式命名為HMG28。這款機槍使用標準的8mmX50索貝瑞爾重型子彈,以導氣式原理運作,沒有設置專門的保險機構,將導氣管設計在槍管下方,並捨棄當時流行的水冷式而改用氣冷式(槍管上有五片散熱片),扳機為握把式,並在槍身後方設置環狀握把以利射手控制。而HMG28最特別的一點是使用了24發裝的金屬進彈盤於槍身左側進彈,並可以更換裝置變成使用金屬彈鍊,也就是說它可以使用進彈盤也可以使用彈鍊,該機槍可以安裝在雙輪車架上、三角架上或是定點防空腳架上,也可以被裝置於戰車上作為車長機槍。HMG28的優點在於結構相當簡單,零件數量少好維修好保養,在各種惡劣環境下的射擊可靠性也很不錯,而且精度相當高,但是槍管壽命與耐用性相較於同時期的帝國希拉姆重機槍要差上一些,因此它的循環射速較低,為的是避免過快的射速造成槍管過熱損壞。而因為HMG28規律的射擊聲,士兵們將它稱之為『啄木鳥』,因為它的射擊聲獨特,就像是啄木鳥在鑿樹所發出的聲音。
HMG28參加了930年代爆發的貿易戰爭,表現不斐,在殖民地的戰鬥中,一個聯邦軍陣地的兩挺HMG28在10日的圍城戰內射擊了15萬發子彈,擊退了王聯軍隊的進攻,在軍中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聯邦各國也開始採購此型機槍,口徑也改為了聯邦軍通用的7.62mmX63標準子彈。貿易戰爭後,它在中梅茵蘭、神洲與希菲爾地區都有一些訂單與仿製品。HMG28在新型的克羅埃斯機槍問世之前,一直擔任著聯邦軍隊的主力機槍,甚至到964年開戰時,聯邦軍中都能見到其身影。而原本在聯邦沒沒無聞的BH公司也因為這款機槍的關係,成為聯邦的大型工業企業。在944年,啄木鳥成為該公司的品牌圖案而聞名。
槍枝重量:約28KG
使用彈藥:12.7mmX99 (.50 BR)
裝填彈數:200發彈鏈
循環射速:55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921年時,聖克勞茲國會終於通過軍方對於機槍的開發案,而在939年時,羅伯特(John.B.Robert)設計出一款需要靠冷卻水來運作的重型機槍HMG-39,它的槍管看起來很大很粗,這是因為裡面裝滿冷卻水的關係。此型機槍在設計時很不被各界看好,但是在經過軍方測試過15挺後,證實了HMG-39那極為優異的設計。它具有強大威力、彈道平穩、堅固以及遠射程等優點。採用槍管短後座跟閉鎖卡鐵起落來運作讓它在連續射擊時非常穩定。還有該槍採用單程輸彈、雙程進彈的供彈機構,撥彈桿尾端的導柱卡入槍機頂部的曲線槽內,當槍機做反覆運動時,實現供彈動作。槍膛為鍍鉻合金,可提升槍管使用壽命及降低火藥之浸蝕。
這是一款非常成功的重型機槍,大概是聖克勞茲有史以來最優秀的一款武器,它雖然價格昂貴又笨重,但是卻能發揮出任何武器都無法取代的高威力。它的製造量比較少,大多配發在聖克勞茲的海軍以及陸軍之中,服役時間極長,服役紀錄也極為優秀,廣受士兵們的好評。
槍枝重量:18.4KG
使用彈藥:7.92mmX57 (7.92mm Karl)
裝填彈數:100發彈鏈/200發彈鏈
循環射速:500rpm/70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曼沙尼亞公國在960年代開始替換水冷式重機槍,但是軍方將開發重點放置於重機槍上,因為公國軍是以採取守勢為主的作戰,無需用到進攻性質的輕型機槍,因此在輕機槍的開發並無突破,單以外購製品充數。961年塔蘭托公司(Taranto)製造的重機槍獲得公國軍方的採用,於962年開始正式裝備公國軍,塔蘭托重機槍的結構簡單可靠,威力強。它以導氣式原理運作,採用中央零件閉鎖機構,槍管上設有加工過的散熱槽,並以彈鏈自槍身的右側進行供彈,只能全自動射擊。此槍通常結合重約17公斤的三腳架來構成堅固的防禦據點或是機槍巢。另外它也可以藉由板機握把旁的扳鈕調整兩種不同的射速(分別是500或700rpm),塔蘭托重機槍是可靠的自動武器,但是卻有著槍管過短導致於發射焰過大的問題,於是槍口的防火帽被設計成喇叭狀,增強瓦斯氣體燃燒的完全性。
塔蘭托重機槍是配發於排級規模以上的自動武器,射程相當遠且彈道平直,做為據點火力能夠發揮強悍的壓制效果,火力強大。另外該機槍也被裝置於曼沙尼亞公國軍的戰車、飛機或是各種載具上,塔蘭托機槍的服役紀錄一直都很優秀,在964年的梅茵蘭戰爭爆發後,它一直受到曼莎妮亞的各個單位所喜愛。
槍枝重量:約56KG(含三腳架)
使用彈藥:7.7mmX58 (夏式七點七釐米彈)
裝填彈數:24發直式給彈盤 / 30發直式給彈盤
循環射速:33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蒼蘭軍在937年使用清泉十七年式輕機槍後,便加強了各單位配置機槍的要求,很快的,輕機槍已經無法滿足蒼蘭軍隊了,軍方很快的就注意到了必須擁有重機槍來擔任火力支援的腳色。952年,蒼蘭陸軍少校勝陸廷組織了設計小組研發了重型機槍。雖說是研發,但實際上勝陸廷的設計是參考了沙諾和聯邦索貝瑞爾的舊式機槍,並以昌隆五二年式命名。昌隆五二年式重機槍採導氣式原理運作,閉鎖動作由鉸接在槍機尾端面的閉鎖栓上下偏移來實現,冷卻方式為槍管上的螺紋狀散熱片,使用7.7mmX58的步槍子彈,以24發直式給彈盤或30發直式給彈盤供彈,只能進行連發發射。所謂的給彈盤,是指在槍身左側裝入一個鋼製(或鐵製)的金屬條,子彈一發發的排列夾在金屬條上,射擊時槍身內的特殊機構會將給彈盤向右推,推著給彈盤上的子彈進入槍膛,全部的子彈射擊完畢後,給彈盤會自槍身右側排出。昌隆五二年式重機槍在槍身後方設有兩個木製握把,扳機就是兩根握把正上方的按鈕,在射擊前先需接上給彈盤,然後拉動槍身右側的槍機拉柄完成上膛。該槍必須搭配三角架或是防空高射架,也可以使用2倍的光學瞄具進行遠程射擊。因為是重機槍,昌隆五二年式的射程相當遠,擁有約八百到一千公尺左右的有效射程。
昌隆五二年式重機槍在952年開始配發至蒼蘭軍中,重機槍在蒼蘭軍中不屬於排用或是班用機槍,是由約九名士兵組成"重機槍分隊",歸屬連部指揮。昌隆五二年式重機槍是一款相當優異的機槍,它有著高精度、穩定的彈道表現以及不易故障的可靠性,是相當受到歡迎的機槍,但士兵們時常反應射速不夠快,而且因為使用給彈盤的關係,使得火力發揚的持續性稍嫌不足,這是最大的缺陷。
槍枝重量:約27KG(含三角架)
使用彈藥:7.92mmX57 (漢式七生九二釐米彈)
裝填彈數:250發布製彈帶
循環射速:40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玄武帝國在見識過雙王戰爭後,便跟上流行的向帝國大量採購了希拉姆重機槍,武裝玄國正規軍。到了930年代,玄國軍方卻對水冷式的重機槍希拉姆失去了興趣,軍方將注意力轉向新竄起的科技大國沙諾和聯邦,對其在926年開發出來的氣冷重機槍感到興趣,並向聯邦提出了生產權購買的企劃。雖然說正跟漢密斯展開密切的軍事合作中,但漢密斯並未干預玄國對聯邦機槍的購買案,因為當時聯邦與漢密斯也正處於和平的蜜月期。很快的,玄國以高價獲得了這款重機槍的生產權,命名為"興武三十年式重機槍"正式投產,該機槍的工作原理為在距離槍口約一小段距離的槍管下方開設有導氣孔跟肘狀式的連動桿,向後拉動連動桿即可完成上膛。槍彈擊發後,火藥燃氣經導氣孔衝擊位於上述所言之槍管下方的肘狀連動桿(其迴轉軸固定於槍管下方),讓槓桿式活塞向後下方旋轉,並通過與之連接的活塞連桿驅動槍機開鎖、後坐、復進(此時自布製彈帶抽上子彈進彈)、上膛,達到重複射擊的機會。興武三十年式重機槍在生產皆以完成改膛,使其能發射7.92mm的步槍彈,並搭配三角架使用(或是輪車,玄國軍隊多是使用輪車),槍身左側有個鐵鉤可掛上鐵製的彈藥箱。因為是氣冷式機槍,它的散熱方式是槍管上的數十個圓形散熱片,但是說真的,其散熱效果並不理想。興武三十年式重機槍相當的重,但這代表著射擊時穩定性也相當的高,至少在玄國軍方測試期間,它均能表現出不凡的集彈性。
在經過軍事交流團的簡單測評後,興武三十年式重機槍於932年開始在玄武帝國軍隊中服役,它多被裝置在輪車上以利移動,就像是小型的移動砲台。而因為散熱效果不彰,興武三十年式重機槍的產量並未大幅提升,玄國仍然向梅菲斯特帝國購買希拉姆水冷式重機槍為主力。
槍枝重量:約42KG(含三角架)
使用彈藥:7.92mmX57 (漢式七生九二釐米彈)
裝填彈數:250發布製彈帶
循環射速:400rpm/800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920年代初期,聲名大噪的帝國希拉姆式重機槍已經在神州造成震撼,鏈鋸式的切割步兵方陣以對傳統守舊的神州軍隊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為了對抗逐漸強大並配備帝國重機槍的玄國軍隊,潘緹納也開始研發自己的重機槍。它的設計者是位落魄的漢密斯男爵施瓦茲洛舍(Baron Andreas.Wilhelm.von.Schwarzlose),原本從事鐘錶生意的男爵因嗜賭而破產,變賣祖屋後流浪躲債,長期定居於克薩爾與潘緹納境內,最終受潘緹納軍方聘用為設計師,但也因此施瓦茲洛舍還清了賭債,甚至重新獲得了男爵的頭銜。這款由施瓦茲洛舍設計的重機槍其構造相當的簡單,同樣採水冷式冷卻槍管與延遲式導氣原理運作槍機覆進,以布製彈帶從右側進彈,值得注意的是它採用短行程反衝來降低槍壓與氣體燃燒的時間。它設有兩個握把(握把可以往下彎配合射手的姿勢),擊發鈕在兩個握把之間,握住把手以拇指輕輕往前推動扳機就可以噴出數以百計的子彈,同時它也可以搭配腳架使用,可做為陣地機槍、車用機槍與防空機槍,部分海防艇上也可以見到它的蹤跡,用途可說是相當廣泛。
這挺重機槍在戰爭中表現出驚人的可靠性,但他最為人詬病的是過熱,一旦過熱,上彈就會十分不順,甚至無法擊發。現在的潘緹納軍隊仍在使用這款機槍,該機槍的壽命可說是相當的長,而潘緹納的前殖民國如長晨、南天也還在使用這款武器。
槍枝重量:約16KG
使用彈藥:7mmX54 (Shinnef)
裝填彈數:250發布製彈鍊
循環射速:475rpm
射擊模式:全自動
維克托重機槍是梅菲斯特帝國希拉姆機槍的衍伸品,或許是眾多衍伸型中最為優秀的一種,與前者相比,維克托機槍體型較小、更輕、上彈更為順暢,它使用斯維蒙軍隊的7mmX54型標準子彈,並使用帆布製成的彈鍊,若是可以,彈鍊可以無限拉長射擊出無限的子彈,一如它的老祖宗希拉姆一樣,於雙王戰爭前就已開始生產。它的扳機是拇指推壓裝置,位於機匣後側的兩隻握把末端。為了避免在射擊中過熱,維克托機槍設計了可以快速更換的槍管包覆在冷凝罐(裝有4公升的冷卻水)之中。當初軍方經過測試,維克托機槍在連續發射3~4000發子彈後,冷凝罐水桶中的水就會達到沸點;此後,每發射約一千發子彈,就會蒸發約一公升的水。但是如果用一根橡膠管把水桶與冷凝罐連接起來,就可以令水重複循環使用。維克托機槍能長時間保持每分鐘500發的射速,具備相當的可靠性與火力發揚性。它的性能相當可靠,另外它的瞄準具十分特別。它使用金屬瞄準具,可以用於近距離或遠距離的射擊;構造是一種管形裝置,使用時,可用表尺對距離與風速進行判斷來輔助使用。
維克托機槍被大量安置於斯維蒙萊霍斯卡聯合王國的車輛、飛機、船隻與防禦工事上,評價相當優異,是非常成功的重機槍。它在966年大戰爆發前,曾經出口到其他海外國家,為聯合王國帶來一筆收入。維克托機槍曾經被薩瓦希米亞大公國購買並參與過956年的波札羅格戰爭,薩瓦希米亞軍隊創造了在一次戰鬥中的12小時內,以十挺維克托機槍發射了10萬發子彈的紀錄。在中希菲爾地區,維克托機槍或許是最受歡迎的重武器之一,王聯向聯合王國購買過它的生產權,生產8mm口徑的版本,並在966年爆發的大戰中大量使用。
槍枝重量:23.8KG
使用彈藥:7.92mmX57 (7.92mm Karl)
裝填彈數:100/200發彈鍊
循環射速:600rpm
射擊模式:半/全自動
隨著希拉姆機槍的老舊,940年代末羅德維亞開始尋找一個可以取代希拉姆機槍的新式機槍,但因為遲遲沒有找到一個適合的重機槍,所以950年代初羅德維亞決定就希拉姆機槍改良繼續當重機槍使用,從隔壁德列塔尼亞買來他們新改造的希拉姆機槍,德列塔尼亞把希拉姆機槍輕量化當成通用機槍使用,羅德維亞也學習德列塔尼亞的手法來改造希拉姆,一樣採用後座作用式,即是利用把子彈彈出的後座力去完成退彈殼和從新上彈,槍口保護罩兼做消焰器,做出的改動包括更動槍匣;將冷卻水套筒的直徑減少,水容量也減少到;簡化槍口保護罩;加上了槍托和手槍型扳機以及腳架使用金屬瞄準具,可以用於近距離或遠距離的射擊,雖然在使用的時候減少冷卻水會更快讓槍管過熱無法射擊,在使用時羅德維亞步兵都得備好隨時可以冷卻槍管的東西在一旁,但是在羅德維亞軍決定取得新的重機槍年採用這個設計,雷溫克被大量配發到各個部隊,士兵會抱怨槍枝的重量過重跟後座力壓到肩窩十分不舒服,但是士兵也稱讚這把槍比之前的希拉姆機槍更加方便運用到各個地方,槍支運作也穩定出色,這把槍仍在羅德維亞買到雷文後繼續在軍中服役至今。
雷溫克跟希拉姆相同,可以搭配重裝三腳架與輪車使用,但更多的情況是它使用雙腳架,它的服役紀錄相當不錯,被使用在這種地方,包含飛機的機槍手、車載機槍等等,可說是相當的全能,直到現在仍能看到雷溫克在羅德維亞的三軍中服役,同時它也是唯一一把羅德維亞外銷過的武器,在960年代,法蘭妮大公國向羅德維亞訂購了一批雷溫克機槍共3500,這批機槍參加了日後的梅因藍大戰,現今能閱讀到的該槍相關戰鬥紀錄,都是來自於法蘭妮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