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勢主義-Offensivism

攻勢主義社團專屬論壇
現在的時間是 2024年 3月 28日, 19:34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36 篇文章 ]  前往頁數 123  下一頁
發表人 內容
 文章主題 : 【國別史】星辰子民:薩爾梅特列聯合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4月 8日, 14:52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條目總編

文字設定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國別史與綜合設定

梅達利恩帝國史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論

大潘國協簡介

大梅特列人物角色設定

潘國軍用服裝簡介

中梅茵蘭地區國際鐵道網簡史暨路線簡介

潘國在950年代至960年代的一些戰略構想(待修正)


軍武設定
引言回覆:

(設定將改動但暫存。20150313)

潘國裝甲部隊發展系譜初稿


文化相關設定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進行曲與國歌範本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23年 3月 28日, 15:48 編輯,總共編輯了 41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星辰子民:薩爾梅特列聯合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4月 8日, 15:14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圖檔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Royaume-Uni de Grande Medegne)

漢密斯-梅斯特語:Vereinigtes Königreich GroßMettennien
南梅茵蘭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Medenian
神州語(俗稱):潘國,取自聯合王國核心地區潘德拉剛王國(Royaume de Pendragon)

國花:薔薇

國歌:神佑吾王(Dieu sauve la Reine,多於國家儀式、慶典、接待外賓等正式場合時演奏。)
   應許之地(La Terre promise,屬愛國歌曲,常於體育賽事、藝術表演、僑民聚會等非正式場合演奏或傳唱。)

首都:吉里亞斯(Giliath)

國家格言:我權天授(Dieu et mon droit)
     為吾王和祖國(Pour Reine et Partie;966年起於軍中流行通用。)

國家代表色:緋紅色

人口:約一億兩千萬人,不計海外殖民地。

面積:本土約3,160,349km^2。

國際地位(967年):列強



【領土範圍】

圖檔
含本土及直轄殖民地(Colonie de la Couronne)



【簡史】

代表旗幟與國旗

圖檔
梅達利恩同盟(又稱梅達利恩帝國,前???~689)

圖檔
梅特列聯邦(Communauté Medegne,690~704)

圖檔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705~至今)


前言:古老而自由(489前)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Royaume-Uni de Grande Medegne)的前身為「梅達利恩同盟」,也常在當代和後世被稱為「梅達利恩帝國」(Imperium Medarium)。其約以今天的潘德拉剛王國(Royaume de Pendragon)為核心區,控制各大封國和直轄地,為混合古典官僚制及中古封建制的大國。同盟領袖雖被稱作帝皇(Rex Imperator, R I,原意為「最高君王兼至尊統帥」),權力卻被與各大貴族和騎士簽訂的「大憲章」(Magna Carta)及梅茵蘭公教會所制約,這使帝國內諸般勢力不受強大皇權壓制,得以充分伸張,自主發展;平日似略嫌鬆散,甚至互相傾軋,但戰時仍能因共同政治傳統和信仰價值一致對外。這亂中有序的景況不只是中世紀社群活力迸發的泉源,也是近現代社會兩大根基:個人自由與私有財產權的搖籃。

百年戰爭與希望之海(490-575)

  不過,在連年十字軍戰爭後,這個帝國於五世紀初先因西方封國遭逢氣候變遷與土壤退化,導致經濟危機和社群萎縮,繼而因人口流動及營養不良引爆瘟疫流行,最後新崛起之東方大國法蘭妮同西界克薩爾帝國,則於五世紀末補上臨門一腳,使梅達利恩陷入百年戰爭,暫時退出大國行列。

  至六世紀時,各大封國若非消亡,就是各自為政;帝都殘破,帝皇則四處巡迴征戰,甚少長時駐蹕某地。見大陸局勢暫無起色的沿海領邦遂將眼光轉向海外,大力投入遠洋探索,起先是基於宗教理由:前往希菲爾大陸(多半為梅菲斯特帝國)朝聖取經,或者航向神州西岸尋找傳說中的祭司王;之後則因對香料、蔗糖、茶葉、咖啡等新消費品的渴求,走上長途貿易和開拓殖民地之路。

  中古時期即經營海洋事業的自治城市聯盟「伊斯特利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然精於航海而不擅陸戰的城邦聯盟卻在六世紀中葉直面法蘭妮人威脅,遂決定向帝皇直轄領「潘德拉剛」的攝政,擁有皇家血脈的艾仁尼安尋求庇護。希冀獲得海外貿易利潤和遠洋航海技術的艾仁尼安自是大喜過望,在率麾下騎士數度與法蘭妮人交手獲取戰功後,皇家攝政得奏准帝皇將其冊封為王,並在不侵犯各城市自治權的前提下,如願獲得伊斯特利亞聯盟的監管權,此為「潘德拉剛王國」之始。

  不旋踵間,鎮守北方王國的帝皇於572年戰死,因無後嗣,皇位遂由艾仁尼安之子特剛繼承。而特剛也活用帝皇特權,讓潘德拉剛王國合併了數個殘餘領邦和大主教領,強化其作為政治核心的地位。此後王國憑藉繁榮海洋貿易、發達手工業和完整知識傳承體系,成為梅達利恩同盟領頭者。唯此時其國勢尚相對弱小,為避免在新進擴張至中梅茵蘭的東西兩大強國:漢密斯王國和神州朱朝(其分別於六世紀末葉取代法蘭妮與克薩爾)的鬥爭中沒頂,帝皇特剛不得不以慎密的外交手段周旋於兩國之間。

漢朱梅糾葛(576-632)

  神州朱朝雖一度被誤會為由虔信十字教的「祭司王」所統治,但實為與梅達利恩同盟相較,無論人種、語言、文字、信仰皆大相徑庭的古老文明;而漢密斯王國則是消滅並實質繼承另一十字教強權:梅茵蘭帝國地位的新興大國。歸附其下的前帝國貴族往往與梅達利恩諸顯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姻關係,再加上系出同源的宗教信仰,梅達利恩同盟諸邦起先對漢密斯的西征抱持樂見其成的態度;就算不一定能與之共存共榮,最起碼也是攜手共抗異教徒的潛在夥伴;直到漢密斯人宣告另立新教派,反斥梅茵蘭公教會為異端並將教皇從其領地驅逐之後,梅達利恩子民方如夢初醒。

  面對「敵我不分」,來勢洶洶的漢密斯「蠻族」,身為梅茵蘭公教護持者的梅達利恩同盟終究不得不選另一邊站,於是「神梅聯合」橫空出世,十字教國家與非十字教國家在世界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異業結盟;不過當時神州帝國實無與他國平等往來觀念,所以聯盟其實是梅達利恩同盟以其轄下領邦「潘德拉剛王國」之名頂替,與朱帝國建立名義上的宗藩關係而成立。梅達利恩同盟藉此避開以大國名號之尊向另一帝國稱臣的尷尬處境,神州朱朝對此自也心知肚明,僅因共有大敵當前,不願公開發難;故在漢朱大戰結束,梅達利恩同朱朝一起與漢密斯簽署和平條約的二十年後,「神梅聯合」即毫不意外的因外交名份問題而決裂。

  632年,朱朝海陸並進,欲征討「不服王化」的「番國」,同盟雖以寡敵眾,卻因天時地利人和,打敗了兵多將廣的朱朝;不只在海洋上擊退朱朝引以為傲的寶船艦隊,在陸地上亦佔據優勢地形,重新確立其自然疆界,故在之後勘定雙方邊界和協定貿易往來的《真新鎮條約》中,朱梅兩朝終得以「兄弟與國」之名,以各退一步確保雙方顏面的形式,簽訂平等條約。

光榮革命(633-689)

  百年戰爭結束後,雖然梅達利恩同盟的生存壓力隨著漢密斯王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神州朱朝也內縮回神州本部後而減輕,但同盟依舊不得不接受其直轄地外各大封國領地的永久喪失,同時需與當時在中梅茵蘭勢力依舊強大的梅茵蘭公教會爭奪影響力以鞏固自身。此時的帝皇諾艾兒繼承其父特剛的宗教改革路線,以皇權強化新設之國教會,並宣告我權天授,朕即國家(Dieu et mon droit, l'etat c'est moi.);但外部教會勢力的強大,仍導致其後數任帝皇和殘餘圓桌元老在宗教政策上的反覆,其中最臭名昭著者,當屬曲解諾艾兒為反抗教皇所主張之「天授皇權」名義再度附庸公教,並以此迫害反對者的帝皇候選人「血腥亨里」。

  國內的高壓政治令人難以喘息,連續數十年的宗教紛爭也著實讓人們感到無比厭煩;相較於聲嘶力竭的各路傳教士和喜怒無常的專制暴君,在漢朱戰後拋棄狂熱十字軍心態的漢密斯人似乎好相處得多。雙方的民間交流就這麼熱絡起來,從部分王室到下層貴族,都再度恢復了東西聯姻或交遊的傳統。

  於此氛圍下,梅達利恩的內部壓力終至689年迎來臨界點:時任帝皇當選人,篤信公教的波尼法斯二世總算老來得子,為慶祝其公教法統得以千秋萬世,波尼法斯二世決定清查全國地契,將特剛和諾艾兒時期轉賣出售與民間的教會地產全部收回還給教皇。貴族士紳和中產階級此時的心態已不再是恐慌和不滿,而是徹底的憤怒;九大貴族遂決定迎接諾艾兒帝皇的曾孫女,遠嫁至另一十字教列強的法珞公主及其親王夫婿回國執政。護送兩人的一萬騎士自卡陸克伯國入關後,受命阻截的三萬大軍非但沒有兵戈相向,反而加入他們的行列。四萬人就這麼浩浩蕩蕩的開回了皇都,眾叛親離的波尼法斯二世只能選擇出逃,經輾轉漂流終老於海外。

  親王和法珞公主隨後繼承大位,但同意放棄至尊統帥權及帝皇稱號,僅保留最高君王這一古老頭銜。法律上負責授與帝皇獨裁權的圓桌議會自此暫停召開,幾乎等同永久停議,並被設下嚴苛條件以避免其重啟;其機能後被併入潘德拉剛的巴力門(Parlement,上下議院),剩餘的圓桌元老加入上議院,政治實權從此掌握在貴族與地方紳士手中。數年後,梅達利恩同盟改名為大梅特列聯合王國(後文簡稱為潘聯合王國或潘國),王權和議會則透過數道《權利法案》釐清雙方權力分際及職責,奠定君主立憲制的基礎;這一系列不流血政變被後人稱作「光榮革命」,潘國的自由主義、議會政治和漸進民主之路就此確立,不再曲折。

構築聯合王國(690-704)

  聯合王國體制確立是國內政治徹底告別紛擾動亂,邁向穩健發展的分水嶺。政治上,潘德拉剛王國與北方王國合併,象徵王權的重新集中,連帶擴大國家對臣民的有效統治。宗教上,公教會與教皇國就此失勢,且生存空間不斷被聖公會(國教會)和清教會壓縮,無力再興波瀾。經濟上,舊制度下的境內關稅和河運稅全數廢除,內部貿易市場就此暢通無礙;同時也因貴族紳士寡頭共治下的穩定政局,潘國國債與信用穩定度大幅提升,得以籌措更多資金投入–或者說,擴充其海外競逐事業。

  潘國人的海洋擴張與冒險動機,隨社會發展及需求而日趨紛雜。承繼六世紀的宗教朝聖與海洋貿易,世紀交界時先是進入探勘未知、尋覓珍稀的「地理發現」,嗣後是爭奪航海自由及默許私掠船的「大海盜時代」,最後再到開疆擴土,插旗奪地的「海外殖民」,以上兼混合科學研究、宣揚新教和躲避政治迫害等動機,共同構成七世紀梅特列風格的「大航海」圖繪。

  然而,因彼時國內認同分歧,諸領邦自行其是之風猶存,故上述海洋活動無論是民間自發抑或政治贊助,其力量皆有限而分散;不僅國內金源時有時無,海外各殖民派系還經常窩裡反,這不只限制殖民地規模發展,更給外國競爭者可趁之機。這項弱點在面對體量數倍於潘國的特瑞希與瓦爾特王國聯合(後文簡稱特瓦王聯或王聯)時尤其明顯。

  特瓦王聯於七世紀時正稱霸希菲爾大陸,不止其宮廷文化外溢影響至潘國的上流階級,就連梅達利恩皇室也曾與萬王王室二度通婚;但這皆不妨礙兩方在爭奪殖民利益時大打出手。704年時,潘德拉剛金融界接手北方王國在下南方大陸安斯納的爛攤子,與特瓦王聯展開激戰,最終依然不敵,失去大片定居殖民地。不過,潘國仍藉此戰奪取卡美哈群島並鞏固其影響力;王聯最北端殖民地拉斯洛茵的擴張,也被潘國支援的伊斯法蘭莎皇國所遏止,自此而後大體決定了潘國與特瓦王聯勢力範圍邊界。這一戰終使諸領邦權貴調和利益矛盾,於705年建立聯合王國體制,以利一致對外。

  最終,漢密斯王國見潘聯合王國的實力已成長至足以牽制特瓦王聯的程度,故與潘國劃分南方大陸子午線,並簽訂同盟條約,直到梅茵蘭大陸革命後雙方關係轉惡停止續簽為止。泛梅茵蘭與泛希菲爾體系於八世紀的競合態勢就此成形。

為海澎湃(705-819)

  潘國人於往後一世紀間一轉開拓定居殖民地的風氣,改向發展遠洋貿易事業,各家特許公司於世界各地廣建商站、兵站和倉庫,參與赤紅洋和東蒼藍洋的三角貿易,成了當時的「大洋運車伕」,國家亦因自由貿易而受惠。此一思想至工業時代更成主流意識,為政治理論家大肆宣揚倡導,成為自由派政治形態的礎石。

  同時,金融銀行體系也因海外擴張逐漸成熟,與之相輔相成;使海外事業帶來的充沛資金,搭配健全信貸系統,共同促進國內農業技術革新和工商業大規模擴張。農業革命和隨之而來的圈地運動雖讓大量農民流離失所,卻也為資產家工廠和潘國陸海軍帶來大量人力,傳統農業社會刻正瓦解,新生工業時代已漸到來。

  九世紀初潘聯合王國除為鞏固其既有貿易帝國,免受特瓦王聯、希菲爾藍寶石商會及聖克勞茲的威脅外,同時也渴望擊敗上述對手,在世界貿易獲取更大份額,故與漢密斯王國聯手,跨海入侵梅菲斯特帝國,參與希爾戰爭。高王阿爾托莉雅與漢密斯格里芬大王並肩親征雖留下眾多武勇佳話,海軍亦在數次大型海戰中取勝,奠定善戰名聲;惜戰爭最後仍以梅茵蘭大陸方的失敗告終。

  潘國經此巨變,其大國地位一時遭撼動,國內政局亦動盪不已;但議會以巧妙政治手段適度宣洩中下階級的壓力,並鼓勵失業軍兵向殖民地移民,故除路德克外,未發生類似漢密斯王國各領地競相獨立,帝國土崩瓦解的局面。然潘國對阿蒂堤亞和希菲爾大陸的遠洋貿易勢力終究遭受重挫,幾乎完全被逐出西半球;故因此將注意力重新放回梅茵蘭-神州大陸東西兩端、南方大陸北部及連接各區域之海洋航道。

自由貿易及工業黎明(820-869)

  820年沙諾和聯邦獨立後,漢密斯王國因與潘聯合王國的公債問題,及在中梅茵蘭東側建立封閉經濟圈等經貿衝突,與潘國關係轉趨不睦;雙方先操控代理戰爭,後直接在德列塔尼亞爆發會戰。潘聯合王國軍於鄰國國土上頂住了漢密斯軍的衝鋒,但因人力損失過大,只能固守原地;因此在與漢密斯王國停戰簽約,取得不阻礙貿易的表面承諾後,潘國即撤出德列塔尼亞及其布基封國,變相承認漢密斯王國早已藉原物料交換,取得的半個中梅茵蘭貿易主導權。為了尋找新貿易夥伴,及替補失去阿蒂堤亞遠洋貿易後的空缺,潘國與自立不久的沙諾和聯邦迅速建立了自由貿易關係,在幫助南普雷斯坦獨立後亦邀其加入。

  潘國主導之新興聯邦與普雷斯坦地區之「新三角」自由貿易圈,及以強大海軍為後盾的打擊奴隸貿易運動,為潘國在希爾戰後保住其大國聲望的基礎;再之後則隨工業革命帶來的經貿擴張及國際干涉等作為,使其影響力更加鞏固並有所提升。至840年代前後,潘國資本家開始察覺到來自聯邦有形和無形的貿易阻礙,因此除加速技術革新,包括汰換大量水車、風車,重用蒸氣動能,廣泛鋪設鐵路以提升工業產能之外;也敦促政府採取強硬手段打開法蘭妮次大陸(連帶包括北普雷斯坦)、克薩爾草原、寰海地區及北島的貿易與原料市場。

  此時代的標誌事件為840年代的梅特列-法蘭妮戰爭與850年代的曦國「開國」衝突:前者為潘國首次以「自由貿易」之名對外開展的殖民戰爭,後者為潘國率各方列強以海軍優勢,聯合脅迫曦國配合「國際貿易秩序」的首次「砲艦外交」。這些事件象徵潘國工業革命發展的高峰,現代化的工商經濟與對外擴張相輔相成,開啟了潘國的「自由貿易帝國」時代。

  與聯邦之自由貿易協定原本在850年代遭遇終止危機,後因潘國廢除穀物法,自聯邦大量進口糧食,以使聯邦稍微平衡對潘貿易入超的劣勢後,得以延續;直到罐頭戰爭之後,聯邦方對潘國拉起關稅壁壘。然當時正值世界工業經濟高度成長期,關稅壁壘雖排除潘國中低階工業製品大量進入聯邦,但仍未徹底阻卻兩國貿易關係,因此也未在當代造成雙方關係大幅惡化。潘國與漢密斯王國關係則透過上層貴族的來往,罐頭戰爭的中立,和引介寰海貿易並劃分勢力範圍等作為緩步修復。兩造關係雖不復從前親密,終也不致劍拔弩張。

帝國的榮光和陰影(870-926)

  870年代至十世紀初,潘國透過干涉克薩爾汗國、神州三十年內戰和地峽區運河事務,邁入帝國主義黃金期;對兩洋航道與通訊節點的掌握,也讓國內的金融、航運和保險等服務產業在世界上取得非凡影響力。這段內無憂患,外無大戰的時光,被稱做平靜而輝煌的「威格托爾時代」。但此時也因人口停止增長、中產階級商而優則紳等問題,使國內工業擴張動能漸緩,總產值先後被沙諾和聯邦和漢密斯王國超越;資本若非流向股市、債券、基金等金融商品,就是轉注土地與大莊園,中上階級生活亦漸趨奢華而輕忽實業經營,這種傾向在十世紀初神州變天和阿爾迪斯坦戰爭後更加明顯。

  上流社會的務虛奢靡和陽剛冒險精神的衰頹,除引起中下階層的不滿外,也連帶使社會運動興盛風起,議會為回應各種社會質疑,其黨派鬥爭亦日漸加劇。國內分歧連帶破壞對外殖民政策平衡,為博眼球和爭取話語權,國內各勢力,無論企業、教會、移民甚至學術團體在神州大陸和地峽區之活動皆轉趨激烈,這間接導致曦國在916年的皇朝更替並加深對潘國的依賴。然此時正逢泛神州民族主義勃興,潘人的帝國主義很快踢到鐵板:因曦國政變的衝擊,克薩爾、東神州和地峽區迅速興起跨地域的「青年黨」運動,這股力量瞬即被急欲重振古老神州的玄帝國吸收。

  924年潘聯合王國與特瓦王聯為爭奪東蒼藍洋制海權,雙方爆發三次大規模海戰和兩次地面戰爭,兩造各有勝負,局勢僵持不下,潘國海陸主力因此被牢牢牽制於南方大陸西北角。神州玄帝國遂於925年藉機對潘宣戰,希冀一舉掃除潘國於其境內扶植之殖民勢力,並支援南天皇國的青年黨政府擺脫潘國控制,爭奪運河掌控權。該年末尾,特瓦王聯因其與梅菲斯特帝國之「雙王戰爭」局勢不利,故和潘國單獨簽約停戰;然潘國仍因首尾難顧,無力增援遍地烽火之遠東神州與南天地峽,不僅一度失去寰海制海權,其地面軍事力量亦於926年末分別被逼退至神州大陸各海岸、港灣及地峽區運河出口的要塞困守不出。雖在戰爭末期重新掌握寰海制海權的潘國海軍,得以持續增援這些陸上孤島,但面對民族主義的浪潮,潘國的地面武力終究無力再反攻。

  最終,潘國承認大局失利,在遊說漢密斯與沙諾和共同參與調停後與玄國簽約,同意放棄大玄帝國境內及克薩爾地區所有經濟特權和不法侵佔之土地莊園,並於約滿後退出所有租借港灣。南天運河區則撤出駐軍、艦艇並放棄領事裁判權,將其主權完全交還南天皇國;運河經營權和租界則與諸列強分股以續維持國際均勢。潘國倚靠殖民擴張與砲艦外交發達的全盛期就此告終。

國協體制與國際合作(927-950)


自由貿易的黃昏(951-959)


戰雲再起(960-964)



【國體政治】

  採君主立憲政體,為中央集權制。

  君主為聯合王國最高君王(Haut Roi/Reine de Royaume-Uni),源自古語"Ard Rí",一般簡稱為「高王」、「尊王」或「至高王」。但口語稱呼時往往直稱為國王(Le Roi)或女王(La Reine)。


國家元首:

  現任高王為希德妮亞,為艾爾薩斯王朝(Maison de Elsace)第五代君主,通稱希德妮亞陛下(Sa Majesté Sidonia)。

  其全稱為:「承天護佑,大梅特列聯合王國及海外自治領之最高君王,國教領袖與信仰守衛者,長晨皇帝」。其頭銜在各自治領與皇家屬地皆略有不同。

政府領袖:

  稱首相(Premier ministre)。此職原型為高王為規避舊制度下之樞密院,所另行召開之心腹會議「樞機廳」(Comité Cardinal,即內閣)之聯絡官樞機卿(Lord du Cardinal),後因政治情勢演變,亦身兼首席財政卿(Premier lord du Trésor),故其權漸重,後掌握政治實權。

  首相一詞本非正式稱呼,間帶有諷刺意味,然因樞機卿/首席財政卿一職終演變為百官之首,故九世紀後其嘲諷意味漸消,並在908年前任高王希優維亞即位時被確立為正式官銜。

  現任首相為約瑟夫˙普拉提耶(Joseph Platière),為保守黨黨魁,966年上任至今。


國會(Le Parlement)與聯合王國下議院政黨(Le Partis du Chambre des communes):

  聯合王國國會為君主立憲制下的政治核心,由最高君王、貴族院(Chambre des lords,通稱上議院)與紳士院(Chambre des communes,通稱下議院)共同組成,位於王都吉里亞斯。上議員成員為世襲貴族、冊封貴族和靈職議員(即教士),下議院議員由市民選舉而來。

  目前聯合王國雖未採行全民普選制,但其選舉權已擴至大部分成年男性,及中產階級以上之成年女性,民意政治漸成主流,因此內閣成員現多出自下議院議員,十世紀後的首相亦同。上議院雖對法案保有封駁權,但卻因一連串的法令和政治慣例而久未行使,故一般咸認為下議院之政治影響力已超越上議院,是聯合王國政治決策的主導者。

  立憲制下的高王在國會中地位仍然尊崇,所有經議會通過的議案須經御准方能成為法律,高王亦保有召開、休止和解散國會的特權。但在現行的不成文憲政和慣例下,其單獨行使特權的次數屈指可數:如在主持國會開幕外,除非透過首相建議,高王已不再獨斷行使休止和解散國會之特權;而距上一次高王駁回國會議案的時間也已超過250年,其權力運用極為謹慎和保守。

兩大黨

  自八世紀初的現代議會政治成形以來,國會一直長期維持兩黨交替執政的政治慣例。在國會選舉中獲勝的政黨黨魁將擔任首相,負責籌組執政樞廳,並上奏高王批准;在選舉中落敗的第二大黨則為「忠誠在野黨」,亦籌組影樞廳,擔任執政樞廳的監督者;若在野黨於下次選舉中獲勝,影樞廳成員即成為新執政黨籌組樞廳的優先備位人選。兩大黨在下議院850席次中共擁有765席,占總席次90%。

保守黨(Conservateur-royalisme)

  全稱為「保守及王政黨」,俗稱「侯爺黨」(Parti Royale)。政治偏右,主張傳統王權及民族國家;經濟偏左,側重社會福利。王權、國教會等傳統意識型態至上。現雖為第一大黨,但與其他黨派合組聯合政府,以因應戰時需要。

自由黨(Parti libéral)

  俗稱「里伯黨」(Parti Lib)。政治偏左,淡化傳統意識形態色彩,主張個人自由;經濟偏右,強調市場經濟與自由競爭;意識形態為強調公民權力和民主政治。現為在野黨,但有數位議員出任聯合政府內閣。

四小黨

  潘國的國會選舉為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意即最高票者當選。在此選舉制度下,小黨本難有出頭機會;不過,於多次的選區重劃和社會經濟情勢的改變下,原本在兩大黨勢力下難以出頭的小黨,也逐漸有機會將其成員送入國會,於下議院中獲得立基點後,逐步擴大自身的政治勢力。在潘國為數眾多的小型政黨中,能在經濟大恐慌以後長期將其成員送入國會的小政黨有四:敦促社會福利的公社、被視為激進左派的工黨、堅信共和威脅論的雷克斯黨,和代言地海南方領邦權益的法劍黨。

  下述四個政黨皆推派成員任職聯合政府內閣,擔任政務卿、魔法部長(Ministre de la Magie)等不管部大臣。

公社(la Commune)

  路線中間偏左,本為中世紀行會後代與空想社會主義者合組之社團主義(Le Corporatisme)政黨,主張社會共有企業、資本共同管理、所得公平分配。其成員向以傳統菁英入仕和社交手段參與政治,謀求漸進改革。

  在954年工會大罷工後,原工黨智庫「循進社」大部分成員與工黨決裂,其透過民主選舉邁向社會主義的穩健路線與公社一拍即合,兩者合作使公社在950年代下半後成穩健左派之最大代言者,現為四小黨中聲勢最旺之在野黨,被視為最可能在未來與兩大黨鼎足而三,甚至取其一而代之的政黨。其支持者橫跨上層(地主貴族)、中產(知識工作者與工商經營者)、以及工會系統外游離之工匠、僱員與少數農民。現於下議院中擁有35席。

工黨(Parti travailliste)

  為眾工會和部分左派團體聯合組建之左派政黨。以爭取工人、雇員權利及福利,並改善其社會地位為其主張。工黨之基礎源自各都市區之工會,在都市選區頗有支持度;但在鄉村地區除礦工外仍缺乏支持者。

  工會聯合在十世紀初組黨時,曾與左派中產階級與知識分子組成之「循進社」(Société Fabienne)合作,確立透過憲政選舉,逐步達成劃分企業社會責任和建立福利國家的目標;但工黨卻因曾在954年主導全國礦業大罷工,繼而在更激進的梅特列共產黨(潘共)被取締後,成為舉國無雙的激進左派代表。縱使事後工會聯合想努力撕掉這個標籤,卻也因部分重要成員甚至工會領袖不斷被揭發曾參與阿卡加派(國際革命主義),終使溫和的循進社出走另覓合作對象,致讓工黨選票大幅流失,聲勢已遠不如前。現於下議院中擁有20席。

雷克斯黨(Les Rex)

  屬右派政黨,主張社會集體化、國家軍事化,以應對來自共和體制的革命威脅,堅決捍衛王政體制。票源為少數激進派軍人、公務員或貴族家庭出身者,現於下議院中擁有12席。

法劍黨(L'Épée ordalie/ La Espada ordalía)

  俗稱「耶歐黨」(Parti Eo),此稱來自政敵為諷其高調與浮誇作風,借聖典語句「我(上神)即元始和終末」(Je suis alpha et oméga)之諧音嘲弄。法劍黨為代言地海南岸艾斯普朗(Espran)語系族群權益的民族主義政黨,在九世紀末至十世紀初曾因高調主張民族自決權利,為政治菁英最頭痛問題,卻也因此成兩大黨不得不積極拉攏之對象,成為能左右聯合王國政局之「關鍵少數」。但在940年艾斯佩蘭薩大公國完全獨立後,法劍黨於國會內之勢力即大為衰退。現議員多來自伊斯特利亞各領邦,主張也從民族獨立轉為保障少數民族之語言教育與經濟公平等議題。現於下議院中擁有8席。


構成國與皇家屬地: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目前由六個構成國組成,其中潘德拉剛王國(Royaume de Pendragon)因為聯合王國之政治和經濟重心,人口亦佔全國六成,各構成國遂以其為中心結合,成為無庸置疑的王國核心。

  構成國為基於舊制度(L'Ancien Régime,指光榮革命前之帝皇政體)基礎下的領邦劃分,其風土民情甚至族裔都略有不同,因此在歷代王權對舊制度慣例的尊重和承諾下,保有部分自治權,擁有不同習慣法系統和教育政策。各構成國皆依其人口比例劃分選區推選下議院議員,參與聯合王國國政。除潘德拉剛外,另五構成國在王都皆有其事務部門,負責聯絡和管理事務,事務部首長亦為樞廳成員。

  六構成國外尚有皇家屬地若干,名義上為王權直屬轄地;其面積皆不大,但都擁有民選屬地議會,保有獨立的司法系統和較各構成國為高的自治權,亦保有貨幣發行權;但國防、外交及公民權等事務仍為潘國政府所掌理。



【貨幣】

  現主要交易貨幣共有利弗爾(Livre),科丹(Culden)及芬尼(Phennie)三種;1利弗爾兌20科丹,1科丹兌12芬尼。

  利弗爾原為貴金屬計量單位,約等於一磅白銀,故上述三種貨幣亦合稱為「潘鎊」(Livre sterling)。潘鎊現為大梅特列聯合王國的法定貨幣,同時為主要交易貨幣—因尊重合約與交易自由,聯合王國境內並不強迫私人交易必須使用潘鎊進行,故境內仍有數種歷史遺留下的貨幣或計價單位流通,如可隆(Couron,等同5科丹)、愛梅斯(Aimes,舊制金幣,約等同21至22科丹,多於交易奢侈品或計算地價時使用)和索維恩(Souverain,新鑄金幣,等同1利弗爾,銀行計價用本位貨幣)等。常用貨幣面額如下:

  紙鈔(由小至大):10科丹, 1利弗爾,5利弗爾,10利弗爾,20利弗爾,50利弗爾、100利弗爾。

  硬幣(由小至大):半芬尼、1芬尼、3芬尼、6芬尼、1科丹、2科丹、2又2分之1科丹(舊制半可隆,956年改鑄現值)、5科丹(舊制1可隆,956年改鑄現值)。

  潘國貨幣由各大發行銀行與皇家屬地貨幣發行部門的合作集團「統合理事會」(Directorate Unifié)協調流通和管制發行量,其中總行位於吉里亞斯的「梅特列銀行」(Banque de Medegne)為統合理事會的領頭者,得監督國內其他發行貨幣的「零售銀行」,聯合王國境內和國際市場通用的潘鎊也大多由其發行。故其雖屬私營銀行,但具有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的功能;在經濟大恐慌後更接手原屬財政部管理的黃金儲備,使該行與政府關係更為密切。

  利弗爾之幣值大於沙諾和聯邦達勒,但略小於漢密斯帝納;戰前1利弗爾可兌1.6達勒,或0.8帝納。



【語言】

常用語言  
  
  聯合王國通行梅特列語(Le Medegnais),又稱潘語。雖在實際上是各級公務機關和教育設施所使用的唯一語言(外語教學機構除外),且絕大部分國內居民,包括少數民族和殖民地移民亦皆以梅特列語作日常交流,但潘語卻不曾以任何形式被明訂為「官方語言」,僅被非正式的稱做「常用語言」。這稱呼充分彰顯潘國人在訓民正音上漫不經心的傳統態度,畢竟自古以來,「常用語不過就是擁有陸海軍的方言。」儘管梅特列文早已被鑄成優美的文辭和感人的戲劇,但梅特列人在口說會話上依舊任性故我,經常出了城鎮就是鄉音橫流,口語難辨。

  此外,因潘國與其海外殖民地間的相互交流,梅特列語已容納許多原本不屬於潘國文化的外來語,在詞性的變化和單辭的發音上也出現不少「例外」;更別提海外的梅特列語使用者亦另行演化出屬於當地的口音和方言,這使得語言學者企圖將梅特列語「統一化、標準化」的理想顯得不切實際。儘管星翰、奧法兩大學的學者從八世紀左右,每隔十來年就編纂一本《標準潘語辭典》,設法將層出不窮的新詞彙收納進他們心目中的「規範」,但總是望之徒勞。

口音與腔調
  
  此情形在接近工業時代之後終略有改變,其中最大功臣莫過於寄宿公學教育在上層社會的普及,及稍後中產階級的加入。聯合王國體制使各地貴族士紳成了利益共同體,也形塑了共通的價值觀和「文明」量尺;其生活和經濟重心漸向政經發達的潘德拉剛東南區靠攏的結果,就是使得王都周圍的公學和大學得以海納百川,雜揉各方貴紳子弟的南腔北調,經教育規訓後,形塑出上層階級與有權勢者「沒有腔調」(實際上就是東南腔)的標準腔。正如某位寄宿公學校長所說:「受過良好教育的一大重點,就是讓人聽不出你從哪邊來,在哪裡長大。」這種口語差異抹消不只創造了菁英的共有認同,更是現代貴族與紳士彼此維繫橫向關係的紐帶。

  而國內近三十年來蓬勃發展的國家廣播事業和有聲電影,因其以王都周遭的東南地區為基礎發展,向全國播送一連串的新聞、訪談、廣播話劇和流行音樂,這也在無形中更加強化標準腔的社會地位。百年來的貴人、學者們欲達不成的全國正音夢,似乎就這麼在科技的幫助下,逐步邁向目標。

  不過現實總是比理想「骨感」,莫說各地域的生活圈仍舊難被廣播和交通徹底統合;口音本身在工業革命以來社會階層細化之後,更是成了人們辨別彼此身分和鞏固自我認同的標誌;各式各樣自鄉村匯聚到城市的人們,在人生地不熟的他鄉,唯一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與自身處境共通的夥伴之方法,就是倚靠詞彙與腔調。因此梅特列語除了不同地區(大致可分為標準(東南部)、南部、西部、中部、東部、北方、地海)的口音外;各大都市也依上層、中產、商人工匠、城市勞工、鄉村勞工、農民等社會階級衍生出不同的腔調,這讓收入水平與生活方式相近的都市區居民得以「各安其所」,所以在都市中,各區域的口音也常會因群住者的職業和社會經濟地位而有所不同。

  可堪慶幸的是,梅特列文大體上來說還是達成了「書同文」的成就,這可歸因於商人對契約的精專、人民對話劇的熱愛、作家對文學的雕琢、學者對規律的執念,或者僅僅是來自維繫一個跨洋帝國的卑微公務需求。饒是如此,對於海外自治領與殖民地勇猛精進的異星詞彙,人們還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梅特列語文終究得在可見的將來,無休止的尋找新典範。

母語
  
  除梅特列語外,聯合王國境內尚有數支少數民族及移民;雖因主日教育之普及,大多皆能毫無滯礙的使用梅特列語文溝通,但其母語仍舊在所屬社群內被廣泛使用,語言傳授也受各地區之傳統舊慣或習慣法保護。惟因梅特列語為強勢語言,故各族裔之母語不免會在主流社會中遭邊緣化,在大都市、各式社交場合及出版、傳播、教育等領域中遭受歧視。

  下表表列大梅特列聯合王國境內,長期定居之各母語使用者佔比。

  梅特列語(Le Medegnais):79%
  西方語(L'occidental, 梅特列語分支):4%
  蓋爾語(Le Gaéliques, 在此指泛蓋爾語系,包括高地蓋爾語、山地蓋爾語和大河蓋爾語):4%
  神州語(Le Sinicae,泛神州裔合計,含一部分布基人)4%
  埃斯普朗語(L'espranol):3%
  北島語(Le Kitajimand ,含北島裔潘人和九世紀後新移民):3%
  其他外國語(含漢密斯-梅斯特語、南梅茵蘭-聯邦語、特瑞希-瓦爾特語、現代梅茵蘭語、洛法爾萊新語等):2%
  大潘帝國移民諸語系(含瑪檀、迦薩蘭、辛克、卡美哈族、伊斯法蘭裔、斯蘭裔等殖民地移居者和移工):0.5%
  克薩爾語(Le X'sar)0.5%



【宗教】

  為普世聖公宗(Le Communion Épiscopale / The Episcopal Communion);俗稱潘國國教會(Le Medegnisme Églises),或稱梅特列聖公會(教)(Le Épiscopale Églises du Medegne)。

  普世聖公宗直接繼承古代梅茵蘭公教會之教義,主張上神本無形體,後自其意志中誕生無數聖靈,化作天使協助世界的創造;而熾天使(Séraphin ou Séphy,音譯為雪菈芬或瑟菲)則是天使們的領袖,亦為上神之代言者。聖典言其曾以豐滿少女(可能是源自古老的大地母神)外貌降臨世間,故大部分聖像與聖繪皆依此形象製作。聖公宗除奉行十字教聖典作為信仰支柱外,亦有另一本教會公定的信仰守則,稱做「公禱書」,為各地聖公宗教會所遵奉。

  在聖公會外,國內亦有數支自宗教改革時期流傳,或自工業黎明期始創設之私立教會,其教會組織和信仰形式皆與聖公會不同,但教義信仰仍大同小異,屬於宗教改革運動的支流。其中規模較大者有衛聖宗、美雅美會及贖世軍。

  聯合王國於九世紀後,已不曾再對任何國教以外的宗教派別和信眾,施行針對性的立法、人身限制、民刑事和行政裁罰;但仍另立法條規定,其境內所有宗教法人及團體,若其所受奉捐和資產衍生所得超過一定數額,皆須依法納稅。國教會與修會所屬組織本身雖免稅,但受其委託行使宗教事務之公、私法人、基金會、文教團體和醫療機構亦須比照辦理。

  除了十字教,潘國亦因移民、通商等因素,容納眾多外來宗教。大梅特列聯合王國於963年境內施行之宗教普查結果如下:

  普世聖公宗(此指依固有社群傳統於所在堂區受洗者,故包含自稱自然神論與無神論者):86%
  其他宗派十字教(本地之私立教會和其他國家十字教會合計):9%
  泛神州信仰(含道宗與釋宗):3%
  北島神道信仰:1%
  其他宗教(迦薩蘭姆教、全光教、伊斯法蘭三元教、辛克教、瑪檀天聖教等):0.5%
  克薩爾宗全光教:0.3%
  其他(泛靈、薩滿等):0.2%



【進出口】
待更新



【國力評比】

工業技術
★★★☆☆ 

冶金
★★★★☆

物理
★★★★☆

化學
★★★☆☆
 
造船
★★★☆☆
  在工業革命初期,潘國一度擁有極為發達且規模龐大的造船業,在神州大陸和南方大陸的工業化尚未普及之時,潘造船隻充分了滿足其需求,也由此賺進龐大的利潤—所以很自然的,在擁有資源和人口優勢的神州地區和普雷斯坦也完成其工業化後,潘國造船業不只失去其市場,更反過來受到價格和質量優勢的挑戰,現雖不至於一蹶不振,但也稱不上是前途光明。

  饒是如此,造船業長年累積的技術優勢並未消失,潘國依然能夠與時俱進的推出新式戰艦來維護她的海外勢力、龐大的商船隊及與盟國間的海上交通網。潘造船隻現已不大追求生產數量,而改以其品質—包括船隻鍋爐和以精密機械產業加持的導航儀器之類的技術優勢來維繫其市場。

車輛
★★★☆☆
  潘國的鐵路機車產業在工業黎明期曾是一馬當先的模範生,但蒸氣機時代的成功卻也成內燃機時代的包袱。儘管潘國現仍為世上舉足輕重的鐵路機關車與車皮製造國,內燃機汽車也由梅林眾合與中土重工兩大集團領頭趕上,不僅發展出完整系譜、品牌,亦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市佔率,但「除堅固之車體令人讚賞外其整體性能實屬平庸」一直是國內外使用者最常見評語,軍購承包廠家理直氣壯購買外國授權車款後生產,再交貨給面不改色的軍方也早是順理成章的常態。

  不過,潘國汽車產業從未就此甘於躺平:廠家依舊熱中推出賽車參加拉力賽,以王公貴冑和富有中產階級為推銷目標的高級轎車也頗有市場。對一般民眾來說,相對便宜的速克達和三輪機車漸成穿梭城鄉的生意好夥伴,重型摩托車則因騎乘者神似獨乘駿馬的騎士形象而頗受歡迎,故產量皆逐年上升,成為外銷主力。儘管因經濟大恐慌,產業一度受重擊;但因國際情勢日漸緊張,潘國政府決定促進軍用履帶和裝甲車輛的研發與規模生產,遂大力介入產業整併及協調技術合作,這不但使汽車業獲得救命稻草,也連帶讓國產軍用車輛性能品質迎來曙光。

航空
★★★☆☆
  由於潘國狹長的南北向國土及與地海諸島聯繫所產生的交通需求,民間企業早在十世紀初即建立完善的飛艇工業及航運系統;同時潘國也是第一批實際將飛機運用於戰爭之中的國家,在遠東神州與玄國的戰線上皆有顯著戰果。潘玄戰後,本國航空工業仍受惠於龐大軍用訂單和新興工業國家需求,而持續向前邁進。

  由於潘國資本在940年代的經濟榮景時期較熱衷於金融產業,對傳統工業的資金投注大為減少,這使潘國航空技術在當代進展趨緩。然而在潘、漢結盟的大背景與隨之面臨的國防威脅下,潘國政府遂於950年代後期開始未雨綢繆,加大對航空產業的補助和輔導,以因應將來可能爆發的國土防衛戰。潘國航空產業本就擅長大型水上飛機與飛行艇開發,航空引擎性能也因企業曾熱衷競速飛機研發而頗為優秀,故在上述技術基礎下,從新一代單發攔截機、雙引擎重型戰機,再到四引擎式大型轟炸機、運輸機,其開發皆相當順利,並漸次量產,現已為皇家空軍捍衛領空主力。
 
軍火
★★★☆☆  
  身為長年參與國際博弈的老牌工業國,其軍火產業自是種類齊全;從個人用小口徑手槍至戰艦的大口徑火炮、彈藥,潘國軍火工業皆能成批量產、推陳出新,研發能量更是相當充沛。

  不過在輕兵器領域,由於競爭眾多,廠家專業五花八門,不似火炮生產由少數大廠把持;故導致其品質從十分精細到勉強堪用皆「一應俱全」,製工精細者命中率和射擊效率皆極佳,但不耐刻苦難於保養;品質堪用者準確度差手感不順,卻構造簡單堅固耐用。故在梅茵蘭大戰爆發後,為籌組大陸遠征軍的潘國政府無法再放任眾家廠商「在細緻與粗獷兩極端間來回鐘擺」,現已組成聯合兵工委員會統一管控品質和保證產量,以為新常備軍所用。

民生
★★★☆☆
  產業革命初期,龐大工業人力需求使潘國高度都市化,但城鄉人口也因此失衡,並導致貧富差距增大;都市中富人與勞工的生活品質落差曾一度令人驚駭;卻也促成眾多慈善家和富有者合作救濟、推進法案,使潘國在邁入十世紀後,都市平均民生水平終得隨經濟發展而提升。

  潘國都會地帶現已擁有完善下水道、自來水系統及電力網(或煤氣供應管線);交通上,自用車普及率雖有待提升,但各大都市或多或少皆有地下鐵、路面電車或市內巴士,城鎮之間亦有密集鐵路網,使勞工可自郊區通勤。空中運輸也不惶多讓:飛船、大型飛艇多來往於國際航線,而小型飛艇和飛機則活躍於國內都市與海島間。傳統經濟仰賴的內河航運非但未因鐵路大規模鋪設而沒落,反在河運航道順應現代船隻拓寬疏濬後,繼續充當聯繫國土南北兩端的大動脈。

  鄉村地區的民生設施普及度雖略遜於都市地帶,且人口長久以來依舊負成長,但平均民生水準仍比世界上許多國家高得多;潘國的高密度鐵、公路網使農村得與都會區緊密連結,讓農家能因產品銷售流暢而享受小康生活,運用現代化機械務農和產銷的情形亦相當普遍。


(全面翻修中)



【私人企業與合作社】

梅林集團(Mérlin Groupe)
  潘國企業及資本規模最大之財閥,除各項實業外亦掌控大潘石油公司(La Pendragon Pétrolière)等能源企業,並與潘國銀行集團「統合理事會」過往甚密,於政經界影響力極大,其營業據點亦遍及世界各地。近來正投注大量資金發展尖端科技,並將領域擴及製藥和醫療上。

中土重工(Jyuume Jyuukou/ Lour-industries du Continental Milieu L.I.C.M.)
  又稱「利希姆集團」,由北島裔企業家尚˙亞瑪薩奇創辦之「亞瑪薩奇實業」與老牌企業「伊凱露斯重工」於931年合併而成,與北島甲府皇國企業龍頭「豐崎會社」關係緊密,雙方技術合作和交流密切。

  其專長為冶金與材料技術,以及重型工業器械和大型汽車,在潘國的軍工產業領域中雄踞一方。中土重工為潘國企業及資本規模排行第二之財團,但與梅林集團相比差距仍大。

利維亞集團(Livia Groupe)
  潘國排行第三之財團,專精工業車床及精密機械之生產。

菲爾˙路特集團(Phil Lute Groupe)
  以生產中小型汽車而出名,旗下汽車品牌稱菲爾汀汽車(Phildin Automobile)。

烏爾唐努集團(UrDonald Groupe)
  以生產鐵路機車和鐵路交通相關設備耗材為主之企業。於工業革命初期一度躍居潘國第一大財團,但現在已不復以往盛況。亦擁有自身之汽車品牌,唯現在較偏重生產重型機車和速克達。

皇家十三工坊(La Treize Facilité du Royal)
  潘國規模最大之兵工企業。王室名義上擁有該兵工企業之股份,但王室股份實際上委由國會授權之民間控股公司營運。

皇家石油集團(Royale Pétrolière)
  與大潘石油公司並列為潘國兩大石油企業。近年正積極開拓海外鑽油及營運據點。

瑟丹造船廠(Cirdan Estaleire)
  位於潘國港口都市帕伊斯之造船廠,可同時承造數艘萬噸級之郵輪或軍艦。

林頓造船廠(Lindon Estaleire)
  位於巴拉頓島港市凡雅瑪之造船廠,其訂單多來自海軍。

艾基爾設計局(Egir)

菈思緹設計局(Lasty)

(陸續增加中)



【王國貴族爵位】(暫定)

王族

高王(Haut Roi/Reine)
為潘國君王之特有稱號;身兼聯合王國內六個構成國家的君主,也是各個王室領地的領主。

阿爾比昂親王/ 公主(Principe/ Princese Albion)
此封號照慣例授予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者。

大公(Grand-duc)
現僅路德克之元首烏爾蘇拉(Ursula)家族及艾斯佩蘭薩之元首歐爾菲斯-吉訶德家族(Orphes Quixote)曾獲封。

貴族

公爵(Duc)

侯爵(Marquis)

伯爵(Earl)

子爵(Vicomte)

男爵(Baron)

從男爵(Baronnet)

騎士:

騎士()
嘉德騎士團、星杯騎士團、地海騎士團

聖騎士()

王國騎士()

勳位:



【帝王錄】

亞瑟(Arthur)與梅琳(Mérlin)

阿爾傑斯(Arges)

席爾瓦蘭(Silvaran)

卡蘭希爾(Calenthir)

瓊安(Joan)

馬西米連˙熙德(Maximiliano Cid)

緹亞菈(Tiara)

特剛(Turgon)

諾艾兒(Noelle)

亨里(Henri)

波尼法斯二世(Boniface II)

克里斯提安(Christian)

法珞(Faro)

阿爾托莉亞(Artoria)

丹耐瑟(Denethor)

威格托爾(Victor)

席爾瓦蘭八世(Silvaran VIII)

希優薇亞(Silvia)

希德妮亞(Sidonia)



【貴族名門】(工事中,暫記)

伊力亞諾公爵()

馬爾博公爵(Marlbourg)

阿蓋爾公爵(Argylle)

格蘭維爾公爵(Granville)

裳堤亞侯爵()

安德拉希伯爵(Earl Andressy)

蒂薩伯爵(Earl Tissa)

伊姆雷伯爵(Earl Imre)

布甘維爾子爵(Vicomte Bougainville)

布隆斯維克男爵()

佩提從男爵(Baronnet Petit)



【外交現狀】

(修正中)



【地理環境】
(重整中)



【人文地理】

構成國
圖檔
分區圖

圖檔
潘德拉剛王國(Royaume de Pendragon)
  又稱湖之國,聯合王國主體。名字來自開國君王亞瑟˙潘德拉剛,代表紋章為金獅(左向)。

東南地區

潘東南著名城市
吉里亞斯

迪菲利

帕伊斯

西南地區

潘西南著名城市
赫斯堤亞

梅蒂倫

亞法隆

東部地區

潘東著名城市
羅帝綸

盧辛堡

中部地區

潘中著名城市
芙洛艾爾摩斯

蒙特律

北部地區

潘北著名城市
杜靈

雪菲爾


圖檔
凱勒敦尼亞王國(Royaume de Caledonia)
  又稱北方王國,為聯合王國第二大構成國。代表紋章為金獅(右向)。其另有一外號瓦希堤亞(Varsétia),因本地與歐西瑞安自中古末期即廣設大學及學院(Varsity),故得此名。

凱勒敦尼亞著名城市
諾帕蘭

聖夏涅

賽福亞

愛琴堡


圖檔
歐西瑞安皇家領地(Couronne Domaines de Ossêrion)
  由五個公國和一個皇家屬地所組成,代表紋章為鷹,被非正式的稱為大河之國,有時亦與凱勒敦尼亞王國合稱為瓦希堤亞(Varsétia),理由如上述。

歐西瑞安著名城市
格蘭頓

萊斯肯尼


圖檔
弗蕾瑪王國(Royaume de Forrema)
  古稱風之國(Domaine du Vent),為中古時期瓊安大帝冊封之七大封國中之碩果僅存者,領土幾乎全為森林所覆蓋,僅有少數林間空地、湖區和河谷為人口聚集地。代表紋章為獨角獸。

弗蕾瑪著名城市
溫特蕾尼斯

萊納堡


圖檔
伊斯特利亞聯盟(Ligue de Y'steria)
  又稱大海之國,代表紋章為三條海豚。

伊斯特利亞著名城市
威基洛特

米夏爾


圖檔
北美(諾貝莉)聯合省(Provinces-Unies de Nordbelle)
  又稱草原之國,為最晚加入聯合王國之地區,代表紋章為熊。

諾貝莉著名城市
沃靈頓

瑞吉斯


皇家領地

圖檔
卡美洛皇家領地(Camelote terres de la Couronne)

圖檔
辛達林皇家領地(Sindarin terres de la Couronne)



【海外領地】

圖檔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967年直轄殖民地(Colonie de la Couronne)示意圖

綠色:大梅特列聯合王國本土與皇家屬地
墨綠色:聯合王國直轄殖民地

A:聖埃努

B:聖蓋爾治

C:翠絲提亞

D:華陽群島

E:海峽殖民地

E:賈拉特



【歷史人物誌】
待補


【風俗與文化】
待補



【節日】
待補



【名人錄】
待補



【現況】

(全面更新中)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24年 3月 11日, 10:48 編輯,總共編輯了 460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風之耳語,星辰的子民:薩爾潘提那聯合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4月 12日, 19:05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3月 13日, 15:19
文章: 40
一個小而強大的國家!! 未來有發展的潛力!!!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論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4月 19日, 00:34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論(工事中)

  以下介紹大梅特列聯合王國在各個時期形成的五個軍種:潘國陸軍、皇家海軍及陸戰隊、皇家空軍、皇家禁衛軍以及外籍兵團。

圖檔
潘國陸軍(Armée de Medegne)
格言:刺傷我者,必護衛汝(---)
   不可逾此(Ne plus ultra)

綽號:薔薇軍(le Rose armée)

  潘國陸軍可溯源自特剛大帝在通用紀元六世紀末招募大海王國各城邦之志願者,所籌組之臨時性遠征軍,以梅達利恩王室的象徵薔薇命名為「薔薇騎士團」(La Chevalier du Rose),專司大陸上之軍事行動。早年因其規模取決於各城邦之意願,故人數起伏甚大,其高峰期曾達十萬人,但有時卻僅有數千人,直到光榮革命後,議會取得國家主導權,其人數才漸有定制。

  潘國軍事傳統因歷史因素向來重海輕陸,且往往將陸軍視為職業性的精銳部隊,極度珍視此一傳統,因此潘國在歷史上僅僅在攝政時期,和潘玄戰爭後十五年的時間,兩度啟用徵兵制,將其規模擴充至百萬人以上。在940年停止徵兵制後,到966年再度實行有限徵兵制前,陸軍人數雖曾一度下探至30萬人;但至967年大陸遠征軍籌組完畢後,其常備地面部隊已達120萬人。


圖檔
皇家海軍(Marine Royale)
格言:汝欲和平,必先備戰(Si vis pacem, para bellum)

圖檔
皇家海軍駐地示意圖

  潘國皇家海軍歷史悠久,其創立時點眾說紛紜,但一般認為其基礎奠定於百年戰爭時期(約通用紀元六世紀)。現轄三支主力艦隊及兩支獨立分艦隊:三支主力艦隊為本土艦隊(駐地威基洛特)、赤紅洋艦隊(駐地特明希亞聯邦埃努寧)、蒼藍洋艦隊(駐地嘉德梅斯坦自由邦費爾賽尼亞);兩支獨立分艦隊(未含主力艦之艦隊)為南海艦隊(又稱敦睦艦隊,駐地翠斯提亞)、寰海艦隊(駐地海峽殖民地汨澳港)。


圖檔
皇家海軍陸戰隊(Corps de Marine Royale)
格言:闖遍天下(Qua Patet Orbis)

  皇家海軍陸戰隊在百年戰爭時期(約通用紀元六世紀前半)即為「伊斯特利亞聯盟」所屬武裝商船和正規戰艦上的督戰隊和秩序維護者,並常以菁英部隊之姿守護散布各地的商館,甚至在遙遠的異域主動組織攻勢,剷除危害梅特列系城邦商貿勢力的當地敵人,因此皇家海軍陸戰隊擁有悠久的組織文化和極強的自豪感;直到現在仍是潘國對外軍事行動的先鋒,旗下的特種部隊亦戰功彪炳。


圖檔
皇家空軍(Aviation Royale)
格言:勇躍逆境,比星同肩(Per ardua ad astra)

(待補)


圖檔
皇家禁衛軍(Garde Royale)
格言:永遠忠誠(Semper Fidelis)

(待補)


外籍兵團(Légion Étrangère)

  司令部及訓練基地設於賈拉特群島,現下轄九個兵團,戰時可編為兩個輕裝步兵師。

  其兵源主要來自甲府之北島人(四個團)、下南方大陸信仰普世聖公宗之黑人(斯蘭人)和白人移民後裔(三個團),及中梅茵蘭地區其他國家之公民(兩個團)等,來自其他地區者人數極少。潘國協國家之公民因另有規制,無法參與外籍兵團。

(餘待補)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23年 4月 6日, 17:55 編輯,總共編輯了 62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潘國角色暫存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4月 19日, 00:57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潘國故事角色簡介

圖檔
(繪者:Jack)

黎瑟西亞˙艾爾薩斯˙德˙梅達利恩(Liselcia Elsace de Medarion)

「這世界上沒有書本解答不了的問題。如果看一本書還是沒辦法解決問題,那就多看十本。」
「請等著我,等待我跟上妳的步伐,我們再一起見識這個世界,愛莉姐姐。」


  在十四年前,因突發而震驚世界的王室暗殺恐怖活動,就此失去雙親且身受重傷,全身癱瘓的高王長孫女—艾爾薩斯王室的黎瑟西亞公主,在新王位繼承者安排妥當的一年後卻奇蹟甦醒,再度引發全國轟動;一時間市坊黎民都傳說她是受上神祝聖而「復活」的神選之人,甚至根本就是熾天使的化身,終有一日能將這個過去日耀兩洋,威風堂堂;如今卻陷入經濟停滯和異族進逼的傳統王政國家拔出泥沼,再造帝國的榮耀。

  可惜的是,黎瑟西亞公主不但失去了意外前的回憶,同時也尚未從滅門惡夢中回復過來;當然更重要的,為防止國內政局因王位繼承順序再生波瀾,她的祖母--至高王希德妮亞和執政內閣硬是聯手封鎖了這位「神蹟公主」的消息,首相甚至暗中對向來以袍根究底、冷嘲熱諷和尖酸刻薄出名的潘國報界下達最嚴格的「自肅令」,使這位大病初癒的可憐公主不受凡夫俗子的騷擾。最後,黎瑟西亞被秘密送往路德克,由她的教父路德克大公阿爾貝托撫養,至此從公眾場合中銷聲匿跡。直到她邁入青少年期後,再被暗中送入以收中產階級子弟出名的公立騎士學校(幼年軍校),這些人都希望她能在不受到太多注意的情況下,低調的過活。

  長年都處於低調狀態且受人保護備至的黎瑟西亞,就連姣好文靜的臉龐都給人一種不起眼,甚至看過即忘的感覺,如果只是對她稍稍撇過一眼,幾乎沒有人會給予她特別的注意和關照;就算有留神些,也大致僅給出「比一般的女孩出眾但不特別出類拔萃」的評價。只有那些曾和她面對面細細交談的人,才會對她可愛靈活的眼神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被黎瑟西亞的空靈系眼神和氣質吸引上的大人物之一,即是在幼年時因苦於氣喘而至路德克養病的新王位繼承者愛莉希亞。黎瑟西亞為她的開朗和勇氣所吸引,愛莉希亞也心醉於她的天真與浪漫,兩人就此結為好友,總是形影不離。愛莉希亞最後甚至獨排眾議,讓自己先一步進了騎士學校當上黎瑟西亞的學姐;隨後的就學生涯乃至官校時期,兩人一路扶持成長,感情也日漸深厚。

  直到966年,愛莉希亞先一步畢業,加入潘聯合王國為協助盟友漢密斯王國抵禦沙諾和聯邦逆襲,所建立的百萬「新軍」前往東方戰線之後,繼而在967年春方自官校畢業的黎瑟西亞,本以為愛莉希亞能透過她的特權將其調到漢密斯戰線任官,她本人也在志願書中表現了欲往最危險的地方報國的強烈心願--但事與願違,在高層的神祕運作下,一紙「最高指示」打亂了任命程序,將黎瑟西亞派往公認最安全也最沒事幹的洛法爾萊邊境,與同為王政聯盟的洛國盟友行禮如儀。

  結訓收假後的黎瑟西亞,不可置信地聽見她的心願落空,現正揹著大背包握著派令狀,佇立在王都聖十字車站的大門前,四月的細雨淋著冰冷,嚐來也格外苦澀。


*性格溫柔隨和,但也相對的沒有主見,總給人一種亦步亦趨跟隨愛莉希亞步伐和附合其性格的感覺,即使黎瑟的身高硬是比愛莉高了三公分。(161cm vs. 158cm)
*也因為太常和愛莉黏在一起,她也沒甚麼其他的朋友--或者該說,別人因某些因素也沒甚麼機會親近她。
*帶有一點天真無邪的樂觀性格,有種「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天然呆傾向。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看起來總像是在發呆,難得叫住別人想和別人談話的時候也常給人一種「忽焉在後」的空靈感。
*神級書蟲。總認為天底下沒有甚麼問題的答案是書中找不到的;在沒人注意的時候,總會帶上她的遠視眼鏡窩在書堆中看到地老天荒。
*除此之外大致就是對新事物常保好奇心,會追根究柢,做起事來也會一根筋式的認真。有時會認真到讓人覺得她有些固執,也只有在她對事情有所固執的時候,可以看到她較強勢的一面。
*由於胸部很大,因此常做伏地挺身,希望可以透過強化肩部和肩胛一帶的肌肉,使她的肩膀不會老是那麼痠痛。她也因此迷上了游泳,成績還算不錯;不過對他人感覺較鈍感的黎瑟,總是沒有留意到其他男生對她投來的饑渴眼光。



圖檔
(繪者:Jack)

愛莉希亞˙伊利亞諾˙德˙梅達利恩,阿爾比昂公主(Irisia Eleanor de Medarion, Princesse Albion)

「做任何事情當然都要以一百分為目標,不然的話總覺得就好像少了些甚麼呢。」
「我喜歡自由的感覺,總想像老鷹一樣飛上天空,就這麼飛到世界的盡頭。」

  於通用紀元954年以五歲的幼齡被指定為阿爾比昂公主--也就是潘聯合王國王位第一繼承人的愛莉希亞,可以說有著相當曲折離奇的家世。嚴肅剛正的曾祖父「鐵翼王」威格托爾在位時,開創了大潘帝國至臻頂峰的盛世,但律家極嚴的鐵翼王卻因此養出了個性「特立獨行」的王太子席爾瓦蘭。當這位王太子繼位為席爾瓦蘭八世之後,竟一併想把家族出身寒微但一代暴富,本身也離過兩次婚的胡林克企業大亨之女娶進門;最後在輿論翻騰和首相逼宮的情勢下,以「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姿態瀟灑的簽了退位詔書,把他的國家和王位,以及父親硬塞給他的未婚妻加上肚中的孩子艾爾文,統統打包拋給她的妹妹希優維亞後,就與愛人遠走梅茵蘭大陸去也。為了補償這位被無情的父親扔下的孩子,艾爾文一出生就被極富同情心且未有子嗣的新任高王封為阿爾比昂親王,成為王位繼承人。

  但艾爾文也承繼了父親的古怪性格,在成年後,醉心於考古研究的他很不領情也毅然決然地和潘國國教會斷絕關係,宣布自己為無神論者--這帶給國民的觀感差不多等同於現代的國家元首公然出櫃並在鏡頭前與他的伴侶擁吻。也因此,鐵翼王維克勒的嫡長王孫再度與王位失之交臂,改封為古老且極富傳統的北方豪門伊力亞諾公爵。幸好,他雖不信上神,但卻未棄絕人常敦倫之禮;他和豪邁而美麗的武札裔女伯爵安德拉希結合後所誕生的黑髮女孩,便是這支王族支系半世紀以來最正常的後裔愛莉希亞公主。

  愛莉希亞公主自幼就有種獨特的魅力,總讓和她接觸過的男人對她疼愛有加(年紀較長的)或心馳神迷不已(年紀相近的)。這應歸功於她開朗積極的性格,八面玲瓏的應對進退和對男人毫不設防的態度,以及帶有些許異國情調的明亮黑眼珠及彷彿能勾人心魂的眼角。熱愛運動這點也有助於讓她更快打入男人的世界--尤其是當她抱著橄欖球向對手衝撞的時候。

  也因此,天性不大愛被束縛又極富衝勁的愛莉希亞,在自軍校畢業之後,就堅持打破百年來王位第一繼承人不上前線的慣例,非得到又遠又冷的漢密斯王國,厲行(未來)三軍主帥身先士卒的模範。凹不過她的軍部負責人最終選定的折衷方案是讓她在歐斯提亞的遠征軍司令部處理軍官們的假單,每天最大的煩惱是決定誰要去羅德維亞還是黑爾貝蘭,抑或是爽得要命的溫泉鄉路德克。當然軍部也沒有忘記她的皇家魅力,每週總會排個幾天讓她出去校閱士兵透透氣,接受野狼般的士兵們對她的歡呼。

  即使公主的東方戰線生活是這麼的一成不變,但她還是每天帶著淺淺的微笑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處理完山積的文書堆,優雅的喝完下午茶後再優雅的揮個球棒,晚上繼續優雅的帶著三明治旁聽將軍與參謀們的針鋒相對。她的耐性源自於她給自己在夏天安排的長假;一段可以見到她最親愛的青梅竹馬,將自己的面具完全卸下,隨著摯友一同徜徉的長假。


*性格積極開朗,做事衝勁十足。從來沒有她跟著別人腳步走的問題,只有別人試著拼命追上她步調的問題。
*非常喜歡黎瑟西亞。在幼年時就對她一見鍾情...更正,是一見如故。曾經有個最熱衷的興趣是拿沾了蜂蜜的司康餅餵食黎瑟,看著她津津有味地吃著司康餅並摸著她的頭,親暱的叫著她起的綽號「小熊」。但因為某些原因,她到現在還不知道黎瑟西亞的真實身分,包括她其實算是自己的表妹。
*運動狂。精通(?)潘式橄欖球(又稱胡格比(Rugby),為一種不戴護具,以肉身衝撞對手的足球運動)、板球和跨洋過海而來,具有十足異國情調的棒球。曾在離宮組建一支棒球隊,成員全是高頭大馬的哈勒赫衛隊(La Harlech Garde)阿兵哥。
*大概也是因為她很愛運動,所以雖然胸前不怎麼偉大,但卻有著以她的身高來說相當姣好的腰身曲線,以及堅挺的臀部。沒在做劇烈運動或公餘時,幾乎都在拉筋,柔軟度好到讓人覺得她是章魚。
*會不自覺地讓男人覺得很有親近感,但卻沒有一點自覺,實際上也沒有那個意思,但就是這一點總讓年紀相近的男生無法自拔,也因此直到很久以後她都還是官校的傳奇人物。

--------------------------------

李斯特˙諾克斯˙佩提(Baronnet Listre Knox Petit, 62歲,男性)

  出身潘德拉剛緹亞拉郡。第3代佩提從男爵,現接受南天皇國聘任,擔任南天皇國皇家海關總稅務司一職,掌管該國的海關機構。現居昇龍運河區潘國租界。

羅瑞安娜˙湯瑪仕(Lorriána Thomás, 29歲,女性)

  來自嘉德梅斯坦自由邦。現為潘國皇家輔助海軍上尉,花級砲艇「桔梗花」號艦長。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23年 3月 30日, 16:33 編輯,總共編輯了 35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聯合王國軍用服裝展覽室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6月 18日, 20:31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潘國軍用服裝一覽

制服章記圖解
圖檔
*補充:圖中註解直式肩章一節現已不採用,改回橫式肩章。


軍便帽(潘國陸軍)

圖檔
香亞提軍官學院留學生豐崎愛子(Toyosaki Aiko)中尉,來自北島甲府皇國,970年2月攝。(繪者:M4A4)

  潘國陸軍軍便帽沿用歷史可溯源至九世紀末。雖然材質屢有更動,但外型皆大同小異。

  現在潘國陸軍軍便帽的材質和圖樣為962年版,帽前繡有聯合王國國徽,其下緣為黃金之翼,為潘國皇室紋記的變體。


軍服
圖檔
965年潘國東方志願軍(Corps Volontaire en Continental-Orient,967年2月改名為東方遠征軍(Corps expéditionnaire en Continental-Orient))士兵(繪者:布肝)
(簡介待補)

圖檔
潘國天懲獵兵(Chasseurs Châtiment,空降部隊)(繪者:布肝)
(簡介待補)


裝備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20年 3月 30日, 13:33 編輯,總共編輯了 37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殖民史】開枝散葉:大潘眾合體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7月 7日, 15:36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內容重修中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23年 3月 30日, 17:48 編輯,總共編輯了 32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星辰子民:薩爾梅特列聯合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7月 21日, 00:55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潘國963年對外貿易份額百分比】

大潘帝國+南天+曦國+甲府:40%
梅茵蘭大陸:21%
西半球(希菲爾+阿蒂堤亞+遠南大陸):15%
神州大陸:10%
南方大陸(不含大潘帝國成員):8%
中梅茵蘭:6%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23年 3月 30日, 17:46 編輯,總共編輯了 13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星辰子民:薩爾梅特列聯合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7月 23日, 11:56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潘聯合王國經濟產業簡史

潘聯合王國法制暨公民國籍法演進史

(撰寫中)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16年 4月 29日, 10:00 編輯,總共編輯了 17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星辰子民:薩爾梅特列聯合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8月 7日, 21:30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潘聯合王國教育史暨現行制度簡介

(撰寫中)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15年 8月 6日, 11:27 編輯,總共編輯了 6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星辰子民:薩爾梅特列聯合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10月 27日, 01:04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潘國裝甲部隊發展系譜初稿

極早期(923~950)

[923] 札格納特(Fiat2000):生產352臺,現存13臺

[932] 維尼(Stridsvagn m/21-m/29):生產6250臺,現存120臺,外售550臺

[未定] Medium MarkI~II

[未定] Medium MarkIII


早期輕戰車:赫靈頓
名稱由來為930年代推動潘國「大陸軍主義」之樞機卿波尼法修斯˙赫靈頓。該型戰車被軍方以重量過重,不適合海外派遣為由取消訂單,故僅生產120臺即關閉生產線,現存90臺,皆已外售。

[951] 赫靈頓(Stridsvagn m/31(L-10))
武裝:三磅炮(47mm)*1、7.5mm費瑞*1
裝甲:8-24mm
全備重量:13ton


豆戰車:小熊
輕騎兵戰車;戰車共生產3280臺,含底盤共7526臺,分別改造為曳引車,運兵車、偵查車,火焰噴射戰車等。

[952] 小熊一式(Stridsvagn m/37):國內尚有250臺服役;其餘主要為潘眾合體國家裝備,亦有不少外銷至潘眾合體以外之國家。
武裝:7.5mm費瑞*2,7.5mm薩法特*2(962後)
裝甲:6-15mm
全備重量:4.5ton

[962] 小熊二式(Stridsvagn m/37):現服役者500臺。
武裝:20mm索倫反戰車槍
裝甲:6-15mm
全備重量:4.6ton


輕戰車:熊
被歸類為騎兵戰車;熊式生產450臺;熊二式戰車共生產1300臺,含底盤共1570臺,另授權生產底盤350臺;熊3-熊4系列戰車已生產2050臺,含底盤共2680臺。全系列戰車累計已生產3880臺,含底盤(含授權生產)共5050臺。

[953] 熊(Stridvagn L-60 M/38(L-60A))
武裝:20mm機砲,7.5mm費瑞機槍*1
裝甲:8-15mm
全備重量:7.9ton
解說:生產450臺,現存210臺,已停產,皆已外售。

[957] 熊二式(Stridvagn L-60 m/39(L-60C))
武裝:二磅炮(40mm)*1,7.5mm費瑞機槍*2(皆與戰車砲同軸)
裝甲: 8-35mm
全備重量:9ton
解說:生產800臺,國內現役250臺,120臺為教練車為教練車,350臺外售;國內已停產,底盤授權國外生產。

[958] 貓熊(38M Toldi )
武裝:20mm機砲,7.5mm費瑞機槍*1
裝甲:8-35mm
全備重量:8.5ton
解說:熊二式外售式,已生產500臺,大多外銷至潘眾合體外之國家。

[961] 熊三式(Stridvagn L-60 m/40L(L-60D))
武裝:二磅炮(40mm)*1,7.5mm費瑞機槍*2
裝甲:8-50mm
引擎:142bhp Engine
全備重量:10ton
解說:採用與熊二式不同之砲塔,並升級底盤裝甲至中戰車水準。熊三式於生產800臺後皆改以熊四式規格繼續生產,舊有熊三式改裝為熊四式者有350臺;現尚餘200臺服役中。

[964] 熊四式(Stridvagn L-60 m/40K(L-60D))
武裝:二磅炮(40mm)*1,7.5mm薩法特機槍*2
裝甲:8-50mm
引擎:162bhp Engine
全備重量:11ton
解說:與熊三式底盤相同,但改裝效能較高之引擎,自964年中起已生產1250臺;含自熊三式升級者,現共1100臺服役中,為目前潘國裝甲部隊主力。


防空戰車:射手熊
其底盤為熊式底盤演化而來,現已生產550臺。

[962] 射手熊(40M Nimrod)
武裝:40mm防空炮*1
裝甲:6-28mm
引擎:150hp Engine
全備重量:10.5ton
解說:已生產550臺,現役430臺。


早期中戰車:希菲爾熊
步兵戰車;為950年代末期自梅菲斯特帝國購進,後由菲爾˙路特公司取得藍寶石公司授權生產。戰車購入加授權生產共340臺,授權生產底盤已累至870臺,現僅生產底盤。

[958] 希菲爾熊(Stridsvagn m/41(TNH))
武裝:2磅炮(40mm)*1,7.5mm費瑞機槍*2
裝甲:8-50mm
引擎出力:123hp
全備重量:9.8ton
解說:自梅菲斯特帝國購入120臺,由菲爾˙路特公司授權生產220臺,現役125臺,已停產。

[962] 突擊熊(Stridsvagn m/43)
武裝:25磅加榴炮(87mm)*1
裝甲:
引擎出力:140hp
全備重量:12.4ton
解說:被歸類為「砲兵戰車」,為潘國大砲兵思想之產物,全數編於潘國陸軍之砲兵師中。全系列已生產650臺,現有480臺服役於潘國軍中,另有80臺外售。


中戰車:黑熊
早期定位為搭載可發射高爆彈之戰車砲以支援步兵行動之步兵戰車。全系列戰車已生產1130臺,含底盤共1800臺,現僅生產底盤。

[959] 黑熊一式(Turan I)
武裝:三磅炮(47mm)*1,7.5mm水冷機槍*2(一與砲塔同軸,一為底盤槍座,皆朝前),7.5mm費瑞機槍(車頂*1、車後*1)
裝甲:15-50mm
引擎出力:260hp
全備重量:21ton
解說:其設計受早期多砲塔戰車思想所影響。已生產130臺,現存40臺服役中,已停產。

[962] 黑熊二式(Turan II)
武裝:三磅炮(47mm)*1,7.5mm薩法特機槍*2
裝甲:15-50mm
引擎出力:280hp
全備重量:19.2ton
解說:修正一式之多機槍座設計。已生產450臺,現有145臺服役中,已停產。

[965] 黑熊三式(Turan III)
武裝:六磅炮(57mm)*1,7.5mm薩法特機槍*2
裝甲:15-50mm
引擎出力:320hp
全備重量:20.5ton
解說:裝上較強力之六磅戰車砲之車型,但其對付軟性目標之能力亦有所降低。已生產550臺,現有280臺服役中,已停產。

突擊炮:黑熊衍伸式
以黑熊戰車底盤為基礎而開發。同樣被歸類為砲兵戰車,但被配屬至師屬炮兵團下,通常以營級規模配合步兵行動。

[964] 月熊(43M Zrinyi)
武裝:3.7英吋(94mm)山炮*1
裝甲:13-75mm
引擎出力:260hp
全備重量:21.6ton
解說:已生產420臺,現有300臺服役中。

[966] 靈熊(43M Zrinyi II)
武裝:75mm戰車砲*1
裝甲:13-75mm
引擎出力:280hp
全備重量:22.5ton
解說:已生產250臺,現有210臺服役中。

中戰車:棕熊
潘國東方志願軍自966年初遭逢T-3衝擊後,國內緊急加碼生產之新型中戰車。全系列戰車現已生產480臺,含底盤共525臺。

[965] 棕熊一式(Stridsvagn m/42-TM)
武裝:六磅炮(57mm)*1,7.5mm薩法特機槍*4
裝甲:15mm-60mm
引擎出力:163hp Engine*2
全備重量:22.5ton
解說:採雙引擎設計,原生產80臺,後於966年初起加強生產;現已生產360臺,260臺服役中。

[966] 棕熊二式(Stridsvagn m/42-EH)
武裝:75mm戰車砲*1,7.5mm薩法特機槍*4
裝甲:15mm-60mm
引擎出力:380hp
全備重量:23.5ton
解說:改為單一引擎,並換裝75釐米戰車砲。已生產120臺,100臺服役中。

[967] 棕熊三式(Stridsvagn 74)
武裝:17磅(77mm)戰車炮*1,7.5薩法特機槍*2
裝甲:15mm-80mm
引擎出力:410hp
全備重量:25ton
解說:為967年2月裝上最新式17磅(77mm)反戰車炮之原型車,並換裝更強力之引擎,尚未通過測試並投產。

重戰車/驅逐戰車:灰熊
全系列戰車生產38臺,含底盤共158臺,因重戰車計畫失敗,現僅生產底盤。

[966] 老灰熊(44M Tas)
武裝:75mm戰車砲*1,7.5mm薩法特機槍*2
裝甲:40-100mm
引擎出力:260hp Engine*2
全備重量:38ton
解說:為潘國所開發之第一款重戰車,以試圖與沙諾和聯邦之T-3抗衡,唯於966年中開始量產後發現該型戰車有重大缺陷,故在生產38臺後緊急停產,後僅生產底盤充作驅逐戰車之底盤。

[966] 新灰熊(44M Tas, Tank Destroyer version)
武裝:75mm戰車砲*1
裝甲:25-90mm
引擎出力:320hp
全備重量:32ton
解說:為重戰車計畫失敗後之備用驅逐戰車方案,改用966年中新服役之75釐米戰車砲。已生產120臺,現有95臺服役中;現為潘國各式裝甲車中噸位最大者。

[967] 超級灰熊(44M Tas, Tank Destroyer version)
武裝:17磅(77mm)戰車炮*1
裝甲:25-90mm
引擎出力:410hp
全備重量:36ton
解說:預定於967年4月完成3臺原型車。

【備註】

潘國各式戰車砲服役時間

三磅(47mm)炮(OQF 3-pounder gun):935年10月投產,為海軍艦砲改造而來。
二磅(40mm)炮(OQF 2-pounder gun):957年2月投產,其穿甲力超群,凌駕於其他國家近似口徑之戰車砲;唯其高爆彈裝藥量甚低,僅與手榴彈相當,對付軟目標能力極差。可透過特殊裝置增加其穿甲力,但加裝者無法發射高爆彈。
六磅(57mm)炮(OQF 6-pounder gun):965年3月投產,穿甲效能評價極高;其高爆彈雖有所改進,但對付軟目標效果仍不佳。
七十五釐米戰車砲(QF 75mm):966年4月投產,其發射之高爆彈已大幅改進。
十七磅(77mm)戰車砲(Ordnance QF 17-pounder):967年2月投產,為潘國在戰爭末期所生產之威力最強之戰車砲,並在戰爭結束後仍被長期、廣泛的使用。

7.5mm費瑞機槍:彈匣式氣冷機槍。
7.5mm薩法特機槍:彈鍊式氣冷機槍,962年投產。

967年潘國各式現役戰車總數
豆戰車:750
輕、中戰車:2500
突擊炮、驅逐戰車:1130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16年 4月 27日, 19:0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5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梅達利恩帝國史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6月 21日, 20:33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梅達利恩帝國史

圖檔
地理名詞示意圖

  大梅特列聯合王國(Royaume-Uni de Grande Medegne)前身是被俗稱為「梅達利恩帝國」(L'Empire Medarium)的古老政權。此帝國體制橫跨古典至中古,挺過黑暗時代及百年戰爭,卻終結於貴族紳士議會發起的光榮革命。其歷史形塑了現代梅特列聯合王國的政治制度、法律精神和民族文化。

  梅達利恩歷史始於古代君王亞瑟。這位人格高尚且戰功彪炳的王者整合了大陸上的城邦和部落,同時也與足跡遍及大海周邊,致力於復興伊斯城(Y's)繁榮的海洋城邦聯合「伊斯特利亞」結為盟友。陸海大聯盟的目的在於抗擊來自當時被視為統治整個「黃昏大地」(現稱神州)的帝國侵略;為確保聯盟各成員的步調,亞瑟王與王后:伊斯特利亞大祭司梅琳召集當代名望最高的國王和賢者,在兩方勢力交界處的凱美洛城成立第一個「圓桌議會」,專司城邦間的資源分配、紛爭協調和衝突仲裁,聯盟也在此定名為「梅達利恩同盟」。

  眾王與城邦自由民的齊心協力終使「黃昏帝國」被擊退,城邦聯合也確保其生存和未來一展鴻圖的自由。而亞瑟王與梅琳王后那即使在現代亦難能可貴,即互許忠誠和從一而終的婚姻,乃是大聯盟在失去主要目標後,未變回一盤散沙的主因。穩固的聯盟和圓桌議會化作「梅達利恩體系」的基石,亞瑟則被推戴為第一代「最高君王」,也就是「眾王中之第一人」。對同盟統而不治,領導同儕諸王而非凌駕,這一不嚴格強調上下隸屬關係,甚至有些自由放任的政治精神,不只成為同盟政治主旋律,也是日後政壇菁英們心嚮往之的理想國。

1.帝國擴張

  然好景不常,在亞瑟王和初代圓桌議會成員相繼離世後,同盟內部再也找不出足以令眾人心服口服的人上人,所謂「最高君王」逐漸成為儀式性領袖,被推舉者亦必然遠離政治核心。這個以王者威望為動力運轉的體系就此觸礁,有識之士皆明白接下來將是以實力在原盟友間爭取發言權的時代。由於前同盟時代眾城邦因各自為戰,導致被強大敵人各個擊潰的歷史教訓過於深刻,刀口對內的人在一開始仍將招致一致撻伐,故眾城邦無論大小還是選擇走上老路:向外擴張。差別在於,這次他們不只目光朝西,也對東南北向摩拳擦掌,是真正的志在四方。強者可以外部掠奪的戰利品回頭收買合併同盟內部弱小成員,弱者亦得以透過新奪取的資源強化力量,使自身不被收併。

  在此情形下,圓桌議會逐漸失去協調仲裁的本質,成了各城邦合縱連橫的展演台。隨同盟領域逐漸東向擴張開發,眾城邦決議將圓桌議會遷移至亞法隆港北方的小村落米塔爾雅瑪,在那裡建立新城「梅蒂奧拉努」(Mediolanum,今稱梅蒂倫Medilen)。嶄新而雄偉的圓形議場在七座小山崗的俯視下拔地而起,眾城邦顯貴家族也遷入新城。其原意為紀念亞瑟王與初代圓桌議會諸王的功業,但後日的繁榮和發展也更激發眾人侵略慾望,往昔互助互信的同盟朝向帝國擴張之路一去不回頭。

  如無意外,同盟本會在內部不斷重複弱肉強食後,成為另一權力完全集中於最終贏家的專制大帝國;但其擴張過程卻是屢遇強敵,甚至數次遭逢被敵人兵臨梅蒂奧拉努城下的滅國危機。為了催生同盟全體成員休戚與共的向心力,強勢成員不得不收斂對弱勢成員赤裸的支配和壓榨,在公益和私欲間劃下明確界線。最初的同盟法規被訂下,鐫刻在銅牌和石碑上傳達四方;法規確立了各城邦的權力、義務以及最重要的:不受侵犯,自主自治的「尊嚴」。這一法律精神亦延伸到規範各顯貴家族「遊戲規則」的民事法上,以免其內鬥撼動同盟基礎。圓桌議會中各城邦代表也轉型成定時開議的議員,他們自稱為「元老」(Senate),意為守護和捍衛公眾事務的人們。公眾事務(Res publica)意識、政治協調精神和節制無限權力,這三項政治原則乃是古典時期先賢留予後世之重要遺產。

  然而不間斷的外來危機同時也使權力與資源集中應用之需求再次浮上檯面,由於缺乏天生王者,圓桌議會元老們只能以多數決共推臨時獨裁官,賦予限期絕對獨裁權以度過危機,事後再加以收回。這機制刺激各古代王族後裔積極投入政治圈,畢竟眾「王子」們都希望在這政治參與者越來越多且愈加平庸的年代重獲以前「亞瑟王」式的榮耀--哪怕只是曇花一現也好。

  這些頭銜和虛榮最終還是在同盟內部引發了元老家族間內亂,然而最終當人們渴望撥亂反正,決定將獨裁權的賦予常態化甚至終身化之時,最後贏家卻不是那些古老王族,而是從一介平民爬上高位的大將軍阿爾傑斯(Arges)。為了確保權力穩固,他依然選擇與有亞瑟王血統的家族成員聯姻,但人們對他致敬和崇拜的泉源主要來自對東方諸國及梅茵蘭帝國的一連串征服和戰爭上。在穩定新征服地區並與梅茵蘭帝國劃定邊界後,阿爾傑斯決定再將圓桌議會和同盟核心東遷至「羅帝尼恩」(Rodinium,今稱羅帝綸Rodilen),在那裡,他繼承古老的「最高君王」名號,同時圓桌議會亦授與他「英佩瑞托」(Imperator)之位,其意為「至尊統帥」,享有整個同盟財政和人事之最終決定權,亦能創立新「至尊機構」和發佈「至尊統帥令」,阿爾傑斯因而成為結合最高領袖、總大祭司、終身獨裁官與大護民官四重角色的首位「帝皇」(Rex Imperator, R I)。梅達利恩同盟就此變質為手握權柄支配他人的霸主。

2.七皇時代

  而後,帝國歷經了數百年的盛世(Pax Medarium),卻也因不斷擴大的領土和為此愈形單薄的官僚體系而倍感吃力。在此情形下,帝皇遂決定將帝國劃為四份,並將其中三部交給其最得力之助手作為副皇以協助其統治。隨著帝國領域的再增幅,這四人共治體系又多添加了三名副手(Mastero)。在國家仍蓬勃發展之際,此「七巨頭」體系出乎意料運行順暢,然帝國擴充終有其臨界點。一但外部資源不再挹注,既有資源又因人口增加出現更多分享者,內部的波瀾自也在預期之中。隨著眾元老為此陷入鬥爭和由此引出皇權爭奪,梅達利恩帝國告別了全盛期,邁向未知而混亂的時代。

  帝國政要圍繞著至尊寶座的勾心鬥角,本為首都內茶壺風暴,後竟成擴散帝國全境之燎原大火。此時帝皇廢立如走馬燈,最高紀錄為一年內換十三位,政局頹廢可想而知。在這武力至上年代,元老和貴族分別擁立禁軍或外地軍團作自身政治資本,導致帝國內戰頻仍,社會動盪,百業蕭條,就此陷入黑暗時期。

  本應於承平時期分攤帝皇統治重擔的七皇體制,此時卻成各方逐鹿者據守之山頭。帝國被裂解為七大塊,和游離其中的行省與邊疆區。長年戰亂使在往日對各地行政首長和軍事將領實施輪調和獎懲的官僚體系完全停擺;這使地方行政長官經常將職位私相授受或傳與至親,事後再補報上級追認,起先僅為權宜之計,後來竟成理所當然。而貴族們退守莊園後為維護地方安寧所組建的私軍,久而久之也使其成一方之霸。這些在動亂時期形成的政治慣例,便構成分封體制和貴族世襲之基礎,形塑帝國後半期的政治社會樣貌。而最早將這些潛規則化作實際契約並有條有理施行的貴族,則是長年身處帝國邊境的前外族:諾爾士人(Nords)。

3.北蠻崛起

  在往昔興盛年代,有數批騎馬民族或因遭受外敵壓迫,或為尋覓更溫暖的土地,而跨越北境內附。他們有著與梅達利恩公民相比更加鮮豔的金黃髮色、藍色眼瞳和白皙皮膚,體格亦人高馬大,精壯結實。這批半農半牧的蠻族在進入帝國時仍保持部落形態,平日以農牧為生,也運用其知識幫助軍團飼養軍馬;作為傭兵時則躍馬持槍,搭彎弓,擲利斧,精悍無比。邊疆貴族長期苦於人力不足,遂樂於招募他們,甚至與其族長或高階領袖通婚,以血緣維繫其忠誠心。這些生活習慣相近但來源各不相同的部落,就此散居在北方行省的山谷、台地和草原上。

  七皇時代的動盪打破原本平靜的歲月,這些北蠻部落也被捲進各派勢力的混戰。貴族們熟知部落間嫌隙,加以威脅利誘,使其充當各方傭兵,迫其選邊站;使原來相互合作通婚的部落反目成仇,本就彼此敵視者更因此血流成河。這些初入帝國時人丁單薄的蠻族本因穫其哺育得以繁衍昌盛,卻又因這場不屬於他們的內戰再度面臨滅族危機。

  最終他們厭倦各方勢力無窮盡索求,亦深恐其血脈因反覆仇殺而斷絕,危機感驅使這些原本互爭雄長的部落,頭一遭回首認同彼此。於是眾部落選出大酋長,一致決定反抗帝國軍閥壓搾,諾爾士部族聯盟就此誕生。

  最初聯盟對帝國各方勢力一概採敵對態度,在抵擋最初攻勢後,諾爾士聯盟隨即逆襲數個大型城鎮,對其燒殺擄掠。面對軍事組織和實力在當代仍處巔峰的對手,這實在不算好策略。帝國正規軍團得悉邊境行省浮現內部威脅後,迅即揮師北方,將鬆散的北人聯盟一戰擊潰。那些原本與貴族元老交好的部落和家系雖因血緣和交情逃過一劫,但更多北人部落仍遭整族屠戮,餘者被販為奴,就此消失於歷史之中。

  諾爾士聯盟雖被擊潰,但精神猶在,剩餘七部落仍在恩准下推舉新共主吉利亞斯(Giliath),這位取了帝國古語名諱的蠻族領袖可想而知只有一項任務:確保諾爾士人永為帝國順民。但吉利亞斯自是不甘驕傲的北人就此居於人下,他仍設法尋找七部落以外的漏網之魚和失根遺民,將其納為附庸,將諾爾士聯盟重整為以保護者和被保護者的契約和誓言為基礎,階層分明的分封體系,並積極拉攏與諾爾士人交好的帝國貴族作為盟友,只為將來東山再起。

  然而,這位孜孜矻矻工作的大酋長最終仍死於被他好心收容的北人遺民之手。那方瞧不起諾爾士聯盟的帝國人無不額手稱慶,嘲笑蠻族終究是蠻族。但他們不曉得,吉利亞斯在死前已經找到並為部落引進最強大的武器,不止真正將諾爾士人塑成一體,更讓帝國境內所有厭倦戰亂的百姓與原本他們眼中的野蠻人產生共鳴,最後聯手終結這場亂世:那就是十字教。

4.神與騎士公主

  十字教會的來歷既古老又長遠--無論從時間或空間角度來看皆是如此。史學家對十字教會何時傳入梅達利恩的時間點莫衷一是,但起碼根據教會文獻的記載,最初的梅達利恩教會,乃是十字教自希菲爾大陸跨洋傳入另一偉大帝國:梅茵蘭帝國並成為其普遍信仰後,在不到半世紀時間內,由傳說中的「東方三博士」帶來,並在皇都羅帝尼恩扎根。

  最初十字教只是帝國內來來去去的其中一支異族宗教,但到了亂世,這支擁有一神教專注紀律、兼愛天下的普世意識,和在唯一神前眾生平等之精神所加持的信仰團體很快便被另眼相待;在古老萬神信仰無法回應人們對世間動盪與混亂的疑惑後,大大小小的團契便在梅達利恩帝國中開枝散葉,起先是生活困苦的百姓,後擴散至帝國基層的公務員和軍團士兵上,甚至亦有零星元老和貴族加入信仰行列,儘管為數甚少。諾爾士人和與其聯姻的帝國邊疆貴族則屬少數異例:在吉利亞斯大力引介並接待第一個來自梅茵蘭教會宗主教(Patriarcha)正式派遣的傳教使團後,他們便甘冒被圓桌議會開革元老名號的風險而集體改宗。這毫不令人意外,畢竟他們原本就既外來又邊緣,在帝國中央身陷混亂後更使其失去向心力,因此透過舊有的頭銜和榮耀來獲取認同的想法,對他們來說也不再那麼重要。

  吉利亞斯逝世後,諾爾士人復興的重擔便傳承到其女兒亞凡娜身上。她不只年輕貌美,兼之驍勇善戰,一動一靜皆引人關注,是天生魅力型領袖。她承續父親在族內推廣十字教的事業,並積極拉攏帝國北方副皇帕蘭席爾(Palenthir)所屬家族成員;副皇雖擁亞瑟王直系血脈之高貴身份,卻仍因一連串政治鬥爭被外放北疆。從這一波改宗潮和逐漸興盛的諾爾士人中,副皇看見其家族再次重返帝國核心舞臺的機會,因此與吉利亞斯及亞凡娜父女一拍即合。在副皇以及十字教會協助下,北地的分封政治體系逐漸完善,其核心預計將由副皇和諾爾士大酋長家族結合之後裔擔任。副皇甚至將吉利亞斯封為「諾爾士公爵」(Dux du Nords),將其地位與自家三子並列,象徵諾爾士人被接納為帝國政治體系的正式成員—儘管還未獲普遍承認。

  人算不如天算,之後副皇與其前兩位長子卻意外死在北犯的帝國軍閥手下,僅剩下一位年幼三子西瑟尼。亞凡娜見機不可失,立刻宣布「嫁給」小其十歲的副皇么子。因諾爾士人奉行嫡長繼承制,副皇後裔永遠失去以父系血脈主導新皇室家族的機會。為弭平觀望中的北地元老們之不滿情緒,亞凡娜當起婚姻仲介人,將剩餘的帝國北疆權貴們一個個拉入諾爾士大家族中,並許諾他們將來仍得以在保持父系家族名號前提下,讓其後代繼承諾爾士各大家族地位。而帝國內的其他元老貴族自是拒絕承認其婚姻,並另舉新副皇。

  對此不甚在意的亞凡娜待時機成熟後,率領諾爾士聯盟在卡蘭納宏高地誓師。她佩戴七部族獻給她的武器和飾品,象徵結合全體族人的愛與勇氣以及希望;並與所有部族首領、兩位大主教、兩位大賢者及數十位「變節」的帝國元老圍繞巨石席地而坐,在蒼天與幡旗的見證下召開「大議會」(Magnum Concilium),誓言重整秩序,使久於內亂苦痛的百姓重獲和平。亞凡娜同時宣布拋棄往昔帝國強加給她們的古語名諱,替自己恢復原名為「瓊安」(Joan)。這位以美聖弓、鳳凰神劍及燕尾蝶之盾奮勇作戰留名後世的「騎士公主」,緊接著率領千軍萬馬,兵分兩路南襲,一頭衝進混亂的帝國核心,為這場止戰之戰拉開序幕。

5.諾爾士征服

  對瓊安和諾爾士人來說,他們行的是吹散帝國混亂風氣的正義之舉;但對梅達利恩元老來說,此乃不折不扣之外族入侵。諾爾士人調派大量步戰軍團順河而下,在卡拉克亞峽谷牢牢吸住大批帝國軍團,主力騎兵卻直接入侵帝國西方行省,將在那裡爭權奪勢的三位副皇一網打盡;隨後便將矛頭東指,從西方與北方壓迫帝國本部,使帝皇和他另一位副手疲於奔命。

  帝皇卡蘭希爾雖非省油燈,然而—引用中世紀編年史學家的說法,他失去了上神眷顧。在得知諾爾士人突破卡拉克亞峽谷,其副手死於亂軍後,卡蘭希爾即領兵北上,迅速擊敗諾爾士人組織粗陋的步戰軍團,再回師南下阻擊瓊安東侵的騎兵。然因短時間內高強度戰鬥和來回急行軍,帝皇手下軍團早已疲憊不堪;最後在決定雙方命運的普莉科尼亞(Priconia,今名普莉科涅Pricongne)平原會戰中,帝國軍團士兵在看到他們效忠的帝皇被一支鏢槍貫穿後,便瞬間潰逃;留在皇都羅帝尼恩的元老見此也決定無血獻城。至於東方領土剩餘的兩位副皇,雖實力尚稱強大卻仍互相敵視,使瓊安得以輕易離間他們並各個擊破。幾乎在短短三年內,諾爾士人便從邊疆躍居中央,成為梅達利恩帝國新支配者。

  理所當然,幾乎大多數人皆對一瞬間竄升高位的諾爾士人感到不滿,只是畏於他們無法有效抗衡的強大騎兵,不願率先公開發難而已。但仍有部分元老積極策劃將諾爾士統治階層一舉驅逐的政變,一但他們出頭使眾人響應,那麼人數居於劣勢的諾爾士人和北方勢力恐難輕易保住得來不易的政權。但外敵突如其來入侵為這場陰謀劃下休止符:遊牧民族克薩爾人—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在西方行省所向披靡,觸發元老們的亡國感;他們權衡利害之後,仍決定團結在瓊安旗下對抗克薩爾人。畢竟諾爾士人出身再怎麼「野蠻」,至少也已受帝國文明薰陶;和像大洪水一樣摧毀所有途經之物的不可名狀異族相較,本質上終究不同。

  為避免後顧之憂,瓊安先是透過教會與梅茵蘭帝國締結神聖盟約,再專心對付來敵。在擊退克薩爾人的兩次進犯後,瓊安與諾爾士人的名聲在圓桌議會達到頂峰,使她們獲取更大的話語權和威望,得以依其意願和期望重整後七皇時代的帝國體系。諾爾士人將早已約定成俗的世襲貴族與分封體系明文化,推展到帝國各地,且順理成章將其子弟兵分封到各重要封國、行省和交通要道上,安坐統治階層頂峰。瓊安盡其所能將原本支離破碎的帝皇直轄領加以整合,其範圍北起路特希亞(Lutetia,今稱路德克Lutek),南至地海北岸,這以帕蘭督茵河(Palanduin)和大湖區水運為其交通動脈的南北向狹長領地,完全隔開帝國東西兩方諸侯世襲領地和行省,並掌握往來交通要道,這使各分封貴族難以橫向連結,避開帝國中央耳目圖謀不軌,直轄領因此成為梅達利恩帝國諾爾士王朝的權威核心。

  瓊安在內部邊界劃分底定後,亦下令清查帝國內所有的人口、土地、莊園和財產,編纂成重要行政文件《巴托尼亞之書》(Liber de Batonia);考量到帝國幅員廣大,這在當代無疑是驚人成就,但也正因其清查規模過於龐大,以古代技術條件不可能在所有地方皆定期定量編纂,因此只有在帝皇直轄領及其周邊地帶,才長年保有定期清查重編的清冊。這批文書後被官方稱為《末日審判書》(Liber diei iudicatus),以象徵皇家政府對其直轄領地說一不二的權威。

  為行政效率起見,直轄領仍區分為四塊;其中最南方,幾乎可算是梅達利恩同盟「始源之地」的地域被命名為「潘德拉剛」(Dominium Pandragon),其名來自亞瑟王另一尊號:「秩序締造者」,由對這位古代君皇抱有強烈敬意和熱烈崇拜的瓊安親自命名。但瓊安和當代諾爾士統治者不可能料到,往後「潘德拉剛」之名在世上知名度竟與其所統治之帝國並駕齊驅,亦成梅特列人之另一代名詞。此是後話,暫按不表。

6.大憲章與大議會

  然因人數差距,諾爾士人在改造帝國體系時,終究無法忽視舊梅達利恩元老;擊敗克薩爾人雖為諾爾士人帶來絕對威望,卻也賦予對其鼎力相助的舊體系領袖續存意義,更別說對穩定帝國中下階層百姓精神信仰有莫大幫助的十字教會,也希望在新政治體系中佔一席之地。因此改變必然存在折衷與妥協;新成員雖得以加入,但大多數政治傳統仍須延續傳承。大憲章(Magna Carta)便是在這種氛圍下產生的政治契約,其內容明確告知新帝皇必須尊重過去帝國境內所產生的各種法律和習慣,不可倚其帝皇特權恣意無視或踐踏。整體來說,是規定帝皇與各分封領主間雙向權利和義務往來的明文總綱。

  儘管往後的帝皇,無一例外,都曾設法繞過甚至無視這層規範,更別說是完全實行,但大憲章所揭示之「法律高於一切」的法治(Rule of Law)精神,和對於古老的人身保護及私有財產權的重申,仍在往後各項判決、法律文件和學說中不斷被提起、重新詮釋,乃至完全落實。大憲章亦被尊為後代聯合王國不成文憲法的起源與核心之一。

  同時,儘管諾爾士人握有強大軍事實力,但帝國領土廣袤的物理現實並未改變,因此保留前朝的分治體系對瓊安來說也是莫可奈何之事。七封國制(Sept Realm)似乎就是七皇共治換湯不換藥的結果:更糟的是,諾爾士核心氏族成員數量甚至無法滿足七大封國中每一重要職位和領主的需求,因此諾爾士人便只能完全掌握拱衛帝皇直轄領的四個封國,及掌管海軍與地海(Mer Terra)南方行省的伊斯特利亞聯盟。至於在西東兩翼分別面對敗而未衰的克薩爾人,以及方興未艾的法蘭妮人的任務,除了金字塔頂層的諾爾士領袖外,大體仍交給較早依附諾爾士聯盟的梅達利恩元老們。瓊安甚至將那些早先陰謀推翻她的元老統統放逐到這兩個邊疆封國去,反正強大的邊防壓力將使他們無力對內造次—至少瓊安仍在世的時候,這個如意算盤還撥的通。

  諾爾士人起初同樣無力推翻原有的圓桌議會體系,但後來發現,圓桌議會經過先前數百年擴張,早已成擁有一千多名元老和上萬名助手的臃腫機構;莫說在七皇時代,早在帝國和平末期,許多施政措施早已繞開圓桌議會,以帝皇命令等方式直接施行,以避免經過圓桌議會那永無止境爭吵、辯論和政治交易過程。這給予諾爾士人「合理改革」契機。在瓊安主導下,原本帝皇和其親信繞過圓桌議會逕行其事的作風,被合法化為圓桌議會的上位機構—「高桌會議」(Alta Mensa, Table Haute)。帝皇可挑選少數資深元老、封國領袖、大主教等重要人士,先行擬定帝國所有重要決策,包括推舉次任帝皇;在大部分時候也透過帝皇特權直接施行在高桌會議上通過之提案,名符其實成為帝國的最高決策者。

  至於原圓桌議會則被改名為「大議會」(Magnum Concilium),仍保有對重要人事任命、增加並籌措帝國開支同意權,和授予新帝皇「至尊統帥」權等權力。但大議會或因諾爾士人為滿足自身對於舊日頭銜虛榮故,或因瓊安刻意弱化其功能,而被塞進更多成員,故使其規模更加膨脹,議事效率亦成反比滑坡;再加上此時元老階層多半有其世襲領地,他們對自有領地關注程度多半遠超對帝國的公共事務,因此大議會召開次數往後越來越少,全員到齊議事的次數更屈指可數,通常只在授予新皇至尊統帥權之場合,方才有此盛況。因此大議會反倒越來越像「元老俱樂部」,其權力漸漸被上位的高桌會議,和下位的地方領主、世襲貴族及護民大會所瓜分,幾乎只餘下保留古老政治名望和維持亞瑟王傳統的象徵。這就是梅達利恩帝國在中古時期的政治風氣。

7.守護上神與傳統的圓桌騎士

  瓊安去世後,各封國和貴族領地愈形自主,理應直屬中央的行省若非成某大貴族之囊中物,便是遭若干次級領主集體架空。帝國中央對地方的需求和影響力,遂越來越倚靠當地貴族合作或其「善意」,而非以官僚強制執行。對此,後繼者們除既有封建契約外,勢必再尋求其他手段加強雙方連結,以免帝國空中解體。首先乃百試百靈老辦法:聯姻,無論是皇室對貴族,還是撮合貴族與貴族,多少都能使帝皇說服貴族們與他終究一家親;至不濟也能成為操作政治權力和資源分配的槓桿。

  其次為與十字教會合作,透過遍佈全帝國的教會網路,以精神力量教化人民,以道德光環加持皇權。理所當然教會必要求有所回報,故在獲得皇權「上神的歸上神,帝皇的歸帝皇」保證後,梅達利恩帝國雖在表面上與十字教會共享教權,但實務上卻政教分離,讓教會獨立運作;帝皇名義上為國內十字教會最高領袖,但成百上千個教區與修會高階人事的任命權卻掌握在境外的宗主教廷手中,同時宗主教廷亦囊括教會地產和十一稅等大部分收益,甚至得以開設教會法庭處理宗教事務。作為交換,教會賦予帝皇其他諸侯難以企及之神聖權威、供帝皇自行攏絡分配與貴族的大量聖職空缺,及最重要的:為帝國敕令背書,使帝國權威蔭及殘存官僚(如稅吏或土地調查官),有時更以自身成員填補其空缺,藉此暗示大貴族違抗教會--也就是皇權天威的後果,便是遭開除教籍,在篤信上神的百姓眼中失去一切政治合法性。

  第三種便是訴諸「傳統」力量。除了血緣和神力外,帝國仍倚靠汗牛充棟的法律文卷連結過去與現在:在經院聯盟的博士賢者協助下,帝皇與高桌議會得以不斷向帝國各地派出巡迴法庭和仲裁官,與形形色色的莊園法庭或其他私設司法機制相互競爭。除了運用既有法典外,巡迴法庭往往會深入民間整理習俗、蒐集舊慣,據以審理和宣判,藉此說服百姓其判決乃遵照符合當地道德標準之「天然習慣」或「法律傳統」,並受中央權威承認,以抬升帝皇之地位。有時甚至能碰巧藉此復原舊有土地劃分和產權歸屬,讓那些在七皇時代以來搞「就地合法」的世襲領主們吃癟;巡迴法庭因此漸受民間(在此指Yeoman,中小地主及自耕農)歡迎,間接讓帝國權威重新進入各世襲領地及封國。這種偏重既有道德習慣以及前人判例做裁決,變相允許仲裁官在無意之間「造法」的法律體系,便是自然法的起源,這個系統往後更揉合古代法典、貿易衡平法和教會法,創造出梅特列人獨特的「通用法」法系,並隨其海外擴張,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不過在這貴族領主動輒弄武興波,人人逞兇鬥狠的年代,為避免守護自然法律傳統的象徵在貫徹其精神前,先在肉體上被抹消,高桌議會在獲得教會協助後,決定甄選一批無論是道德水準還是武藝水平皆無可挑惕的青年才俊,以修士身份作掩護,將其秘密派往各地,作為輔助巡迴法庭的先遣調查員,並在必要時以武力捍衛法庭成員與其權威。這群結合亞瑟王和其追隨者俠義心腸,和上神使徒聖潔奉獻精神的戰士被稱作「圓桌騎士團」,他們既是武裝修會的鼻祖(但聽令於帝皇而非宗主教廷),也是司法監察官的前世,更是追查聯合王國撲朔離迷的秘勤特務史之難得線索。這批結合多種身份的高潔騎士,其浪漫傳奇連篇累牘,廣傳民間,儼然成中世紀「騎士精神」之具體化身,亦是後人化育「高尚紳士」的重要素材。

8.從尚武文化到騎士精神

  中古時期的梅達利恩與先前相較,總是少了點一致性,添了些多元性,是個由貴族封國、教會領地、學院修會、公會匠人、自治都市、商人聯盟以及其他各形各色的團體拼綴而成的大觀園。包括帝皇在內,沒有誰的權威能從上到下貫穿整體,於是在這範圍裡,無數的鬥爭與合作,扶植與傾軋不斷上演,使帝國呈現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盛況。但在這百花齊放的小世界中,仍有兩項價值觀能堪稱最大公約數:一是對信仰的虔誠,二是對騎士精神的景仰。兩者相輔相成,構成後世人看待中古時期的主要印象。

  信仰的重要性在此無需贅述,但騎士印象的轉換細究起來不免引人發噱。按理所謂騎士原是軍人,屬性上來說本就有點重武輕文,再加上經過黑暗時代的洗禮,更不免將武人的智識理性拉到還諸胎教的程度;讓這幫人和其後代在黑暗時代後靠著一身武勇躍居統治階級,整個帝國肌肉和腦筋的比例總不免有些失衡。雖說教會的參與補足了古典經院系統的流失,然大體來說其在此刻尚屬新來乍到,即使在黑暗時代抓住人們的恐慌和脆弱,迅速擴大群眾基礎,但論及形上學和邏輯的辯論,和學術(神學)人才的儲備量,卻還不及帝國千年的經院學術傳統。眼下教會雖受帝國的最高層和最底層青睞,但中間階層的舊體系知識份子人數雖大幅流失卻餘威猶存,隨時可能再反撲。

  幸好教會還有一項優勢:道德的詮釋權。正面訴諸理性辯論這批神學家有大概率會被論破,但只要能把辯論主題拉到不可驗的情感基礎,那結果就會完全不同。堅信人性本善的教會於是鎖定武人貴族,利用大部分人類所保有的愧疚心理機制和畏懼不可知的心態,大力推介天堂地獄的存在、善惡審判的觀念跟犧牲贖罪的解套方式;於是成功降低知識門檻的教會,就這麼擄獲了大部分統治者的心靈與奉獻(教會也順便推行一夫一妻制,增加貴族因無後獻地給教會的機率),以致舊有的帝國經院和學院都市到最後也紛紛尋求教會進駐。十字教會就此確立在精神上的統治地位,直到現今仍未真正遠離。

  瓊安和她的後繼者也與教會合作,大規模引用和改寫千年前亞瑟王與梅琳王后的建國故事,除了將他們與初代圓桌議會的部族領袖追封為聖人,確立高尚、重義、忠誠、守諾、勇敢的道德模範之外,更利用亞瑟雄辯領袖與梅琳理性智者的合作與張力,告誡武力統治者應尊重智慧的代言者(也就是教會),以免報應上身兵敗身亡。至此一套嶄新的價值觀:騎士精神就此誕生。經過教會的諄諄教誨後,貴族武士們或多或少皆以此道自詡;雖偶而還不免焚書坑人,但總不至於人均獸性了。這套設定往後融入了各式各樣的史書、傳說、神蹟和童話故事裡,成為現代梅特列人隱性的精神底蘊之一。

9.七封國與教皇到臨

  帝國中古時期的另一大特徵就是繼承七皇體制而來的七大封國。其國主分持象徵古典元素「水火風土光闇空」的聖白石權杖,代表其立國的最初目的:殘存帝國經院與知識體系的守護者。這些封國不僅擁有獨立王廷、護民大會和軍隊,其國主也是高桌議會的當然成員,是能夠決定帝皇繼承的要角;且因為其封國皆居於戰略要衝,所以常也被視作拱衛帝皇的重要藩屬。

  如前所述,這七大封國亦是諾爾士統治者開枝散葉的結果,但即使教會獨霸了帝國的精神世界,封國國主與帝皇間亦有血緣關係,其中兩個封國仍憑藉其實力和地理位置與中央愈行愈遠,維繫這些封國的絲線幾乎只剩下與帝皇的冊封關係和教會的羈縻,即使以今天的觀念為準,都能當做不同的國家看待:這兩個封國分別為位於今日法蘭妮境內的「光之國」歐爾菲斯王國,和位於帝國西方草原邊境的「闇之國」諾貝拉尼亞共和國。

  光之國為五大騎士團的聯合執政體制,為東方諸國行省中幅員最大者,是帝國抵擋法蘭妮異教徒的中流砥柱,因此對信仰的狂熱堪稱帝國之最。闇之國則是位居草原內陸河運節點的貿易城邦,本身不世襲王位,而自護民大會中選出十二執政,再由十二執政推舉可替換的國主「總統」,擁有高效之官僚,嚴苛的法律,奉行不可動搖的契約精神。因直面遊牧民族,其騎士團亦習對手輕裝騎射,戰力強悍。在黑暗時代後大部破敗的帝國西方,闇之國幾一枝獨秀,甚至敢於自稱「梅達利恩同盟八分之三的主權者」,中央對其控制力之弱由此可見一斑。

  面對這一對金字塔頂峰以下皆屬「前朝餘孽」的藩鎮活寶,諾爾士人皇廷實不能也不願和他們公開翻臉,且不說他們擁有選舉帝皇的權力,要是剷除他們帝皇還上哪去找人抵擋異教徒呢?於是雙方就這麼將就,直到四世紀中,帝皇總算等來了撥動權力天秤的轉機。

  自346年起,帝國迎來一場長達七年的大旱,這場大旱加劇農奴自各世襲領地逃脫的浪潮,帝國各自治市瞬間迎來不少流民;光之國是徹底的莊園經濟體制,受到農奴逃脫的衝擊最深,闇之國雖以經營草原商貿為主,但轄下的各小貴族封地破產也著實讓執政團傷透腦筋。與此同時,世界末日和最後審判的謠言甚囂塵上,人們惶惶不可終日,紛紛加入朝聖和祈禱的行列,期待自己能在最後審判到來時,搭上前往天堂的馬車。

  在這連串混亂中,十字教會的大家長教皇突然降臨到梅茵蘭大陸上。梅達利恩的子民自是不曉得教皇為何現身於此,只將教皇的到來視為他們仍未被上神拋棄的明證。方自希菲爾大陸風塵僕僕而來的教皇在經過一番權鬥後奪回了梅茵蘭大陸宗主教的權柄,急需有一番大作為鞏固得來不易的權力;在得知梅達利恩的帝皇為國內的困境煩惱後,兩人迅速會面,並在之後作出一項影響深遠的決定:發動大規模的武裝朝聖活動,並宣布參與武裝朝聖的成員可以得到教廷的保證,赦免塵世的罪孽,累積進入天堂的功德。這就是後世俗稱的「十字軍」。

10.十字軍運動

  現代人對十字軍的參與者和動機有很多解讀,有的認為是由伊斯特利亞城市聯盟對海外貿易財富的貪婪所驅動,或者是無權繼承家業的貴族子弟闖蕩新天地的冒險,更有甚者視為現代殖民主義的先驅。這些從物質和經濟的角度分析古人參與十字軍的態度自不免失真,畢竟在宗教信仰已相對淡薄的十世紀,無法理解四世紀的祖先對獲得宗教救贖的渴望也是在所難免。教皇登高一呼倡議的十字軍雖確實在往後促進了商業的流動,領土的擴張和近似現代殖民的暴力,但這些事情對四世紀人來說仍只是副產品而已:十字軍運動確實地滿足當代人渴望獲得救贖的心靈需求,並替教皇和帝皇成功解決了困擾他們的難題;對於教皇來說,他穩固了他在梅茵蘭大陸的地位,並將這個普世教會的國際影響力再往後延伸了三個世紀。對帝皇而言,這場武裝朝聖不僅解決了流民問題,也成功地將兩大封國的注意力轉向海外,並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他們的實力。

  十字軍的目標是所謂的「黎凡特」--也就是今天的南天地峽和美萊尼亞走廊一帶。那裡在四世紀由信奉另一一神教迦薩蘭姆教的國家:蘇非斯坦大公(埃米爾)國所統治。大公國原先稱美南(Menam),之所以會改叫蘇非斯坦肇因於他們在公元二世紀,也就是梅達利恩帝國黑暗時期之時,侵佔了原先由帝國統治的索菲尼亞半島大半部,將帝國的勢力驅逐到半島北部,然後結合地峽和美萊尼亞的領地,透過優渥的海陸貿易收益成為一方之霸。

  因此對梅達利恩帝國來說,他們既是異教徒,也是奪去領土的仇人,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附屬帝國的海洋都市聯盟伊斯特利亞來說也是不共戴天的海盜。藉由收復失地、保護信徒和藉武裝朝聖獲得救贖等理由,帝皇不只在直轄領號召到大批參與者,也成功地讓對宗教態度極其狂熱的光之國騎士團為這場聖戰投入大部分精力。在伊斯特利亞和諾貝拉尼亞的貸款支援下,歐爾菲斯建立起龐大的艦隊,號召大部分的騎士,轟轟烈烈地投入了戰鬥之中。在帝國各領邦的聯合艦隊靠運氣擊敗了蘇非斯坦的艦隊後,十字軍登陸地峽,攻佔當地城邦並建立獨立王國,意圖將蘇非斯坦大公國攔腰截斷。

  蘇非斯坦大公國原本已陷入內亂之中,這場異教徒的突然襲擊讓他們重新團結起來全力反擊,而光之國騎士們所組成的當地封國在統治上確實也有欠細膩,橫徵暴斂屢見不鮮,對當地人的仁慈公正更是基本沒有,所以這些騎士們建立的封國沒過多久就被推下海--然後不甘心的他們又捲土重來,就如此來回打了接近一個世紀,直到五世紀中法蘭妮人崛起才罷手。

  對於來自帝皇領(潘德拉剛)的騎士來說,他們更多是跟隨武裝修士會出擊的職業戰士,少數沒有參加修會卻參與十字軍的貴族子弟,對於在海外獲得新封地這件事也沒那麼熱衷--除了因為他們爭不過光之國的狂熱騎士外,他們在帝皇朝廷的就業機會確實也比其他封國的貴族來得多,他們往往僅希望藉此獲得教會認證其虔誠,讓他們往後較能在皇廷或教會平步青雲罷了。因此對於潘德拉剛帝皇領的人來說,因著這批參與者的相對「高素質」,十字軍運動代表的是騎士精神的極致,他們在戰場上相對高尚的武德和即使是面對異教徒的公正和仁慈,在身後留下了許多宗教神蹟傳說和浪漫騎士故事;同時也一併帶來了新的世界觀和地理知識,播下了日後海洋精神萌發的種子。

  十字軍運動並非只朝向南方的蒼海,闇之國諾貝拉尼亞也將這項號召視為向西界之外的異教徒領域拓展陸地商貿的綠燈,但諾貝拉尼亞長年身處異民族的大海之中,其態度遠較光之國騎士務實得多,更況且他們對帝皇和教皇的盤算也早了然於胸。因此闇之國穩健踏實的商路擴展非但沒有讓他們陷入無謂的消耗,反而又迎來了一波經濟成長期。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闇之國的精打細算雖沒有讓他們在政治陰謀中沒頂,但他們深入神州大陸的商旅行腳卻因此招來了意想不到的災禍,那就是人人聞之色變的黑熱病。

11.黑熱病衝擊

  在遙遠的神州中部山區,棲息著眾多嚙齒類動物,其中有種毛絲鼠,曾被當地部族大量捕食,並將其毛皮製成珍貴輕裘。其商品價值很快就被新近到來的闇之國商人所發掘,除了在當地收購之外,更大量捕捉毛絲鼠將其運回國內,期望透過人工養殖的方式永續供應貨料。

  這種再日常不過的商業行爲,卻在數年後成為了災禍的起源。千禧年時,一場考古行動考察了大約在440年前後,於神州山區大量出現的百人塚,墓碑上以古文字清楚的記載著這些人死於突發的疫病,隨後在當地的毛絲鼠上,人們發現他們採集到的鼠疫桿菌樣本,與在中世紀人遺體上發現的桿菌幾殊無二致。至此,中世紀闇之國諾貝拉尼亞猝然滅亡的真相,才被真正明瞭。

  在上述的考證結果出現前,人們廣泛知道的事實是,這個曾高調的宣稱與帝皇共享帝國主權的城邦共和國,在450年後就不再向帝國中央發出哪怕是一人一信的聲息;當對闇之國的叛亂有著萬全心理和物理準備的帝國遠征軍前鋒在來年開到諾貝拉尼亞城時,發現迎接他們的是一座遍地骸骨和青塚的空城,莫說總統和十二執政團的行蹤,就連活人也只剩下半死不活的飢民。

  遠征團的騎士們還來不及消化他們的驚駭,很快就被自西方狂馳而來的克薩爾人騎兵打的抱頭鼠竄,順著瓦爾督茵河逃到其出海口港市曼卡法堅守不出。克薩爾人的圍城機械向城內丟進了大量的死老鼠和人類屍骸,意圖震懾守軍士氣,但他們終究是對城高壑深的曼卡法城莫可奈何,最終只能悻悻然的退兵--而劫後餘生的騎士們則將鼠疫順著海路帶回了帝國本部--這是對於黑熱病爆發的最傳統解釋。

  這個傳統解釋的疑點,在於當代最早傳出黑熱病災情的地點和時間都離這場大戰有些距離,除了地點是在帝國的內陸外,時間也晚了曼卡法圍城戰三年:那時候對闇之國的動向疑心疑鬼的帝皇非但懷疑地海西方的港市早被闇之國收買,甚至完全沒有根據的懷疑他所派出去的遠征軍也成了諾貝拉尼亞同路人,認為曼卡法圍城戰只是一場為了欺瞞中央的盛大假象。總之,地海的海洋貿易為此停擺了六年,就連那些劫後餘生的騎士也被莫名其妙的詰問盤查,直到帝皇終於搞清楚來龍去脈的兩年後,才得以返鄉。

  帝皇是否對闇之國的突發滅亡感到竊喜已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他還沒有來得及接收帝國西方留下的權力真空時,就被黑熱病擊倒,列封真福了。自455年開始,從帝國內陸行省希貝利亞(Hiberia)開始爆發的疫情瞬間席捲了整個帝國西方,包括四大帝皇直轄領。這場疫病持續了七年才稍稍平息,不但在往後百年內仍間續爆發,也帶走了梅達利恩帝國三分之一的人口。逃到嘉蒂士離宮的繼任帝皇和高桌議會,隨即對帝國各城鎮和港市發布封城命令,同時也重啟地海海禁令,試圖以物理隔絕手段遏止「上神的天罰」繼續流淌。

  長達七年的嚴格封城令確實的阻止黑熱病蔓延到帝國東方--剩下的漏網之魚也被梅茵蘭帝國屬德列塔尼亞行省神奇的攔截了。但封城令也使帝國的物流交通完全停擺,帝國核心和西方的經濟在七年後已瀕臨崩潰,其所造成的後果之嚴重甚至遠大於人口的損失;經闇之國滅亡、人口離散和經濟衰頹三重打擊後,帝國從此失去對羅凡尼安山脈(Mont Rhovanion)以西領土的絕對控制力,其真空很快就被欣喜於牧地倍增的遊牧民族所填補,梅達利恩的中古盛世遂在此畫下休止符。

12.光之國陷落

  相比已失去所有防波堤的帝國西側,以光之國歐爾菲斯為首構成的東方防禦體系,似乎在一時之間尚未有崩潰的跡象,不只騎士們仍沈浸在十字軍狂熱的餘韻中,黑熱病也因西方嚴格的封隔體制而尚未蔓延到東方。但經濟衰頹陰影很快便籠罩其上,光之國的莊園經濟雖然還不致使他們糧食缺乏,但嚴格的地海貿易禁令也使他們能獲得的戰爭資源大幅縮減。

  在此時此刻,面對虎視眈眈的法蘭妮人,光之國的騎士評議會很快於461年終止對黎凡特的遠征行動,加強正面的防禦,但黑熱病的魔爪最終還是沒有放過他們;在十字軍撤退的混亂中,致死的瘟疫隨著歸返的騎士登陸了光之國的最大港市里維利亞(Rivelia,今稱李維烏斯)。騎士評議會雖發佈了封城令,但行政經驗的缺乏和措手不及的慌亂導致封城效果大打折扣,最終這場疫病導致里維利亞地區步上闇之國萬徑人蹤滅的後塵,也差點讓光之國在此終結--如果不是當地領民平日即嗜飲自德列塔尼亞進口的藥酒,而國內也積極仿製釀造的話。

  歐爾菲斯王國的疫情雖在大家都不明所以的狀況下迅速平息,但疫病引發的領民脫逃和農耕停擺也使光之國自傲的糧食生產出現缺口,各邊區城堡都有因飢餓和疾病而減員的情況。防線對面的法蘭妮人自未放過此等良機。465年,受「全光至聖」口號鼓舞,夾帶千挺火器和萬騎禁軍的法蘭妮大軍很快擊破邊境諸城,向各騎士團領奔襲而去。

  在這場「全光」與「聖光」的交鋒中,「聖光」一方其實並未如後世的悲劇所渲染的那般劣勢;光之國除擁有經驗和武藝爆表的騎士之外,背後的帝國終究也是病弱的駱駝比馬大:儘管黑熱病和經濟衰頹已重挫梅達利恩,但其尚能兩面作戰,更能相互支援,其生命力之強健讓所有仇敵都驚詫不已。但經年累月的車輪戰仍使受了內傷的帝國餘力不繼,較西方諸省更依賴莊園經濟的光之國,在連年戰爭和襲擊下自是無法正常維持農業生產,最後在長達十六年的苦戰後,法蘭妮人終順利佔領大片土地,讓力漸不支的光之國諸部於482年退回其都城--卡斯特蘭薩(Castellranza),迫其倚城抗戰。

  卡斯特蘭薩是建立於平地山丘上的七重城塞,內有天然湧泉和積糧無數,建城數百年來向為梅達利恩帝國震懾東方異族的精神堡壘,它把守著自安納托雷(梅達利恩帝國對法蘭妮次大陸的稱呼)向西通往里維利亞和布基諸部的要道,換句話說,此城一但失陷,帝國東方將門戶洞開。光之國王黎昂(Leon)自忖己方實力已難支大局,遂硬著頭皮向西方發出最後一次求援。未料帝國本部不只乾脆的派遣援軍,就連帝皇馬西米連˙熙德(Maximiliano Cid)也一併御駕親征。

  在五世紀中葉連續出了數位以猜疑、自私和懦弱(嘉蒂士閉城)出名的帝皇後,原本即為光之國古老騎士家庭出身的馬西米連力圖以其英勇和騎士精神重振低落的皇廷聲望,他是史上第二個完全棄用帝國古語帝號(Tar-Calion,塔爾卡立昂,光明之子)的帝皇(瓊安後的帝皇仍會取一個古語帝號,與其本名合用),改以光之語稱自己為埃爾˙熙德(El-Cid,意為高貴勇士),以此象徵新人新氣象;他的武功也確實與其志望匹配,被選為帝皇後,不只屢次擊敗克薩爾人,挽西方狂瀾而既倒,也迅速鎮壓了帝都北方行省格拉迪亞的叛亂,讓帝國能夠喘息續戰。

  此次光之國的危境,既事關大局,也是家鄉的危難,但他沒有打算和敵人硬碰硬,而是在光之國眾騎士瞠目結舌的情況下,與法蘭妮人締結了還算體面的和約:他很乾脆地將失陷的土地全部讓出,並保住了光之國的剩餘領土。馬西米連˙熙德之所以能讓佔上風的法蘭妮人收手幾乎全憑他早年遊俠東方時的名望,這股敵我雙方都認同的騎士精神也是使他得以接任團長乃至被選為帝皇的原因。但熙德一來終究是靠割讓土地換取和平,二來他的聲望也使他招來光之國其他古老家族的妒恨,且無論是他身上的諾爾士血統,還是他與異教徒稱兄道弟的過往,也都讓這些東方貴族處處看不順眼。

  最後,在486年初,黎昂國王乘帝皇西返的片刻,瞬即宣布撕毀與法蘭妮的和約,要與古老尊貴的騎士團五路並進收復故土。法蘭妮人內心雖震怒,行動卻相當冷靜,其所採取的誘敵深入之策很快讓豬突猛進的騎士團掉入陷阱,黎昂縱有「劍聖」美名,足使其得手刃群敵突圍而出,但也僅以身免。逃回卡斯特蘭薩的黎昂很快陷入法蘭妮人的重重包圍。這座城塞雖堅固無比,但黎昂手下的殘兵已不足以把守每一個入口。正當他抱定了今日事今日斃的決心後,卻訝異的看見西方再次揚起了塵土和帝皇的旗幟:熙德帝皇正領援軍向著法蘭妮圍城軍英勇衝鋒,試圖直取法蘭妮主帥於萬軍之中。

  黎昂雖曾為嫉妒和衝動背叛了帝皇,但仍非徹底卑劣之人;他率領殘軍策馬殺出,在亂軍中成功與帝皇會合,唯終究不敵法蘭妮人多勢眾,最後與帝皇雙雙被逼退回城內。黎昂跪請帝皇制裁他的背叛,卻被他一句「沒有那個必要」,一笑置之的帶過。也許熙德心裡正也清楚,梅達利恩同盟和法蘭妮帝國各自抱持的價值與理想終究無法共存,即使是最高貴的騎士精神也沒辦法泯除宗教和種族的界線。過不了數日,法蘭妮軍即攻破了城門,但守軍仍逐層堅守,頑抗到底,最後帝皇熙德在廣場上殺了年輕時曾與他結為義兄弟的法蘭妮人禁軍主帥後力竭而亡,黎昂則放棄了傷痕累累的寶劍「埃斯裴利」,改持弓箭在他當年親自監造的王宮高塔中負隅頑抗,最終塔樓遭巨石擊碎,光之國的最後一任國王亦隨之隕落。

(未完待續)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23年 3月 29日, 08:09 編輯,總共編輯了 7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星辰子民:薩爾梅特列聯合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9月 10日, 13:50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中梅茵蘭地區國際鐵道網簡史暨路線簡介

圖檔
(圖中皆為幹線,支線及短程鐵道受限篇幅已略去;漢神鐵路及神州橫貫鐵路因與本主題無關亦省去)

淺綠:大陸縱貫鐵道

  迪菲利(薩爾梅特列)--林頓--愛琴堡--阿勒泰爾--諾帕蘭--盧米菲利亞(路德克)--梅克倫堡(文騰)

藍:中梅茵蘭特快幹線

  迪菲利(薩爾梅特列)--維利瑪(洛法爾萊)--合眾城--奧拉爾堡--布基港--波恩尼亞(波恩)—莫爾第安波利斯(德列塔尼亞)--德拉齊亞--艾法尼亞(羅德維亞)--澤蘭亞斯(黑爾貝蘭)--別季亞卡斯(東汗國)

紫:中梅茵蘭特快幹線山線,直接連通洛法爾萊維利瑪與布基港。

黃:西山縱貫線

  愛琴堡(薩爾梅特列)--卡斯特蘭薩--卡陸克城(卡陸克)--維利瑪(洛法爾萊)--澳闊隆迪

紅:黑爾貝蘭鐵道

  盧米菲利亞(路德克)--艾法尼亞(羅德維亞)--渥斯海姆斯(黑爾貝蘭)

灰:中梅茵蘭橫貫鐵道

  卡斯特蘭薩(薩爾梅特列)--登安(遠東瑞安)--波恩尼亞(波恩)

深綠:潘德國際橫貫線

  迪菲利(薩爾梅特列)--(與大陸縱貫鐵道共用)--林頓--卡斯特蘭薩--諾貝拉尼特(德列塔尼亞)--莫爾第安波利斯--(與中梅特快幹線共用)--德拉齊亞

水藍:大南鐵道

  拉克斯帕瑪(薩爾梅特列)--印拉希雅(甘普哲)--貝爾索菲斯(索可蘭)--格蘭希堤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15年 8月 6日, 11:28 編輯,總共編輯了 6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璀璨的星光:薩爾潘緹那聯合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9月 10日, 14:42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6月 11日, 10:00
文章: 1315
引言回覆:
潘緹那王國除六大邦之外,另有皇家領地若干,較大者為梅達利恩海中之伊瑞希亞群島,與丹山民國及甘普查王國中間之拉克斯帕瑪;亦列領地旗幟於下。

个人有些好奇:这样一来潘缇那等于封住了玄国东方水师的出海口。作为国协老大和玄潘战争战胜国,玄国这样做的企图是什么?它不怕将来潘缇那倒戈对己不利?

引言回覆:
蘭捷高地聯合省於952年開始與潘緹那聯合王國共戴一君,由夏薇絲高王暫兼蘭捷高地聯合省虛懸之王位,待北潘王室卡斯特蘭薩家族繼承人成年後再議。兩邊兼各自保有其政府組織、軍隊及外交系統,貨幣亦各自發行,但幣值相等。兩國號稱為「一個潘緹那王國下的兩個主權國家」。

高地省=北潘?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星辰子民:薩爾梅特列聯合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9月 10日, 14:52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11月 22日, 13:20
文章: 372
來自: 北極海
引言回覆:
引言回覆:
个人有些好奇:这样一来潘缇那等于封住了玄国东方水师的出海口。作为国协老大和玄潘战争战胜国,玄国这样做的企图是什么?它不怕将来潘缇那倒戈对己不利?


潘國的官方態度是伊瑞希亞群島的港口會租借給玄國艦隊駐留,同樣比照辦理的還有巴拉頓群島最南端的凡雅瑪,還有拉克斯帕瑪的海聖都是玄潘共用。不過要不要真的放艦隊就看高總書記怎麼決定了。

而將潘國拉入國協比較有點像是用經濟利益和技術合作交換條件的感覺吧。

至於戰後,應該是遙遠之後的半島戰爭吧,玄國會取得洛法爾萊半島最南方的島嶼,因此也無所謂會被封住東方出海口的問題。
而且那島留下的兩側開口很大,大到足以讓普雷斯坦艦隊唬過島上守軍溜進鐵尺灣。

最後再回到本質上的實力差距,潘國難道會對海軍艦艇噸位為世界第二的列強宣稱說我要封鎖海峽嗎?(笑)
而且話說回來講到倒戈,潘國要跟誰合作XD?
如果你是講普雷斯坦,你大可放心,潘國絕對不會倒向普雷斯坦的,以塔拉瑪之恨為誓(?)


引言回覆:
高地省=北潘?

Ja.


  以上皆為舊設定,保留於此並註記之。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Long live the Kitty


最後由 seravy 於 2015年 8月 6日, 11:28 編輯,總共編輯了 4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36 篇文章 ]  前往頁數 123  下一頁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1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搜尋:
前往 :  
cron
Powered by phpBB © 2000, 2002, 2005, 2007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