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勢主義-Offensivism

攻勢主義社團專屬論壇
現在的時間是 2024年 3月 29日, 04:22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4 篇文章 ] 
發表人 內容
 文章主題 :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4月 15日, 13:44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圖檔
漢密斯王國
人口:1.8億
國體:王制憲政,兩院制國會
貨幣:1帝納(Dinar) = 100便士(Pence)
語言:漢密斯語

地理位置
圖檔

國力評比

工業技術
★★★☆☆

雖然擁有集中作業的工廠,但實際上是以改進型的手工業拼裝方式在進行勞動生產;與梅茵蘭東部諸國、希菲爾大陸諸國相較之下較缺乏效率。有學者認為,這是王國政府害怕採取生產線制度,將造成大量勞動者失業的消極政策。

以熟練的技工為主體的生產制度,使得產品的品質得以確保,但是總生產力的低下卻是王國政府一直苦於解決的工業障礙。

冶金
★★★★★

王國的工業產品會受到肯定,有相當的部份要歸功於其先進的冶金技術。由於本土北部的礦山出產含硫量極低、純度極高的鐵礦;王國所煉造的鋼鐵強度比其他國家要佔了先天性的優勢。

除此之外,先進的科學知識,也使得王國在合金鑄造這方面擁有領先地位。

化學
★★★★☆

因為缺乏天然資源,王國從很久以前就有不少煉金術士受僱於貴族,致力在提升農產量和土壤沃度的工作上。因為早期化學肥料的研究,使得王國在化學方面有比較強烈的發展動機,近千年以來也累積了驚人的成果。

為了克服缺乏物資的窘態,王國的化學技術多次被應用來解決軍事、工業、民生等各個層面的問題。例如以氨基酸和蛋白質合成人造肉,以大豆合成人造奶油之類匪夷所思的發明之外,也被應用在提升引擎的功率、強化裝甲的強度等方面。

物理
★★★☆☆

王國對於物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電磁學、流體力學、量子力學等三方面。除了量子力學因為缺乏新學說而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況外,電磁學的發達使得王國很早就將無線電小型化並加以量產,而且也使得雷達裝置實用化。

航空
★★★★★

雖然曾經擁有過飛行船的輝煌歷史,但在飛行船退居第二線的近代,只有從聯邦引進航空工業的基礎再繼續發展下去。

雖然起步比聯邦短,而且引擎的出力水準普遍不如聯邦;但由於高度精密的工業體制,使得製造小而大出力比的液冷引擎成為王國航空業的強項,此外也擅長於設計富有藝術性的高效率氣動外形。在大戰爆發之前仍持續地向聯邦引進技術,但在開戰之後就停止了這種科技上的交流。

於大戰期間透過梅菲斯特與洛法爾萊等國的技術導入,刺激了火箭推進與噴射推進這兩種新技術的成熟與應用。

造船
★★★☆☆

王國在近代航海史上曾經佔有過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後來隨著大陸革命戰爭與聯邦掘起,這個地位就被聯邦取代了。因為冶金技術精良,王國製的船舶不僅船體結構上比較堅固,在需要極高強度的鍋爐與主機部件等也都頗受肯定,因此可以承受更高的壓力和更大的主機軸轉速。

國際上對於王國船隻的普遍批評是呆重過大,設計保守而了無新意。除此之外王國造船的花費成本、生產時間亦遠高於其他先進國,因此在民用船舶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車輛
★★★☆☆->★★★★☆

因為優良的冶金技術與引擎製造的工藝,王國製的車輛普遍擁有更高的速度和馬力比。可是成本過高和缺乏生產性等問題始終困擾著王國境內的廠商,而且王國國內對於汽車的需求量和購買力都遠不如聯邦,所以其廠商設計製造的車輛載具,經常被使用者批評為「缺乏實用性」。

因為缺乏技術的緣故,一般來說王國廠商慣於以焊接法製造車體,而非聯邦所慣用的一體成形式鑄造法。

軍火
★★★★☆

受益於先進的冶金技術,王國製的槍砲擁有很高的精度和耐久壽命,因此可以承受極高初速與極高射速的磨耗。但是受限於生產技術的低下,始終無法克服半自動步槍的量產問題;至今仍只能大量生產全金屬模造壓製型的槍械。

民生
★★☆☆☆

雖然有冷凍技術,卻很少為民間所應用。大部份的國民都穿著裁縫師手工製的衣服,成衣工廠並不常見。汽車普及率低於5%,國民也無購車的能力或意願;大多時候以大眾運輸系統來進行移動。民間航空不發達,礙於經濟上的理由,並無出國旅遊或是假期旅行的風氣。

除了大都市的居民以外,絕大部份的居民都仍過著沒有自來水或電力管線的生活,但是能夠用來聽收音機的電池頗為暢銷。

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加持,但整體來說糧食自給率仍然不滿六成。


歷史

蠻族時代

目前漢密斯王國現有的王室與貴族,一般的通說是古漢密斯蠻族(Barbarian)之直系的後裔,再加上臣服或歸順其統治的原住民所結合而成。那麼,王國究竟是如何形成這套複雜又亂中有序的統治體系呢?

人類史學界認為,漢密斯人的階級社會自古以來就有脈絡可循。在尚未開化的蠻荒時代,半遊牧的漢密斯人經常得靠劫掠其他部族維生並擴大勢力,在這時候特別有武勇或是能夠與神明溝通占卜的人,如戰士和女巫等,便受到大家的尊重,並形成了被稱為「頭人」(Kopfmann)的特殊階級。特別的是漢密斯部族並沒有獨 大的村長或長老這種觀念,而是由同屬這個階級的頭人協商議事,從這點看來可說是最原始的共和制度雛形,而與央國.奚國早期的國人政治有所不同。

漢密斯蠻族長年以來,對於南方的梅茵蘭帝國所領有的富庶地域覬覦已久,但是在帝國訓練有速的軍團防衛下屢次遭受痛擊而退兵。在紀元460年前後,更格尼爾族最有力的一位頭人卡爾,提出了模仿帝國編制成軍團的構想,並且受到了其餘頭人的贊成。在卡爾的強大個人魅力下,數個週邊部族也都加入了其軍隊,但也因為凱恩模仿帝國制軍團(Legion)的緣故,其他部落的人們便稱呼他為「蘭吉亞」。

王國的誕生

在獲得了夏特蘭的哈尼爾與來自北方部族的奧維索森一派支援後,蠻族軍的後勤能量與騎兵戰力也得到了補強,於465年在更格尼爾的蘭吉亞(卡爾)率領下的漢密斯諸部族聯合軍閃電般的攻破了帝國的邊防,並且深入了西梅茵蘭帝國的核心部。

最後一根壓垮西帝國的稻草,是蘭法茲行省的威伯斯總督決定交出皇帝並無血開城,他的態度也得到了蘭吉亞的接納,保留其地位並接這塊土地作為威伯斯一族的封地───這也是最初分封制度的濫觴之始。

因為接觸了梅茵蘭帝國的高度文明,使得漢密斯人的英雄蘭吉亞開始認真思考,是否有無可能建立起讓他的後代子孫能夠永世統治的王政體制。在帝國時代同時擁有大 司教和總督地位的威伯斯,便向蘭吉亞提議可以讓漢密斯人改信十字教,但保留傳統土著信仰中的女神崇拜,改以聖女為正宗,並以政教結合的方式,賞賜給功臣土地和人民,來治理廣大的國家。

覺得這個提議十分誘人的蘭吉亞,於是召集部下諸將和降服的前梅茵蘭帝國官員與法界學者,共同商議訂定這套日後將被繼承下去使用數百年的重要決定───那就是王國封建法的誕生。471年,這部決定日後半個世界命運的重要法典編纂完成,漢密斯王國誕生了。透過十字教的引進,與傳統多神信仰並存的頭人政治基礎也將蕩然無存,有利於國王獨大的政治局面;而傳統的頭人就被納入了封建體系內,成為了在國王之下的貴族臣子。考慮到為了保持爵位的神聖性,並且避免土地過度因為分家而破碎化並導致繼承上的紊亂,從當初就決定採行獨特的嫡長單傳繼承制。

漢密斯和平

此後,在富有野心的國王和充滿活力的後繼者們率領下,漢密斯王國對外發動了一連串的擴張戰爭。先是480年的第一次西征,擊敗了西北方的威斯特;又在495與502年的遠征中征服了強悍的遊牧民族克薩爾。

很快的,快速擴大的新興勢力漢密斯王國,與巨大的南方帝國法蘭妮為了海權而爆發衝突。法蘭妮的奴隸軍團雖然數量龐大,仍舊不敵漢密斯訓練有素的軍隊。經過四十年的戰爭,王國於572年消滅了法蘭妮帝國,並且分封當地的投降王族為大公爵以攏絡人心,將此地立為直屬王國旗下的公國領。然而漢密斯人向神州的擴張遭到了央國的痛擊,在今洛法爾萊~波恩一帶停止了推進,漢密斯國王諾伊曼三世與央國議和,在中設立界碑,約定互不侵犯。自此之後,漢密斯王國將擴張的方向改為往東前進。

588年,古斯塔夫大帝即位。而他,也就是把未來的東梅茵蘭諸國的命運,和漢密斯王國給連在了一起的主要推手。古斯塔夫大帝積極地建立一支強大的王國軍,在他精湛的手腕之下,當時舉世無雙的王國大軍在三次東征裡擊潰了歷史悠久的威西尼亞王國,佔領了索貝瑞爾,在諾威奇亞、阿卡加、胡林克等地升起了王室的紋章旗。

613年,積極向外開疆闢土的王國海軍佔領了雷貝馮,王國的版圖擴張到全梅茵蘭,成為當時世上最大的統一國家,並且創造了被史學家稱作「漢密斯和平」的兩百年盛世。620年,古斯塔夫駕崩之後,諾伊曼四世以雷貝馮為基地積極推動對外航海殖民的政策,並使得漢密斯王國的勢力進入南方大陸。

希爾戰役

透過先進的航海學,漢密斯人在南方大陸、遠南方大陸各地都建立了殖民地,並且打敗了古朽的央國與奚國等國家,透過不平等條約取得了許多租界和海外據點,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

漢密斯王國在長期對外遠征殖民的過程中,在南方大陸與後至的特瑞希瓦爾特新王國競爭者,進行著至為激烈的角逐。伴隨著殖民地紛爭與小規模衝突的越演越烈,漢密斯人對於這個世界另一端的鄰居敵意也就越來越深。

直到798年,年輕的國王格里芬一世即位為止,他繼承了古斯塔夫大帝的步騎砲三兵制度,並且加以演進成更具組織性的師團編制與參謀本部體系,並且透過數次對西部國家的用兵和克薩爾平亂,驗證了這套軍事指揮制度的優越性。

在那之後,格里芬一世將目光轉向了希菲爾大陸,計畫征服特瑞希瓦爾特新王國,將漢密斯的領土向另一個大陸擴張───這同時也是解決南方殖民地紛爭問題的一勞永逸解決方案。為了這個即使以現代的眼光看來都是不可想像的宏大作戰計畫,漢密斯人對希菲爾大陸展開了詳盡的情報搜集,從而得知了梅斯特王國與特瑞希瓦爾特新王國間微妙的對立關係。

雖然拉攏梅斯特的計畫遭到官方的斷然拒絕而失敗了,但是事前的情報搜集卻並非沒有作用。綜合了許多資料顯示,希菲爾大陸北方的希爾港,是漢密斯王國登陸後最適當的船團下錨點與補給基地。於是漢密斯王國於812年的春季正式登陸希爾,展開了為期約一年半的希爾戰役之序幕。

從梅茵蘭各地甚至是南方大陸動員而來,前後總計超過十四萬人的大軍,渡過北極海前往。雖然王國在開戰初期挾其龐大的軍力和精良戰術取得優勢,但接下來卻因為梅斯特的頑強抵抗與希菲爾側聯合軍的齊心協力,終於在813年入冬前擊潰了漢密斯王國的遠征軍,而野心雄雄的格里芬一世也因負傷感染,壯志未酬便死於回國的船上。

這場被後世從開始和結束的地點稱為希爾戰役的為時約一年半戰鬥,對世界歷史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尤其是對梅茵蘭大陸而言,更是起到了翻天覆地的激烈變化。

革命的狂潮

由於遠征的失敗,不僅折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也使得王國的財政陷入了赤字的沉重壓力。更糟的是,接下來有長達數年的時間,因為罕見的冷冬而使得王國本土陷入欠收的狀況,新任國王為弗烈德裡希三世於是決定加重對各殖民地的稅收,特別是梅茵蘭大陸的東部領地與克薩爾地區。

815年開始,王國政府陸續頒布數條新的徵稅法令,但是因為新稅制內容太過苛刻,引發各地貴族領主和國民的強烈反彈;然而,新稅制仍然正式上路了,其結果是造成了王國諸殖民地和貴族領百姓的怨聲載道。而最初動亂的導火線,是發源於東梅茵蘭的胡林克半島。

新的稅制在翌年便在胡林克地方引爆了大規模的暴動。胡林克居民衝入總督府,將官員擲出窗外,並且佔據總督府。暴亂很快就遭到王國派遣的新任總督埃斯帕達侯爵率領之增援兵力平定,但是火種已經灑下,於兩年後的818年春,厄錫安的山地居民趕走了稅吏,並且擊退了當地的駐留兵。

受到厄錫安人勝利的鼓舞,胡林克人也再度開始了武裝分離運動,面對總督府要求諾威齊亞與索別瑞爾等鄰近地區支援派兵的指令,這些殖民州都陸續宣怖了維持中立的觀望態度。隨著819年列貝爾港的起義後,失去補給基地的王國駐軍,在漢達爾附近被殖民地民兵擊潰,總督埃斯帕達侯爵戰死。在此一決定性的結果出現後,雷貝馮總督亦即刻宣怖獨立並撕毀賦稅法,阿卡加、索別瑞爾、威西尼亞等地也都陸續發動革命並宣怖獨立。

不僅是在東方,連王國西方的克薩爾諸省也發生了反抗王國統治的起義行動,被稱為「大陸革命戰爭」的激烈戰鬥於是開始了。漢密斯先將矛頭對準門前的克薩爾與西南諸國,待穩固住情勢後,才在820年將討伐軍主力移往東部,正式發動對諸革命軍勢力的侵攻。在這段時間內,梅茵蘭大陸上的各股革命勢力聯合起來,共同組織成了身為聯邦前身的「共和同盟」,約定一齊對抗王國軍。

欠缺組織與經驗的革命軍遭到壓倒性軍勢的王國陸軍屠殺和追擊,僅僅成立不到一年的威西尼亞共和國遭到鐵騎碾碎,最後革命軍在退無可退的惡劣戰況下退入了南威西尼亞的茵格平原,被王國騎兵追上並展開決戰,卻在混亂中取得了奇蹟般的勝利。

此戰過後漢密斯王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收回東部殖民地的戰力,等於是默認了東部諸國的獨立,在那之後隨著沙諾和聯邦憲章與六國同盟的確立,梅茵蘭大陸被一分為二,正式揭開了此後長達一百年時間的「冷戰」契機。

冷戰、破冰與黃金二十年

由於大陸革命戰爭的緣故,梅茵蘭大陸有一半以上陷入戰火,王國海軍喪失了大量艦艇與海軍基地,連帶影響到了王國在海外的殖民地發展,而在茵格會戰中損失的精銳騎兵更是短期內無法補充回來的。對聯邦而言,若是獨立一國對抗王國幾乎毫無勝算可言,為此六國必須攜手共鬥,才能與漢密斯王國站在同等的地位上對戰。

在革命戰爭中受到莫大創傷的王國與聯邦,經過十數年的休養生息後,在索別瑞爾的國境上,不約而同的興建起了綿長的要塞線,並且彼此互相監視,深怕對方先採取主動的攻勢。

自800年代中葉起,由於工業革命和機械化的迅速發展,使得軍事科技也急速的成長,兩國都競相開發並投入新兵器的結果,是讓雙方都對彼此抱持著戒慎恐懼的提防心,認為自己準備的戰力還不夠,雖偶有邊境的小紛爭,但還未曾演變過真正的大戰過。

這樣微妙的對峙狀況持續到917年的冬季,卻因為偶發的意外而擦槍走火成前所未有的大危機。由於邊境上的開火誤擊事件,結果使得王國與聯邦的國境守備軍各自開火交戰,雙方在外交上又都不肯退讓一步,結果變成了各自開始動員增兵,大戰一觸即發的態勢。

就在這時,王國皇后希榭爾乘飛行船閃電入境聯邦的胡林克,這場被後世稱為「驚奇四星期」的外交拜會於是拉開了序幕。受到此一毫無計畫與預警的行動打斷,全世界的焦點都從即將開打的戰爭轉移到了皇后殿下與聯邦各國高官的會面與談判上。她出乎意料的行動迫使聯邦與王國的軍人都自制地各自後退保持安全距離,並以出色的處事手段使緊張關係降溫,最後甚至在聯邦境內的平民間吹起了一股旋風,並帶著王國與聯邦將相互承認與互設大使館的承諾,返抵了漢密斯國門。

因為皇后大膽的行動,王制國家與共和國家間的心結得以暫時化解,東西兩大勢力從此之後開始熱絡的交流與合作。亞斯特洛國際公約的簽署,建立了雙方軍事的互信機制,而且限制了軍備的惡性競爭與發展。在十年的外交努力後,隨著930年聯邦與特瑞希瓦爾特新王國開戰,從930~950之間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全世界的經濟狀況與民生水平都大幅度的增加,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大蕭條

然而過度的製造產量,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超過了市場的需求,這個問題要到950年代初頭才在各國陸續爆發,終於造成了產業界與經濟界的全面黑暗期。過度自由放任的聯邦自由主義經濟、同一時間因為王國憲政改革造成的整體社會階級與價值觀的劇烈變動,帶來了難以控制的後果。

950年代,不景氣的金融風暴開始襲擊梅茵蘭全土。除了股市崩盤,貨幣重貶,一度動搖國本的聯邦諸國以外,以緩慢笨重的國營企業為主要構成,同時在銀行與金融管控制度上有著致命缺失的漢密斯王國遭到了嚴重的打擊,過度累積在上流階級的財富無法正常流通,過剩資本也未做有效的規劃,最後大多集中投入本國股市與房地產,造成952年的經濟蕭條時的慘重損失,傳統製造業的衰落,大批失業者與多餘人口的出現,使得以王國做為宗主的西側諸國,開始認真的思考有關於加盟東側聯邦體系的可能性。

其中,態度最為明朗的威西尼亞(Wellsinia)對聯邦頻頻示好並且開出結盟條件,當時的王國內閣無法有效的加以制止這些種種的情況繼續惡化,使得國民大為失望。

監察制度設計不良,使得廣大的王國國土上不斷傳出官吏瀆職的新聞,民主跟自由似乎並不能來換成現金與麵包,至少在老百姓的眼中只看得到代議士與民選官員的腐敗無能,長期忍受漫長工時與低廉薪資的民工發出了不滿與怒吼,在外的聯邦諸國亦開始逐步加速進行經貿貨幣統合的要求,姿態也漸趨強硬。

老邁的國王與軟弱的內閣無力面對新的變局,終於導致了959年2月21舊曆新年前夜,不滿現狀的王國皇家中央陸軍官校的學生與陸軍中的青年將校為主力,在王立陸軍官校校長約根.法拉一級上將為首的號召下,掌握了民意的趨勢,發動舊曆新年政變,對政府展開了有計劃的鎮壓行動,軍方拘捕了內閣官員,解散下議院,並且宣佈成立軍人內閣政府,輔佐國王。史稱二二一事變。

軍部統制下的鷹派政策

當聯邦與央國方面開始採取通貨緊縮與實施赤字財政,試圖挽救濱臨毀滅的自由資本主義世界時,全世界都在注視著,王國內部不聲不響的寧靜巨變。出身平民階級的約根.法拉接受國王暨上議院的緊急任命,成為王國最高統帥,並且就任首相總理大臣。約根臨時政權在解決經濟困境問題的急迫性上是與聯邦不相上下的,但是他所採取的方針,卻不是搶救經濟體系,而是將它徹底摧毀,然後重新建構。

約根政權統治下的王國,開始實施高關稅與提高基本工資的本國保護政策,等於是變相的驅逐外資出境的作法,為了刺激國內有限且受到外來競爭壓迫的工業產能,進行五十年來史上罕見的大規模擴軍與軍備現代化,王國強行徵收了部份的大型財團成為國有企業,加強對於西部同盟各國的資源管制與經濟合作,開始在王國與聯邦之間架構出一道『無形的牆』。

在這段時間當中,由於實質上的需求與生產均被政府管制並且分配,經濟危機一時雖不得解決,但卻可以讓人民暫時脫離一無所有之苦,經過為期大約兩年左右的『軍票經濟』,王國的生產力終於恢復950年水平,因此讓約根政權獲得了廣大百姓的擁戴───這同時也是因為大量的自由派異議份子在兩年之間遭到了逮捕與殺害的緣故。但是在局勢穩定之後,為了安撫反對派的民心,約根政權在959年5月宣佈恢復下議院,並且進行議員的增補選。

而大部份大陸西部與王國同盟的諸國也跟隨著其宗主的腳步,切斷了與聯邦的經濟依存關係,重新投回漢密斯的懷抱,享受著較過去一面倒的入超貿易公平許多的以物料換取產品的合作模式。

西南戰爭

從930年代以來,法蘭妮大公國企圖利用王國經濟成長衰微、克薩爾動亂越益劇烈時進行秘密的支援與干涉,希望藉此來削弱漢密斯王國的國勢,並且與王國之間扶立出一個名為「東克薩爾共和國」的緩衝帶。

然而法蘭妮公王對此作出的錯誤判斷,卻激怒了王國政府,不僅使得兩國勢力間發生決定性的惡化,也使得王國軍方放棄以綏撫工作平定克薩爾,而是採取強力的武裝平亂行動,徹底打碎了東克薩爾獨立份子的活動,並且在東克薩爾建立了軍事管制區,並將歐斯提亞等為了進軍而在克薩爾境內興建的城塞都市,也一併納入了王國 直轄領。

在此之後王國參謀本部的假想敵名單上便多出了一筆「法蘭妮」,在此之後王國軍方有十五年的時間都在策劃侵攻法蘭妮本土的各種實際手段和可能性。在約根執政之後,王國的軍政府為了收到殺雞儆猴之效而決定執行對法蘭妮實施局部的有限戰爭,強迫對方因政治性的理由而屈服。選定的作戰計畫是「北方案」,也就是以「掃蕩叛亂軍」為由侵攻法蘭妮北部的屬省,造成既定事實之後強迫公國承認,實質上以軍事基地的據點來控制掌握法蘭妮。這也就是日後所謂的「法蘭妮掃討戰」。

懲罰戰役

於959年6月發動了革命使得王室流亡漢密斯之後,威西尼亞王國以民主共和國的身份重新建國,並且選出民選總統。原本就是王國陣營當中對於自由經濟適應狀況最佳的威西尼亞,過去除了仰賴漢密斯的工業製品與軍火援助之外,同時也迅速的吸收西側國家的技術資本,配合正確的國家政策方針,發展出一套有別於漢密斯的獨立工業體制,因此而得以擺脫過去的原料供應國身份,轉而以一獨立國家的身份和聯邦正式接觸,討論加盟成為第七個會員的可能性。

同年7月爆發的七月危機也確立了托蘭德共和國的實質獨立地位,由於此時威西尼亞加入聯邦幾成定局,而另外一個王國的附庸法蘭妮大公國也在動搖,約根.法拉立刻決定作出強勢的反應。962年4月初,王國陸軍開始在法蘭妮與威西尼亞的國境線上展開大規模演習。同時,960年適逢十年一度的亞斯特洛公約換約期,在這次的第三波裁軍和平協定中,最後雖然是王國方面讓步妥協,簽署修改版的聯邦案,但是激昂的民族主義憤怒情緒開始燃燒,不滿的漢密斯國民開始搗毀聯邦僑民的住宅與商店,並且高唱開戰的口號。

局勢迅速升溫,王國擺出了四十年來罕見的強硬姿態威嚇聯邦,但同時也展開了密集的外交接觸,此一舉動被外界與評論家視為王國官方一如往常,為了保住大國的尊嚴,又不得不找台階下而釋出的善意。

但是跌破眾人眼鏡的是,在國境線上駐紮的王國與威西尼亞部隊對壘僵持了八個月之後,到了962年12月31日,由王國空軍在隆冬暖陽下發動的空襲作為第一擊,挾壓倒性的兵力與鉗形攻勢的地理優勢,迅速進入威西尼亞。在兩星期的激戰,付出微薄的死傷後,無視於聯邦方面任何外交抗議的漢密斯王國於961年1月30日宣佈讓威西尼亞王室復闢,成立傀儡政權,其官方高層出走組成流亡政府。

王國官方稱為「懲罰戰役」的威西尼亞戰爭,其軍部實驗性的大量投入了機械化與戰車部隊,讓大陸諸國為之側目,聯邦內部也開始出現了成立全裝甲師的呼聲,不過仍無法成為軍學的主流。

作為報復與抗議,聯邦政府決定廢止對王國的貿易優惠與技術合作條約,並且凍結在聯邦的王國外資,驅逐大使館人員,以相當強硬的姿態展開了譴責。 聯邦會員國之一的索別瑞爾,其陸軍雖然有所準備,但在長期的警戒與虛驚之後早已鬆弛,動員仍趕不上戰鬥的結束,只得陳兵於國境上展示威嚇。威西尼亞的革命黨人發動幾次起事,即使有聯邦方面的秘密挹注,仍遭受到了徹底的鎮壓,幾乎完全無力化。

戰爭之路

聯邦與王國之間保持著微妙的緊張關係,在這段期間,感受到深切危機感的索別瑞爾與阿卡加不約而同的開始沿國境修築巨大的要塞群,聯邦內部同時也在少數有識之士與青年將校的疾呼之下,開始加快軍備現代化的腳步,其中亦包括了幾款新型自製戰車的小量生產與試驗編裝。

但是,比起真正積極準備高強度戰爭衝突,而進行了徹底的國民動員的王國同盟而言,聯邦的準備依然不足以應付未來戰事的需求。

此時的王國,苦於兵源的不足。國內的志願兵已經達到了飽和,而強行徵召壯年男子又會招致民意的浮動,過度依賴附庸國的奴隸與外籍義勇部隊畢竟也不是辦法。於963年元月的國會議事期間,正式通過了名為「過剩人口徵兵法」的新兵役法草案。

簡單的說,若是以每個家庭需要一名長子繼承家業,再加上就讀大學的國家菁英份子以外,沒有或缺乏工作能力的女性,次子以下的諸子,都是屬於『可有可無』的存在,而擴大徵兵的對象也就是這群缺乏投票權與行為能力的弱勢者。

同時,由於時局形勢上對王國的傾斜,法蘭妮意圖與聯邦合併的計畫被及時阻止了。但是王國的參謀本部反過來利用此一機會,向聯邦諸國對話,降低緊張氣氛,求取和解,同時也是為了動員備戰作準備。

大戰爆發

964年10月間,法蘭妮海軍與阿卡加海軍例行的友好觀艦式繼續舉行,王國宣佈將主力部隊開始逐步從威西尼亞撤出,交由聯邦軍的維和重建部隊接手,被視為態度軟化的關鍵。聯邦方面也釋出相應的善意,讚許總理大臣約根的明智選擇,以及尊重兩國間的友誼和威希尼亞百姓的意志。

但是就在觀艦式舉行的當天(10月30日),漢密斯與法蘭妮聯軍開始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與速度發動奇襲,運用魚雷艇,潛水艦與航空隊,將參與觀艦式的聯邦海軍艦隊重創,並且於11月2日在阿卡加境內的克萊特海岸發動戰略性的奇襲登陸,成功的開闢橋頭堡之後,開始分南北兩路揮軍進入威西尼亞與阿卡加境內。

於是,聯邦與王國之間的戰爭開始了---

政治

王國的外交

漢密斯王國與法蘭妮公國視西方各漢密斯文化圈內的小國為友邦,除此之外兩國因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對抗,所以會彼此競逐這些小國的支持。但在法蘭妮被王國實質佔領之後,這種關係也就跟著消失了。

王 國基於「大陸東方王權國家捍衛者」自居的意識形態,為了不使聯邦(共和主義)的勢力滲入背後的西方諸國,因此以經濟、軍事、機具、科技等多方面的援助試圖 鞏固這些邦交國,並且提供了相當優渥甚至可說是一面倒的貿易優惠。根本不必要的手工藝品或是民族衣飾會以國家補助金大量買進、王國產量過剩的鐵礦也以便宜 的價格和西方國家交換王國所不足的糧食,類似的事情一再上演著。

但在大陸戰爭開打之後,王國陷入了名為持久戰的泥淖之中,經濟與物資生產上的壓力日益加重,這種擺闊的外交手法也就漸漸地無法再有餘力實施了。

貴族體系

目前漢密斯王國現有的王室與貴族,一般的通說是古漢密斯蠻族(Barbarian)之直系的後裔,再加上臣服或歸順其統治的原住民所結合而成。那麼,王國究竟是如何形成這套複雜又亂中有序的統治體系呢?

人 類史學界認為,漢密斯人的階級社會自古以來就有脈絡可循。在尚未開化的蠻荒時代,半遊牧的漢密斯人經常得靠劫掠其他部族維生並擴大勢力,在這時候特別有武 勇或是能夠與神明溝通占卜的人,如戰士和女巫等,便受到大家的尊重,並形成了被稱為「頭人」(Kopfmann)的特殊階級。特別的是漢密斯部族並沒有獨 大的村長或長老這種觀念,而是由同屬這個階級的頭人協商議事,從這點看來可說是最原始的共和制度雛形,而與央國.奚國早期的國人政治有所不同。

漢 密斯蠻族長年以來,對於南方的梅茵蘭帝國所領有的富庶地域覬覦已久,但是在帝國訓練有速的軍團防衛下屢次遭受痛擊而退兵。在這時候,更格尼爾族最有力的一 位頭人卡爾,提出了模仿帝國編制成軍團的構想,並且受到了其餘頭人的贊成。在卡爾的強大個人魅力下,數個週邊部族也都加入了其軍隊,但也因為凱恩模仿帝國 制軍團(Legion)的緣故,其他部落的人們便稱呼他為「蘭吉亞」。

之後在獲得了夏特蘭的哈尼爾與來自北方部族的奧維索森一派支援後,蠻族軍的後勤能量與騎兵戰力也得到了補強,在更格尼爾的蘭吉亞(卡爾)率領下的漢密斯諸部族聯合軍閃電般的攻破了帝國的邊防,並且深入了西梅茵蘭帝國的核心部。

最後一根壓垮西帝國的稻草,是蘭法茲行省的威伯斯總督決定交出皇帝並無血開城,他的態度也得到了蘭吉亞的接納,保留其地位並接這塊土地作為威伯斯一族的封地───這也是最初分封制度的濫觴之始。

因 為接觸了梅茵蘭帝國的高度文明,使得漢密斯人的英雄蘭吉亞開始認真思考,是否有無可能建立起讓他的後代子孫能夠永世統治的王政體制。在帝國時代同時擁有大 司教和總督地位的威伯斯,便向蘭吉亞提議可以讓漢密斯人改信十字教,但保留傳統土著信仰中的女神崇拜,改以聖女為正宗,並以政教結合的方式,賞賜給功臣土 地和人民,來治理廣大的國家。

覺得這個提議十分誘人的蘭吉亞,於是召集部下諸將和降服的前梅茵蘭帝國官員與法界學者,共同商議訂定這套日後將被繼承下去使用數百年的重要決定───那就是王國封建法的誕生。

透 過十字教的引進,與傳統多神信仰並存的頭人政治基礎也將蕩然無存,有利於國王獨大的政治局面;而傳統的頭人就被納入了封建體系內,成為了在國王之下的貴族 臣子。考慮到為了保持爵位的神聖性,並且避免土地過度因為分家而破碎化並導致繼承上的紊亂,從當初就決定採行獨特的嫡長單傳繼承制。

國王(Koenig)
漢密斯王國國王。

王太子(Kronprinz)
意思是戴冠的親王,漢密斯國王的嫡長子,下一任漢密斯王位的繼承人。

親王(Prinz)
國王親族所專用的頭銜,這稱號也可用於國王的母親、姊妹或是妃子等。

大公爵(Grossherzog)
或簡稱大公,王國內較為特殊的爵位,用來稱呼法蘭妮大公國的首長。

公爵(Herzog)
公爵頭銜在王國的封建系統中是極特殊的存在,在整個王國之中僅有開國的三功臣,也就是修伯頓的奧維索森、蘭法茲的威伯斯、夏特蘭的哈尼爾這三大氏族擁有公爵的稱號。

侯爵(Fuerst)
侯爵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為國王負責管理那些擁有省級人口的大型直轄都市,或是因商業上的理由而被劃分出來的自治體,這些都市本身大部份都沒有足夠的糧食自給自足,但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因此侯爵大部份都是附屬在公爵之下,保持互動合作關係的利益共同體。

伯爵(Graf)
伯爵基本上就是比較獨立的一種貴族,雖然保有城堡,但是領地大多都在地廣人稀的農村鄉下,本身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籌措來擴大手中的軍力規模,但收入仍足以 維持自主獨立,有的時候也會依附大貴族以換取好處。

子爵(Vizegraf)
子爵手中握有一定財力和兵力,依附於伯爵之下的實力派人士。經過長久的演化,這些小貴族現在通常都已經住在大都市裡,將領地賣給新興的資本家或是委任給伯爵進行管理了。

男爵(Baron)
通常是伯爵之下分封的小領主,但是平時若無大事仍是維持領地各自分治的原則,在戰爭時他們亦是大貴族的樁腳,負責召集騎士和步兵前往參戰,並且擔負起徵集食糧補給的工作。

騎士(Ritter)
可以繼承的地位,但是除了從貴族手中支領到的小領地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特權,不但城館要自己想辦法蓋,上戰場的武器裝備和伴隨的侍從、步卒也都得全部自己 湊來,平時還得負責保護領民與解決各種疑難雜症,可說是非常艱辛的中間管理職工作。

士爵(Herr)
王國內最低級的貴族等級,嚴格來說這個頭銜無法世襲,是採終身制。要獲得這個頭銜必須經由上級貴族的冊封(有時還得經過國王同意)。士爵往往擔任重要的官職,如法官、科學或文學界的有能人士。

鄉紳(Junkevia)
其實這是一種敬稱,一般而言是指王國境內的小地主或是地方望族。

值得注意的是,鄉紳及士爵的姓氏不像貴族是在領地前加冠上「馮」字,而是與一般平民一樣直接以名+姓稱呼,至多以Hoch(尊貴的)尊稱之,並不另加頭銜。

而除了士爵(Herr)外,王國的貴族(包含騎士跟鄉紳),一率採嫡長子繼承制。


王國的鐵路

對於國土廣大、領域橫跨多個時區帶的漢密斯王國來說,以鐵路和輪船作為主要的運輸手段乃是必然之事。為了要經略廣大的西部地方、以及增強對聯邦方面的戰線的增兵運輸能量,王國從火車剛發明的那個年頭就致力於鋪設大規模的鐵路網。

在時代漸漸邁入近代之後,王國礙於財政的壓力,終於在九二零年對民間企業鬆綁,允許貴族.一般商社私設鐵路的興建,同時政府也成立了公營的鐵路公司,營運國內的各大鐵道線路。

目前,國內的最大鐵路營運者為王國政府的王國鐵道局(Reichsbahn Gesellschaft,RBG,簡稱國鐵),擁有王國東部海線、山線與多條支線道的精華區鐵路,是擁有將近十萬名員工的超大型國營企業體,每年都輸送 超過一億人次的乘客,為國家帶來非常充沛的財政收入。

王國鐵道局旗下有一獨立的西部幹線事業部(Westbahn Division,WBD,簡稱西鐵),雖然說附屬於國營民股的王國鐵道局之下,但是卻不接受民間入股,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是王國用以掌握經略克薩爾地方的重要戰略工具。

其次者,為善用雄厚財力進行財團多角化經營的威伯斯集團,為了要與國鐵競爭而成立的威伯斯公爵鐵路會社(Graf Werborsbahn Gmbh.,GWB,簡稱橫貫鐵)。威伯斯集團收購了一部份由蘭法茲~歐斯提亞的橫貫線鐵路,將其延長打通至奧維治與卡坦加,最後甚至與漢密斯裡海的渡輪 事業部結合,形成對法蘭妮的運輸網路,結果成功地獨霸了王國本土西部與橫貫線鐵道市場。

在王國佔領法蘭妮北部之後,威伯斯公爵集團也趁機將資本滲透入佔領區,迅速地收購了愛斯塔里亞境內的各私鐵與國鐵,將其收購統合成為愛斯塔里亞聯 合鐵道公司(Bundersbahn Arstalia Gesellschaf,BBA,簡稱聯合鐵道),為軍方運輸兵力與物資外,也著眼於法蘭妮在歷經戰火重建後廣大的商機。

王國北部的奧維索森公爵家則是很早就開始對鐵路產生興趣,早在八九零年代時就因為國防上的理由,而以王國出資一半、公爵領出資一半的合資方式建立 了大北線鐵道,而維持其營運的公司就名為大北鐵道(Die Groß Nordbahn,DGB,簡稱北鐵),最初是官股與民股各半的局面,但是後來王室基於財政上的理由而將屬於王家的股份脫手販售給民間股東,形成奧維索森 家獨佔的局面。

由於大北鐵道本身所處的地域是貧瘠窮困的土地,老百姓也需要辛苦工作才能掙得微薄薪水,奧維索森公爵對公司的營運方針基本上是抱持著「作慈善事 業」般的心態在維持其運作的,車票幾乎都只收成本價。不過,在北方開發逐漸受到各國資本家矚目後,大北鐵道的載客量開始向上增長,營運也逐漸走向正常化與 商業化。

教育

出人意料之外的,由於古斯塔夫大帝治世為了補充士官、軍官等幹部而強行實施的國民教育,漢密斯王國本土境內的識字率在世界各國中可說是相當的高。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王國政府對教育的態度是視之為一種工具,並非當做免錢的慈善事業在經營,大部份的學校設施也都以就業或是提供政府人才為方針而存在。

庶民階層的初等教育

為了要提供軍隊充足的士官和一定質素的兵隊,王國規定所有四歲以上的兒童必須在初等學校(小學)接受六年的教育。

初等學校主要的教授內容為基礎國語、文法、拼字,基礎算術,基礎自然科學,漢密斯王國的歷史與地理,公民與道德等等,除此之外還會由鄰近軍事基地提供的教官來進行體育和軍訓課程。

初等學校的講師多半由中等學校畢業的女性擔任,原則上以一週五天、每天六堂課為基準,再根據各地的季節和氣候作適當的調整。

基本上王國的官方並不承認幼稚園在正規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而且幼稚園在王國也並不流行,多半是不上不下的雙薪中產階級家庭為了托付小孩,而考量到的選擇。

也有的家庭違反法令,讓小孩一滿六歲就成為童工的事例,不過只要被發現就當然會被警察開罰單。這個年紀的小孩在上課時間蹺課或是出外打工也會被警察逮捕送回學校。

自初等學校畢業之後,若不繼續接受教育,通常是由家裡的長子繼承家業,女孩與非長子的男孩就得自己出去求生存。

上流階層的初等教育

貴族的小孩多半會進入大型的私立寄宿全寮制學園,或是軍隊的幼年兵學校就讀。

這些寄宿學校的修業年限自三年至十二年不等,不管是王立、僧立、私立,學費皆極為昂貴,但是課程內容則顯得多彩多姿。從馬術、射擊、劍擊、美術、音樂、國語、算術、自然科學、歷史、地理、禮儀訓練、舞蹈、體育等等,可說是為了培養未來的貴族與社會菁英而實施的英才教育。

因為漢密斯王國獨特的長子繼承制,女性與非長子的貴族子女就必須為自己未來的出路謀生存,出人意料之外的造成相當程度的競爭壓力。

不少想要翻身的新興資本家和中產階級家庭也會不惜砸大錢讓子女進入這種學園就讀,除了能夠培養子女的氣質和能力以外,更有提高社會評價、從小就能結交上流階層培養友誼等等作用。

為了要得到質素優秀的人材,這種貴族學校也會保留一定比例的公費名額,讓貧困家庭出身的學童能考取公費生資格。不過一般來說貧困的家庭本身連初等教育都很難負擔的了,所以這種公費資格多半僅具象徵性的意義,但也不乏努力向學的窮人考上而從此翻身的例子。

幼年兵學校又是另外一種典型。王國的貴族,因為同時具備騎士的身份,為國家服役、成為軍人效忠王室乃是必然的義務。雖然邁入近代之後很多的貴族轉職成為資本家,但是也有部份老派的軍人世家,堅持傳統而把子女送進幼年軍校就讀。

其實因為小孩子體能本身上就存在的限制,幼年軍校的體能訓練其實在本質上並不會跟初等學校的軍訓課或是寄宿學校的體育課差多少;不過,由於採取軍事化的管理方式,出身幼年軍校的孩子多半較有紀律,而且服從性較高。

幼年軍校也有公費生,不過選拔的標準除了筆試以外還有體能測驗和口試,目的是把體能孱弱者、反社會與反國家傾向者、不合群者等無法適應軍隊的特殊份子先挑離學生群,方便日後的管理與訓練。

還有一種比較稀罕的方式,那就是不去學校,在家自修。王國的貴族與上流階層不受義務教育法規範,所以能夠聘請家庭教師在家上課,有心的父母甚至會自己操刀來對孩子教育,親自培養捏拔孩子長大。

姑且不論過程如何,只要能夠考取國家特考的證書,原則上還是會承認其學力足以勝任。

庶民階層的中等教育

比起到處廣設而顯得氾濫成災的初等學校,中等學校(中學)在王國的數量就非常少,且多半為國立,可說是專門為了訓練教師、公務員、大學生而設立的專責機構。學費由國家補助四分之三,可是對大部份的窮人小孩來說都寧可出去外面拜師學藝或是上職手學校。

其實進入中學的門檻並不算高,只要家境稍稍寬裕並且有心改變社會階層的家庭,就能讓孩子進入中學。

中等學校的教育為三年制,有男女混校、也也有男女分校,會開始教導進階的文法、寫作、數學、地理、歷史、自然科學,目的是把學生訓練成能夠獨立思考並且主動吸收知識,擁有各領域方面基礎知識、未來能夠成為對王國有用的人材。

自中等學校畢業後,年齡約在十四至十六歲之間,擁有中等學校畢業學歷的男、女性就可以前往省政府參加國家特考,考取教師資格後進行為期一年的訓練,就能出任初等學校的教師,或是接受貴族與中產階級的聘用擔任家庭教師。

許多受中學程度教育的少女都成為了教師,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社會風氣因為科學的進步,而瀰漫著優生學與品種改良的熱潮,中產階級家庭普遍認為要找有知識的女孩結婚,才能生出頭腦好的下一代。(雖然這只是未經科學證實的謠言)

中學畢業也是王國女性的適婚年齡───通常來說大部份的人會在十六歲前後結婚,過了二十歲還沒結婚的人就會遭到社會異樣的眼光看待。

職手學校則是另一種選擇。由於急速工業化的進展,王國各地的工廠都急需能夠熟練操作機械並且能維護、修理之的技士,因此工科職校在王國各地就如雨後春筍般的一一建立。

這些工科職校多半都是由政府和資本家合辦,免學費又有吃有喝的代價就是擔任工廠的童工見習生,可是這些底層階級出身的小孩對此是甘之如飴。

除此之外,政府也會定期把遊手好閒的流民送往職校受訓,並派遣監督官強制他們工作賺錢。

根據專長範圍的不同,通常經過一至兩年的訓練後就能從職校畢業,也擁有政府認可的證照,在王國大城市就不愁找工作的問題。

最後一種選擇就是去拜師成為學徒。王國擁有相當古老而獨特的學徒制,而且被官方所認可。不論是麵包師學徒、鐵匠學徒、木匠學徒,只要獲得了師傅的承認,在師傅的陪同下到地方行政所辦理出師證書,並且向職業工會登記,就能夠自行創業。

在王國幾乎有半數的行業都是學徒制的,出於對職業技術者的敬重,王國語中稱呼這些專門的職業者為「專家」或「師傅」。一位資深的麵包師傅,他所受到的敬重與社會評價地位並不會比一位大學教授或軍官來得低,所得更是遠超過兩者。

上流階層的中等教育

在這個年紀的貴族小孩多半都還在學中,成為寄宿學校的高年級生之後,生活也變得多彩多姿起來。不管是社交活動、俱樂部、社團、聯誼會等各種課外組織固然是很吸引人,可是對他們來說,十四~十六歲這個階段也正是人生最關鍵的轉捩點。

身為長子的人這時候應該也正在忙著學習接手家業的事務,而其他的子女們則面對著難以抉擇的交叉路口。若要以貴族身份成為政府官僚的一員,則必須考取國家考試的資格,並且在社交場合結交有力人士,才能早日獲得獨立的一代爵位或騎士資格。

若想轉職成為資本家型的有錢貴族,除了向父母或家裡取得資本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經營哪一方面的產業,並且鑽研該方面的專精知識。因為家道中落而被迫把爵位賣給平民出身者的富豪,這種被貴族視為恥辱的事情也不是沒發生過。

若想以軍人貴族的身份為國家效力並且獲得穩定的俸給、和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則必須在寄宿學校畢業後就考取少年士官學校,然後再進入官校就讀,取得軍官資格。

如果不是長子又什麼都不做的話,最後的下場只有被當作政治籌碼賣給別人當妻子、或是因為貧困而不得不放棄貴族的地位。畢竟,被王家選上成為皇后這種事,一次也才只有一個人的名額而已。

在這個階級流動快速的新世紀裡,剛剛結束相當於中等學校教育程度的貴族青少年少女們,也必須動腦筋思考未來的出路。

───不過貴族或中產階級中偶而也是會有一些不想往上爬的怪人,專注於自己興趣的人靠著良好的家境支持,因此成為作家、音樂家、宗教家、醫師、學者等等職業,在遠離上流社會地位爭奪戰的中產流階級輕鬆愜意的過自己的生活。

貴族或士族出身者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能受到完整的教育,而且通常擁有不錯的人脈網,靠著這種先天的優勢,往往能夠成為優秀的中產階級。

庶民階層的高等教育

能夠爬到這裡來的庶民其實真的是很不簡單,若非特別聰明、特別努力就一定是特別幸運。

中學畢業之後,更上一階的大學對庶民階級來說就像是個遙不可及的存在,除非考取王立或國立或僧立大學的公費名額,否則幾乎無法負擔沉重的學費,更慘的是還買不起教授的指定用書,可能得跟家境較好的同學借書來用手抄。

有的中學生為了不給家裡帶來負擔,又希望能上大學,因此以成為教師或其他工作為跳板,儲蓄了足夠的學費之後再考取大學,這種年紀較大的大學生通常會被同學笑稱為「老頭」或「回鍋肉」。

可是成為大學生之後就能學到在這個社會上第一流的知識,不管是在工廠或學校都能找到薪水豐厚又非體力勞動的工作,繼續留在學院體制內進修還能成為受人尊敬的學者,最後就能從庶民階級爬到中產階級的層次。

王國國內有許多工科大學,但不管是工科或商科或理科大學,多半都還是設有普通科的教育,其中文科與工科大學以國立的為多,商科、理科多以僧立和私立為主。

考取軍官學校也是一種選擇,因為讀軍校是不用繳學費的,還可以領相當於薪水的「零用金」,零用金的數目相當於一位工廠技師勞動十四個小時的所得。

不過,對庶民出身的孩子來說,恐怕加入軍隊最大的魅力還是在於那身整齊漂亮的帥氣軍服吧!

王國國內有許多國立與私立的軍校,而其設立的目的也都天差地別。王立更格尼爾陸軍官校與王立法爾貝特海軍官校拜皇室鉅額補助之賜,是其中最庶民向的官校───大部份的士官學校也都挺庶民向的。

王國的軍官學校為四年制(事實上是三年半七個學期,第八學期是保留給兵科訓練用的),士官學校為三年制。其中冠上「大學」名稱的軍事院校通常是培 訓非戰鬥兵科的職業軍官,如陸軍大學醫學系野戰外科、海軍大學附設造船官養成所等等;在軍校就讀期間是採大學式的上課制度,和一般兵的服役大不相同,若有 餘力的話還能加修選修課目。

在軍官學校所學的都是基礎的技能,職業兵科與所屬專長的訓練,要待畢業後再下放至兵科學校拔階受訓半年,領得兵科章時才算結訓。如此一來,才算正式掛少尉階服役。

不過,若是中途退學或是在畢業後不出任十五年約期的軍官,則必須付清四年間的學費和一點五倍的違約金,這也是大多數的窮人軍官生不敢跑路的主要原因,會唸一唸不想讀了的人多半是貴族。

貴族階層的高等教育

大學裡什麼人都收,貴族也好,中產階級也好,公費生也好,所以對離開學園來到大學的貴族子弟們來說,大學可以說是一個需要重新適應的新世界。

來到大學的貴族通常不外乎是因父母要求達到某階段的學歷,或是放棄爭奪上流階級地位的「降等貴族」子女。他們來到大學的目的和其他階層的人一樣:取得需要的知識或技術,以及文憑。

還在上流社會打滾的貴族子弟這時都應該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各種進階的技術和社交場合需要的運動,並且持續進修各方面的知識。

相對來說,從小就在幼年軍校裡接後斯巴達教育的貴族子女,此時總算可以說是苦盡甘來。由於早就適應了軍事管理,而且體能也較同輩來能更加出色,所以在軍官學校中能夠發揮相當優秀的實力,庶民出身者與公費生,一年級剛入學時往往在分隊中會被當作殿底的老鼠屎。

而且由於在幼年軍校的年資加計,不少貴族出身者軍官能在官校畢業時取得中尉甚至上尉的軍銜,升官速度也遠比庶民出身者更快,這無形中也影響到了庶民出身的下士官的士氣。因此,王國陸軍在九六一年一月宣佈自該屆起幼年軍校年資不採記,海空軍也陸續跟進宣佈不採記。

即使如此,普遍來說貴族與士族軍官的晉升速度還是比庶民快,這包括了本身能力與軍校分數的差異,以及高階將官的人脈庇佑。不過,在懲罰戰役中的庶民軍官就展現出異常活躍的靈活處事手腕,王國軍方在這份調查報告後也重新省視現有對待庶民出身者的政策。


地理

漢密斯本土有超過六成的面積,是地處極圈範圍、乾冷難居的寒帶大陸性氣候平原。雖說如此,但是實際上仍有相當多的人口因為聚集效應而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大致上來說,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因素,漢密斯境內的發展呈現多極化與地方自治傾向強烈的特色,本土地區大致可以依此分為中央、大北、南方、西南等四塊區域。

中央地區的首府就是王國的首都更格尼爾,王都位於寒帶圈與溫帶圈的分隔線上,是北漢密斯最大水系謝嫩河的出海口,由於上遊的都市如安法爾、費利亞魯等等在工業革命前只能仰賴水運輸送大量貨物,因此自古以來作為北漢密斯最大的集落與港口,王都一直都是相當繁榮的工商業重心。邁入近代以降,王都仍以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工業、教育中心,同時也是通往大北地區的海陸交通要衝存在著。

大北的首府是位在北極海畔的工業城鎮大北市,最初是奧維索森家的居城所在地,在工業革命以後作為鐵礦和石油天然氣的產地而開始繁榮發達起來,雖然具備港口的機能,但因為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是冰封的所以沒有什麼作用。近年來由於王國政府推動的北方拓殖政策,成為了開拓邊境的重要據點。

威斯特省的安法爾市也是大北地區重要的都會,近年來由於北方拓殖的展開,人口開始大幅增加,原先值得自豪的治安跟穩定如今也已經成為了過去式,正在從工業往服務業的方向轉型中。

南方地區的核心是威伯斯公爵家的封城蘭法茲,自從帝國時代就是非常發達的都市,建城的歷史比起更格尼爾更為悠久,位於王國南部平原的中心精華地帶,同時也是王國縱貫線與橫貫線鐵道的調度中心,是全國最重要的工業大城。

西南地方的首府是歐斯提亞,雖然與本土的大都市比較起來只是一般的中型市鎮而已,但作為重要的煤炭產地,通往北法蘭妮和西部各國的通道,以及王國汽車產業的發源地,這座都市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價值。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6月 1日, 22:33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20日, 23:35
文章: 683
來自: 帶刀浪人
2009.06.01 - 補完王國貨幣

_________________
圖檔

Kurfürst von Sien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8月 20日, 20:28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漢密斯王國陸軍964年型師編制

基於陸軍兵源的不足和對聯邦開戰迫在眉睫的需求,王國陸軍戰爭指導部於964年初再度調整了師級單位的基本建制,最後決定將步兵師.裝甲師旗下的步兵團抽掉一個,以騰出更多人力組建更多師級單位,如此一來在戰略層面會增加更多可立即運用的單位,作戰的彈性也會隨著師級部隊增加而更能柔軟靈活。事實上這種新建制是由王國山地獵兵師去除砲兵團、將山砲連打散編入三個獵兵團的三團建制得到靈感,不過陸軍採取的方式是砍掉一個步兵團而非砲兵團。

然而,也有不少保守派的將官對這種脆弱的新編制提出異議,由於漢密斯的團本來就比較小,原本四團建制滿員14000人的漢密斯師就已經算是列強諸國之中人數偏少的師級編組,如今去掉一個步兵團後,即使有補入其他獨立營連級單位加強師部建制,師級單位仍只剩下12000人的兵力,考慮到輪休、後送、補充等可能造成戰力缺額的理由,可戰鬥兵員不超過一萬人,幾乎是聯邦師的二分之一,這種單薄的兵力極有可能令師級單位在短暫交戰後,就會因為損失過重而不得不後撤重整。

964年型步兵師的另一個特色是把各步兵團下轄的反戰車連抽出來,以重迫擊砲/火箭砲/山砲連代替之,再將反戰車連集中編組成師部直轄的戰車獵兵營。這種作法使得步兵師可以集中怖署或派遣反戰車部隊到刀口處,但相對的缺點是基層部隊在遭遇聯邦戰車襲擊時幾無還手之力。

在開戰初期,採用964年師編制的漢密斯王國軍輕快地踩著進擊的腳步,輝煌戰果一時遮掩了964型編制過於單薄脆弱的不利之處,直到965年夏季展開的塞德威攻防戰,王國軍才體悟到硬碰硬的攻防戰中,步兵的流血是無法避免的祭品,而員額過薄的漢密斯師則不斷反覆著上前進攻、被打殘、後退重整的三拍子,無法保持有效的連續攻勢。

然而,隨之而來的聯邦軍大規模反攻使得王國軍在廣大的梅茵蘭大陸上更顯捉襟見肘,為了擁有更多的師可以調動救火,現在才談要補回一個步兵團回師裡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事───這麼做至少得解散掉50個步兵師才有可能回歸959年師編制。

反之,王國軍在春季攻勢慘敗後,於967年提出的新型編制,是更加極端地抽掉大部份步兵師之下的砲兵團,將之集中編成為集團軍轄的砲兵旅來運用,師的編制變得更小,967年型王國步兵師在滿員狀態大約也僅有一萬餘人出頭的兵力。除此之外,由後備國民兵組成的民防部隊因為大部份無法湊到師級人數的員額標準,因此還特別發明了由兩個民兵團組成的「半旅(Demi-Brigade)」建制。

除此之外,漢密斯王國軍在戰爭末期有各式各樣就地編成的臨時編組單位,例如戰鬥群、縮編軍、獨立大隊等規模各異且毫無規律可循的單位,反映出戰爭末期的混亂與無秩序。

964年型步兵師
獨立建制單位
步兵團x2
砲兵團x1(105mm輕榴彈砲)

師指揮所直轄單位
偵查營
戰鬥工兵營
戰車獵兵營
補給輜重縱隊(營級)
突擊砲連(非正規)
獨立裝甲騎兵營(非正規)
衛生連
通訊連

964年型裝甲師
獨立建制單位
戰車團x1(HS-1/3x108輛)
裝甲擲彈兵團x1
摩托化步兵團x1

師指揮所直轄單位
裝甲偵查營
戰鬥工兵營
驅逐戰車營
自走砲營
補給輜重縱隊(營級)
衛生連
通訊連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8月 21日, 11:06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6月 11日, 10:00
文章: 1315
这次是反1943型步兵师(解散每个团的第三营,加强团反战车和支援火力)而行之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索性再缩编到苏联师的地步去吧……然后拿“军”当作与联邦“师”抗衡的单位。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2月 16日, 22:00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漢密斯王國的產業進步史

原本直到大陸革命戰爭爆發前夕,漢密斯王國對於「產業發展」這個名詞的概念都還僅只於一知半解的程度,國家既沒有特別去鼓勵、也沒有去特別限制哪些經濟活動的發展。不論是航海探險、海外殖民、工商貿易都是在私人的力量下推動,倒也沒有發生過什麼太大的問題。

借鑑於托蘭德商人在裡海地區的發財之道,王國在517年設立了王立銀行,統一發行漢密斯地方的傳統貨幣「帝納」金幣,並對國家支持的探險家或技術者提供低利貸款以贊助。此外受惠於諾威齊亞廣大的棉花田與索別瑞爾的畜牧農業,王國本土的資本家得以買進低成本的原物料,並在沿海的手工加工廠製作為成衣、飾品、醃漬品等商品加以外銷。

經濟發達促使中產市民階級的勃興,於是這些身為王國經濟主力的市民階級在經濟富裕之後也進一步要求參政權。意識到王室財政來自於這些富裕市民購買特權與專賣權的貢獻,王國於532年起設立樞密院,選拔有力的工商業者代表、工會領袖與有經濟影響力的大貴族成為樞密院士,聯同國王和宰相一同商議軍政國事。

588年古斯塔夫大帝即位時,因廢除宰相親政,於是需要新的輔政決策機關,而提升了樞密院的地位,並擴大了樞密院的規模。經由普查連署的方式,區分出一定收入以上的人口,並在首都更格尼爾的市民推選下連署出24位非貴族的有力名人士紳,接下來幾年將這套連署制推廣制全國,在全國各地大城頒布名額,依這套財產分級選舉制推選地方菁英加入樞密院。

隨後、樞密院於610年改組為貴族院,古斯塔夫大帝特命樞密院中的民間菁英均晉身為貴族階級,但此舉卻遭受到既得利益階級的貴族們一致反對,於是以集體退席樞密院會議的方式向國王表示抗議。樞密院中的平民院士亦感到群情激憤,遂集體向國王遞出辭呈,古斯塔夫大帝對此局面感到震怒,原擬重懲貴族黨的首腦,但在溫和派的重臣奧維索森公爵折衝下,最後採取了妥協案來解決此政治難題。

所謂的妥協案就是,樞密院改組為兩個獨立的組織:貴族院與平民院,彼此互不相屬獨立運作。貴族們對此方案感到十分滿意,而平民院士們在被大帝召去私議一番後,也接受了這個安排。古斯塔夫大帝本就希望排除貴族階級的力量,直接對國家實施集權統治,因此計畫藉由這樣的安排來逐步使貴族院無力化,此後形成了王國的兩院制議會傳統。

由於口頭硬直荷包誠實的貴族們後來仍陸續加入投資工商業的行列,從地主轉型為資本家,而依然對王國的產業保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因此貴族院也就沒被廢除一直存續至今;但平民院的地位不斷提升,則是不爭的事實。於是,王國國政在這些關心經濟利益的資本家議士影響下,逐步轉為有利於工商發展的自由放任環境。

在那「無形的手」作祟下,中古至近世時代之間,王國的國民們總是有了需求就去擴展殖民地,有了殖民地之後開始買賣奴隸,有了人手之後開始增加物產,有了物產之後開始建造加工廠…一切都像是自然不過的順理成章。

~但是南方六邦的獨立分離卻對王國的近代產業發展造成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可以說,漢密斯人從舊日的光榮中被一腳踹醒,從那張安穩的自由放任經濟的大床上滾落。

當大勢底定之時,王國產業界的重要人物發覺他們被迫面對一個極為嚴酷的新局面。

王國一舉喪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與二分之一的糧食、原物料產量。
王國在南方大陸的殖民帝國崩潰,版圖銳減,交通商路也遭聯邦切斷。
自希爾與大革命一路下來,王國背負了相當於當時歲入八十年份的龐大戰債。

在種種不利局面下,倘若政府袖手旁觀,則全國經濟勢必在這種巨大的衝擊下崩潰,不說別的,王國很可能在幾年之內就得面對飢荒與人吃人的可怕場景。

於是,採取斷然而強烈的手段介入經濟也就成為必要之事了。首先,在大陸革命戰爭時期,王國迅速派兵介入托蘭德與威西尼亞的局勢,成功搶先在共和主義者之前先確保了大量黃金的庫存,勉強保持了漢密斯帝納的信用不致崩潰。

其後,漢密斯為針對聯邦六國的獨立,在經濟上採取了強硬的保護主義與禁輸方針;但卻反過來對西方各王政國家作出執坳一再地要求,逼迫這些國家解除關稅,與漢密斯王國共同組建一個經濟與國防的合作盟約組織,也就是日後的「王政同盟」。

顯然地漢密斯王國打的如意算盤是,輸出本國的物產以交換西方國家的糧食和資源,以求平衡聯邦獨立所造成的打擊。而當時的漢密斯的物產輸出最大宗是良質的銅、煤、鐵與五金製品。

金屬是國防軍事工業上佔有重大意義的資源,但在上個世紀初能夠深層開掘礦脈,並加以治練鍛造成優質成品的國度卻是少之又少,而漢密斯是當時在大陸上乃至世界上都掌握了關鍵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顯然抵御共和主義者與左翼暴徒需要大量而廉價的武器,因此生產大批武器,武裝王國以及供應給王國的盟友,以交換王國必要的物資就成了未來新的經濟路線最佳解。

因此,礦業生產成為漢密斯王國的國家重點產業,王國財政尚書喊出了「在礦山裡挖掘明日的小麥」此一響亮的口號,減免資產家的賦稅,鼓勵礦業與工業的積極擴張。然而礦山的大量開發也使得礦災傷亡直線上升,惡劣的工作環境與差勁的待遇使得勞工階級的不滿與怒氣日益增加。而阿卡加又積極對王國採取革命輸出的政策,鼓吹王國的工人階級挺身反抗,於是隨之而來的就是830年代一連串的左翼街頭暴動。

但是830年的工人革命危機在接下來十年消聲匿跡了,主要的原因可以分析為兩大要素。首先是工業技術本身的進步改善了工礦業的勞動條件,832年起在擁有「鋼都」之名的王國北部大城埃森斯坦出現了新式的蒸汽機,這種蒸汽機可以快速抽取礦坑中的積水,大幅提了煤礦、銅礦中的安全性,亦提高了礦石的產出量。

再者,意識到王國體制可能被左翼革命家推翻的危機,本身是鐵工廠老闆與上院議員的貴族馬汀.馮.萊斯特試圖改善勞動條件,於是積極結交社交界中的進步主義者,鼓吹限制童工、實行最高工時限制法與勞工保險制度,而馮.萊斯特於833年代表進步黨贏得國會大選並被任用為總理大臣後,也逐一將他的理想付諸實現。

但是對於產業界而言,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卻造成了深刻的困擾。馮.萊斯特的新政策被資本家抱怨為「窮神法案」,人力資源的受限對極欲擴張工業生產規模的資本家而言造成了莫大困擾。六年後馮.萊斯特大臣因婚外情醜聞被彈劾辭職,隨之繼任的保守黨黨魁瓦連.貝肯採取了新的對應方針。

這位出身下級士族的富裕資產家並未廢除其前任者的改革政策,而是採取人力開源的新路線:引進外勞、開放女工。從東克薩爾與北法蘭妮輸入的外勞可以緩解勞力缺口,而立法訂定有利於女工就職的法令則能鼓勵原本待在家中的女性走出門外,到自家附近的工廠成為女工。

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王國在820~850年代之間的工業產值有了爆發性的成長,大批農村人口離開故鄉前往大都市的工場,或是邊境的礦山就職。大批北方農莊與開墾地成為無人的鬼鎮,全國的工業勞動人口從6%攀升到了30%,輸入的外勞量增長到200萬人,出口總值也翻了一倍。

工業生產也帶來了物流噸位的暴增,837年時已有北部的礦山在使用蒸汽機驅動坑道內的軌道礦車,840年時則發明了以蒸汽機驅動的蒸汽驛馬車,844年發明了最早的火車頭,並於歐斯提亞~蘭法茲鋪設起世界最早的一條鐵軌。海運方面,836年時就由托蘭德人發明了蒸汽明輪船,847年則出現了以螺旋槳推進的現代船舶。

工礦業的發展帶動技術進步,工業產品的增加則累積了國民的總體財富並降低了商品售價,如此一來形成了正向的循環迴圈。於是,漢密斯王國在該世紀前半迅速朝前跨進一步,率先進入了工業化的時代,後世遂將832年改良型蒸汽機的發明視作工業時代的開始。可以說大陸革命戰爭的危機,反而成了將漢密斯王國往下一個世紀前推的轉機。

然而,隨著工業產值與貿易量的增大,漢密斯王國在850年代起面臨到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產量的過剩。那個時代並沒有所謂訂單生產的概念,那在產量過剩的情況下要如何消耗掉多餘的產品庫存呢?於是國內的資本家開始對政府施壓,希望王國政府能夠積極地打開海外市場,不惜一切手段。但是當時多數已經開始工業化的開化或是半開化國家都仿傚王國,採取高額關稅保護政策,組成封閉的經濟圈範圍。

當然,王國畢竟就是丟掉了殖民地才會走上工業大國這條不得已的道路,當時的王國也已經不再是希爾戰爭前夕的那個強勢軍事大國,可以靠著任意發動戰爭予取予求。但是,若單純是向鄰近或海外國家施加壓力的政治力與軍事力,則並不感到欠乏。

因此,漢密斯王國在852年時由裡海的歐斯提亞起航,向赤紅洋派出了一支艦隊,肩負起擴大通商範圍的使命前往普雷斯坦、洛法爾萊、朱國撫遠府、東萊等地實行新時代的砲艦外交。

852年的航海在艦隊武力的威懾與貿易的利誘下,成功地與多數當地國家達成了貿易協定,結束了與普雷斯坦之間三十年的敵對關係,重啟了暢通的南方貿易路線。

然而王國艦隊卻在東萊碰到了最初的挫折。由於東萊素來是向曦國朝貢,而曦國以東萊為其海防關隘,拒讓外國船隻通行兩洋運河。在半推半就之下,東萊的李氏王族最後擠出了「明年必將呈報朝廷處理」的回應,而王國艦隊也滿意退去。然而,翌年當王國艦隊開抵東萊時仍吃了閉門羹,對於這種敷衍了事態度感到光火無比的漢密斯艦隊司令於是在平波港外鳴炮以示抗議。

這波砲擊引發了駐紮東萊的曦國水師出港迎擊,但在王國艦隊的堅船利砲之下僅是鎩羽而歸。853年的砲擊平波港事件,刺激了曦國朝廷並造成一股寰海周邊的恐慌潮,最後曦國朝廷同意與漢密斯進行貿易,並允許「東夷船貨通行運河而過」,由此開啟了一波浪潮;聯邦、王聯、希菲爾諸國亦跟隨其腳步,與曦國簽訂了類似的條約。在855年特瑞希瓦爾特海軍砲擊朱國帝都京兆贏得最惠國待遇之後,王國也於856年趕派大使前往朱國,要求一體均霑援引王聯前例取得貿易特權。

一連串代價輕微的外交進展,令漢密斯人對砲艦外交的信心增強,在南方大陸、赤紅洋沿岸一帶的舊漢密斯圈大有復活之勢,但是隨著漢密斯的貿易發達,同一時間也進入經濟起飛期的沙諾和聯邦六國也不可避免地與王國發生了碰撞與衝突,使獨立戰爭以來稍微沉靜化的戰火再度重燃。

在赤紅洋進行貿易時,漢密斯人就注意到聯邦六國對於航海事業的活潑化。起先是對於王國籍商船的私掠打劫,其後升格到真正大規模的海上貿易,往來於原先在革命前漢密斯統治時期所熟悉的通商路,最後更升級為傾銷貨物搶奪漢密斯的海外市場。

沙諾和聯邦仰仗紡織業與畜牧業的興旺,再加上引進新式的工作機械,雖說與王國有著不同的基盤,但卻也在短時間之內就發生了爆炸性的產業革命。於是,為了輸出成衣、水果、肉類等加工製品,聯邦也緊跟著王國的腳步尾隨而至,並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台面下的貿易競爭。

台面下的經濟戰於861年升級成為台面上的熱戰。由於榭黎斯海軍依照漢密斯的要求,查扣拿捕一艘滿載水果罐頭駛入耶尼斯坦的聯邦商船,聯邦因此指控是王國在背後陰謀打擊,而從雷貝馮派遣聯合艦隊前往南方,但卻在法蘭妮外海遭受王國海軍的攔截,於是爆發了海戰。隨後王國軍通過威西尼亞入侵索別瑞爾,這場被當年媒體戲稱為「罐頭大戰」的戰爭開打了。

然而,時代已經和四十年前不同,前膛槍換裝了射程增長三倍的尖頭彈,大砲發射的砲彈也成了會爆炸的開花彈,最新式的蓋特林機關槍也被推上戰場。手持最新銳現代化槍彈、以火車源源不絕投入前線的王國軍,在開戰初期取得了相當的優勢,但在開戰四周後,就已經消耗掉了全國絕大部份的彈藥庫存,而兵員死傷也達到了驚人的二十萬。聯邦軍站穩腳步後逐步發起反擊,又將王國軍推回了威西尼亞境內,戰局於是進入膠著狀態。同時,王國海軍雖然贏得了每一場海戰,但卻遭到聯邦私掠艦的襲擊而在經濟上損失沉重。

罐頭大戰在三年後,雖然兩方仍互不承認彼此,但隨著864年「梅茵蘭貿易條約」的簽訂,靜靜地畫上了句點。此後王國與聯邦相互保證彼此的海外通商事務以「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互相知會而互不妨害。這場戰爭是首次工業化大國之間的戰爭,其戰爭方式逸脫了過往的常理定規,雖未被希菲爾與神州世界所重視,但卻大大地影響了王國與聯邦日後的科技發展與軍事方針。

近代戰爭的規模之大、消耗之烈遠遠超出了雙方政府的想像,王國傳統既有以募兵制和貴族將校為基礎的傳統王政軍事體系已經無法負荷未來的需求。而長期未經戰爭、解散了義勇軍的聯邦各國也重新正視國防,於是王國與聯邦都不約而同地展開軍事改革,並改採義務性的全國徵兵動員體制。

基於國防軍事上的「全民國防」需求,原本傳統上一直被輕視的教育問題獲得了重視,漢密斯王國為了大量儲備「國王的兵士」,而集合了國內的權威學者,編訂了教育方針並於870年起實施全民一貫6年制初等學校的義務教育。雖然施行之初招致不少批評與反對,也面臨到基層教師的人力嚴重缺乏問題,但是國民教育的施行卻相當有利於穩固漢密斯王國的統治,也有助於這個階段的工商業繼續向上發展。

產業文明的進步推展到870年代,機械構造由簡單走向複雜,巧匠職人型的發明家逐步讓位給擁有理論基礎與大量計算的科學家,國民教育為未來的一系列科研計畫預先儲備了大量的可用人力資源。再者,政府機關、教育機構都需要任用大量公務人員,而義務教育也大幅提高了政府機構的官僚質素。同樣地,軍隊與士官兵的素質也都有了質的飛躍性進步。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2月 22日, 23:13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漢密斯王國的政府架構

內閣政府

相比起梅茵蘭帝國制度化的執政府體系,漢密斯人入主梅茵蘭時的政治制度顯得相當富彈性與柔軟度,或著換一個方式講;雜亂無章。

由於在短時間之內就接管了龐大的土地和人民,而國王又無意去凡事躬身過問,因此將繁雜龐大的政務委任給其他人經手也就成為必然之事。儘管分封了三公爵與其他若干大小貴族數千人大量采邑,但是漢密斯王室仍得統治王畿並負起調和折衝諸貴族領地關係的責任。

不禁此一吃力差事,第一代國王卡爾‧蘭吉亞就設置了宮廷總管一職來擔任輔佐政務。初起之時總管之職幾乎是什麼都管,舉凡協助慶典宴席的籌備舉辦,預算緊張時籌措經費,代表國王出席重要的外交場合,乃至以國王代理人的身份出征監軍,管轄範圍幾乎無所不包。

早先宮廷總管多由國王信任的貴族出任,後來由於王權與貴族的對抗,而逐步有被神職人員取代,或是由國王欽點的無爵寒門人才出任之傾向。

但也因為總管的工作過於龐大,先是引起國王猜忌,後來也令歷代總管大感無法負荷,所以把宮廷總管的工作分攤到其他幾名次官或秘書身上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王室書記官的地位大幅獲得了提升,這些從貴族子弟與修道士中選拔出來的青年才俊,原是被送到漢密斯朝廷裡見習禮法或是擔任人質之用,但是隨著時代變遷,當國王發覺到這些擁有良好文化水平的人才適於處理政務之用,這些王室書記就自然演變成了最早一批的政府公務員。但自聖克勞茲派之亂後,王國政府開始推行政教分離主義,試圖敉平國內信仰的差異,於是神職人員也逐步自政界淡出。

不論國王統治風格如何,或是隨國王意向更換的宮廷總管,這些實質負責政務運營的王室書記官很少會隨著改朝換代而離開崗位,可謂是「鐵打的朝廷流水的國王」般屹立不搖,扮演了穩定漢密斯王國政局的重要角色。

在漢玄戰爭之後,漢密斯也開始吹起了神州學的流行風潮,於是在600年代也有人開始鼓吹起該實施科舉制的方法來選考書記官,受到當代知識份子的普遍支持,而貴族也認為這種作法可以有效排除平民勢力而表示贊成。因此於624年起,漢密斯王國也開辦了第一次的宮廷特考,從此之後以考試方式選拔的公務員官僚,就成為了構成漢密斯政府不可或缺的實質核心。

632年的改革可以說是更大的一次重大轉折,樞密院成立很大程度上參考了中梅茵蘭地區成立的宗教騎士團國家政府系統,國家開始將具備重大經濟影響力的工商業者與貴族教士同列,一同進入政府體系類討論國家大政。

樞密院的影響力在接下來一個世紀內逐步增強,從一個顧問性質的組織演變成具實質政務執行力的機構,最後終於變成了古斯塔夫大帝手裡的大殺器。715年起古斯塔夫大帝廢除了宮廷總管,擴大樞密院的規模,並頒布賢達舉薦令;723年樞密院改組為貴族與平民兩院,令漢密斯的王權達到了無比集中的最高顛峰期。

在這個階段,貴族與平民之間的權力鬥爭也浮上檯面,雖說國王站在平民這一邊希望藉此打壓貴族持續擴大王權,但是貴族也有他們自己的一套算盤。掌握了國家機器與公務員系統的貴族菁英開始與手握經濟重心的平民知識份子聯手,同力在議會中架空王權,將國王由漢密斯的內政中逐步隔離,鼓勵國王把心思投入海外的殖民與爭霸事業,從而塑造出了自由開放的民主議會制良好條件。

王國君主對外擴張主義的極盛期也是王權的淪喪期,獅鷲王格里芬大帝在希爾戰爭中的挫敗,卻反而是王國議會政治大權在握的良機;由於一國之君親領大軍親征渡海前往另一個大陸打仗是前所未有之舉,所以格里芬便重設了「宮廷總管」一職,由平民院議長約瑟夫‧蕭特蘭出任代行王職,此也就是漢密斯王國的第一任「總理大臣」、或稱「首相」的濫觴發端。

趁著國王出征與國王駕崩的空窗期,蕭特蘭總理以增兵希爾的名義擴大征稅,向各地貴族施壓強化集權,並進一步加強了平民院的發言權。如此一來,平民組成的下議院成為了真正的王國政治決策中樞,而上議院在讓出權力的同時卻逐步轉戰事務官體系把持政府,而漢密斯國王逐步失去實權,在未經流血革命的蛻變中成為了「君臨而不統治」的虛位元首。

而約根政權時代,在資本家與貧民支持下發動959年政變解散議會實施軍國主義式的改革後,受到國民的普遍支持而在962年重選國會,並以壓倒性多數成為國會的最大執政黨。然而,隨著對聯邦的大陸戰爭長期化,國民的戰意越感疲憊,本就對約根抱持懷疑態度的貴族更在967年計畫對聯邦和談,而遭到了大規模的肅清,而王國國會也就此遭到永久解散,王國民主政治可謂是在此畫下句點,直到約根政權結束為止。






總理大臣
(樞密院總長,首席攝政,王室總管,第一書記官,王國勳爵,名譽終身貴族)

雖然一般認為812年格里芬大帝指名平民院議長蕭特蘭擔任王室總管是為總理大臣一職的正式開始,但是追究起來,632年樞密院成立並由威伯斯公爵出任初代樞密院長開始,就已經實質扮演了內閣之首的工作。

總的來說,王國總理大臣是由議會下議院議長,即國會最大黨的黨魁或黨推派之代表出任,接受國王的委任,組織內閣選拔官員代行統治職務。因為王國傳統上行習慣法之故,總理大臣的頭銜其實是綜合了一大長串古老的官職與爵位的合體怪獸,但大體上多是名譽職,其主要職責仍為組織內閣並在下院議員監督下施整為主。

當總理大臣的施政不得民心時,以致執政黨在平民院的席次跌落低於半數或被發起不信任投票,那麼就會演變成總理大臣陪同內閣一齊向國王遞交辭呈,同時由新的執政黨組織內閣上台接管政府。雖說理論上國王也有權更換總理大臣,但是從來沒有國王去實際使用過這種權限。

不過由於王國從來沒有制定過成文憲法,再加上大陸革命戰爭爆發後,歷屆內閣政府都對於「憲法」、「民主」、「共和國」這些名詞感到頗為感冒之故,所以王國總理大臣與其內閣的施政並非向「議會與人民」負責,而是一直依傳統方法向「王室與國家」負責。

就法理與制度面來說,總理與其內閣的產生並不見得需要依賴議會的存在,而是議會之首被國王委任賦予了權力統治國家;因此總理無需向議會負責,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約根政變之後,王國的不成文民主議會制遂遭受到了強烈的挑戰。

王國現有的內閣政府基本上包括五位傳統漢密斯宮廷既有的尚書,與七位近代逐一設立部門的大臣,包含總理本人在內,通稱十三人內閣委員會。

一般認為「尚書」所統轄的部門地位要高於「大臣」的部門,但是在實質運作上並不存在部門之間的高低差異。

備考:960年代十三人委員會名單
總理大臣
軍部尚書
財部尚書
文部尚書
國務尚書
政務尚書
交通大臣
農業大臣
工業大臣
通商大臣
科學大臣
宗教大臣
報導大臣


議會

王國議會是由632年成立的樞密院發展並分化而來,最初僅僅是國王從社經重要人物中選拔出的數十名樞密院士組成的座談會與顧問性質組織,但逐步蒐羅邀請社會菁英發展壯大,成長為擁有數百位院士的一個政策研究機構。

在古斯塔夫大帝時代,因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對立,而將樞密院分割為平民院與貴族院(簡稱上下兩院),但在國王的偏袒下,平民院逐漸成為能夠為王國平民階層下達上意,同時代表王權施政的政治實力派。

盡管貴族院並不得國王歡心,也成為國王用來安置退休政客的垃圾場,但這並不代表貴族院喪失了影響力。

相較於握有立法、組閣與預算審查大權的平民院;貴族院在法制上僅有象徵性的否決權和不大起作用的顧問資詢職責,但是貴族院卻握有非常龐大且盤根錯結的體制外軟實力。

王國絕大部份的媒體,企業,以及政府公務員系統中充斥著大批貴族出身者,因此貴族院隨時都可以依自身的利益決定是否要支持現有的執政黨;反之若是執政黨的施政不合貴族院的意向,那麼很少有內閣可以成功在貴族勢力的反對下支撐超過半年。

現有的王國下議院共有四百名議員,其中有一百九十二名是依王國的行政區畫設立的選區保障議員,剩下兩百零八名則是依人口數設立的不分區議員。

理論上議會大選每四年才會舉行一次,但是被選入內閣擔任政務首長的議員得立刻辭職,再加上一個政府經常得為了負起政治責任而讓內閣首長辭職,另外再挑選新的人選出任官員,因此臨時舉辦議員增補選是很常見的。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2月 23日, 22:01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漢密斯王國的習慣法體系

「貴族領主有權對於新婚的領民行使初夜權」
「將胡椒灑上海產觸犯大逆罪」
「於蘭法茲城以鏢槍殺害厄錫安蠻人是市民的義務」


…以上諸如此類看似開玩笑般的條文內容,實際上都是理論上實際留存至今的漢密斯王國法律體系的一部份。

不同於很多擁有完備立法體系的國家,漢密斯王國在擊垮梅茵蘭人入主大陸以前,基本上是完全沒有一套成文法典存在的。然而接收自梅茵蘭帝國的遺產實在是太多,因此漢密斯人也不得不為了正常營運這個巨大的新版圖而接收了梅茵蘭帝國既存的行政制度、法令體系。

當然、並不是全盤繼承。漢密斯人在部落社會時代就保有自己一套基於祖制判例所形成的習慣法體制,而這一套漢密斯習慣法體制的精神也就如同被倒麵條上的肉醬般,與梅茵蘭成文法規逐漸融合成為一體。

相較於以財產決定地位的梅茵蘭帝國元老院體制,漢密斯王國的強大王權使得理論上國王有權實施絕對專政獨裁,其頒布的旨意也就等於通行全國的新法令。然而,基於希望安定民心維持社會穩定,蘭吉亞王室相當小心地盡量避免過度激進地行使立法權,而傾向於盡可能維持舊制也不輕易廢除舊法的方式來營運國家。

在漢密斯王國持續五百多年的國祚中,也並未出現特別叛逆的國王打算徹底顛覆祖制;即使有過這個打算,也往往在發覺那龐大的史卷與判例文案後,就為之退避三舍放棄了全面改革的決心。

在漢密斯王國的習慣法體制中,凡王室有意願推動改革時,通常都會以「新法取代舊法」之原則,直接頒布新法令,但不廢除舊制的作法來「覆寫修正」。反過來說,當判官們發覺有好幾條相互矛盾的法令可供他判決時,則以最新頒布的法令為準來判案。

舉例來說,於先頭曾提過的「於蘭法茲城以鏢槍殺害厄錫安蠻人是市民的義務」之條文,是出自475年制定的「蘭法茲城塞令」,但是隨著厄錫安人在下一個世紀初的歸順並依附王國統治,這條法令也就變得有必要加以修正。

「但使用鏢槍以外的武器是禁止的。」
(542年補充條文)
「唯有把自己身體塗上藍色油彩者才算是典型的厄錫安蠻族。」(615年補充)
「油彩覆蓋率要經過檢定認可才可算是典型的厄錫安蠻族。」(629年的增修令)

經過後續增修條文後,前述以鏢槍撲殺厄錫安人的原始法令也就實質地失去作用了。

其他類似的情況還有十分有名的「初夜權」。原先初夜權是一種王國將其海盜時代的傳統慣例條文化,給予征服新領地的軍功貴族,可以任意強取被征服地女子的法令依據;但隨著厄錫安人叛亂的劇烈化,這個法令實質上在頒布後不到三十年就被修正,成為一種事實上的結婚稅,可以用穀物或金錢來加以折抵───時至今日,這卻演變成了地方上每當婚嫁喜慶時,就會由新人夫妻包禮金給當地的貴族領主,租用領主莊園作為婚禮場地,並請領主出面主持致賀的傳統。

如此一來,王國習慣法體制長久影響下,對於社會文化、傳統習俗與民風思想都造成了全面性的影響。

例如婚嫁制度與財產所有權等方面,這兩塊最為傳統漢密斯人所關心的領域,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了一套約定成俗且沒有太多「為什麼」餘地的慣例。雖然漢密斯人是男尊女卑的父系社會,但考慮到古代男人離家遠征後在外重婚生子、或是妻子在故鄉另尋新歡等社會問題也非近代獨有,因此很早就有關於婚姻與離婚問題的大量仲裁判例存在。

按照漢密斯的習慣法制度,在夫妻離婚之際,其各自的財產如妻子的嫁妝、丈夫的武器等均應該物歸原主,倘若是所有權有爭議的物產,則在地方長老、頭人的仲裁下五五平分,離婚後兩人間再無義務責任關係。至於兒女扶養,則以父養女、母養兒為原則,倘若有優先扶養權的一方主動放棄才交給另一方扶養。

另一方面,常出現在原始社會中的搶婚習俗至今也仍在漢密斯習慣法體系中留存了許多痕跡,像是強迫婚姻法。傳統上來說漢密斯人並不介意婚前性行為,一定程度上甚至是默許年輕人在婚前的自由胡來,但這一切寬容都是以沒有生出小孩為前提的。

一但有人懷孕則牽涉到財產權與繼承權時問題就大了,通常來說不管是自願或非自願的,則造成懷孕既成事實後都會在長老、頭人的監督下,以懲罰的形式要男方負起責任迎娶女方。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女方不必負擔嫁妝,甚至得視情況贅入女方家中,後代也得冠上女方家姓,在古代傳統社會中形同成為了終身奴隸。可以說漢密斯人重視的是財產所有權與繼承權帶來的問題,而非性行為本身。

但這方面的習慣法倒也不是沒有造成美談───在希爾戰爭後重振威伯斯公爵家門的洛克˙烏邁耶˙馮˙威伯斯便是因為搞大了威伯斯公爵家千金的肚子,因此從一介礦工之子贅入豪門世家,爾後更在希爾戰爭敗北導致威伯斯公爵家男系近乎全滅的絕境中,發揮卓越辣腕才幹將公爵家產轉向投資工商產業,結果使接下來一百年內令威伯斯集團成為王國最大的私人企業。

由於漢密斯習慣法的判例累積相當的多,而實質擔任這些斷案的基層法務人員多為在地的長老、頭人、神職人員等德高望重人士,考慮到一但進入正式訴訟程序就非得要留下判案紀錄,以及相當繁複的認證手續,因此比起遵守硬性的規定,他們更傾向於為了避免麻煩而會盡可能勸阻糾紛當事人彼此和解;直至今日,大多數漢密斯王國的民事糾紛都會在地方調解的階段就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一定程度上大幅減輕了司法機關的負擔份量。

相較於此,從漢密斯王國獨立出來的沙諾和六國便視這種習慣法體系與調解體系,為「舊時代封建落後的陋規」而制定新法,並一舉改革成為了近代的法治國家。然而、大概是出於對王國體制的反動,日後聯邦成為了律師公會異常興旺的世界第一訴訟大國。

另一方面漢密斯系十字教的處女神信仰,也並不與他們傳統上的未婚性開放觀念相互衝突。長時間以來漢密斯人都相信在軍事行動或重大工程開始前若有處女舉行祈禱的儀式,就能贏得上神的庇佑守護,這類活動從中世紀的騎士比武乃至近代的戰艦下水皆然。但礙於現實世界中處女並不是那麼好找───所以這種活動要不是選用未成年未進入發育期的女童,要不就是請任一位女性禁欲幾天至數周不等的時間(根據各地法規細節調整),再主持祈禱式。

而曾在十字教各國掀起過腥風血雨的慘痛歷史:巫女狩獵法與巫術查禁法,也隨著七世紀中期王國實施政教分離政策後而逐步被修改成徒具形骸的虛法。至今王國鄉間仍然可以看見這種巫女狩獵留下的殘跡───比如說時至今日,一部份的王國鄉鎮,每年九月底秋收前,會選出村中最美的少女,打扮成女巫然後大家把她綁上十字架,之後繞著她整夜舉火把跳舞喝酒狂歡、以祈求今年秋收順利豐作。

這種在現代通稱「漢密斯女巫祭」、「王國豐年祭」的習俗活動,已經很少有人會想起它原先帶有的殘忍色彩。這也是透過了七世紀初至中葉幾道敕令修正後,才使得女巫狩獵逐漸喪失了它私刑公審的性質。

整體而言漢密斯立國以來至今五百餘年歷史,其法條的精神是越益往寬容開放的路子上走去,不合理的法規逐漸被化為徒具虛名的形式,轉由新頒布的法規取代;而這種漸進、保守、穩健的改革作風,也成為了王國貴族與中產階級們所自豪的政治傳統。再激進的改革者或是再獨裁的國王,也都無法盡廢舊規朝令夕改;相反地,所有的改革都必須依存在現有的基盤上作出種種巧思與修正。

然而這種舊法不廢、但卻不斷訂立新法的做法,也造成了漢密斯司法系統的龐雜混亂、甚至有些過於久遠的部分被遺忘失修多年;而法制史更成為了學者與司法官的惡夢,成為一堆沒人願意接近的爛帳,雖然偶而會有幾位有志於此的史學家嘗試建立起一套王國習慣法的整理系統,但最後往往都只是留下殘篇史稿便棄筆封書,甚至是壯志未酬便已辭世。

在967年伊莉莎白˙蘭吉亞˙馮˙奧維索森即位成為漢密斯女王後,為與權相約根˙法拉的勢力抗衡,而秘密組織起來一批自己的心腹,積極著手聯絡國內的反約根勢力結合;為了掩護檯面下的政變陰謀,因此需要有一個適合在首都更格尼爾安插這些人員的藉口,於是在968年四月,「大漢密斯法典編纂委員會」於更格尼爾王立大學成立,並由伊莉莎白女王擔任名義上的主席兼總編。

雖然大漢密斯法典的編纂工作只是作為反約根政變計畫的掩護,但為求徹底取信於人,卻真的開始召集了學者、以及納編了王立三軍大學軍史處的軍史官,並開始大規模地蒐集史料進行有模有樣的考訂工作。而這個假戲真作的掩護工程完全瞞騙過了約根˙法拉的眼線,直到終戰日那天為止,縱使期間在首都發生過兩次大規模針對反約根派的肅清行動,但大漢密斯法典編纂委員會卻是全員無恙。

即使是在推翻約根、結束與聯邦間的戰爭後,大漢密斯法典的編輯工作仍未結束。戰後三年的972年,這假戲真作的大漢密斯法典推出了第一冊,並且在其後十五年裡出齊了全套二十冊的長篇巨著。本書的出版不只引起學界的熱烈歡迎,也獲得了民間與國內外的廣大迴響,並有世界各地如雪片般飛來的信件與考證論文,於是之後又再出了多達三冊的補遺、修正集,並將榭黎斯、謝赫克勒等海外殖民地受王國影響的習慣法系變種納入法典之中。

縱使作為這個計畫主導者的伊莉莎白女王似乎是顯得有些不情願───儘管女王本人多次反復辭退,但貴族院還是強行為她獻上了「立法者」的頭銜,並以這個尊號留名後世。

姑且不論大漢密斯法典是否象徵著王國習慣法系的一次總結與告一段落,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數百年來主宰並形塑了漢密斯文化的法系傳統,未來也將會在許多難以察覺到的小地方伴隨著漢密斯人以及漢密斯系移民建立的國家,而繼續存在下去吧。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6月 29日, 21:55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漢密斯王國的軍事院校體系

前史


由於漢密斯建國以來大半的時間都在與外國征戰,因此對於職業軍人的需求、以及其傷殘者、死難遺族的安置,從中世紀開始就一直是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在漢密斯王國建國前,戰死者遺族將會由部族全員共同出力照顧,而其子女將在部落長老或戰士長作為監護人的情況下,接受作為一名漢密斯武士的教育而扶養長大。

但在征服梅茵蘭帝國、並且對法蘭妮人發動十字軍以後,戰爭規模的急遽擴大與大量傷亡,使得這種傳統部落形態的共濟體制無法再負荷更多的遺族孤兒。因此,在對法蘭妮的戰爭結束後,漢密斯國王諾伊曼一世於下詔於王都更格尼爾建立了王家騎士學院。這也是梅茵蘭大陸歷史上可查的最早一座全寄宿制近代軍校。

王家騎士學院的宗旨在於集中管理戰死貴族、軍人的遺族孤兒,為使他們免受流落街頭的命運,而有必要訓練他們成為向王室效忠服務的軍人,或是掌握其他的謀生技巧。起初王家騎士學院僅招收男性學生,但畢竟遺族孤兒不可能只有男性,在諾伊曼一世某次微服出巡,目擊了鬧區歡樂街中滿怖著孤兒雛妓的慘況後,便迅速改變了政策,也向女性孤兒廣開招生的大門。

騎士學院因為就讀者多半為戰死者遺孤,而其教師也多半是在戰場上負傷而有所殘缺的退役軍人,因此起初被開玩笑的嘲諷為「國王陛下的廢兵安養院」。但是這樣的情況很快隨著第一批的騎士學院畢業生走出校門獲得重用而改變了。

自該校畢業的學生由於對漢密斯王室的感恩與忠誠,又具備長時間嚴格訓練與教育下養成的軍人專業,相對起過去的封建貴族而言,這批品質優良的年輕人更受王室的絕對信賴,也成為了古斯塔夫大帝時代組建直屬國王的新軍之骨幹核心。

基於就讀騎士學院可以升官發財這個簡單的理由,很快的貴族們就拋開了過去對這所「安養院」的嘲諷揶揄,而爭相希望將自己的兒女安插進騎士學院中,在未來的仕途中取得一個順利的起跑點。而騎士學院招收學生數的增加,也導致了學務工作的肥大化,並排擠了它原先作為社會福利機關的角色。同時,重視實用主義與軍事化教育的結果,是使得騎士學院的畢業生成為除了忠誠心與武勇之外一無所有的莽夫,在那個武職與文職不分的前近代造成了許多行政上的麻煩與混亂。對此各方面的情形,勢必要加以重新整頓。

因此,在樞密院士格奧爾格‧席勒‧馮‧萊基寧子爵的提案下,古斯塔夫大帝採用了馮‧萊基寧子爵所設計的新體制「國民教育法」、或稱「萊基寧法」。

萊基寧法的宗旨在於,為了保證軍隊的素質,則必須先確保國民之素質。為此,王國將教育由低至高區分為小學、中學、大學三級制,首先各地將廣設供4~6歲幼童就讀的六年制國民小學,以從小灌輸國民大眾最基礎的歷史、地理等文化知識,及數學、自然等實用知識,以期薰陶出國民的忠君愛國之心,並培訓大批可用之兵與可勞之力。

不過,國民學校將只會傳授最低限度的基本知識,對於外國的國情文化、或是更進一步的深入哲理與高等數理,或著需要抽象思考能力的學問是一概不碰。這些僅接受過簡單識字教育的孩童,自國民學校畢業的學生將會往不同的方向,例如職業學校、升學中學、學徒作坊、寄宿制幼年軍校等相當於中學程度的不同領域學校發展。

原有的王家騎士學院被肢解成幾個不同的部份,扮演軍人遺孤收容中心的角色由古斯塔夫紀念幼年寄宿軍校接收,而職業軍官的養成教育則分離出來成為更格尼爾王家軍官學校,而更進一步的軍學深造,則成為了新成立的陸軍大學(今三軍聯合大學前身)之職責。

很快的,在萊基寧法為基礎上,隨著近代王國軍事技術的發達和密集征戰,如雨後春筍般新設或改制的軍事院校也陸續被整合進這套體系裡,並形成了一套層層分級、各有功能的教育體制。

軍官學校以前的幼校教育

如前所述,漢密斯王國的幼年軍校體制本質上是為了收留與教養軍人遺族的社會福利、救濟政策之一環。但隨著國王的寵愛加身,貴族們的競爭與勾心鬥角,一些比較有歷史的幼年軍校因而逐步變質成為了貴族子弟的兒童育樂中心。為了保障軍人遺族的權益,於是在大部份的幼年軍校均設立了相當嚴苛的入學門檻,設下一定比例的保障名額給遺族子弟,且基本不對外公開招生。

透過這些方法,大致上一般市民、鄉紳或是富裕的中產階級也很難將子弟送進幼校就讀,但真正有權有勢的大貴族照樣可以用關說、捐款、推薦函等方式將孩子擠進有名的軍事幼校中就讀。

雖然在王國的現代軍事體制中,就讀幼校並無法在正式任官時得到任何明確的保障或優惠,也無法折算成軍階或年資之類的待遇獲得補償,唯一獲得承認的就是自政府認可的軍事幼校畢業的學生擁有等同於中學程度的學歷;但僅僅是在王國自有軍事幼校設立之後,至今三個世紀的歷史中便出了超過2500名以上擁有幼校經歷的將官這件事上來看,擠入幼校就讀自然是有它期待回報的一面存在。

王國境內存在著許多入學標準不同、學制不同、修業年限長短不同、課程內容也大異其趣的軍事幼校,有讓五歲流鼻涕小鬼帶奶媽一同入學的,也有要求學生入學前要做智力測驗篩選的,但總的來說它們都有兩個共通的特色。其一為軍事化管理的學長學弟制、其二為準時敲鐘起床熄燈的全寄宿制。這兩個特徵也是從其前身始祖的王家騎士學院遺留下來的殘跡。

以其中最富盛名、最具歷史傳統的古斯塔夫大帝紀念寄宿學校來說,這是一所招收六至十五歲學生的九年制軍事幼校,學生在其中接受馬術、滑翔機操縱、帆船駕駛、競技射擊與鬥劍等相當激烈的體育活動之外,更會學習到超出同齡普通初等學校、中學校學生水平的政治、歷史、物理學課程,甚至還包括了複雜的社交禮儀與紋章學之類看似與軍事無關、但卻對於高級軍官日後出身立世相當重要的技能。

從幼年軍校畢業的學生一般都會自動保送陸、海、空三軍的正規軍官學校就讀,雖然看似與其他一同入學的普通學生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但實際上幼校畢業生們已經在其幼校生活中認識到了許多軍中的人脈、文化與潛規則,同時來自幼校的推薦入學信更將使他們未來在軍官學校的求學過程中,受到官校老師們更多的照顧與指導。

正規官校的軍事教育

漢密斯王國三軍大多數的軍官,幾乎都是透過正規官校的體系所產生出來。在萊基寧法施行以後,王國境內原本在各邦設立的貴族私兵訓練場、騎士堡壘均被整頓入正規軍事教育體制下,成為國家認可的各層級軍事學校。

這些被政府收編的既存地方軍事學院保有了比較濃厚的貴族氣息,例如蘭法茲陸軍軍官學校的入學申請採用該校自威伯斯公爵成立以來從未公開舉行過的秘密面試制,而成功申請入學的學生也大多是王國南部出身、家世清白或具有一定名望的地方豪族。

不過與此形成對比的,冠上「王立」這個前贅詞的新設軍校則通常採取公開招生,向平民廣開大門的作法。例如公認為規模最大、教育設施與師資最齊全的更格尼爾王立軍官學校,便是典型的在萊基寧法制定以後新設的軍官學校,且每年招生中均保留了40%的公費生名額。雖然各地軍官學校的學風、氣氛與入學制度都不大相同,但大體上在馮‧萊基寧子爵整頓後,這些被認可為正規軍官學校的學校,均使用近似的教學大綱與同樣的四學年制度。

不論陸、海、乃至新設的空軍,其軍官學校的教程都是進行三年的通識教育後,讓學生進行為時一年輪派至各兵科學校的實習。

王國各地散立著近百所小型的兵科學校,例如「歐斯提亞陸軍裝甲兵學校」、「威爾翰穆砲兵學校」、「坎貝爾海軍航空兵學校」等專門提供軍校學生最後一年實習訓練、或是讓各部隊派來的士官兵接受專長特訓之用。學生會在前三年的通識教育後,依照個人的志願或是成績來選擇未來所屬的兵種分科。

陸軍軍官的準畢業生們忙著接受專長的兵科訓練時,海軍的準畢業生們則會搭上訓練用帆船展開周遊世界一圈的畢業遠航,空軍的準畢業生們則是努力的想辦法在畢業前成功取得滑翔機與輕航機的日間飛行執照。沒有辦法達到畢業標準的學生,會被留級一年,但連續留級兩次以上、或是該學年成績低於50%以下的水準、乃至發生重大的違紀事件,便會勒令退學。

雖然一般來說軍官學校的畢業生,因為畢業後可以自動獲得少尉的軍銜,並按照自己所屬的兵科被分發到有職缺的部隊去,而他們也多半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報考軍校的───但也有一部份的人,在軍校生涯中認清到自己不適合投入軍旅生涯,乃至將目標放在更遠大的地方,而不會選擇他們大多數同學所走的路。

其中也有許多人就讀軍校的目標,是為了鑽研學問與取得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在不花太多錢的情況下接受高等教育。考慮到王國政府與大學院校很少提供公費名額或學費補助,一般尋常收入的家庭根本不太可能負擔的起昂貴的大學學費。而考取軍校的公費名額、再進一步升入軍事大學就成為了窮人另一種做學問的可能管道。

基於不僅是只有軍中需要受過軍事訓練的人才,漢密斯王國的軍校允許學生在畢業時作出選擇:留在軍中、或是離開軍旅。不過現實來說,這種選擇的自由權恐怕只握在貴族與有錢人手裡,對於大多是用公費名額考入軍校的一般人來說,要付清四年的軍校學費,實際上等於是在出社會之前就揹負了天文數字的債務。而償還公費的唯一方法,便是為國家服二十五年的軍官役。

但也因為這樣的因素,王國庶民階層出身的軍官始終在軍隊中佔有數量龐大、產量穩定且不易流失的中堅地位。

若選擇了畢業後辭去軍職,則除了需要償還一筆為數龐大的學費之外,也會強制性地授予一個「王國後備少尉」的軍銜,並且在直到六十歲到達退休年齡以前都會被列為動員計畫中優先徵召的第一批人。

但不任軍職倒也不全是賠本生意,首先是就讀軍校的四年期間也算是軍人身份,所以往後一輩子都能得到等同退役軍人的各種福利優待。再來,王國國內也有許多軍需相關企業,年輕且有軍事院校經驗與軍隊人脈的準軍官們,同時也是這些企業所需的推銷員、說客與經理人才。特別是那些寶貴的技術軍官,諸如造船、兵工、化學、航空等方面的人才,在市場上更是炙手可熱的人才───由國家訓練的現成技術人才比企業自己一手訓練畢竟是要現成又便宜多了。

軍人的深造之路───三軍大學與指揮參謀學院

從軍官學校畢業後,戰鬥兵科的軍官們可以立即前往需要自己的部隊擔任軍職,但是對於那些技術兵科體系的畢業生來說,他們卻還需要更精深的學問才能夠在其領域中有所貢獻。以海軍官校的造船軍官來說,這一門兵科在海軍官校畢業後,還需要進入三軍大學工程學系再深造四至六年才能出師。換言之、要成為一個海軍造船官,哪怕是最低階的助理工程師也需要至少八年光陰的養成。

王國境內只有一所軍事大學,那就是王立三軍聯合大學。而軍事大學便是在官校以軍事訓練為主體的課程結束後,繼續供需要深造的專業軍官修習學業的機構。除了對武器工程師、軍醫官等需要高度專業知識的專業人才進行培訓之外,軍事大學同時也是讓那些基本不太可能靠軍功獲得升遷的技術兵科進行學術研究、論文發表、實驗與桌上工作的地方。

即使是組織龐大、承平時期擁有150萬常備軍的漢密斯王國,要找到足夠多的職缺將軍官安插進去實質上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裁減冗官又勢必將排擠到那些本來就不易有所表現的技術兵科軍官,真要讓軍醫官或航空工程官之類純技術體系出身的人去擔任非本職的步兵團長又顯得是一種人才浪費;對此的妥協之道,便是讓這些技術將校擔任軍事大學的教職工作。即使軍事大學中的師生們遠離前線,但在行政法令上他們於軍事大學中的日子仍算作軍旅生涯的一環,不論教學或進修都能夠累積晉升所需的年資,以此作為鼓勵技術兵科吸收優秀人才的誘因。

軍事大學的教授群中除了提供技術軍官一個升遷的職缺之外,也會約聘民間大學的教職人員授課,在師資陣容與研究設備方面比起偏重軍學本職的軍官學校而言,更為全面周道。王國三軍聯合大學是與更格尼爾大學並列的頂尖學府,是全國唯二擁有專門的量子力學實驗室的大學,規模是全國最大的大學附屬醫療中心與附設醫院,也是當時唯一一所擁有自己的大型風洞實驗室的大學。

可想而知,的確會有人因為大學學費昂貴,於是選擇考取軍官學校的公費名額後,選擇技術兵科加入、然後進入軍事大學展開研究生涯。然而王國三軍聯合大學的招生名額卻十分有限,相較於常被拿來作為其比較對象的王立更格尼爾大學每年有8000名新生入學、全校共計三萬五千名師生的巨大規模;三軍聯合大學一年招收的新生,陸海空三軍合計也僅約千人前後的規模而已。雖然考取的門檻高的可怕,但三軍聯合大學旗下的各個專門研究所,如戰史所、國際關係所、生化研究所、航空研究所、氣象研究所等組織則圈養了數量比大學部學生數量更多的研究生,而保有一萬七千名的師生數,每年發表的論文佔去王國論文總量的20%───因此倘若不把王國的軍事大學看做是軍隊編制,而以正常教育機構的眼光來衡量,那三軍聯合大學無疑是屬於研究導向的大學院校。

除了供學術研究深造的軍事大學之外,在戰術、戰略與領導統御上深造的角色則交由另一個平行的高級學府,也就是王立指揮參謀學院,來作為軍官深造的訓練基地。

王立指揮參謀學院在行政組織上雖屬三軍聯合大學底下的一個學院組織,但指參學院的院長與三軍大學校長同是上將軍銜,由此可以看出其實質上平行分立、互不相屬的權力結構。指參學院本身是訓練未來要進入參謀本部擔任高級戰略的參謀將校之用,提供為期三年的參謀正期班養成教育,參謀正期課程的招生極為嚴格,除了篩選倍率奇高無比、嚴密的筆試與口試兩階段測驗外,亦會對入學者的身家背景、出身與思想進行徹底的調查。成為參謀幾乎就宣告了此人贏得了菁英份子的身份,此後的軍旅生涯中,即便是面對階級、輩份更高的將領,年輕的參謀們仍有十足的傲氣與權力對其決策比手劃腳,甚至代司其職。

但除了參謀正期班之外,指參學院亦有開設供在職軍人進修的幹部養成班。原則上來說漢密斯王國軍從官校畢業的年輕少尉,都具備指揮較自己的官階要高一級左右的指揮統御教育知識,例如對一名陸軍少尉來說,連、排級的火器運用與基本戰術準則都是他具備的基礎知識。

對軍官來說,官階提升便意味著他所需要擔負的指揮層級與相關知識也會隨之提高。因此當一名漢密斯陸軍軍官初升上尉時,他也就具備了申請參加指參學院高級戰術進修班的資格───參加為期約三個月的高級戰術班之後,該員軍官便具備了指揮師、旅、團、營級單位作戰的基本知識與能力,未來倘若需要高級幕僚或是校級的部隊職缺,則擁有高級戰術班修業證明的軍官,將會優先被考慮擢升為少校來出任該職。

同樣的,升至上校之後,也會擁有參加戰略進修班的資格,準備未來將要升上將軍、或甚至是已經升至將級,事後再來補修此課程的高級將校們,拔去軍階在戰略進修班接受三個月的教育以掌握大局戰略的指揮能力。但實際上,三個月的時間極其有限,所以也許該說指參學院進修班的課程比起實質授課,更加重大的意義是在人脈上,成為同期將官之間建立友誼的最佳管道。很明顯的,參加過戰略進修班的將校,升官之路將會比那些苦幹實幹的行伍將軍們要來的迅速順遂。

可以說,三軍聯合大學是作為漢密斯軍人而言,在軍旅生涯中所能走到的最高學府。

其他較小型的訓練機構

除了被王國軍方與內閣正式承認,擁有法定地位並且可以發放具備公信力之修業或結業證書的上述正規軍校組織,王國軍內部事實上還存在著許多大小、規模、對象、教學期間皆有所不同的教學組織。這些集團大部份都以較小的規模存在,提供的是一些短期的專業技能培訓課程。

這些小規模的訓練學校或特訓班,通常會以指揮官或是所在地名來命名之,其中較為著名的例子有專門培訓菁英特戰突擊人員與空降部隊的亨克爾堡突擊學校、或是黑卡蒂水下作業學校、諾德蘭冬季戰技養成班等等。這一類的小規模軍事學校不受軍方以外的社會承認學歷,而其專長也只會在特定的用途上獲得認同,有時甚至是一些比較新設的種子訓練單位,在他們的專長技能獲得軍方認可制定特長與公式紋章以前,基本都只是以暫時借調人力前往該單位出外勤的藉口,來交代官兵在這些訓練單位服役期間的去向。

這一類小型的訓練部隊發展下去,依其命運不同,可能會被擴編或裁併,最後的結果不是被升級成正規的軍事技能或兵科學校,以納入萊基寧法的體系下;便是自然而然的隨著時間經過,而逐漸消滅。

而王國所有的中學、大學也都設有預備軍官招生中心,願意加入預備軍官團的學生將會在寒暑假與周末前往附近的軍事基地,或是在校園內接受軍方派遣的指導教官訓練講習。加入預備軍官團的學生雖然將會被列為戰時第一優先徵召的人力資源,但卻可以得到每學期折四學分的軍事學分,以及一筆為數足以抵過學費也綽綽有餘的豐厚補貼金。因此,事實上有不少王國學子都把修預備軍官課程當作是一種賺獎學金的方法在看待,而忽略了上戰場可能丟掉性命的事實。

然而、在966~967年的大失血後,王國的軍事教育系統與萊基寧法體制有開始出現崩壞的現象。

為了因應前線的新教訓與隨之而來的新戰術與新裝備,既有受軍方與政府承認的軍校體制又不可能年年改動教材,而軍校裡的教官群又陸續被抽調到前線用以補充戰損的軍官,或是組建起新的教導單位;在既有軍事教育體系缺乏彈性與應變能力的現狀下,各部隊自行成立、自行編組的非正式短期速成訓練學校便如雨後春筍般的設立了。

例如亨克爾堡突擊學校便有感於前線對狙擊手的需求孔急,而後方軍校設施訓練的正規體系狙擊手又永遠不夠用的事實,而選拔了戰技較為精良且有實戰經驗的教官群,派遣往各個王國軍特種部隊駐地,開設為期2~3週的速成狙擊班課程,並發放一種尚不為王國軍方所承認的狙擊手徽章與資格證書(漢密斯王國軍的體系中,狙擊手是屬於偵查兵此一兵科的範疇中)。由於速成狙擊班學員稍後在戰場上打出的威名很快傳播四方,因此這種不為官方承認的速成學校與戰技資格,很快反客為主,成為各部隊搶手的榮譽象徵。

海外交換、留學、代訓或軍事援助計畫的外籍軍校生

作為梅茵蘭大陸與南方大陸漢密斯民族系王政國家的軸心,以及世界多個國家軍事現代化的啟蒙導師,不僅僅是單純供應王國製的武器而已,漢密斯王國無疑對他們的軍制、階級制、彈藥與後勤規格、乃至軍事教育體制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接受了漢密斯軍事顧問團指導的後進國家,通常會連帶將漢密斯式的軍校教育體系架構一併移植過去。於是,為了協助當地人建立本土軍校的第一批師資,則勢必會有相當人數的外籍學生需要前往漢密斯王國,以接受漢密斯式的軍官訓練,而王國幾所主要的軍官學校與三軍聯合大學中,也都開設有專供外籍生就讀的敦睦班名額。

若是同為漢密斯民族系的國家,即使習俗與軍制略有差異,但因為語言相同所以仍不構成大問題;但考慮到神州、寰海沿岸、中梅茵蘭與阿蒂提亞等地異民族、異語言的盟邦時,溝通問題就成為了在軍事教育展開以前必須先克服的大前提。

為了對應這些外籍學生,因此為他們量身打造銜接課程就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必須結論。原則上大多數受軍事援助的國家會派往漢密斯留學深造的人選,多半也都是在本國受過漢密斯語教育的菁英份子,甚至也有的留學生是已經從本國的官校畢業,甚至是擔任軍職許久的中年高階將校。

考慮到各地考試與檢定標準不一的問題,漢密斯王國還是會要求這些外籍留學生進行兩道必做的程度考測。第一道是語言能力,漢密斯王國所有駐外領事館層級的外交機構,均備有王國文部尚書省標準的測驗題本與證書,可以供欲申請前往漢密斯之入國許可的民眾檢定其語言能力。

然而,漢密斯語檢定考試的水平相當的艱澀困難。即使是有學過漢密斯語的人,甚至是土生土長的漢密斯人,也都很有可能沒有辦法取得高分,但這並不影響外籍學生就讀王國軍校───面對語言檢定考試未達軍校基準的外籍生,王國的處理方式是要求這些人進入漢密斯王國的軍校後,要比其他正期生先多唸一年的語言課程。

第二道考驗則是軍事學能的檢測,這通常都是在來到漢密斯之後才進行的。雖然奉派前往漢密斯王國留學的學生多半是該國的傑出人才,其中也有許多人早就已經取得本國官校的畢業證書───但漢密斯軍方傾向於無視這些證書或資格,而以自己的方式測考這些留學生是否真如他們的履歷上所寫,擁有符合其所聲稱之程度的能力。

比較典型的是,以玄國陸軍航空隊奉派前往漢密斯王國空軍官校的留學生來說,他們便被要求在王國再重新考一次滑翔機、輕航機與初階教練機的飛行執照,即使他們所有人都已經在玄國駕駛過第一線級的新銳戰鬥機也不能跳過,才可以正式進入空軍官校或是戰鬥機戰術學院作進一步進修。

這種要求並不僅針對後進國家,甚至是從希菲爾大陸的梅菲斯特帝國派來的交換學生,王國軍方也一樣會要求他們重新考一次王國制度的技能或證照,才能正式編入班級授課。理所當然的,這種要求也經常被指控為漢密斯王國自我中心、目空一切的傲慢心態,而被那些派遣學生前往漢密斯留學的國家視為矮化國格的外交事件。但是歷經這麼多年來的爭議不休,王國直到大戰期間都還是沒有要對其留學生政策退讓一步的意思。

由於通常已經在本國有過就讀軍校的經驗,外籍留學生通常以進入王國比較高等的三軍大學或指參學院就讀為目的,以三軍大學來說,每年招收約一千名的新生中,就有大約200名前後是外籍留學或交換學生。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指參學院或其他專門的兵科學校上,可見大多數外籍留學生都是以學習王國較為先進的武器戰術為目的而前往漢密斯的。

但從一開始就讀軍官學校的外籍生卻也不少。這是由於漢密斯王國的外交部門通常希望與當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於是通常會歡迎甚至是鼓勵該國的王公貴族、政商名流將子弟送往漢密斯留學───而一般王公貴族們的首選,便是進入更格尼爾的王立軍官學校。面對外交單位幫自己拉生意的這種情形,軍方雖然困擾但也只能夠逆來順受的照單全收了。

為了幫助這些外籍生迅速融入軍校環境,漢密斯軍方對付這些外籍生自有一套長年發展下來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便是指派一名通常為二年級的學生,與外籍生一對一兩人一組的方式住進同一間宿舍裡,指導其日常生活起居,並協助其瞭解漢密斯文化。所有外籍生在軍校均被徹底打散房間分配,嚴禁同鄉住進同一宿舍裡形成小團體的情形。雖然擔任監督生的學長們若圓滿達成任務將可以獲得很高的學分獎勵,但反之也很有可能因為被同一組的外籍生拖下水而宣告死當。

監督生們將會陪伴這些外籍生直到自己四年級畢業後才卸下職責、而外籍生們升上四年級後,也將會擔任起監督生的職責,不過他們一對一搭配的對象是漢密斯人的一年級新生。

出人意料之外,這樣的制度使得多數來到漢密斯前備受刁難、滿腹牢騷的外籍生們,在離去時大多數人都已經與漢密斯同學們建立起同甘共苦的患難同袍之誼。有許多案例是,原為王公貴族的外籍生在結業回國後擔任重職甚至坐上王位,而迎來了當年擔任自己的監督生的王國將軍作為其軍事顧問,而合作融洽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8月 24日, 04:03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漢密斯人的飲食生活概論

之所以會下此標題,是因為我在以<漢密斯王國的料理>此一標題起頭動筆後不久,發覺"漢密斯王國"此一標籤實在是不能涵蓋所有漢密斯料理的精髓---有賴我們祖輩的進取冒險,今日即便漢密斯王國已不如昔日輝煌,但口操我們語言的血族同胞,已經遍布上起北極、下至亞斯蘭多,西起文騰、東至梅菲斯特帝國之疆,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受漢密斯式有形無形的影響,更是不計其數。

料理已非單純在漢密斯人餐桌上的存在,更是包含我們驕傲、歷史、傳統的一種飲食文化,在意識到這點之後,我不禁恐慌於自己所挑選的題目是何等之廣大,因此只得加上"概論"二字,以示本人斗膽以外行之身,試圖探討此一浩瀚題材的不自量力嘗試。

---摘自<漢密斯人的飲食生活概論>,阿爾斯特‧烏邁耶‧馮‧威伯斯公爵,963年出版

I.在黑暗中的智慧

關於我們的祖先,被克薩爾鐵騎的馬蹄逐出了家園,流竄至洶湧的大海上尋找庇護所並成為接下來數個世紀裡,揚名梅茵蘭與希菲爾兩大陸的"漢密斯海寇"時,儘管沒有留下太多成文史料紀錄,但他們的心情肯定不是相當快活的。

在2世紀初,晚熟的漢密斯人在形成最初期的城邦國家之際便被西方的侵略者擊潰,相較於南方的強大鄰居梅茵蘭帝國,他們那時候受限於食材選擇有限,並沒有發展出什麼值得一提的飲食,特別是對於大洋航海方面,起步階段幾乎是處於完全無知的摸索狀態。以中世紀的單甲板長船來說,從漢密斯海岸出航至最近的中繼港坎貝爾島需要2星期時間,航行至下一站的亞斯特拉群島需要一個月,登陸胡林克半島則是7個禮拜,橫渡大洋抵達海對岸的希菲爾,則視航線與風向等問題,從最快3個月,到將近一年的漫長旅程都有可能。

許多人在這個階段畏懼面對驚濤駭浪的大海,而寧可自暴自棄的與克薩爾人同歸於盡;而更多人在這毫無前例的海上流亡中,因為壞血病、營養不良與飢餓,最後賠上了性命。但是經過這樣一番適者生存的天擇,強健又聰明的人活了下來,根據經驗主義總結出來了適當的海上保存食品、更重要的是有正確人體所需營養的保存食品,被古漢密斯人所篩選出來,成為了日後我們民族主宰全球海洋的最重要資本。

根據古漢密斯史詩<哈爾達薩迦>來看,我們便不難感覺到古典的漢密斯海寇在看似野蠻豪邁的用餐之中,他們對食物的正確選擇其實也是經得起現代醫學考驗的。在薩迦詩歌中挑戰海獸並遠征五大洋的英雄哈爾達,每天在海上起床用來解渴的東西是葡萄、蘋果或柑橘釀成的水果酒,而他的早餐是夾著豆芽菜、薄荷與燻魚的黑麥麵包。在當時,漢密斯人尚未掌握以明礬或是其他濾水器獲得乾淨的飲用水,淡水放在容器裡久了會變質發臭,而海水則顯然不是人能喝得下肚的東西。因此,不易腐敗、保存期限長、擁有充沛維生素且口感足以令人精神為之一爽的水果酒,成為了海上航行最佳的解渴飲品。

豆芽菜與薄荷則是漢密斯人在船上種植的綠色青菜,豆芽菜可以作為易碎貴重品的緩衝材、而薄荷則可以用來醒酒提神。這兩種蔬菜都不易腐敗,且生吃亦相當地美味,假使我們忽略掉生蟲長蛆的硬麵包,往樂觀的方向思考,那麼一份漢密斯三明治裡也倒算是包含了蛋白質、維生素與澱粉這三項維持生命所需的均衡營養;而適時攝取蔬菜也幫助水手們維持了正常排便和消化順暢,相較於其他跑海人總是掛著一張發青的屎臉,像哈爾達這般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的漢密斯海寇,無疑在肌肉能的保存與揮發上都要更佔一截上風吧。

惡劣的海上與極地生活,使得漢密斯人很快就學會了把各種他們不認識的動物都變成食物的不挑嘴本領,儘管其中還是有許多口感令人不敢恭維的肉類---比方說海獅肉、海豹肉、海鷗肉。基本上所有肉食動物均會在其體內分泌一種特殊的氨基酸,這造成了肉食動物都肉質硬、苦、口感不佳的科學事實;但是漢密斯海寇不肯浪費一絲一毫物資,哪怕是這種臭肉令人難以入口,為此而發展出了特殊的料理技法:煙燻腸。關於最早的香腸起源於何時何地已不可靠,最近雖有學者提出約於紀元前7世紀便已經出現在今潘提納境內的考察,但是此一學說仍然非常有爭議,而且也與本文的主旨沒有太大關係。唯一可以確信的是,早期起源於中梅茵蘭地區的香腸,主要是活用沿岸濕熱地區盛產的香辛料與海鹽,混入肉屑灌入動物腸胃,例如羊腸或豬腸等,將之入味風乾以後製成一種可以長期存放的醃製保存食品。漢密斯人在克薩爾遊牧民族侵入以前,就已經在貿易與旅行中,學習到了製造香腸的技術,並用陸上可以獵捕的野豬、山羊等動物的肉來製成香腸。

使用海產肉來作香腸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用柔軟的魚肉絞碎製成魚腸還算是簡單,但像海豹肉這種硬若頑石的海中哺乳動物肉類,若不經過特殊處理甚至是要灌成香腸都有麻煩。在這種背景下發展出來的,便是以火爐隔灶烘烤加熱,以使肉質變軟的煙燻法。漢密斯人很早就發現到使用特殊的木材如檀木、松木、胡桃木烘焙食物會獲得特別香味的作法,而此法成功地消除了海產肉的腥味並改善了肉質。直到今天,大北地區、坎貝爾群島或是下南方大陸的極地漁民,他們在獵捕到海豹或海獅之際,仍會按照這套八百年前的古法料理他們:放血、剝皮、去骨去臟、將開膛後的大體予以燻製,然後打碎灌成"海香腸"。海產的每個部份都有其用途,除了可以填飽肚子的海香腸以外,血可以灌成血腸或血糕,油脂可以製造成油腸、蠟燭與肥皂,骨頭可作為工藝品材料,海豹皮則可以製成衣帽、防滑劍柄、腰帶或劍鞘等各種象徵身份地位的實用皮件衣飾。

儘管看起來大概是有些茹毛飲血的野蠻風格,但在這種黑暗的野蠻時代之中,漢密斯先民們卻已經找到了一道自有其邏輯的曙光,也為其後幾百年的漢密斯飲食文化建立了最初的基調。

II.梅茵蘭帝國的遺產

我無意去探討帝國的全面歷史,畢竟此一主題在吉爾伯特的<梅茵蘭帝國興亡史>中(好吧,儘管他是個言而無信的索別瑞爾人,但我們畢竟不該因人廢其言),早已有了相當精闢深刻的探討。我希望聚焦的主題在於梅茵蘭人在餐桌上創造了什麼、以及留下了什麼給後世的我們,此一看似簡單實則相當複雜的題目上。

時值五世紀中葉。儘管帝國的衰亡持續了數百年,但在蘭吉亞入關以前,末期的梅茵蘭帝國仍然看不出有過動搖的跡象。帝國國庫充實、武備充足,他們已經在海上與陸上拒克薩爾人與法蘭妮人於境外幾個世紀,雖說國境線不停後退,但帝國不過是損失了幾個邊境屬省,而且隨著克薩爾帝國的瓦解與內戰再起,梅茵蘭人正磨拳擦掌準備要一舉收回過去兩百年裡他們丟掉的西方屬省失地。

這時代的梅茵蘭飲食文化,用"精美奢華"來形容,應該算是毫無誇大的正確描述。由於發達的水陸運網路系統與貿易行會,在海上捕到的鮮魚可以在一日之內被送進皇帝的御膳房裡燒製成菜餚,甚至是剛在南部邊境上採收的新鮮蔬果,也能夠在露珠未散之前,便來到貴族們的餐桌上成為美味的饗宴。基於對3~4世紀時代過度裝飾的"黃金主義"時期反動,帝國宮廷裡開始流行起一種"田園主義"的美術與建築風格,田園主義也吹向了帝國上流社會,王公貴冑們開始流行起"品嘗新鮮食物原味"、"講究食材的來源"之類的料理。

因為獲得食材容易的豐足環境,梅茵蘭帝國不需要像我們的先民那樣過份追求食物的熱量或營養價值,他們也不喜歡使用煙燻或鹽漬等方法來調味食物,儘管梅茵蘭人當然知道方法,但對帝國貴族來說,小麥製成的麵餅、經過銀錠檢查無毒的清水、或是可以生吃的水果生菜才是"乾淨食物",那些圍繞著蚊蟲、發臭的肉和喝起來像尿的啤酒,是只有下等人才吃的過期食材。他們注重引出食材本身的鮮味,也開始發展美觀的料理視覺效果,並加強餐桌禮儀和排場,使用餐成為了一套擁有繁複禮儀的隆重儀式。

當蘭吉亞大王打垮了梅茵蘭帝國之後,雖然不知道是在什麼確切的時間點,但可以相信的是,他與其他部眾在帝國境內歷經了一次不小的文化震撼。當蘭法茲總督威伯斯,也就是日後的第一任威伯斯公爵"易幟公"在蘭法茲舉行迎接漢密斯國王入城的盛大祝宴中,蘭吉亞大王享用了一頓令他讚不絕口的梅茵蘭盛宴。

"除了肉少了點之外,幾乎是無可挑剔的完美啊!"蘭吉亞如此讚許了威伯斯公爵,而在幾天之後,在蘭吉亞迎娶亡國的梅茵蘭帝國公主奧爾米拉的婚宴上,威伯斯公爵推出了又一份令蘭吉亞再也吐不出半句怨言的大餐。

為了投合蘭吉亞與其他漢密斯武士習慣以肉為主食的飲食風格,大婚宴上的菜餚使用了大片厚切牛肉,煎成半熟之後淋上肉醬與葡萄酒,這種結合了肉的鮮味與甜度於一體的全新口感,攫取了漢密斯征服者們習慣於粗衣惡食的脾胃。除了討取這位接收了梅茵蘭帝國版圖的新統治者歡心以外,易幟公在此時此刻,也等於是揉合了漢密斯與梅茵蘭料理的文化風格,創造出了第一道的"漢密斯王國料理"。

進佔梅茵蘭帝國後,對漢密斯料理的最重大改革有兩個主要方面的:新鮮食材料理的引進、麵粉類料理的種類大幅度擴充。

雖然漢密斯人也是會吃豆芽菜和薄荷之類的少數生菜,但在大多數時候,至少不必出海而是待在陸地上時,他們通常都吃醃過的酸包心菜,或稱漢密斯酸菜。儘管現代的年輕人們粗野地把酸菜夾在諾威齊亞熱狗堡裡配著吃,或著是只把它當豬腳的配菜;但在古代它其實是用來作成酸菜醬抹在麵包上提味的重要醬料。與梅茵蘭式料理的融合,引進了許多此前並不為漢密斯人所知的新食材和新料理方法,漢密斯人不再拘泥於醃漬物或燻製的保存型料理,一舉擴大了餐桌的廣度與深度。更重要的是,從前只懂得單調地將麵粉揉成一整塊麵團後拿去烤成硬麵包的漢密斯人,從梅茵蘭人的餐桌上震撼地發現---原來麵粉做出來的食物可以是白的、軟的,甚至是作成麵條與餡餅的!主食種類的選擇增加,使得漢密斯人在飲食比例上的肉類逐步下降,麵粉製品的澱粉取代了醃肉的蛋白質,飲食習慣的改變也使得漢密斯人的體格、平均年齡上都發生了顯著的改變。

但反過來說在這個時期,也是漢密斯人尚未發現自己的優點,轉為瘋狂崇拜梅茵蘭文化的一個迷失時代。不管是在政治上追求領土的擴張,或是料理、美術、建築風格上的"梅茵蘭化",都反映出了漢密斯先民此時尚未認識到自己身為一個征服者,所應揹負起的責任和所應具備的民族自信心。

III.當巨人們相撞時

同東方的法蘭妮與朱雀帝國進行的戰爭,不只是對漢密斯的歷史,亦對世界的歷史是一次關鍵性的轉捩點。當漢密斯王國在試圖與法蘭妮人搶著繼承梅茵蘭帝國遺留下的龐大版圖同時,神州人也成功地推翻了克薩爾征服者的統治,並且為了驅逐野蠻的騎馬民族、擴大安全的緩衝範圍、以及填補克薩爾帝國垮台之後的權力真空,最終這兩股勢力不可避免地在中梅茵蘭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漢密斯王國原有的封建王政體質,在長時間的高度軍事緊張狀態下,自然地形成了強固的王權與有效能的中央政府集權體制。現在回顧起來五世紀末至六世紀的十字軍熱潮中,漢密斯人一方面在法蘭妮、文騰、中梅茵蘭與克薩爾地區留下了鮮明的足跡之外,實際上也留下了不少汗水、淚水和血水的回憶。

首先,在這兩世紀的征戰中,第一個與漢密斯十字軍發生面對面激戰的對手,是法蘭妮公國的薩蘭特王朝。為此我們得有必要,在解釋法蘭妮人的飲食文化與漢密斯融合以前,究竟他們的原型是什麼樣子的。法蘭妮人是來自南方大陸的普雷斯坦殖民者,挾優越的軍事力與技術力征服了布基人,並逐步由沿岸城邦國家,拓展成一個大陸霸權的有力存在。在梅茵蘭帝國遭受克薩爾人與漢密斯人等外敵不斷騷擾而弱體化之際,法蘭妮大公們也富有雄心地建造艦隊、集結兵奴,對梅茵蘭帝國的邊境行省攻城略地。相對於梅茵蘭帝國豐富的農畜產食材,法蘭妮半島由於中部高原的存在阻擋了南方海風,使得偌大的領土中只有沿海地區有比較平緩的可耕地,而這些土地的含鹽量也都相當高,並不是適合耕作的地形。但是如同他們的普雷斯坦血族祖先一樣,法蘭妮人也是優秀的航海家,對以海為生的民族來說,只要靠水就沒什麼好害怕肚子餓的。法蘭妮自古以來便以鹽貿易興盛,沿海盛行煮鹽、內陸山區則有大量高品質的岩鹽,這些條件使得他們會很自然地把所有任何種類的食物都拿去鹽漬,他們也習慣用重口味來掩蓋食物的腐敗味道。

法蘭妮人的飲食不分階級,無論貴族或是奴隸,均習慣盤坐在地,用手拿起剛在小火爐上烤脆的麵餅沾上醬汁、再捲住肉片或醃菜進食的用餐模式。法蘭妮人信仰與十字教截然不同的全光教,而全光教徒在齋戒期是禁止飲酒狂歡的,但他們有一種更引人瘋狂且不受教義限制的飲料---咖啡來消解酒癮。因為南方大陸的普雷斯坦人雖然也是盤坐進食但卻會有專用的小茶几用來放餐盤菜餚,法蘭妮人這種席地用餐的飲食方式究竟是受了誰的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富有爭議,而我個人的推斷是,在克薩爾人入侵時代法蘭妮雖未遭征服,但仍與這些騎馬遊牧民有所交流,所產生的結果便是這種近似克薩爾人進餐方式的飲食文化。

當漢密斯人在基礎建設缺乏的裡海沿岸同法蘭妮人交戰之際,梅茵蘭式的精美飲食與繁複用餐禮儀便被拋在了腦後。交通環境與補給後勤的不足,使得漢密斯十字軍必須要拋棄令人懷念的盛宴佳餚,回想起他們祖輩在北海冒險時的粗衣惡食,而法蘭妮人在這方面,有許多令漢密斯人為之驚訝的好方法。法蘭妮捲餅比硬到像石頭的黑麵包美味多了,它易於攜帶和烹飪,而且可以加進任何你能找得到的食材來加料;泡在鹽水裡的鹹魚肉醬和燻魚片風味獨特,且比漢密斯祖傳的海香腸易於下嚥。咖啡的傳入更是對漢密斯飲食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這種香氣四溢又帶著獨特苦味的飲料,最初是被法蘭妮人當作酒的代用品和提神藥來使用,一些被法蘭妮俘虜治傷的漢密斯騎士被灌食咖啡之際甚至以為是可怕的異教劇毒,但卻發覺這種黑色的神秘飲料下肚之後令人精神百倍、忘卻痛楚,當這些俘虜被他們的主子或家人以重金贖回之後,便開始向他們的同胞宣傳這種古怪飲料的存在。本來漢密斯人並不清楚咖啡的泡製方法,甚至一度認為這是法蘭妮教士用巫術變出來的黑魔法而由教會宣布禁止,但在十字軍擊敗並俘虜了法蘭妮的領導者瑞姆大公之後,咖啡的謎底才獲得解答。關於咖啡是如何被引進漢密斯人的世界,有個相當膾炙人口的傳說。

於會戰中獲得慘勝的約翰內斯一世希望隱瞞自己急欲求和的秘密,於是希望討好瑞姆大公,但國王以美酒招待階下囚的瑞姆大公時,卻因為時值齋戒期的原因遭到了大公的婉拒。畢竟總不能放置大公就這樣絕食致死,約翰內斯一世苦惱地思考著,於是讓自己的女兒席兒微雅公主代自己前往探視瑞姆大公,詢問他的喜好。

"那麼、要什麼樣的飲料才能令大公滿足呢?"

瑞姆大公聽了這個問題後,詳細地向公主告知了怎麼磨碎咖啡豆、怎麼泡製咖啡的方法,並寫成一封托家人寄咖啡豆來的國書,希望公主能為他轉交給法蘭妮宮廷,傳達自己仍健在人世的消息。待咖啡豆送來之後,公主依照大公的吩咐泡製了咖啡,漢密斯與法蘭妮的兩位君主遂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當面深談著今後該怎麼收拾局勢的問題。或許是咖啡因的刺激,腦袋發熱的國王在秘會中坦誠了自己希望休兵的願望,而大公則也誠實表示希望國王能放他回鄉,以收拾蠢動的陰謀篡位者。最後約翰內斯一世親手解開了瑞姆大公的手鏈,並由席兒微雅公主作為國王的代表人,派遣一隊騎士護送瑞姆大公返國,一如眾人所知,後來瑞姆大公迎娶了公主,成為漢密斯國王的女婿,而漢法戰爭也就因為這樣的結果而迎來了和平。

咖啡會談的傳說雖然只是野史奇聞,但無疑相當的具有影響力,而在那之後漢密斯王公貴族之間,開始流行起喝咖啡也是不爭的事實。雖然說吃慣了甜食的漢密斯人不太能忍受咖啡的苦味,因此給它加了些牛奶來中和,咖啡傳入海對岸的希菲爾之後,我們那批吃慣了甜點的梅菲斯特表親更加無法忍受其苦澀,但到了差不多七世紀中旬有個達法蘭貴族試著給咖啡加進奧特蘭糖漿和阿蒂提亞石蜜後,咖啡忽然間也在希菲爾大陸流行了起來。

時至今日,咖啡已經超過了酒精飲料,成為漢密斯王國每年消耗最大噸位的嗜好品,每年漢密斯王國均從法蘭妮與南方大陸進口巨量的咖啡豆,咖啡館遍布各大都市,這對我們的飲食文化影響,實在是不可小覷。



阿爾斯特‧烏邁耶‧馮‧威伯斯公爵(911-967)"美食公"

漢密斯王國三公之一,第49代威伯斯公爵,威伯斯財團的總裁,王國首富。生為家族中的長子,自幼便接受作為爵位與企業繼承人的英才教育,在毫無匱乏的富足環境中成長。在23歲那一年因父親車禍癱瘓,而接掌家族事業繼任成為公爵,此後以相當穩健的態度經營威伯斯財團,積極在神州與希菲爾地區投資,並收購許多經營不善的聯邦企業,成功地將威伯斯財團的觸角擴大到航空、發動機產業界,確立了王國最大軍備供應商的不動地位。

雖然在領地與企業之外,真正的志向是成為一個中世歷史學者,興趣是蒐集古代各國盔甲刀劍,閒暇之餘喜歡自行下廚,在專業期刊上發表過不少論文,是公認的史學權威與美食家。

在政治思想上傾向右翼保守思想,在戰前相當支持約根的擴軍活動,是激進的漢密斯民族主義者。但在966年戰況漸轉不利且有被推回王國本土之勢時,領地範圍正首當其衝的公爵遂開始高唱起議和論,而與約根的政治立場漸行漸遠。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9月 27日, 22:43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圖檔
梅茵蘭大陸橫貫鐵道---漢神鐵路

...大陸橫貫鐵道的最初發案是始於866年,罐頭戰爭停戰後不久,王國的三公爵之一與工業鉅子的威伯斯家族當主,洛克‧烏邁耶‧馮‧威伯斯公爵的構想。

"在罐頭戰爭中,我們懦弱的海軍已經證明了自己是隻連寶貴的商船都看管不好的無能牧羊犬。要把我國寶貴的財貨放在開闊的大洋上,供那些南方蠻子予取予求,簡直就是不可想像的愚蠢!我們需要一條安全的航路,能夠全程控制在我們的陸軍與艦隊下的航路,一條陸上的新黃金航線!"

當然威伯斯公爵此一大膽不遜的發言引發了海軍將官們的激烈抗議與罵戰。但也是在這個聳動的話題下,王國政府、軍人與資本家開始把腦筋動到了西鄰的中梅茵蘭與更西方的神州地區---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而且是可以迂迴過聯邦,安全通往王國的南方大陸殖民地的可行通路。

威伯斯公爵本人可沒有閒著,他迅速集資興建了一條由蘭法茲通往歐斯提亞的西方鐵路,並且與他在法蘭妮的貴族朋友那裡搓好關係,興建了從法蘭妮西南端的港都瑞姆布爾、通往法蘭妮北部濱漢密斯海的薩蘭齊亞之聯絡鐵路,並且由海上渡船將薩蘭齊亞~歐斯提亞的航線接通。這條通往中梅茵蘭與南方大陸航線的商路開通,使得威伯斯公爵獲得了莫大的名聲與利益。根據威伯斯公爵精明的商業頭腦,他認為未來將會有必要建築兩條橫貫大鐵路,一是供作軍事戰略用途的北線、二是用來接通南部沿海各國供作商業用途的南線,這位礦工貧賤家庭出身的入贅貴族之設想,可說是非常具有雄心壯志的先見之明。

然而、接下來實踐這兩條鐵路的過程,卻耗去了意氣風發的威伯斯公爵下半輩子生命,最後讓他在蠻荒的西汗國境內因為水土不服與瘧疾發作而死去了,留下的僅僅是棄置在神州與中梅茵蘭一帶的上萬根腐朽枕木與生鏽鐵軌。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複雜的中梅茵蘭與神州地區之政治問題與利權問題,實在不是區區一介商人能夠解決的複雜。理論上來說已開發的南部會比幾乎位於荒蕪凍原的北部要適合進行建設,特別是當時比較開化的國家都已經建築起了自己的鐵道,而且中梅茵蘭的諸國也都採用了漢密斯式的標準軌。這使得威伯斯公爵認為收購沿線既成鐵路,將各國鐵道接通就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建成南橫貫線鐵道---

然而,德列塔尼亞、黑爾貝蘭、波恩等中梅茵蘭國家對於是否該接受王國公爵的投資感到躊躇不前,更甚至是堅持要求佔有五成以上的國營資本股份。同時,對於鐵道線路的選擇,也往往使得投資方的漢密斯與地主方的在地國爭執不休。更甚至有已經談妥了合約之後,像神州朱國這樣無法履行合約,結果令威伯斯公爵率領的鐵路工程隊在西汗國境內遇難的例子---到最後鐵道主權的談判破局,公爵憤而帶領鐵道工程隊前往北方建設新路線,結果卻是十分悲慘的。若包括公爵本人在內,事實上他所帶去的鐵道工程隊兩千餘名工人與技師中,有超過一半在三年的工程時間裡病倒且客死他鄉,但卻只把鐵道成功歐斯提亞築至中間點的普柏士。

這條總長度一萬公里以上的大陸橫貫鐵道,自從威伯斯公爵的挑戰失敗後,很快成為眾人唯恐避之而不及的錢坑。沒有人相信這個宏大計畫可能成真。

但是、神州變天之後,新建的玄國因為第二任皇帝的即位而展開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基於對疆土的強烈控制欲,興武帝向漢密斯大使表示了希望合作共建鐵路的善意,這個想法立刻是與漢密斯王國的政府一拍即合。

究竟是要依玄國案建造北線、還是依原先威伯斯公爵的計畫接通南線?到最後,繼承了威伯斯公爵遺志的下一任威伯斯公爵,伍斯提‧烏邁耶決定記取老爹的教訓,選擇了經費昂貴但是政治利權問題較少的北線計畫。王國首富的鉅額資本帶起了拋磚引玉的效應,神州與王國的資本家們受到激勵於是也爭相投資橫貫鐵道計畫,橫貫北線鐵路於是於903年左右再度開工了。

雖然橫貫北線由於運輸成本和自然環境導致施工難度大,但因為在前任威伯斯公爵的努力下已經蓋好了一半,所以事實上只不過是把剩下的鐵路接通而已。途中沒有居民地權遷移補償的問題,只需一路往西蓋下去的政治單純條件,也使得北線鐵路的施工進度比想像中快---在908年,分別從玄國與漢密斯出發的兩國工程隊在西汗國境內會合,舉行了盛大的北線通車典禮。雖然事實上此後經過了又10年的時間,才將橫貫北線擴建為雙向通車的複線幹道而進入實用運營階段。

在完成了北方橫貫鐵道的工程後,這條鐵路被正式命名為"漢神鐵道"。漢密斯同玄國的關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期,途中鐵道經過的國家也都享受著龐大貨物吞吐貿易量帶來的周轉利益。到此為止,梅茵蘭大陸橫貫鐵路工程的高峰期也就差不多告一段落了。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9月 27日, 22:52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6月 11日, 10:00
文章: 1315
能把普柏士修掉么?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3年 1月 13日, 23:56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關於約根.法拉與"漢密斯國家民族主義黨/漢密斯國民黨"的政治思想

約根.法拉(896-)


漢密斯王國的職業軍人。出身於王都更格尼爾近郊,父祖皆為戰傷殘夷軍人,於六歲時因對軍人遺族子弟的保留名額,保送進入古斯塔夫大帝紀念寄宿學校就讀。此後歷經了約20年的軍事訓練與教育後,以優異的成績成為了王立三軍聯合大學最年輕的講師。此後又歷任駐梅菲斯特帝國大使館駐在武官、榭黎斯王國大使館駐在武官、文騰鐵道駐留軍顧問等職務後,於44歲時(940)成為王立指揮參謀學院的國關戰略所教授。

約莫在這個時期前後,約根.法拉開始對經濟、政治、社會等層面的國家大戰略題材進行了個人的研究,並出版了幾本引起全世界相當關注的論文集;例如<論總體戰>、<論戰鬥力>、<論戰時經濟學>等著作,吸收了古典經濟學與政治學的精華,以唯物論的眼光分析軍事戰略的獨特眼光,使其成為世界知名的戰史、戰略權威學者。由於傑出的理論研究成果,而使約根.法拉於55歲時(951)升任上將缺的指揮參謀學院院長。

也差不多是在約根.法拉升任指參學院院長後,漢密斯王國開始受到了聯邦景氣蕭條的波及影響,陷入了全國規模的經濟衰退之中。由於944年出版的<論戰時經濟學>某一章節中便已經引用了著名的阿卡加社會主義經濟學者萊斯禮.渥邦的<景氣循環論>,正確指出了"生產過剩下的短缺最終將導致經濟危機爆發"、"歷史教訓指出,所有的戰爭背後都隱藏著不可免的經濟動機"、"伴隨著經濟危機之後,是政府為了改善景氣而推動的公共建設、擴軍潮"、"然而這些解決手段也會帶動起國與國之間的不信任感與緊張情勢,最終將導致一場必然的戰爭到來""經濟學家的失敗最終將導致政治家的信用破產與軍人出來以最終手段收拾事態"等預言,而這些預言均準確無誤地命中了950年代日漸升高的緊張國際氣氛。

約根.法拉成功預言了經濟危機到來先兆的成就,獲得了苦於大蕭條困境中的王國與聯邦新聞媒體所注意,一夕間約根.法拉遂成為了報刊雜誌與廣播節目上最常受邀發表看法的當紅名人。

956年,約根.法拉發表了他的新著作<最終戰爭概論>,其中大膽地對當今的世界形勢與未來的發展可能性作出了預言。大致上這本<最終戰爭概論>的主要觀點如下---

1.自從希爾戰爭結束以來,世界列強唯一一致的戰略準則就是打擊並孤立特瑞希瓦爾特,以防止這個巨大的國家佔領整個希菲爾大陸成為世界獨強。
2.基於歷史上的感情,與希望打破遭到經濟孤立封鎖的壓力,特瑞希瓦爾特人會在10~15年內對梅斯特人挑起一場以徹底擊滅對手為目標的絕對戰爭。
3.梅菲斯特帝國將無法抵抗這樣的浪潮,客觀地來看不論他們作出多大的軍事努力最後都將被特瑞希瓦爾特人的浪潮吞沒。
4.在經濟上疲軟的聯邦、受聯邦拖累而同樣處於低潮的王國,將會隔海與完全陌生的特瑞希瓦爾特民族進入長期的敵對狀態。更甚至內部可能會出現極左激進社會主義份子的革命,使局勢更加混亂。
5.令聯邦與王國賴以維生的海上貿易路線將遭到王聯的海軍騷擾與切斷,而最終他們將無法阻止王聯的勢力進入梅茵蘭。
6.在王聯展開他們對梅菲斯特帝國的終極戰爭之第一步時,世界各地其他的次等列強將會藉機挑起對一等列強的下剋上挑戰。例如蒼蘭對玄國,曦國對玄國,普雷斯坦對榭黎斯,阿蒂提亞對聖克勞茲等。
7.全球陷入混戰的此一狀態下,無法確保自身所必須戰略資源的聯邦與王國,以及其他若干更為弱小的次等列強,都將會逐一遭到特瑞希瓦爾特人的蠶食鯨吞。
8.這場戰爭可能會持續數十甚至數百年,戰亂與資源消耗將使得人口遽減,道德與意識形態將會消失,對於戰略資源的爭奪與將敵對民族排除的努力將使這場"絕對戰爭"成為人類最殘酷也最後的終極大戰。

約根.法拉的<最終戰爭概論>轉瞬成為了膾炙人口的世界性暢銷書,除了重新喚起人們在雙王戰爭與貿易戰爭後就已經遺忘的差不多的特瑞希瓦爾特人威脅論之外,
也更挑動了各國政治家與民眾們的神經質與危機感。

"我們該如何行動才能避免此一危機?我們需要誰來指導我們渡過這個最終戰爭的難關?"

在這樣的問號之中,一部份漢密斯政客成功地利用了這樣的危機感,那就是漢密斯國家民族主義黨---或著簡稱王國國民黨的成立。王國國民黨乃是由當時政界的保守派大老,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資產家與地主士紳等政治立場偏右的有力人士所組成,由他們提供資金、並將約根.法拉拱出來作為神主牌,並且依照約根.法拉所訂定的剛領,奉行"漢密斯國家民族主義"政策。

所謂"漢密斯國家民族主義",其主要的政治信念有三:
1.建立以泛漢密斯民族為主體的民族國家
2.收復泛漢密斯民族的既有正統領土範圍
3.為了達成以上兩項目標,應當撇棄個人與政黨之利益,組成舉國一致政府,實施國家至上的政治與戰略指導

換句話說,約根認為必須要在這場最終戰爭中"先下手為強",由漢密斯王國將泛漢密斯民族團結統一起來---在並不很嚴格的定義中,這包括了梅菲斯特帝國、沙諾和聯邦六國、下南方大陸諸殖民地等龐大的範圍,結成一個巨大的同君聯合,以絕對的秩序和物量同特瑞希瓦爾特人進行決戰。擁有高大身材與鏗鏘有力語調的約根.法拉前往各地舉行演說會,很快就贏得了絕大的人氣。

政治家與資本家們對於約根遠大的妄想沒有興趣,但他們關心的是利用這種危機意識吸引選票,以贏得國會多數與執政權。這個目標很快就達成了,於958年的大選中,王國國民黨挾帶著絕對優勢獲得了勝利,由於黨主席的約根.法拉身有軍職不能兼任政務,因此由副黨魁的阿爾明‧岡茲出任總理大臣,代行黨魁職務。

但是很快的,約根.法拉就發現到他不過是個被政治家利用的神主牌。儘管他多次要求獲得執政權的國民黨議員履行"最終戰爭準備"的各項前置作業政策,例如"過剩人口徵兵法"、"總動員法"、"戰時特別戒嚴狀態治安條例"等法案,但是並不打算真正打一場"最終戰爭"的阿爾明‧岡茲以擔心這些政策會招來民眾反感為由,拒絕了約根.法拉的要求,使得這位名義上的黨魁成為了被束之高閣的架空偶像。

約根.法拉於是糾集他在軍校擔任教授期間結識的青壯軍官與將領,並在幾位贊成發動戰爭的政界友人,如阿爾斯特‧烏邁耶‧馮‧威伯斯公爵的支持下,於959年2月21日發動了政變,推翻了岡茲內閣並對國民黨內部進行了整肅,隨即組織了一個以約根.法拉為總理大臣的新內閣,漢密斯王國也就此正式進入了軍政府時代。


關於約根.法拉與"漢密斯國家民族主義黨/漢密斯國民黨"的政治思想

——几点疑惑:

1、法拉一直从事军事教育和战略研究吗?似乎也应出任过队职才是。
如此学究式人物能够在军队中树立威信吗?(没有服过兵役故而对此感到疑惑。)
法拉的威信仅仅是由于其数次针对世界局势预言成功而积累的吗?

2、法拉身为军人为何能从事政治活动并到处演说?王国允许军人这样公开地干政吗?似乎比帝日还要过分了。
更不必说,他将主要精力花在政治活动上,严重脱离本职工作,能得到军部的容许吗?

3、法拉的主张似乎也能得到一些军工巨头的支持。


對三點的解惑:

1.是的,基本上除了出任軍事顧問、駐外武官等武職經驗之外,他一生中大半時間都泡在圖書館與課堂上,是個學者性格多過軍人性格的學究。不過考慮到他所處的時代並沒有什麼大戰爭爆發,王國與聯邦的關係相對地安定,這些條件使得"缺乏實戰經驗"並非法拉所獨享,而是"全王國軍人都差不多"的特質。要比喻的話,漢密斯王國在大戰爆發前夕就像是1914年8月的歐洲---自從864年罐頭戰爭停戰以來,已經有100年的時間未曾經歷過需要動員的大規模戰爭。

在這段時間裡,規模最大的衝突可能也只有派兵敉平克薩爾民族主義者的叛亂,出兵北法蘭妮分離愛斯塔里亞特區,以及對國內的左派工人起事的鎮壓;海上的話就是920年破冰以前,不時與聯邦軍艦、私掠船間爆發的遭遇戰,但這大概是不關陸軍什麼事。在這個和平太久的時代裡,也許擔任駐外武官和駐外軍事顧問已經是能累積起最多實戰經驗的職務了吧?

另一方面,法拉在軍隊中的威信主要是透過作育後進所產生的龐大人脈關係---如同希里芬對於德國一整個世代的將軍產生強烈影響那樣,法拉在擔任指參學院院長期間,幾乎將他任教期間30年一整輩的王國校、將級軍官思想都薰陶成了堅定的最終戰爭論支持者。由於師徒傳承的關係,再加上他積極提拔出身貧寒後進,於是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法拉學派"的軍中強固派系。雖然與其說是軍閥、這更像是歷史學的蘭克學派那樣的德式學閥集團。

2.在王國歷史上軍人從政並不稀奇,而且對於過去文武職不分的中世紀容克貴族來說,出則將入則相這是常態嘛。而近代的不成文法憲政體制,對此加諸的保險絲也就只有"不得同時兼任二實職"的限制,要求軍人從政時辭去自己原有的職務。

不只是軍人,基本上所有的政府職位也都有不得雙兼的限制。例如王國內閣制度中,大臣與尚書等內閣成員是執政黨或執政聯合,從所屬的下院議員(影子內閣)中挑選出來,當這些下院議員出任內閣大臣時,他們就得放棄原有的議員席次---以後他們空掉的席次會再作增補選。這個制度使得執政黨不太敢名目張膽的把所有內閣都從自己的下院議員黨團中挑出來(13位大臣上任就是一口氣少了13席議員),而比較傾向組成聯合政府,讓在野黨也分攤一些議員空席出任內閣。

而上院成員若想要從政參選下院議員時,也必須放棄自己的上院議員頭銜。但一般來說只有過氣的下院議員會因卸任職務,獲贈爵位因此榮升上院;很少會有上院議員向國王退還爵位,回鍋去下院參選從政的。

基本上約根相當尊重這個制度,而且反正他在經濟危機開始後就已經是某種程度的公眾人物了---因此軍部大概會有些抱怨他太大嘴巴的牢騷話,但卻不會拿出什麼辦法來治他。當時所有人都在猜測約根辭去軍職從政參選是遲早的事了,所以軍部也不希望給他們的老教授經歷上多添幾筆不光彩的不名譽除隊履歷。

3.法拉的主張獲得了當時王國首富威伯斯公爵、與上院議長奧維索森公爵的支持。因此可以說約根.法拉政權是王國貴族、王國資本家、王國軍人等鐵三角的政、經、軍勢力結合而成的聯盟。但當王國本土受到戰火波及時,這個聯盟也就出現了分裂與內部矛盾的跡象了。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3年 5月 25日, 01:28 
離線

註冊時間: 2013年 5月 23日, 03:14
文章: 23
王立三軍大學是在王都嗎?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國別史】赤紅的獅子:漢密斯王國
文章發表於 : 2014年 4月 28日, 18:08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漢密斯王國軍的榮譽軍銜體制

由於自古以來,漢密斯王國未曾發生過流血革命,因此王國軍也保存了許多傳統封建時代的軍事遺風,並融入到現有的軍事體制之中。

其中一個富含爭議的制度便是「榮譽軍銜」的存在。

在古代,軍隊做為國王與貴族的私有物,其組織的根幹是由基於封建義務向君主效忠服役的騎士與領民兵所構成,而其指揮官也通常就是平日擔任這種行政單位的治理者來兼任。也就是說,以貴族領主或王族子弟擔任軍隊的統帥,這在古代可說是屢見不鮮的一種軍事常識。

即使稍後在古斯塔夫大王的改革下,透過長期雇用傭兵而建立的常備中央軍取代了舊有的封建軍隊,但因為國王為了爭取國內貴族支持改革,也傾向於讓舊貴族來擔任這種常備軍的指揮官,而舊騎士階級則轉換跑道為職業軍官世家。

因此,就漢密斯王國的軍事史來說,由貴族及王族出任指揮官之職務,可說是其組織文化傳統的歷史慣性。

然而在工業革命以後,近兩個世紀以來的軍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戰術戰略的專業化與科學化程度也水漲船高。若非接受專業的軍事訓練,否則一個外行人事實上不可能僅憑氣勢或教養,就能擔任好指揮官的職務,這個事實在罐頭戰爭期間成為王國軍的致命傷,並導致了參戰貴族軍官高達四成六的傷亡,遠高於一般官兵一成八兩倍以上的驚人耗損率。

事後在王國指參學院的調查報告中,總結了參加過實戰的貴族軍官生還者與其同僚們的口述經驗,總結出以下的幾點問題所在。

1.本業並非軍人的貴族因為不熟悉現代戰爭之技術,因此只能以身先士卒的中世紀方式統率部隊。
2.由於家世地位導致的強烈出世欲,導致貴族軍人傾向於勉強自己遂行超出其職責範圍的任務,並導致失敗與傷亡。
3. 基於身份地位、榮譽感和責任感等考量,貴族軍人通常會拒絕撤退,或著從事被認為不正大光明的策略而使自己陷入絕境。

此一戰訓的總結令王國軍方認知到,讓貴族兼任部隊指揮官的便宜行事作法已經實務上不可行。從此之後,唯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曾在萊基寧法體制下的軍事院校中得到軍官資格的貴族,才有資格在王國軍隊中擔負指揮工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貴族制度在軍事體系中的沒落…由於貫徹了萊基寧體制與軍官職業化的結果,卻造成了基層部隊相當廣大的不滿怨言。

會造成這樣的怨言,其根本的原因在於過往的貴族軍事制度留下來的傳統在這波改革中,也跟著貴族任官的特權一併遭到了撤消之故。

舉例來說,軍隊除了是漢密斯王國的軍隊外,更是國王的軍隊、其指揮貴族的軍隊,也就意味著國王和指揮官在享有官兵效忠的義務奉獻同時,更有分配戰利品與額外犒賞官兵的職責所在。

以奧維索森公爵親衛騎士團改制而成的王國陸軍第三胸甲騎兵團而言,其官兵除了日常薪餉外,由於其作為「大北省」徵兵區組建的部隊,同時以「奧維索森公爵」作為其宗主,因此每逢演習或校閱之後,都會得到公爵頒發的額外恩賞金,或著特別訂做的紀念獎章。倘若遇逢戰事,則戰鬥中繳獲的戰利品也會由國王收購的形式,將戰果轉換成同等的賞賜分配給基層將士,此一權利對義務的交換可說是維繫王國軍紀律與忠誠的傳統原則。

軍隊失去了其宗主也就意謂著額外收入的減少,也是切斷與其過往光榮傳統的連結,當禁衛軍的司令官不再是國王陛下或王太子殿下時,富有傳統的獵兵團司令不再是當初的領主一族血脈之後,其成員的榮譽感與自豪感,乃至於各種額外加給獎勵也會跟著受到影響吧。

為了克服此一問題又避免非職業軍人的貴族領兵造成之弊害,於是隨之誕生的制度便是「榮譽軍銜」。擁有特殊地位的王族與貴族,不論其有無接受過軍事教育訓練,只要他還保有爵位或地位的前提下,就會自動成為某軍事單位的榮譽指揮官並自動獲得與該指揮職相稱的榮譽軍階。

舉例來說,漢密斯王太子從出生之際便享有禁衛軍第二步兵團上校團長、海軍一艘戰艦的上校艦長這兩份榮譽職務。一般來說王太子按照王室傳統都會接受正規的軍官訓練並授正式軍銜,但正式軍銜與榮譽軍銜是分開的,並不影響或提前他的正常升遷。

持有榮譽軍銜與榮譽指揮官頭銜的王公貴族,其主要的職責僅在該單位演習、校閱、出征、凱旋;軍艦之下水、命名、成軍、出航等各種儀典上出席主持,以及適當地給予恩賞等象徵性統率的工作,榮譽指揮官並不需要親上前線帶隊作戰。正式的部隊指揮會委由一位與榮譽指揮官同級的「全權副官」代理,事實上也就是這支部隊真正在戰場上的統率者。

榮譽軍銜制度暫時的化解了傳統與革新造成的僵局,消解官兵的疑慮與不滿;但隨著時光流逝,官兵們對於傳統封建權威的崇拜意識逐步削弱,同時來自於貴族與王家的額外恩賞也減少到僅有象徵性意義的程度,更甚至是由還在牙牙學語的嬰孩、幼童乃至於失智老人擔任榮譽司令官等極端諷刺的場面,此一榮譽軍銜體制是否還有存續的必要,其存在是否為耗費公帑的鋪張浪費,也就成為了漢密斯國內外各方學者、有識之士爭論不休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4 篇文章 ]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6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搜尋:
前往 :  
cron
Powered by phpBB © 2000, 2002, 2005, 2007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