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20日, 23:35 文章: 683 來自: 帶刀浪人
|
先行暫存部份,開放諸城邦給各位追加設定
====================亂來的分隔線======================== 國 花:無 國 歌:無 首 都:無 國家格言:團結一致 國家代表色:無
國際地位:附庸國
【領土範圍】
【簡史】 數千年前,格里琛的古代史是由殺戮與征服所編織而成,在過去這個地區(廣義而言,格里琛的範圍也包含了現在將國領土的許多部份以及部份阿蒂提亞東南部)共有數百個部落與城邦,這些勢力互相攻伐,在經過長久的混沌之後,格里琛只剩下幾個強大的城邦得以續存,他們分別是:
努皮迪拉(位於南大陸的沿海城市,多次與阿蒂提亞交手,騎兵部隊相當強大) 史巴克圖(軍事城邦,以尚武著稱,軍隊被譽為是格里琛最強) 米奈娃(重視文化發展,善於戰略與外交的城邦) 費比歐(重視宗教以及神廟的城邦) 馬諾斯(海軍較為強大的海島城邦) 瓦爾瓦羅酋長國(富裕、重視奴隸制度的城邦,戰爭時部隊總是以奴隸兵為主力) 羅多克共和國(重視商業的明鏡沿海城邦,首都的經濟發展非常高)
這些城邦國家因為擁有各自的獨特文化,因此互相結盟、交戰,使格里琛地區迎來了長久的戰亂。約紀元前600到700年,史巴克圖領袖史勘科林斯在菲尼平原會戰上擊敗米奈娃與努皮迪拉聯軍,後,統一了整個格里琛地區,並抵禦了阿蒂提亞的入侵,建立了大格里琛王國。在史勘科林斯家族治下,大格里琛王國享有了近200年的和平,而且透過征服以及貿易,文化與經濟得以重新高度發展,令其成為一個富裕的國家,但在史勘科林斯家族覆亡、史巴克圖為了王位繼承權而爆發政爭後,大格里琛王國的根基開始鬆動,不服史巴克圖的城邦相繼反叛,格里琛再次回到內戰紛亂的時代。
世界曆約200年,格里琛北方的遊牧民族浦貝爾人開始崛起,被人稱為火焰之鞭(將國人稱統一者)的浦貝爾將王杜巴克一世憑著強大的軍勢入侵格里琛,輕而易舉的擊敗了奴隸兵組成的瓦爾瓦羅,並將瓦爾瓦羅徹底劫掠納入其控制之下。瓦爾瓦羅的滅亡激起了格里琛諸邦的危機意識,各邦停下紛爭,共同組成了城邦評議會來對抗將國的入侵,這個城邦評議會就是日後格里琛邦國的原型基礎。
雖然抵禦將國是各城邦的共識,但在誰出任主帥、出兵多少、以如何的方式抵抗以及在哪戰鬥等等,評議會產生了歧見,最終評議會選出了米奈娃平民出身、高傲的軍事強人弗拉米尼斯來擔任主帥,弗拉米尼斯帶領各城邦聯軍共約十萬人,幾乎是格里琛全數精兵出戰。雖然弗拉米尼斯是個軍事強人,但他光是要協調城邦聯軍不分裂就已經分身乏術,導致他變得過於小心謹慎,失去了戰略上的主動權。而杜巴克一世卻充分利用了城邦聯軍的這項弱點,設伏於諾特拉美多湖的行軍路徑上。
弗拉米尼斯的十萬大軍沿著道路前進,隊列拉長至數公里,受到了將王兩萬精銳的突擊,雖然弗拉米尼斯奮力應戰,但諾特拉美多湖會戰卻是一場一面倒的屠殺,總計有七萬多名格里琛聯軍戰死或被戰線推入湖中溺死,兩萬五千名士兵成為俘虜淪為將國的奴隸,弗拉米尼斯戰鬥中被殺,首級被懸插在將國的戰旗上,只有不到一千名格里琛士兵得以逃脫戰場倖免。
諾特拉美多湖會戰後,格里琛徹底崩潰,羅多克率先倒戈至將國,其他城邦不是被征服就是跟著投降,最後只剩下史巴克圖以及米奈娃還在頑抗。但這兩個傳統城邦卻在阿斯塔魯會戰跟巴提卡森林會戰被將國徹底打敗,最終臣服於將國之下。
將國的統治持續了兩百多年,平心而論,將國統治帶來了比起內戰更多的穩定,但大大小小反抗將國的叛亂也不曾消失。在世界曆四世紀末五世紀初,希菲爾人為了明鏡內海的貿易權組成了十字軍,與將國展開交戰,這些十字軍入侵格里琛,拉攏那些不滿將國的格里琛人,建立了十字軍國家,並扶植城邦做為衛星國,引進了封建制度以及希菲爾文化,但因為宗教信仰的差異,希菲爾人與格里琛人始終無法互相認同,這些衛星城邦或十字軍國家,最終都在六世紀被捲土重來的將國所消滅,格里琛的各個城邦再次成為將國的附庸地。
直至九世紀,格里琛人都在不斷反抗將國的統治,爭取獨立,但最後都遭受到了失敗以及將國殘酷的報復,長年的戰亂也讓格里琛的發展停滯不前,過去輝煌的文明早已成了過眼雲煙,變成一個極為落後的地區。久經戰亂後,部份格里琛城邦也開始選擇與將國進行合作,獲得利益與特權,漸漸的形成將國與城邦之間的互利共生局面,而隨著將國的現代化,這些邦國也同樣分享到現代化的果實,但大多數的格里琛人直到960年代,仍繼續選擇仇恨,誓言脫離將國的統治。
【國體政治】 國家領袖與政治體制: 並無實際上的國家領袖,格里琛是一個城邦聯合體,所有城邦議事都由一個百人評議會(或稱城邦評議會)來決定,評議會會長由各城邦選舉而出,實際上並無實權。
_________________
Kurfürst von Sie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