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勢主義-Offensivism

攻勢主義社團專屬論壇
現在的時間是 2024年 3月 28日, 17:20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8 篇文章 ] 
發表人 內容
 文章主題 : 【国别史】王联的后花园——爱尔松尼亚王国
文章發表於 : 2013年 12月 22日, 14:05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6月 11日, 10:00
文章: 1315
爱尔松尼亚王国(Королевство Эрсония/Regnum Ersonia/Königreich Alsonnia)

圖檔

国花:绿萼白梅(Prunus mume Sieb.)
首都:圣列杜尔卡格勒(S. Ryadorkagrad, С. Рядоркаград)
国家格言:众志成城
国家代表色:辣椒红
国际地位:特瑞希瓦尔特王立联合的附庸国
人  口:960万(960年)

【简史】

1、古代史
爱尔松尼亚人是特瑞希瓦尔特人的兄弟民族之一,他们在4世纪前后南下到今日的爱尔松尼亚地区并放弃游牧转而定居下来,融合了留在当地的萨瓦希姆人部落后,受到逐步建立起一些封建公国,其中最强大的乃是艾尔希公国(Ersy)。该民族也因此而得名。
王联成立后,爱尔松尼亚首当其冲。496年,艾尔希公雅罗斯拉夫五世率三万余众在斯坦米尔河(Stanmir)与王联大军展开激战。结果包括数位公王在内的爱尔松尼亚诸侯军全军覆灭,但王联军也损失惨重。此后王联方面与以艾尔希为首的诸侯讲和,以爱尔松尼亚诸侯纳贡称臣为条件允许他们保持了事实上的独立。498年,艾尔希新公维亚切斯拉夫二世受封为爱尔松尼亚国王,爱尔松尼亚就此加入了王联。

2、议会王国
加入王联阵营后爱尔松尼亚获得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并凭借其五路通衢的地位而迅速致富。这个时期爱尔松尼亚的农奴制开始解体,豪农阶层崛起并获得了士族的地位。然而好景不长,富庶小康的生活引来了札兰人的窥伺。525年,札兰军入侵了爱尔松尼亚平原,并在532年洗劫了艾尔希城。虽然凭借宗主国王联的援军打败了札兰人,但这次“大洪水”本身对爱尔松尼亚却产生了长远的影响——由于艾尔希被摧毁,加上国王阵亡,爱尔松尼亚诸侯迅速开始为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斗。在战争中,士族的地位受到了巩固,而王权却从此一蹶不振了。
随着法蕾时代的到来,爱尔松尼亚的内战终于告一段落。贵族们受到西方大国的影响,在599年根据斯维蒙王室出身的新王“圣人”列杜尔卡颁布的《爱尔松尼亚万世根本法》建立了议会共和制王国,杜马(Dyma,爱尔松尼亚的议会)掌握了国家大权——诸侯、教士(占总人口的5%)和士族们(占总人口的20%)一人一票,选举国王、大元帅(=宰相)、盖特曼等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这一时期爱尔松尼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日趋发达,由“圣王”列杜尔卡规划的新都城圣列杜尔卡格勒在621年完工,诸如本国乃至整个中希菲尔第一所大学——佩里佑夫学院(академия Перёв,始建于623年)之类的高级学术机构也开始出现。凭借圣列杜尔卡格勒东方乌耶尔山脉中的斯缅亚谢(Zmeyasheey,蛇頸)隘口,爱尔松尼亚与以央国为首的东方诸国建立了贸易往来,积累起了庞大的财富——然而这些财富大部分都被在垄断了主要贸易路线、坐地起价的大土豪(Magnate)控制在了手中,这些人的地位随之日益上升。
7—8世纪间,爱尔松尼亚也参加了大南方战争和斯维蒙王位继承战,但并没有从中获取太大的好处。

3、青年党VS土豪
转眼时光飞逝,世界因工业革命而日新月异,爱尔松尼亚却在此大潮中逐渐落伍。随着海运的崛起,爱尔松尼亚的陆路贸易日益颓废。另一方面由于粮价的上升,大土豪们却开始大肆圈地、占矿搞起了再农奴化。在这一过程中,土豪与士族、市民(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希尔战争爆发后,爱尔松尼亚也出兵参战。接触到外界先进思想的一部分士族军官在回乡后也决心推动改革,这部分“青年爱尔松尼亚党人”遂在840年的杜马上跟土豪们摊牌,要求废除《万世根本法》并制定新的宪法。新宪法被土豪否决后,青年党人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发动新军和市民包围会场,杀死若干大土豪并宣布通过《840年宪法》。
但是青年党人并没有什么根基,他们的靠山斯维蒙也因为跟浦贝尔开战而无暇东顾。土豪们勾结王联势力反扑,很快镇压了这次革命。可是土豪们也因此引狼入室,招来了王联的干涉势力。此后王联的政治、经济、文化势力大规模侵入爱尔松尼亚,王联的御用商人也凭借驻留军的威势获取了各种特权,这些又引起了土豪们的不满。864年土豪们选举了一位帝国贵族,试图依靠梅菲斯特势力来驱逐王联的影响,结果在866年引来王联的入侵。由于帝国当时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不愿与王联发生正面冲突,结果土豪联军迅速被王联平定了。王联在迫使爱尔松尼亚割地赔款后,又在867年册封万王的御弟巴维尔大公为爱尔松尼亚国王,是为巴维尔一世。之后土豪们又发动了几次起义,但都迅速被志在通过爱尔松尼亚打开干涉南希菲尔大门的王联占领军平定。

4、王联的半殖民地
巴维尔一世上台后,面对着爱尔松尼亚民族主义势力的庞大压力,施展了软硬兼施的手段。他一方面剥夺参加起义的土豪与士族们的财产,将他们转封或出售给跟随自己南来的王联贵族、商人;一方面又在880年颁布《自由宪章》,以安抚城市市民,并采取措施实行有限的土地改革。在他于904年去世时,爱尔松尼亚的情势业已稳定了下来。
901年,王联修建了纵贯南希菲尔的大铁路,圣列杜尔卡格勒在20年内迅速成为希菲尔陆路交通枢纽之一,爱尔松尼亚的贸易中心地位很快得到了恢复甚至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工业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圣列杜尔卡格勒为中心,艾尔希的纺织业、乌耶尔的矿业以及教堂城的机械制造工业等均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至930年代工业产值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
然而,爱尔松尼亚的经济却完全控制在王联之手。除了主要产业为王联资本控制、产业链配套王联、战略物资依赖王联供应等寻常手段之外,王联还通过“易货记账贸易”来对爱尔松尼亚进行控制和盘剥。
所谓“易货记账贸易”,是王联对伞下附庸国的一种“特别优惠贸易措施”。也就是说,贸易双方签订长期易货合同,并在两国政府指定的银行开设账户,到期结算或结转入下期。这种贸易的好处是节约硬通货,但反过来也使王联诸附庸国更加缺乏与王联圈以外国家贸易时所必须的硬通货,从而陷入“不得不依照王联指定的价格与王联进行交易”的窘境。
虽然如此,比起在这种贸易中受到损失惨重的萨瓦希米亚,爱尔松尼亚总体上还是所得略大于所失。这主要是由于王联出于保证爱尔松尼亚这个重要交通枢纽政治稳定的考虑,廉价提供不少资源的缘故。在此基础上,爱尔松尼亚经济得到了发展。但这种发展本身也引起了其他问题,旧土豪层转身的民族资产阶级始终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对王联抱有激烈的对抗情绪。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士族在经济发展中沦落为无产者,也使爱尔松尼亚的无产阶级拥有了某种好斗、反权威的传统。不过,大部分市民和农民对王联比较亲近,抱有一定程度上的同胞意识。

5、现状
925年王联在双王战争失败后,爱尔松尼亚的社会矛盾也有所激化。925—926年出现了大规模的罢工,在民族主义情绪浓厚的艾尔希发生了五月暴动并建立了工人阶级控制的公社政权。不过,这个运动在928年《普选法》颁布后有所缓解。王国政府推动的农奴制改革虽然进展缓慢,但总算也是在缓慢推进中,到950年代爱尔松尼亚已算是整个王联圈中城市化率最高(约50%)、识字率最高(约90%)和最开放的国家。
934—940年邻国萨瓦希米亚发生动乱,大量难民涌入,给爱尔松尼亚社会带来不小冲击。特别是936年的“风月暴动”,当时有上百万的萨瓦希姆人越过边境涌入爱尔松尼亚,事后也有至少30万人长期留居。这些萨瓦希姆人未能向王联或斯维蒙移民那样融入爱尔松尼亚社会,反而却在爱尔松尼亚下层社会中长期抱团取暖。在某些体力劳动者岗位上,萨瓦希姆人挤掉了爱尔松尼亚人的饭碗;在黑社会方面,萨瓦希姆人的势力也急剧地扩张了。这样,在与王联人的民族矛盾之外,又出现了爱尔松尼亚人与萨瓦希姆人的民族矛盾。
爱尔松尼亚的社会主义者也因此发生了分裂,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社会党(即“新党”)和坚持国际主义立场的爱尔松尼亚王国社会民主工党(即“老党”)在944年分裂。在萨瓦希姆人中间,无政府主义思想流行。尽管如此,由于爱尔松尼亚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太大冲击,整个社会还是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只是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使爱尔松尼亚更加依赖王联圈内部的经济循环。数据显示,与危机前相比,对王联圈国家的出口占比从70%上升到了90%,进口占比也从50%上升到了80%,至此爱尔松尼亚已很难被看成独立的经济体。

【国体政治】
国家领袖:国王巴维尔二世(967年驾崩)——女王叶卡捷琳娜(967年继位)
政府首脑:大臣会议主席
现任大臣会议主席(967年时点)——弗拉基米尔.安德列耶维奇.克列斯廷斯基公爵——国王的妹夫
政治体制:二元君主制
政府(大臣会议)成员由国王提名,议会(杜马)批准。
政府对国王负责,议会无法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但可以弹劾个别阁僚。
议会享有立法权,但法律必须得到国王批准才能生效(=国王可以否决议会的立法)。
国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战时是最高国防会议的主席。

【人口分布】
爱尔松尼亚人68%/斯维曼尼亚5%/莱霍斯奇人4%/札兰人7%/萨瓦希姆人7%/王联人5%/央人1%/其他3%

【宗教】
双十字正教

【货币】
1爱尔松尼亚斯托=100爱尔松尼亚布图

【进出口】
出口大宗:纺织品、金属(多为矿石)、煤炭、电力
进口大宗:工业机械、化肥、石油、军火(自王联),羊毛(自萨瓦希米亚和札兰),肉类、乳制品(自萨瓦希米亚)

【外交现状】
爱尔松尼亚基本上无所谓外交,因为它只是王联的应声虫。
与周边国家大多友好。

【国力评比】
工業★★☆☆☆
轻工业有一定基础,重工业方面比较落后。
冶金★☆☆☆☆
主要负责对王联提供粗加工的矿石。
化学☆☆☆☆☆
有一定规模的日用化学品工业(近期因环境保护受到一定限制),但无化肥工业。
物理★☆☆☆☆
佩里佑夫学院是王联圈物理研究的学术中心之一。
航空☆☆☆☆☆
爱尔松尼亚的飞机全部引进自王联。
造船★☆☆☆☆
爱尔松尼亚的造船工业主要以内河船舶为主,有一定实力。
车辆★★☆☆☆
爱尔松尼亚有几座汽车组装厂,但也仅限于此了。此外爱尔松尼亚还能生产拖拉机。
军火★★☆☆☆
爱尔松尼亚的重武器基本都是从王联乃至斯维蒙、萨瓦希米亚进口。
民生★★☆☆☆
940年代推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国民生活水平在王联圈也算是比较好的。

【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域】
爱尔松尼亚的中西部是斯坦米尔河(река Станмила)中下游平原,间有丘陵,农业发达。目前经营模式较为集约化,机械化水平较高,劳动生产率也比较好,目前粮食自给有余(不过这是建立在政府粮食补贴、王联廉价化肥和石油上的)。过去兴盛一时的牧业因无法与萨瓦希米亚等邻国竞争以及沼泽地被排干为耕地等因素,目前已经衰弱了。
以首都圣列杜尔卡格勒為核心,有一纵一横两条国际铁路干线以及复杂的离心+环线铁路网。圣列杜尔卡格勒亦是中希菲尔的一大交通枢纽。
行政区划方面,一级行政区划称省(Okrug),二级称县(Raion),其中一级政区有:
1.圣列杜尔卡格勒(都市省)
2.东部省—斯缅亚谢斯克Zmeyashesk
3.北部省—教堂城Tserkov
4.中央省—艾尔希Ersy
5.西部省—維利索科Veliksokol
6.南部省—卡彼察斯克Kapitsask

【人物】
七姊妹/七宗罪:
巴维尔二世的七位公主,她们分别是:奥尔加(939—)、玛丽娅(942—)、叶卡捷琳娜(944—)、塔季扬娜(944—)、安娜斯塔希娅(949—)、达莉娅(952—)和叶甫根尼娅(954—)。
从小生长在深宫的七位公主因巴维尔国王的宠爱而性格乖戾,在外界甚至被称为“七宗罪”,令人颇为怀疑她们是否能继承父亲的王位。

伊万.彼得洛维奇.帕拉霍维奇(919—):
巴维尔二世幼年的玩伴,伯爵、骑兵中将、王军参谋总长,克里斯廷斯基公爵的心腹,叶卡捷琳娜公主的后见人。

德米特利.提奥多罗维奇.罗欣(942—):
士族出身的王军步兵大尉,叶卡捷琳娜的裙下之臣。

约茜芙娜.卡特钦斯基(924—)和瓦莲金娜.彼得罗夫斯基(926—):
艾尔希士族女子高等学校的前后辈(分别毕业于940年和942年),“新党”和“老党”各自的领袖人物。

格里高利.格利波维奇.捷列金(944—):
工程师,因为在大学里参加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清谈俱乐部而被怀疑具有危险思想,征兵到了前线。

马格子.马三成(941—):
札兰裔,札兰铁路(斯维蒙—央国铁路)上的火车司机。

西蒙.聂斯脱利维奇.马特诺维利(936—):
马车夫的儿子,萨瓦希米亚无政府主义者领袖,“黑色大军”的首领。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国别史】王联的后花园——爱尔松尼亚王国
文章發表於 : 2014年 9月 4日, 21:14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6月 11日, 10:00
文章: 1315
【七宗罪】
国王巴维尔二世的七位女儿,理论上她们全都是巴维尔二世与王联豪门出身的斯维特兰娜王后(920—955)所生。不过有传言说,其中几位王女实际上是巴维尔二世被合法化的私生女。在967年巴维尔二世驾崩前,她们都已获封辅国公主或镇国公主。

奥尔加(939—967)
爱尔松尼亚国王巴维尔二世的长女,绰号“色欲”。
奥尔加在年轻时与平民出身的大学生瓦西里.格利波维奇.捷列金相恋,并欲放弃继承权私奔。然而作为戴冠王女,这个计划当然不能被巴维尔二世国王所接受,并且很轻易地就被破坏了。瓦.格.捷列金在国王的威逼利诱下放弃了爱情,从而在爱尔松尼亚驻联邦大使馆获得了一个清要职位,后来更加入了联邦国籍。
此后戴冠王女奥尔加沉溺于肉体上的快乐,她的情人遍布国中,从王公到马车夫什么人都有。这些宫闱丑闻很快在有心人的泄露和各方反王政人士的传播下变得举国皆知,对王室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在967年的政变中死于乱军。
他的丈夫是王联的加尔马诺夫公爵(937—),两人没有子女。后来,加尔马诺夫公爵流亡帝国,并成为爱尔松尼亚流亡贵族中某一派拥戴的对象,与安娜丝塔熙雅的丈夫克列斯廷斯基公爵对峙。

玛丽娅(942—969)
爱尔松尼亚国王巴维尔二世的次女,绰号“暴食”。
玛丽娅与她的姊妹们不同,很小就接受了联邦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崇尚个人自由的她,以享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
由于不需要负担继承王位的重责,玛丽娅过着十分轻松的生活。在流行方面,她是爱尔松尼亚时尚圈的风向标。在艺术方面,精通王联古典音乐又推崇联邦现代音乐的她,身边不乏各种艺术家环绕;无论是宫廷派还是所谓革新派,知识分子大都希望能在她的沙龙中取得一席之地。在打猎和美食圈内,她也可算是爱尔松尼亚贵妇中的第一人。
然而,她奢侈的享受与广大平民(尤其是在战时)的艰难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遭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批评。可以说,她是市民眼中“不体恤民情的贵族”代表人物也不为过。
967年的政变后被软禁,成为正统派贵族拥戴的目标。事败后,被女王叶卡捷琳娜用有毒的大餐赐死在贬所。她跟丈夫罗斯托夫伯爵之间的一子一女也都在一个月内相继神秘“夭折”了,而罗斯托夫伯爵本身则在此之前就已被叶卡捷琳娜女王处死。

叶卡捷琳娜(944—970)
爱尔松尼亚国王巴维尔二世的三女,绰号“贪婪”。
与孪生妹妹塔季杨娜不同,叶卡捷琳娜是一个身材娇小而野心勃勃的少女。除了读书之外,她的全部嗜好就是掌握更多的权力和金钱。在姐姐们沉溺于“精神”和物质享受的同时,叶卡捷琳娜已经悄悄掌握了一支小规模的青年将校团,并取得了一部分认为奥尔加与玛丽娅都不足以继承王位的老臣(以参谋总长巴拉霍维奇为首)拥戴。
967年在父亲病重之际发动了宫廷政变,杀死、囚禁了两位姐姐之后夺取了王位。由于受到军队的拥戴,身陷战争之中的王联也只得被迫承认了叶卡捷琳娜的王位。
成为女王之后,叶卡捷琳娜一方面依赖军队保护自己,从而穷兵黩武,追随王联参与世界大战;一方面加紧搜刮民财,甚至亲自兴办各种所谓“金融”和“实业”来与民争利,这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大反感,为王政在970年革命中的轻易垮台埋下伏笔。
970年革命胜利后,叶卡捷琳娜受到革命政权的审判。由于初掌政权的社会主义者在宪法里幼稚地废除了死刑,她只是被判处无期徒刑。之后虽然爆发了保王党之乱,但由于正统派贵族控制的王军不承认叶卡捷琳娜的王位而是拥立巴维尔二世的五女安娜丝塔熙雅,因此革命政权也就把她给遗忘在了监狱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本来逃过一劫的叶卡捷琳娜前女王却因此感到复辟无望,丧失权柄和财富的人生毫无趣味,因而在狱中自缢身亡。
他的丈夫阿列克谢.佩拉托夫伯爵(943—)带着两人的女儿流亡帝国,但身无分文,也得不到爱尔松尼亚贵族的资助,因此生活困顿,最后沦为体力劳动者,连女儿得病也无钱医治只能看着她由于得不到抗生素治疗而死去。982年,阿列克谢.佩拉托夫加入了革命国际麾下的政党,因此在流亡者中产生震动。985年他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而被帝国驱逐出境,返回了革命委员会统治下的爱尔松尼亚。

塔季扬娜(944—971)
爱尔松尼亚国王巴维尔二世的四女,绰号“懒惰”。
与孪生姐姐、精力旺盛的叶卡捷琳娜刚好相反,塔季扬娜生性懒惰,最喜欢的事情只有睡觉而已,因此也无人认为她能对王权构成什么影响。
970年革命爆发后,塔季扬娜本有跟妹妹安娜丝塔熙雅一起逃出京城,但她却懒得行动。之后本应拥立她的正统派贵族也刻意选择将她遗忘。革命政权虽一时将她预防性拘留,但因970—971年的大饥荒造成的粮食紧张,很快将其疏散到远郊一林场劳动改造。在那里,她因为无一技之长而贫病交加,最终在971年初的大饥荒中饿死。
塔季扬娜的丈夫德米特里.罗欣中校(942—)在内战中先是参加了保王军,之后又在971年倒戈到了革命军。他们之间没有子女。

安娜丝塔熙雅(949—973)
爱尔松尼亚国王巴维尔二世的五女,绰号“愤怒”。
安娜丝塔熙雅是个性要强的少女,从童年开始就修习武艺,被称为“骑士王女”。10岁(959年)时,她前往寄宿制军校学习,从而成为姐妹中唯一离开宫廷者。之后还前往王联留学,于967年以中尉军衔返回王军任职。
王姐叶卡捷琳娜于967年发动的宫廷政变刚爆发时,安娜丝塔茜娅持某种偏向支持的暧昧态度。但当她得知大姐奥尔加的死状后,便转向反对,之后更被叶卡捷琳娜所软禁。直到968年双方以安娜丝塔茜娅自愿前往前线为条件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和解,随后安娜丝塔熙雅上尉开赴前线,先后担任了巴拉霍维奇上将的副官,马谢罗夫中将的副官、联络参谋,掷弹兵营附官、代理营长等职务,参加了对帝国的侵攻。
然而,968年叶卡捷琳娜杀死二姐玛丽娅后,安娜丝塔熙雅再度与女王决裂,逐渐成为正统派贵族所拥立的对立女王。结果,她于969年在第三掷弹兵师大尉作战参谋的任上被召回,再度受到软禁。
970年革命爆发后,乘乱从京师逃脱,返回旧部第三掷弹兵师,成功控制了师部和几个营的掷弹兵部队起兵对抗革命政权,并招引王党派军官和正统派贵族私兵组成了保王军。在干涉军支持下,攻克东部多座城市后,她更于970年10月召集所谓“非常杜马”,宣布废黜王姊叶卡捷琳娜,而自封为女王。由于宣称不会剥夺革命后自耕农从贵族手中获取的土地,保王军一度受到了反对革命政权农村政策的自耕农支持,但很快他们就自食其言,并开始纵兵抢掠以收集军需,从而引发农民无政府主义者的暴动。再加上推行大爱尔松尼亚主义,保王军遭到了少数民族武装特别是萨瓦希姆人的殊死抵抗,而安娜丝塔熙雅的保王军则以屠杀作为回应。
971年保王军的军势达到了顶峰,与外国干涉军和从萨瓦西米亚北上的银魔女大军会合后,王党包围了圣列杜尔卡格勒。但是革命军方面镇压了内部的叛乱,并动员恐惧保王军报复性屠杀的民众展开了长达十个月的顽强笼城作战,这就是“圣列杜尔卡之围”。随着银魔女大军被南下的革命军主力粉碎,围城的保王军也随之败走,一路溃退到扎波罗格半岛才收住阵脚,惟昔日号称三十万的保王军此时已只剩下二万多人,勉强编为三个掷弹兵师和一个骁骑兵师使用,但仍号称“集团军”。之后,爱尔松尼亚保王军参加了972年的“策列铁里行动”(反攻萨瓦西米亚本土)和被称为最后一役的扎波罗格保卫战,均以惨败作收。
972年底,革命军攻占扎波罗格半岛,将反革命部队驱逐出境。此后,革命军对被其俘获的各路反革命部队官兵进行了大规模镇压,史称“扎波罗格大肃反”(被杀者3—10万人)。企图化妆流亡的安娜丝塔熙雅也遭到亲信的出卖,被押解回爱尔松尼亚后遭到处刑。
安娜丝塔熙雅的丈夫是保王军的重要组织者之一、大贵族鲍里斯.克列斯廷斯基(942—,同时也是安娜丝塔熙雅本人的姑表哥)。克里斯汀斯基中校是才能平庸的指挥官,更是一个腐败无能的组织者。虽然内战之初,他给安娜丝塔熙雅拉来了大量贵族私兵(这也是两人政略结婚的原因)可谓对保王军崛起功不可没,然而之后他的表现就完全是一个猪队友。扎波罗格战役失败后,他流亡帝国,自居爱尔松尼亚的当然国王,但遭到很多流亡者的反对,因此与后者拥立的加尔马诺夫公爵对立。这对夫妇之间没有孩子。

达莉娅(952—971)
爱尔松尼亚国王巴维尔二世的六女,绰号“妒忌”。
达利娅从小受到父辈的溺爱,因此生性善妒。966年,她因为妒忌女仆拉萨莉的手工,竟然找借口将其活活打死。社会主义者控制的报纸将其揭发后,此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对王室的声誉可谓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967年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后,她对王姐的权势产生嫉妒。当969年叶卡捷琳娜的政权开始出现明显不稳迹象后,她遂利用自己在红十字会的名誉职务聚集小集团阴谋发动宫廷政变自己做女王。当然这种过家家式的阴谋很快就被女王所破坏,她也因此受到软禁。
970年革命爆发后,达莉娅跟随五姐安娜丝塔熙雅乘乱逃出京城,共同组织了所谓的保王军。971年初保王军逼近京城时,她自告奋勇潜入圣列杜尔卡,作为“女王最高代表”来指导地下反革命组织发起暴动,以与城外的保王军里应外合。然而,达莉娅却有自己的小算盘,她认为如果自己领导暴动队伍夺取京城,就可以抢在王姐之前加冕,从而在外国干涉军支持下登上女王的宝座。因此,在反革命联军刚刚合围圣列杜尔卡,还来不及发动攻城作战策应城内暴动之际,达莉娅就下令城内暴动组织在5月21日群起暴动。起初暴动获得很大成功,杀死了革命委员会主席、肃反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等众多要员,夺取了王宫、大教堂、广播电台等众多要害设施。但是,革命军方面由于交通委员马三成守住了火车站、军事委员会政治总局局长萝珊.博什成功联合了无政府派的黑色大军,因此得以调动新城区工人民兵和外围撤退下来的革命军正规部队入城,并使用重武器轰击反革命诸派的暴动部队,从而在3天之内成功镇压了暴动。闻讯还来不及发动攻势的保王军只好在城外跌足长叹自己错失良机。
暴动失败后,达莉娅被捕。起初革命政权试图把她当作人质跟保王军讨价还价,但最后还是决定将其和主要暴动分子一起公开绞死在王宫前广场上示众。

叶芙根妮雅(954—)
爱尔松尼亚国王巴维尔二世的七女,绰号“傲慢”。
叶芙根妮雅作为巴维尔二世的幼女,倒是不像姐姐达莉娅那样骄纵,而是因其傲慢无礼而得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傲慢反而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帝王仪态”,因此叶芙根妮雅也受到某些贵族的拥戴和追捧。
967年政变后,叶芙根妮雅一度被叶卡捷琳娜所软禁。968年,在昔日拥戴的贵族遭到清洗后,她被释放,继续在王宫里闲居。
970年革命时,叶芙根妮雅没能逃出京城,因此跟四姐塔季扬娜一样失去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和追随者。五姐安娜丝塔熙雅起兵后,她也被革命政权方面预防性拘留,然后又跟四姐一起被放逐到林场劳改。四姐在971年初饿死后,她勉强自食其力,靠给伐木工和劳改人员浆洗衣服为生。期间革命政权虽然在五二一暴动后下令林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处决叶芙根妮雅,但因为林场地处偏僻和圣列杜尔卡被围困,此命令无法送达。同年冬林场在大饥荒和山贼袭击下解体,叶芙根妮雅随众人一起流浪。她没有去投奔姐姐领导的保王军,而是在民间隐姓埋名,一路或乞讨或打零工,目睹了各方势力的兴衰。
972年夏革命军重新控制爱尔松尼亚后,叶芙根妮雅在中央省当上了一名土地测量员,主要工作是跟着土改工作队下乡丈量农民新分得的土地,此间经历了革命军与新党中执委派领导的人民起义军、无政府派领导的黑色大军等反革命委员会势力之间的较量(972—974年,又被称为“第二次内战”)。之后,她又以尤莉雅.费奥多娃的假名先后当上了厨娘、杂役和簿记员。
974年叶芙根妮雅向当局自首并登记了身份,此后在艾尔希郊区过着乡村教师的生活。她是巴维尔二世唯一一个活到内战后的女儿。


最後由 vanmor 於 2014年 9月 11日, 22:11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国别史】王联的后花园——爱尔松尼亚王国
文章發表於 : 2014年 9月 6日, 09:31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6月 11日, 10:00
文章: 1315
【贵族】
爱尔松尼亚的贵族包括三种:
王族——王室成员,在爱尔松尼亚是“第一贵族”的身份。
古代贵族——根据《万世根本法》而得以确立贵族身份的人。除了众多普通士族外,他们依然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和封建特权。
近代贵族——爱尔松尼亚被纳入王联圈后新获册封贵族身份的人,多为特瓦人或特瓦化的爱尔松尼亚士族乃至平民。他们虽然没有太多封建特权,却在中央政府中拥有相当大的发言力,往往可以左右朝政。

王族:
国王(Karol)
国家的君主和统治者。此头衔来源于梅斯特帝国的卡尔大帝。
辅国公(Despot/Despot Knyaz)
也可以翻译为戴冠王子/王女,是国王的继承人。967年目前的辅国公是奥尔加.巴甫洛维奇王女。
镇国公(Hospoda)
也可以翻译为王子/王女,是一般的王室贵族头衔。这头衔本是爱尔松尼亚早期国王使用的头衔之一,后让给国王的子女使用。967年目前的镇国公有11家。

古代贵族:
公爵(Knyaz)
古代诸公国的统治者,现在也是在国中拥有莫大权势的人。967年目前全国仅有4位公爵。
豪族(Magnata)
来源于中世的“大土豪”(Magnate),曾是国中权贵之士。当年他们阡陌相连、富比王侯,有些人甚至拥有帝国册封的诸侯(Fuest)头衔或央国册封的土司头衔,但如今势力已大不如前。在外国人看来,这爵位仅相当于子爵。967年目前全国有471家豪族。
士族(Shlachta)
爱尔松尼亚一般的士族(967年全国有437541家士族),其人数多达全国人口的20%以上,又缺乏法律和经济上的特权,因此也就不值一钱,仅仅是理论上比平民更容易获封高级爵位而已。不过一般而言,士族受过比较好的教育,较易成为公务员或中产阶级成员。尽管如此,贫困潦倒或靠出卖体力糊口的士族也不在少数。

近代贵族:
军侯(Voyevoda)
从王联引入的爵位,高级军事贵族,过去曾是边疆王领代官的头衔。近代仅封赏给立下殊勋且原来已有爵位(士族以上)的元帅。967年目前全国有8位军侯。
伯爵(Graf)
经王联从帝国引入的爵位。近代多封赏给立下殊勋且原来已有爵位(士族以上)的高级将领(上将或中将)。967年目前全国有34位伯爵。
男爵(Baron)
经王联从帝国引入的爵位。近代多封赏给立下殊勋且原来已经是士族的将领,或是立下殊勋的平民高级将领(上将或中将)。现在也可以封赐给士族出身的高级公务员。967年目前全国有400多位男爵。
荣誉头衔(Hanarovyja Zvanni)
王国用于表彰作出特殊贡献人才的头衔,被视为是不可世袭的终身贵族。其地位高于士族。967年时,全国大约有13000人拥有各种荣誉头衔。


最後由 vanmor 於 2014年 9月 30日, 01:59 編輯,總共編輯了 6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国别史】王联的后花园——爱尔松尼亚王国
文章發表於 : 2014年 9月 6日, 16:00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6月 11日, 10:00
文章: 1315
【爱尔松尼亚的军队】

—军官—
与邻国萨瓦西米亚不同,爱尔松尼亚贵族们喜好文治,颇出了几位音乐大师。在尚武方面,自然与邻邦差距不小。尽管如此,与其他传统的君主国家一样,军官依旧是一个被贵族垄断的阶层;其中,高级军官又几乎全数为大贵族所垄断。据统计,955年的25万爱尔松尼亚常备军中有将官211名,其中出身男爵及男爵以上大贵族家庭的占105名,出身士族者占80名,出身平民者仅26名;与此同时,在全部的1347名上校中,出身士族者则约占60%而出身大贵族的还不到10%;中校以下更是如此,基本均为士族50%、平民40%+,大贵族出身者少于10%。由此可见,贵族特别是大贵族对军官阶层的垄断仍然根深蒂固。这一趋势直到大战爆发后才被扭转,大批士族凭借军功跻身将官之列,而平民也由于普通义务兵役制和战时候补少尉制度的实施而涌入尉官之列。

—爱尔松尼亚王军的军官等级表—
元帅
上将—战时集团军司令官
中将—平时师长、战时军长
少将—平时旅长、战时师长,军参谋长、集团军参谋长
上校—平时团长、战时旅长,师参谋长
中校—战时团长,师参谋副长
少校—平时营长、战时团长,旅主任参谋
大尉—战时营长,团主任参谋
上尉—平时连长
中尉—战时连长
少尉—平时排长、战时连长
候补少尉
准尉
军士长
上士
中士
下士
上等兵
一等兵
二等兵

—军官学校—
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类似,爱尔松尼亚的军官在平时是由三年制的王立圣列杜尔卡格勒军官学校培养的。这军官学校主要招收从半军事化的八年制士族学校毕业的学生。不过,大战爆发后,该学校也开始大量招收平民子弟。此外还特别开办了一年制的中尉短训班,专门培训那些在前线表现优异的战时候补少尉和老士官。
大尉军官会得到报考佩列斯拉夫军侯纪念军事学院(学制一年半)的机会,这非常难得。只有经过这一道门槛,才能晋升为中校及以上的军官。

—战时候补少尉制度—
吸取了双王战争时的教训,爱尔松尼亚实行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度,并且开始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战争作准备。这准备之一就是推行战时候补少尉制度,大学生(后来也包括中学生)经过军事训练之后就被授予战时候补少尉的军衔,战争爆发后即可开赴前线担任下级军官如排长、连长等职务。实际上就是炮灰军官。
战时候补少尉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的比例相当高(到战争末期,前线有65%的排和40%的连是由候补少尉指挥的),但晋升概率却远远低于科班出身的正牌少尉。他们忍受着极高的阵亡率,却只有极少数人能有幸跻身军官学校开办的一年制短训班而升为中尉,绝大多数人尽管表现优异,也只能坐视各方面都远不如自己的人升官发财。革命爆发后,很多候补少尉都成了革命军的中高级指挥官。因此,内战也被认为是候补少尉与军士长联手对少尉们的胜利。

—战争爆发时的爱尔松尼亚军队—
战争爆发时,爱尔松尼亚军队总兵力有30万人,包括15个步兵师(有的称近卫师、猎兵师、掷弹师,本质上是一回事)和8个骑兵旅(其中有1个装甲旅),规模已比较大。
开战后经过动员,扩编为40个步兵师和15个骑兵旅,再加上一些后方勤务部队,总兵力接近百万。这百万大军被编为16个军,除少部留守本土和直接配属王联军队使用外,组成三个集团军参加了对帝国的进攻。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国别史】王联的后花园——爱尔松尼亚王国
文章發表於 : 2014年 9月 6日, 17:10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6月 11日, 10:00
文章: 1315
【爱尔松尼亚乐派】

爱尔松尼亚被人称为“音乐王国”。在世界近代艺术史上,爱尔松尼亚乐派是足以名垂青史的大宗。
然而,爱尔松尼亚的音乐与爱尔松尼亚人的性格一样,往往是故作轻松幽默的外表下潜藏着冷酷乃至绝望的本质,这也是爱尔松尼亚乐派被称为“恶魔乐派”的原因之一。

爱尔松尼亚乐派的开山鼻祖是伊戈尔.亨利霍维奇.高尼夫(812—866),他被称为爱尔松尼亚的国民音乐家。
高尼夫出身在艾尔希附近一个具有帝国血统的大土豪家族。他身处的年代,正是爱尔松尼亚近代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希尔战争后,青年爱尔松尼亚党人试图推动社会改革,深得高尼夫的同情;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大土豪的一分子,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站到了反改革阵营。在840年的“杜马大屠杀”中,作为杜马反动派少壮议员领袖的他本来也上了青年爱尔松尼亚党人的黑名单,只是因为与其领袖分子有同窗之谊而勉强逃脱。归乡后,他参加了反对青年党人的土豪联军,勾结王联镇压了革命。在血腥的内战中,他亲手灭绝了诸多好友满门,只因为那些人是青年党人或是亲青年党的士族领袖。他也因此而得名“黑手”伊戈尔。
在之后的“土豪杜马”(844—864)中,伊戈尔成为重要的议员,先后担任过外交大臣、财政大臣等要职。然而面对王联的干涉,他又深感不满,成为杜马内反王联派的重要成员。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反王联的爱国诗篇,并开创了爱尔松尼亚民族乐派。被弹劾下野后,他潜伏在家传古堡之中,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串联盟友,暗中进行反王联活动。在蛰伏期间,他还编纂了三卷本的《爱尔松尼亚民歌集》。
到了864年,情况出现了有利于大土豪的变化,杜马选举帝国贵族利奥波德为国王,与王联决裂。高尼夫也在865年再度出山,担任爱尔松尼亚军的总司令官。然而,在866年决定性的白山会战中,高尼夫率领的土豪军惨败于王联之手,他本人也命丧长矛之下。
对于高尼夫其人,爱尔松尼亚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可谓近代史头号争议人物。同为社会主义者,新党和老党对他的评价就迥然大异——新党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反帝爱国者,故此大加赞扬;而老党则认为他是封建主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企图倒转历史车轮的反动分子,因而加以彻底否定。
在亲王联历史学家的笔下,高尼夫被描绘为一个在内战中患上了某种精神疾病的暴徒和食人魔王,据说其音乐作品都是在极度疯癫和邪教崇拜的环境下创作而成的。事实上,高尼夫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爱尔松尼亚民歌,只是风格奇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已。他最杰出的代表作当属在内战前后创作的68首四重奏作品——合称《死亡与少女》(又被称作《少女四重奏》)——以及创作于844—849年的《第三交响乐(四重奏少女)》、创作于851年的《第五交响乐(操尸术士)》。据说,这都是为了纪念在内战中被他残酷杀害的爱徒们(她们的父兄是青年党人,根据民间传说高尼夫将她们制作成了人形傀儡)。后期他转向半神话半历史题材的歌剧创作,主要代表作是描写传说时代圣主退位让贤的《世代交替》、描写抗击札兰战争的《贵女受难录》、6世纪大空位时期内战的《塔尔博公国兴亡史》和大南方战争的《骑士的战争》等四部(合称《高尼夫的四大歌剧》)。虽然这些看上去都是非常古典主义派的作品,但高尼夫却成功地在其中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包括各种神秘主义、阴森恐怖和癫狂错乱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爱尔松尼亚乐派独特的创作风格。
内战时期,社会党人(新党)的民兵中就有一支部队被称为“高尼夫纵队”(Brigata Koneva),以作战勇敢和作风冷酷而著称。

爱沙尼亚乐派的中兴祖是伊耶罗尼姆.约泽弗维奇.塔利什科维奇(860—934)。
与高尼夫完全不同,他出生在列杜尔卡格勒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在帝国留学期间,他参加了激进青年团体,热衷于共和主义与民族主义,并对浪漫主义艺术产生兴趣。
出于对王联学院派风格在爱尔松尼乐坛统治地位的反动,塔利什科维奇在回国后开始提倡民族风格,被他树立起的大旗就是以反王联而著称(他早年勾结网王联的历史自然被遗忘)的高尼夫。
在塔利什科维奇的不懈宣传下,加上爱尔松尼亚民族主义随着工业发展而日渐复兴,大约从890年代开始,爱尔松尼亚学派开始真正成型并从900年代开始在爱尔松尼亚乐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塔利什科维奇本人虽然是量产型的作家,但尤其以创作奏鸣曲而闻名于世。他的第二十三号到第三十三号奏鸣曲奏鸣曲被后人称为《狂人自语录》,被认为是爱尔松尼亚乐派的巅峰之作。据说,爱尔松尼亚那举世无双的自杀率就与这些奏鸣曲有关。塔利什科维奇也被戏称为死神的使者。对此,塔利什科维奇却始终嗤之以鼻:“你看我不是获得好好的吗?”确实,这位音乐大师,同时也是爱尔松尼亚当代语法学、正字法和文学的祖师爷,最终以74岁的高龄无疾而终,这也打破了关于他的种种谣言。
比较鲜为圈外人所知的是,塔利什科维奇还是一位狂想曲大师。甚至有音乐界的专门家认为,他一生中最了不起的杰作并不是任何一首奏鸣曲,而是没有全部完成的一组《范塔熙雅狂想曲》。

塔利什科维奇之后,爱尔松尼亚乐派真正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鼎盛时期,在900—940年这四十年“黄金时代”之中,世界知名的主要作曲家多达三四十人。不过,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女作曲家叶丽萨维塔.米哈伊洛维奇.克劳蒂斯卡雅(913—957)。
出身于伯爵世家的她,是塔利什科维奇最后的关门女弟子之一。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声名鹊起,成为当时世界知名的女歌唱家和作曲家。但是她却在此时放弃了自己优厚生活条件,参加了社会主义者的活动,成为爱尔松尼亚无产阶级艺术家联盟的活动家,因此多次遭到逮捕、监禁,并被主流艺术界所弃绝。954年,她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写作了大型组曲《黑暗盛宴》,将爱尔松尼亚乐派描绘黑暗的张力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同时又突破了乐派的陈规陋习,被后世音乐界认为是爱尔松尼亚学派最后的巅峰之作。另一方面,叶丽萨维塔积极地投身现实主义地音乐创作,《黄昏时刻的处决》和《绞刑架下的安娜》成为中希菲尔革命者在牢狱中所爱唱之歌的双壁。此外,她在955年创作的进行曲《燃烧的爱尔松尼亚进行曲》在970年后成为了革命委员会统治下的爱尔松尼亚的国歌,不过这与乐派的传统已经相去甚远。

957年,叶.米.克劳蒂斯卡雅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爱尔松尼亚乐派虽然仍在乐坛上占据统治地位,但其衰弱已不可避免。进入960年代,大萧条催生出了新的乐派,未来主义开始兴起,并很快地将爱尔松尼亚乐派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作为世界艺术家团体的未来主义者协会虽然是在曼莎尼亚的罗贝尔结成的,但其中最主要的艺术家中有数人来自爱尔松尼亚。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阿尔谢尼.阿列克谢维奇.奥尔洛夫斯基(939—982)。
阿.阿.奥尔洛夫斯基出生在士族工程师家庭,955年在大学里参加了爱尔松尼亚无产阶级艺术家联盟,曾向克劳蒂斯卡雅学习作曲。但与立志于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社会苦难的克劳蒂斯卡雅不同,奥尔洛夫斯基热衷于反映劳动者无穷的力量,同时他也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而鄙视一切既有的东西,甚至提出将它们全数破坏的口号。他抨击爱尔松尼亚学派是封建遗物,只知追忆过去,认为只有与过去彻底决裂才能迎来新生。
在作曲领域,奥尔洛夫斯基提出节奏就是音乐本身的口号,大量援引噪音(打击乐器)入乐,为未来主义乐派开拓了道路。在这方面他的代表作是《杀戮》、《灭亡》和《新生》三部曲。
在革命时期,身为社会主义者的奥尔洛夫斯基积极参与了内战,并提出了文艺就是宣传的口号,鼓励作曲家为革命创作歌曲。他本人也创作出了《保王军,银魔女》(另一个名字是《革命军,最强大》)和《戎装公主的最后时光》这样的战歌,这其中未来主义的色彩已不明显。
不过革命政权确立后,奥尔洛夫斯基逐渐受到文艺界主流的批判。当革命国际将社会现实主义树为文艺标杆之后,身为未来主义领军人物的奥尔洛夫斯基开始感到无法适应环境,他的创作源泉也随着社会活动日益增多而干涸了。982年,他在自宅欣赏完塔利什科维奇的《第28号奏鸣曲》后开枪自杀。


最後由 vanmor 於 2014年 9月 30日, 02:08 編輯,總共編輯了 6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国别史】王联的后花园——爱尔松尼亚王国
文章發表於 : 2014年 9月 10日, 16:45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6月 11日, 10:00
文章: 1315
【爱尔松尼亚的特色饮食】

白面儿/扁面耳(Pelmeni):
又被称作“爱尔松尼亚饺子”,是中古时代的游牧民族从央国带来的食品。
制作方法与央国、神州流行的“馄饨”、“扁肉”、“扁食”类似,也有与神州“饺子”相似的,但馅料却大有玄机:
除了肉类(通常是45%牛肉、35%羊肉和20%猪肉混合而成)之外,还常常使用爱尔松尼亚苹果泥、土豆泥、蘑菇、洋葱、梅斯特泡菜之类各种稀奇古怪的食材作为馅料。
食用时,常常拌上奶油或酸奶,也可配清汤。
最负盛名的“圣列杜尔卡羊肉白面儿”做法类似神州的羊肉灌汤包子,但口味更清淡些,颇受外界好评。
圖檔
【白面儿实物】
不过,与其他爱尔松尼亚广为人知的事物一样,白面儿也有不少与之相关的可怕传说。据说,“大空位”时代知名的骁将、塔尔博女公爵爱蕾诺就曾把被她杀死的敌国公族剁成肉馅、制成白面儿,拿来大宴主动投降的该国士族们食用。因此,在爱尔松尼亚语里,杀鸡儆猴就被称为“用塔尔博白面儿待客”,而忘恩负义则被称为“吃塔尔博白面儿”。

克瓦斯(Kvas):
世界知名的清凉饮料之一,流行于王联、爱尔松尼亚、斯维蒙、萨瓦西米亚等地。
克瓦斯得名于“酵母菌”。传统上,由黑面包,加上糖、苹果和酵母,发酵而成,酸甜可口。王联的克瓦斯多含少许酒精(但是不高于1.5%),而爱尔松尼亚的克瓦斯多数情况下是无酒精的。
克瓦斯在爱尔松尼亚流行的时间非常早,可能在老艾尔希城被毁之前就已为人们熟知。不过,通行的传说认为,克瓦斯是大空位时代以爱惜粮食闻名的塔尔博公女法丽嘉发明的。根据这一传说,她在镇守拉斯皮亚廷要塞时,曾被围城军断绝水源,但足智多谋的她事先已用多余的黑面包酿成克瓦斯,使部下得以免于被渴死的命运,最后成功等来了公姊爱蕾诺的援军。尽管法丽嘉显然不是克瓦斯真正的发明者(因为早在她之前的札兰入侵时代,就已有饮用克瓦斯的复数记载了),但这一事件也被同时代的良史《华拉西亚编年史》记录在案,因此被认为确有其事。不过,法丽嘉是在被称为大饥荒时代的553年—554年进行的守城战,因此她哪来多余的面包酿造克瓦斯,就是另一个长期以来困扰历史学家的问题了。
近代史上,克瓦斯作为一种流行饮料中兴于王联统治爱尔松尼亚之后。当时大土豪纷纷痛饮克瓦斯以代替各类酒精饮料,以示“勿忘在莒”,从而使原本仅在夏季流行于民间的克瓦斯迅速登上大雅之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王联贵族很快将其带回本土大加推广。一时在王联圈国家的上层中间,饮用克瓦斯竟蔚然成风。
圖檔
【饮用克瓦斯的圣列杜尔卡下层市民们,850年前后】
如今,克瓦斯多以使用工业酿造办法大量生产,但主妇们有时仍然手工制作克瓦斯待客。爱尔松尼亚的克瓦斯还可以用来做夏日冻汤。
圖檔
【家酿的冰镇克瓦斯】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国别史】王联的后花园——爱尔松尼亚王国
文章發表於 : 2014年 9月 10日, 21:10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6月 11日, 10:00
文章: 1315
发错自删。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国别史】王联的后花园——爱尔松尼亚王国
文章發表於 : 2015年 12月 10日, 22:25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3月 13日, 15:19
文章: 40
製作的很用心!我很喜歡,很有特色的國家!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8 篇文章 ]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5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搜尋:
前往 :  
cron
Powered by phpBB © 2000, 2002, 2005, 2007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