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格里琛自由邦同盟)

國 名:伊斯德利亞大公國(Gran Ducado de Esdlia)→伊斯德利亞共和國(República de Esdlia)
國花:紅罌粟→紅石竹
國歌:《茜色的蒼穹》
首都:德利馬(Drima)
國家代表色:地平線藍→石榴紅
國際地位:附庸國
【國體政治】
國家領袖:伊斯德利亞大公米哈伊爾二世(維泰阿佐爾家族)
政治體制:南方統治區由貴族議會控制,北方地區由各軍閥自治,大公無實權
【人口分布】
戰前約2千萬人
【民族】
伊斯德利亞人、浦貝爾人、阿蒂提亞人、奧裏亞納人
經過多年衍變,現代民族制度已不再像古代那樣唯血統定論,子女民族身份隨母。
【貨幣及語言】
貨幣:伊斯德利亞比塞塔(Esdlia Peseta)
官方語言:伊斯德利亞語(即帝國西部語)
【宗教】
國教為十字教,但也有不少當地人信仰本土的多神教。
【進出口】
進口:食物,重型機械設備,軍火,工業原料
出口:鮮花,葡萄酒,手工業產品
【外交】
名義上是浦貝爾將軍國的附庸國,但關係并不好,
東南部一部分國土被將國佔領當作飛地至今,
東北部國土內有兩個被分出去且相對獨立的侯國,
分別是親近大公國的帕特裏侯國與謀求脫離大公國控制的埃爾迪亞特侯國。
【國力】
工業:★★☆☆☆
南方大部分地區依然以手工業與農業為主,北方地區積極引進外國的設備發展工業。
冶金:★☆☆☆☆
礦產資源甚少,多依賴進口。
化學:★★★☆☆
缺乏礦產資源的問題刺激著國內的巫師以及科學家們研究“煉金術”,導致該行業的發展異常迅速。
物理:★☆☆☆☆
沒什麼成就,但每年都會派遣留學生到外國學習,成效還不錯。
航空:★★☆☆☆
有少部分自研航空器,主力是一些中小型空艇與本土化改造過的外國戰機。
造船:★☆☆☆☆
擁有一支褐水海軍,也能製造一些小型炮艇,但沿海地區基本被將國控制。
車輛:★★★☆☆
有自家研製的裝甲車輛與輕型戰車。
軍火:★★★☆☆
雙方地區皆有數目不等的兵工廠,但研發出來的武器和眾列強相比仍然落伍,故雙方在生產本土武器的同時仍然會購入外國的武器。
民生:★★★☆☆
北方地區注重發展重工業,教育發達,但對娛樂設施投入甚少;
南方也已經普及了教育,首都地區先行引進了電影以供上層社會娛樂。
【貴族】
初期的伊斯德利亞的貴族皆為十字軍殖民者,其制度自然便沿用自梅菲斯特帝國,但隨著格蘭杜拉王朝的建立,帝國那等級森嚴且繁瑣的階級制度便被簡化成公—侯—伯—子—男—勛六個等級。
952年,由於「雨月事變」的影響,伊斯德利亞的貴族制度開始衰落——北方貴族自立門戶,不再效忠于皇室;南方貴族也僅是表面上維持這制度,後來更是衍生出了「貴族子女成年便能繼承爵位」這種隨意的不成文規定。
格蘭杜拉家族:來自梅菲斯特帝國西部、建立伊斯德利亞大公國的顯貴家族,但統治時間十分之短,573年若昂大公戰死,格蘭杜拉王朝滅亡,不過後世在伊斯德利亞、奧裏亞納乃至異教的浦貝爾都陸續出現過形形色色自稱是格蘭杜拉家族後裔的人,試圖依此獲利,又或者是顛覆新王朝。
維泰阿佐爾家族:最初是伊斯德利亞北部卡西亞地方豪族,于880年的民族革命期間登臺後,一直統治著伊斯德利亞至965年,在歷經「雨月事變」、「退位風波」、「花月革命」後淡出歷史了舞臺。
【特殊文化】
農牧歷:
伊斯德利亞很久以前就開始使用的歷法,原與通用歷有很大出入,但後來為了與國際接軌而修改。
{現使用版本}
雨月(1月) 風月(2月) 芽月(3月)
花月(4月) 牧月(5月) 獲月(6月)
熱月(7月) 果月(8月) 葡月(9月)
霧月(10月)霜月(11月)雪月(12月)
【節日】
國慶日(霧月28日)
紀念國家成立的重大節日。
登基紀念日(日期不固定)
每年紀念當代大公登基的節日,內戰爆發后北方地區廢除該節,共和國成立后徹底廢除。
父親節|母親節(花月14日|牧月16日)
字面意思,報答、孝順父母的日子。
收穫日(獲月23日)
原本是古代流傳下來慶祝豐收的節日,日期經過修改。
葡萄酒節(葡月11日)
實際上是向外界銷售葡萄酒的派對,南方地區特有。
新年(雨月1日)
和很多國家一樣,慶祝迎來新的一年的節日。
【地理】
東北部地區有從大公國分裂出去且相對獨立的帕特裏侯國與埃爾迪亞特侯國,
西北與東南部為山區,其餘地區多為平原,重要河流諾瓦河(南北邊界)。
【主要地區】

★:德利馬(首都)
1:特維德拉
2:塔蘭
3:穆諾西亞
4:米菈
5:布拉索夫
6:諾瓦
7:拉科魯尼亞
8:盧戈(南)
9:盧戈(北)
10:阿爾坎特
11:庫姆拉達
12:康斯坦察
13:阿裏圖斯
14:奧利拉
15:巴特裏亞
16:埃布羅
17:蒂米什
18:帕特裏侯國
19:埃爾迪亞特侯國
20:瓦斯盧伊
21:艾利博格(將國割據)
【簡史】
最初在伊斯德利亞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一支叫做卡西亞的游牧民族,他們雖然遍佈了伊斯德利亞的南北,但同族之間卻鮮有聯繫。
但這種生活並沒有維持多久,從西北而來的浦貝爾人利用武力轟入了伊斯德利亞,在北方地區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堡壘,征服了大半個伊斯德利亞,北方的卡西亞人要麼被殺死,要麼被迫帶著家小逃入山林,最後只剩下幾個不大的據點在中部地區留了下來。與此同時,阿蒂提亞人的戰船在伊斯德利亞南部的海濱地區登陸了。這些來自大海另一邊的阿蒂提亞人同樣是在南部地區建立了城寨,奴役了當地的卡西亞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北部的浦貝爾人漸漸融合,初步形成了後來所說的梅裏亞族,並開始向東擴張,劫掠山林另一邊的奧裏亞納。
389年,浦貝爾人在將王杜巴克二世率領下再次東進,以北伊斯德利亞為據點對奧裏亞納發動征服戰爭,迅速攻克了其大部分國土。
只能說沿岸地區多爭端,在阿蒂提亞人之後,來自西邊的十字軍就像是之前阿蒂提亞人那樣,用火與劍闖入了伊斯德利亞南部,打敗并驅逐了絕大部分盤踞於此的阿蒂提亞人,并在此進行殖民活動。雖然當地的卡西亞人的地位沒怎麼太大的變化,但他們將這些十字軍視為自己的解放者。後來,這些十字軍又與當地的卡西亞人通婚,漸漸形成了後來的布裏塔族。
佔領了南方的十字軍依靠富裕的地理資源快速地發展起來,建立了格蘭杜拉王朝,定都塔蘭,計畫著繼續北上擴張。而在北方的浦貝爾人則因為常年的戰爭而缺乏資源,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也決定重兵南下。結果雙方在諾瓦不期而遇,展開了一場長達數年的南北戰爭,最終十字軍打敗了北方的浦貝爾人,征服了伊斯德利亞全境,并推選出佩德羅·格蘭杜拉作為大公,初步建立了以十字教為國教的大一統的君主制國家伊斯德利亞大公國。
雖然布十字軍勝利了,但自己也元氣大傷,要是再像以往那樣搞驅逐和屠殺異端的話,恐怕浦貝爾人也會拼死反抗,於是便放棄了這個念頭,甚至有部分人提倡與當地人通婚,以恢復國家元氣。這個提議雖然沒有被王公正式承認,但已被大部分的民眾所接受并付諸行動,南北方開始互相交流,兩個民族逐漸融合到一起,而伊斯德利亞便在這民族大融合中初次迎來了他的全盛時代。
不過好景不長,尚武的游牧民族浦貝爾人崛起,嚴重威脅到伊斯德利亞的發展,雙方不斷發生嚴重衝突。
573年,若昂·格蘭杜拉大公也在被俘之後,遭穿刺而死,伊斯德利亞慘敗,淪為浦貝爾的附庸,失去了統一領導者之後的伊斯德利亞四分五裂,各路軍閥割據。
840年代,浦貝爾將軍國與斯維蒙王國發生戰爭,並以戰敗割地告終。870年代,將國初步改革後再次向北方用兵,贏回了原本在國際間岌岌可危的地位,卻又在880年代與央國薩美爾亞地區,在王聯協停下均分薩美爾亞。這一系列的戰爭迫使將國把嫡系部隊調回北方助戰,伊斯德利亞的防務落入當地豪族組成的軍隊手中。在最初30年間,貴族軍忠實扮演了將國鷹犬的角色,殘酷鎮壓伊斯德利亞的農民起義與民族主義運動。受惠於840至870年代的軍事改革,貴族軍獲得某程度上的現代化,即使其編制、裝備、戰術仍追不上將國嫡系部隊。
880年代,趁著宗主國陷於北方戰局,以卡拉哲奧·維泰阿佐爾為首的貴族聯合軍封鎮邊境,宣佈獨立。將國從薩美爾亞戰區分出部份兵力南下鎮壓,卻在邊境山區與聯合軍僵守不下。在列強的調停甚至武力相脅下,腹背受敵的將國接受列強條件,給予伊斯德利亞實質上的獨立,浦貝爾將軍國名義上仍為伊斯德利亞的宗主國,且在東南沿海地區分割出了一塊飛地艾利博格以制約伊斯德利亞與奧裏亞納。
886年,卡拉哲奧在軍閥的推舉下成為領導者,并受封為伊斯德利亞大公,定都德利馬,并開始致力於與王聯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自他880年統治伊斯德利亞至920年病逝,伊斯德利亞人稱之為國家的「復興時代」。
898年,伊斯德利亞與將國間劃出具有現代意義的明確疆界,期間因邊境軍事管制而遭受奧裏亞納獵戶的抵抗,伊斯德利亞與奧裏亞納爆發了小規模衝突,最終勝負未分,以奧裏亞納撤軍終告結束。同月份另一風波,是兩國軍兵自身的越界行為,加上浦貝爾將國軍向伊斯德利亞山區鳴炮,雖無人傷亡卻又發了巨大的外交危機。
926年,在將國的鼓動下,北部地區的分離主義者發動了政變,且埃爾迪亞特更是發生兵變,當地的軍閥塔裏克·奇亞德將軍宣佈獨立。而時任大公米哈伊爾一世生性懦弱,居然沒有對此時間作出任何行動,這讓北方其他地區的軍閥也蠢蠢慾動,打算要脫離南方政府的統治。
927年,大公米哈伊爾一世遇刺,米哈伊爾一世的堂弟,康斯坦丁繼位。康斯坦丁出身于北方,在繼任大公一位前是阿里圖斯軍閥首領,與懦弱的堂兄不同,康斯坦丁作風強硬,而且是個統一派。部分軍閥見勢,認為能夠借此機會統治南方,於是加入了康斯坦丁的行列。而也有一些親近將國的軍閥仍然想獨立出去,就這樣北部派系便分成了兩派。
同年,康斯坦丁在獲得統一派軍閥的支持后對埃爾迪亞特下達了最後通牒——歸順或戰爭。而剛獨立出去的埃爾迪亞特也並非是那麼穩定,在收到康斯坦丁的最後通牒之後,埃爾迪亞特內部的親大公國派在邊境的帕特裏地區製造叛亂,也企圖獨立出去。同時,康斯坦丁也沒有放過這個機會,馬上將帕特裏昇格為侯國,并派軍隊前往控制該區域,從埃爾迪亞特手中奪回了一城。
埃爾迪亞特的奇亞德將軍知道,真要發生戰爭的話,單憑他自己的實力是無法擊敗康斯坦丁的聯軍的,而且他也不能確保將國能及時派來援軍(他甚至懷疑將國會不會派來援軍),於是他便將戰爭搬到了談判桌上——只要給予埃爾迪亞特高度自治,他就承諾埃爾迪亞特仍然屬於大公國,并且不會對康斯坦丁接下來的行動進行任何干涉。
康斯坦丁接受了奇亞德提出的要求,承認了埃爾迪亞特的高度自治地位,并冊封奇亞德為埃爾迪亞特侯爵。這並非是妥協,而是因為康斯坦丁的遠見。現在沒有了埃爾迪亞特這地區一強的威脅,康斯坦丁可以專心地去對付北方的那些不聽話的小軍閥了,於是在他那強大聯軍的威脅下,各獨立派也軍閥只能在名義上臣服與康斯坦丁政府。
930年,康斯坦丁統一了除埃爾迪亞特外的所有地區,獲得了「捍衛者」的頭銜,在其統治年間再無大小戰事發生,大公國在這可貴的和平年代中迅速發展起來,由康斯坦丁統治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伊斯德利亞的「白銀時代」。
但軍閥出身的康斯坦丁始終是被「軍閥」的身份所局限住了。康斯坦丁在打敗了其他軍閥之後居然沒有將當地的兵權收歸自己手中,這一舉措為後來大公國的再次分裂埋下了伏筆。
同時,因王聯在貿易戰爭中的失敗,統治階層中部分人開始轉變為非王聯派。
952年,康斯坦丁病逝,米哈伊爾二世繼位。
這位和前前任大公相同名字的二世,不知道是不是想挽回被一世敗壞了的“米哈伊爾”這個名字的名聲,剛繼位就打算削藩加強集權統治,得知此消息後的各路軍閥發動政變,南方政府為了留住他們只能妥協,承認北部地區擁有高度自治,但底線是不得獨立。
但是南方的貴族們仍然對此做法不滿,於是發動了政變,派兵逮捕米哈伊爾二世,並將其軟禁在了皇城中,史稱「雨月事變」。
貴族們在奪取政權之後並沒有罷黜米哈伊爾,而是創立了貴族議會以將君主的權力分攤到了各大公爵的手中。這些公爵們比米哈伊爾要敏感得多,在獲取政權后馬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軍事改革,提防著那隨時有可能獨立或南下北方軍閥。
無論是統一派還是獨立派的北方軍閥都感到了南方政府的威脅,於是在958年,成立了北方同盟,聯合起來與南方政府抗衡。
就在這南北劍拔弩張時,大公國的東北地區爆發了戰爭。在將國支持下,一心獨立的埃爾迪亞特侯國覺得有機可乘,伴著大批的浦貝爾志願軍入侵了帕特裏侯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并轉移國內矛盾,大公國宣佈參戰,除了獨立派軍閥宣佈中立之外,南方中央政府與統一派軍閥皆派遣軍隊來到帕特裏侯國進行作戰,這場戰爭在後來被稱為「帕-埃三年戰爭」。
960年埃爾迪亞特侯國的統治者是塔裏克·奇亞德之子格魯烏·奇亞德。與其父親相比,格魯烏的判斷力明顯弱很多,以至於他認為進攻帕特裏侯國能挑起北方的那些軍閥動亂而讓大公國無暇插手邊境事物。
963年,埃爾迪亞特侯國發生了多場反戰起義,格魯烏也迫於社會壓力開槍自殺,繼任的普利斯將軍主張談和,於是在霧月同帕特裏侯國以及大公國簽訂了終戰協議,三年戰爭正式宣告結束。
963年霧月12日,也就是三年戰爭結束后的第7日,北方同盟趁著国民军的主力部隊還沒回防,有預謀地襲擊了國民軍的軍列以及其在各地的駐軍,伊斯德利亞內戰爆發。
963年雪月,諾瓦河戰役爆發,此前一路敗退的國民軍抵擋住了同盟軍的強大攻勢,開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964年花月23日,在得到宗主國浦貝爾的默許後,奧里亞納王國向地處奧-伊兩國邊界的穆諾西亞出兵干預,開啟了伊斯德利亞內戰中的南方戰線。
964年霧月,國民軍對盧戈北部地區發動進攻,將戰線往北方推去,但同盟軍很快便穩住了陣腳,雙方進入僵持階段。
965年雨月1日,米哈伊爾二世宣佈退位,其女奧蘿愛特登基,成為新一任大公。
965年花月25日,在共和派人士的策劃下,奧蘿愛特大公突然現身于伊斯德利亞大公國的行政首都特維德拉,并發表演講煽動人民進行起義。在起義的過程中,原本應該前來鎮壓的軍隊倒戈,反而攻陷了當地政府,俘虜了各主要政府官員,但奧蘿愛特大公也在其後消失了(實際上是在共和派人士的安排下離開了)。因革命發起者在胸前佩戴了一朵康乃馨,成為了一大象徵,所以此次革命亦被稱為「康乃馨革命」。
花月26日,起義部隊宣佈成立以亞歷山大·貝洛吉安尼斯少校領導的臨時軍政府來取代舊政府,除海軍外,在各地伊斯德利亞大公國南部的政權與軍權順利過渡到新政權的手中。
27日,在水兵嘩變的壓力下,伊斯德利亞大公國皇家海軍領導者,阿爾瓦羅·德·勒蘇上將也于談判後承認了新政府,宣佈海軍服從新政府領導。
26~30日,在共和派人士的煽動下,北方個別地區也相繼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游行以及兵變,陸續併入了臨時政府。
牧月1日,在革命浪潮的推動下,官方性質的「救國陣線」準軍事組織成立,協同國民軍北上,打擊那些仍然固守一方的北方軍閥。
獲月末尾,除埃爾迪亞特侯國與帕特裏侯國外,伊斯德利亞基本實現了統一,內戰宣告結束。
965年熱月5日,在外交上爭取到將國的對手——央國的支持後,臨時政府開始商討建立一個新的政權,但在政體的問題上各方意見相異,而在爭論的最後臨時政府得到了兩個選擇:君主或共和。
共和制對於這個新生的政權來說充滿了未知與危險,但卻是一次新生,況且共和黨人當然不會白白看著保皇黨奪走革命果實,於是便暗中將奧蘿愛特大公送到了國外隱居。
最終,伊斯德利亞走上共和的道路。
965年熱月7日,伊斯德利亞共和國正式宣佈成立,經過內部討論,共和派政治活動家曼努埃爾·費爾南德斯作為共和國的第一位總理上臺,而臨時政府的領導者亞歷山大·貝洛吉安尼斯少校也宣佈自己從此退出政治舞臺,并在此後獲得了共和國政府「護國公」的榮譽頭銜。此後,伊斯德利亞與將國的關係也進一步惡化。
熱月20日,經過商討後,一向親近伊斯德利亞政府的帕特裏侯國亦宣佈忠於伊斯德利亞共和國,鑒於其特殊性,帕特裏依舊享有高度自治權,并改稱帕特裏自由邦。而埃爾迪亞特侯國也在談判後繼承了以往的關係,于名義上迴歸伊斯德利亞共和國的統治,改稱埃爾迪亞特民族邦,亦享有獨立自治權。
雖然內戰告終,伊斯德利亞迎來了和平,但面對國內的民族、階級問題以及國外不穩定的政治因素,新生的共和國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