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Großherzogtum Klaipeda und Taugaera)魯塞尼亞大公國(Großherzogtum Lusseniae)國 花:無 / 無
國 歌:帝王讚歌(Kaiserhymne) / 救贖(Sühne)
首 都:普朗加(Pulenga) / 普朗加(Pulenga)
國家格言:神與我同在(帝國語:Gott mit uns)、若神與我同在,我則無人能敵(古語:Si Deus Nobiscum quis contra nos) / 無
國家代表色:無
國際地位:附庸國(梅菲斯特帝國的邦國) / 保護國(王聯的保護國)
【領土範圍】
967年的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在帝國境內建立了流亡政府,國土全境由魯塞尼亞大公國統治跟王聯軍事占領中
【簡史】
這個地區過去是希菲爾帝國的魯塞尼亞省,但因為地處偏遠,魯塞尼亞時常被銀星洋的海盜所騷擾,在希菲爾帝國逐漸衰弱的時期,海盜在沿岸地區建立了若干個據點,這些據點後來逐漸往內陸擴大,在著名海盜首領『紅鬍子』米迦斯的統治下,曾短暫的建立過一個部落王國,但這個王國在米迦斯死後迅速崩潰,魯塞尼亞省重新由希菲爾帝國控制,但帝國幾乎無力統治這個地區。
隨著氣候暖化,魯塞尼亞地區移入了來自東南方的遊牧民族(特瓦人),這些特瓦人擊敗了駐軍,控制了這個地方,遊牧民族時常西侵與希菲爾帝國交戰。後來,更多的特瓦人因為氣候變化,往西方或是南方大規模的遷習,史稱『洪水時代』。洪水時代造成大批大批遊牧民族的西侵,大洪水時代的結果導致早已脆弱不堪的希菲爾帝國走向滅亡。
希菲爾帝國滅亡後的千王時代,魯塞尼亞建立起數個游牧民族的小王國,這些小國家也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時間,隨後被新興國家梅菲斯特帝國的尊嚴王卡爾大帝所滅,在卡爾大帝徹底逐出遊牧民族後,他建立了魯塞尼亞邊防區,分封族弟為第一代魯塞尼亞邊境伯爵(Markgraf Lusseniae)。魯塞尼亞邊防區的建立,穩固了帝國的邊境。
魯塞尼亞邊防區在皇帝的許可下,成立了魯塞尼亞寶劍騎士團,這是當時勢力最強大的帝國騎士團,這些戰僧(武裝傳教士)開始往東方擴張,寶劍騎士團控制了東部與北方的許多領土,迫使當地民族魯塞尼亞人(屬遊牧民族的一支)信奉帝國國教,在第四代邊境伯爵、魯塞尼亞寶劍騎士團團長萊奧塔里亞的傳教侵略之下,魯塞尼亞邊防區成為了梅菲斯特帝國東北方最大的封建諸侯國,也是除了帝都奧貝爾之外,國教信仰最為虔誠的地區。
最強盛時期的魯塞尼亞邊防區疆域到了大空位時代,魯塞尼亞邊防區參與了二位皇子之間的競爭,做為大空位時代主要戰場的魯塞尼亞受到了摧殘。魯塞尼亞寶劍騎士團形成魯塞尼亞寶劍騎士團(帝國貴族組成)、斐琳兄弟會(魯塞尼亞貴族組成)與天譴騎士團(帝國國教戰僧團)三個分支。這三個騎士團分別控制舊魯塞尼亞邊防區、東部地區克納佩達與隔海的大北半島。
大空位時代後的魯塞尼亞地區(紅色為舊魯塞尼亞邊防區,藍色為克納佩達,咖啡色為大北半島)大空位結束後,特瓦人(這時已建國為王聯)捲土重來,帝國軍與王聯發生戰爭,但在瓦倫堡會戰中,皇帝的軍隊慘敗,而加入會戰的魯塞尼亞寶劍騎士團與斐琳兄弟會受到了嚴重的傷亡,從此一蹶不振。而天譴騎士團則在大北半島成功的抵禦了王聯的侵略,保存了實力,並進一步擴大權力,建立了天譴騎士團侯國。
魯塞尼亞寶劍騎士團與斐琳兄弟會的殘軍持續與王聯戰鬥,但在瓦倫堡會戰的兩年後,魯塞尼亞寶劍騎士團被逐出該地區,而斐琳兄弟會則覆亡解散,至此,王聯徹底控制魯塞尼亞地區。
在王聯占領魯塞尼亞地區時,為了穩固該區的統治權,在王聯神君法蕾女王的安排下,其妹蓋洛絲與當地魯塞尼亞貴族克納佩達公爵結婚,建立貴族共和國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魯塞尼亞隨著聯邦的建立逐漸自主化,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制度、政治與宗教,但帝國國教在當地還是擁有影響力。長久以來,信奉十字正教的新興聯邦貴族與國內的帝國國教徒(多是中下階層的民眾)產生衝突,兩大宗教間的紛爭造成了這個地區未來數十年,甚至是數百年的不穩。
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的建立,在前幾代優秀的聯邦貴族領導下,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人口逐漸增加而強大起來,為了解決人口、宗教與糧食的問題,聯邦開始向四處擴張,在梅菲斯特帝國衰弱的這某段期間內,魯塞尼亞人奪得了許多領土,成為了帝國當時最大的威脅。隨著國勢的強大,聯邦貴族們也開始漸漸不受王聯的控制,甚至還反向侵攻王聯的領土。在聯邦建立後的五十年到幾百年間,魯塞尼亞人建立的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擺成為希菲爾大陸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
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國勢最鼎盛時的疆域不過因為大肆對外擴張與參加大南方戰爭失利,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的人民受重稅所苦,而且貴族共和制的根本問題、帝國國教徒與聯邦貴族間的衝突也越顯越烈。在一次偶然的意外下,一位南方邊區的收稅官被心懷不滿的獵戶父子以十字弩所射殺,隨後獵戶父子在官兵的追捕下翻山穿越邊境哨所潛逃至梅菲斯特帝國境內。聯邦貴族們要求獵戶父子的村莊支付原本徵收稅金的四倍做為懲罰。這一要求導致了村民跟周圍國教圈市鎮一致的反對,在少部分同情的貴族支持下,村民們組成了代表,前往聯邦貴族議會中表示意見,雖然最後大多數的貴族們承諾降稅,但宗教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暴動最後還是發生了。
這場小規模的暴動很快的就演變成全國性的起義,不甘被壓迫的農奴、獵人、帝國國教徒、遊牧者與商人們在梅菲斯特帝國的支持下大舉起義,這次的起義被稱為『獵戶起義』,起義軍在信奉帝國國教的克納佩達貴族梅爾赫尼茲的指揮下擊敗了聯邦貴族的軍隊,在梅爾赫尼茲的威脅利誘下,很多單軍職的下層貴族也加入了起義軍,獵戶起義很快的就演變成了一場長達十九年的內戰,大批軍事貴族的流失導致聯邦被迫低頭向王聯要求援助,獵戶起義也就變成了梅菲斯特帝國與王聯介入的超級大戰。獵戶起義最後的結果是聯邦貴族被迫與起義軍談判,承諾降稅與宗教自由。這次的起義與內戰導致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的領土大幅縮水,國力衰弱,政治重新受到王聯的影響,以及梅菲斯特帝國的再次崛起。
獵戶起義後,梅菲斯特帝國與王聯變暗中計畫削弱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兩國協議同時向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進攻,戰爭進行了大約六個月,梅菲斯特帝國控制聯邦西部地區信奉帝國國教的克納佩達省份,而王聯則占領東部並建立陶古拉公國,聯邦被迫簽署條約割讓這兩個地區,淪為次等國家。在帝國與王聯瓜分後的二十年內,魯塞尼亞人發起了激烈的反抗帝國與王聯運動,聯邦政府也做出了決心要進行改革,這讓帝國跟王聯更有戒心,兩國都擔心聯邦再次復興起來。於是兩國再次協議進攻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第二次戰爭只持續兩個月,當聯邦的最後一個城市淪陷後,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正式滅亡,由帝國與王聯併吞,魯塞尼亞人再次成為階下囚。
隨著九世紀中期梅菲斯特帝國開始強大,兩國在魯塞尼亞地區的利益爭奪也因而開始尖銳化跟白熱化。雙王戰爭後,王聯戰敗,根據和談條約,王聯將一二次瓜分所得的魯賽尼亞領土全數轉讓給梅菲斯特帝國。梅菲斯特帝國隨即取將克納佩達公國升格為大公國,然後與陶古拉公國合併成為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並由信奉帝國國教的魯塞尼亞貴族塔拉登米茨家族(Traidemis)擔任大公,加強該地區的控制。
塔拉登米茨家族統治初期,魯塞尼亞這個地區重新成為帝國國教國家,在帝國的命令下,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開始在邊境修築要塞,增加軍事預算的開支,以防範王聯的報復攻擊。但民族問題跟宗教仍未獲得解決,先前在王聯與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的統治下,魯塞尼亞東部地區已經擁有相當多的十字正教教徒,十字正教徒的反抗與魯塞尼亞人的獨立運動是大公國與帝國政府相當頭痛的問題。
而在第二代大公艾勞英明的調停跟開放議會普選下,十字正教徒跟獨立者安分了好一陣子,但在艾勞於九六四年遇刺後,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這個國家便處在一個充滿不安,隨時會發生暴動的狀態下,皇帝雖然派遣禁衛軍進駐首都,但並未有所改善。
世界曆九六六年四月六日,第三代大公耶爾基卡病逝,耶爾基卡是塔拉登米茨家族的末裔家族長,並未結婚生子,也未留下遺囑。而根據繼承順序,克爾尼洛夫伯爵將成為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的新繼承人,然而克爾尼洛夫伯爵在兩天前不顧眾人的反對,正式受洗成為十字正教教徒。當然帝國政府並不希望這個國家由一個十字正教徒統治,皇帝在帝都召開臨時會議,會議決定廢除克爾尼洛夫伯爵的繼承權,改由耶爾基卡的遠房親戚,泰爾希方伯凱萊特繼承大公,做為補償,克爾尼洛夫伯爵升格成為公爵,並允許繼續信仰十字正教,還有權擔任大公會議的議長。
然而,克爾尼洛夫伯爵並不滿意這樣的安排,他拒絕接受爵位。四月十日,凱萊特繼承大公的當天,十字正教徒舉行示威,擁護克爾尼洛夫伯爵,要求帝國政府承認克爾尼洛夫伯爵的繼承權。示威遊行隨後被警察驅散,四月十二日,一場更大的示威遊行在東部展開,示威遊行很快的變成了暴動,十字教暴徒佔據了新聞電台,發表了克爾尼洛夫伯爵繼承正當性的聲明。十三日,這場暴動被趕來支援的帝國警察給敉平。
四月十六日,克爾尼洛夫伯爵宣稱,他不會放棄爭取繼承大公的權利。十七日當天,新任大公凱萊特與克爾尼洛夫伯爵展開會談,會談不歡而散,兩派的衝突變得更加激烈。二十日傍晚,兩位狂熱十字正教徒企圖行刺凱萊特大公。二十一日、二十二日與二十三日凱萊特大公再次遭到行刺,但未受傷,二十三日當晚凱萊特大公通電下令戒嚴。帝國政府決定組成調查小組。五月二日,調查結果出爐,克爾尼洛夫伯爵被列為刺殺事件的主謀,被帝國法安全局(法安)要求對行刺事件進行負責,而克爾尼洛夫伯爵否認指使暴徒行刺,並再次堅持自己的繼承權,甚至對外宣稱自己受到了陰謀迫害。為了中止逐漸失控的局面,大公國向帝國要求解除克爾尼洛夫伯爵的職位。五月七日早上的晨間通報時段,帝國紋章院正式宣佈廢除克爾尼洛夫伯爵的爵位,克爾尼洛夫伯爵拒絕交出印章與權杖,與家人逃往王聯。
五月十一日,數百名魯塞尼亞十字正教徒受到煽動,發起叛亂,同時,身在王聯的克爾尼洛夫伯爵發表大公爵位的繼承聲明,自稱為魯塞尼亞大公,並鼓動十字正教徒跟魯塞尼亞人發起反抗行動,爭取『應得的自由與尊嚴』。在五月十二日到五月十四日這段期間內,暴亂規模逐漸增大。凱萊特大公原本要派出軍隊平亂,但遭到帝國政府阻止。十五日,王聯發表聲明,要求大公國慎重處理十字正教徒問題,帝國政府跟著發表聲明,要求王聯不要干涉帝國內政。
五月十八日,十字正教徒與魯塞尼亞人的暴動規模逐漸無法控制,大公國終於獲得出動軍隊的許可,五月十九日的中午,兩百多名拿著武器的魯塞尼亞人受到大公國軍隊的機槍掃射,到了二十五日,暴徒與軍警的傷亡人數已經攀升至一千六百多人。二十五日當晚,王聯政府通電向大公國抗議,表示情況若繼續惡化,將不排除以武力干涉保護十字正教徒的安全。此宣言一出,帝國與王聯的外交層級隨即升溫。
二十六日,大公國、克爾尼洛夫伯爵、帝國與王聯同意舉行四方會談以解決問題,會談於二十七日展開,但沒有任何進展,帝國與王聯的關係反而更加惡化,大公國的動亂也持續擴大。五月三十一日,早已有所準備並完成總動員的王聯政府表態,宣佈支持克爾尼洛夫伯爵為大公國的合法繼承人,否認凱萊特大公的正當性,並以保護十字正教徒的名義,正式向梅菲斯特帝國宣戰。
六月一日,希菲爾大戰爆發。
早已部屬於帝國與大公國邊境的王聯軍隊展開攻擊,兩個禮拜後,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全境淪陷,凱萊特大公與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政府流亡帝國。克爾尼洛夫伯爵在王聯的支持下重返魯塞尼亞,宣佈廢除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建立新國家"魯塞尼亞大公國"並擔任首席大公與首相,成為王聯的保護國。
【國體政治】
國家領袖:
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
皇帝陛下虔誠的侍樸總督、魯塞尼亞邊境伯爵、克納佩達大公與陶古拉公爵
魯塞尼亞大公國:
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兩地的君主、魯塞尼亞大公
現任大公
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
魯塞尼亞寶劍騎士團大團長,凱萊特大公(由梅菲斯特帝國政府與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所承認)
魯塞尼亞大公國:
克爾尼洛夫伯爵(自稱魯塞尼亞大公,由王聯陣營等國所承認)
政治體制:
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
君主議會制。
魯塞尼亞大公國:
君主制。
【人口分布】
整個魯塞尼亞地區約2500萬人,以魯塞尼亞人(當地民族)為大宗。
魯塞尼亞人 約60%
梅斯特人 約30%
王聯人 約5%
其他 約5%
【貨幣及語言】
貨幣:
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
1帝國克朗(ReichsKrone) = 50先令(Schilling)
魯塞尼亞大公國:
1魯塞尼亞克朗(LusseniaeKrone) = 100拉帕(Lapa)
語言:
皆以梅斯特語(帝國語)為官方語言,但是因為境內魯塞尼亞人眾多,魯塞尼亞語(王聯語的分支)也成為非官方的第二大語言。
【宗教】
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
帝國國教。
魯塞尼亞大公國:
十字正教。
這是966年戰爭爆發前的宗教調查
帝國國教 56%
十字正教 49%
其他 5%
【進出口】
進口大宗:未設定
出口大宗:未設定
【外交】
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
跟列強的關係
因為是附庸國的地位,所以大公國的外交態度皆遵循梅菲斯特帝國的外交政策。
跟鄰國的關係
無
魯塞尼亞大公國:
跟列強的關係
屬王聯扶植的魁儡國,因此外交政策皆與王聯同口徑。
跟鄰國的關係
無
【國力評比】
工業
★★☆☆☆
冶金
★☆☆☆☆
化學
★☆☆☆☆
物理
☆☆☆☆☆
航空
★☆☆☆☆
造船
☆☆☆☆☆
車輛
★☆☆☆☆
軍火
★★☆☆☆
民生
☆☆☆☆☆
【貴族】
大公(帝國語:Großherzog) (魯塞尼亞語:Didysis Kunigaikštis)
伯爵(帝國語:Graf) (魯塞尼亞語:Hrabia)
男爵(帝國語:Baron) (魯塞尼亞語:Baron)
【地理與人文環境】
未設定
【人物】
克爾尼洛夫
魯塞尼亞大公國首領,實際上的敵對大公。四十多歲快五十,魯塞尼亞人,作風強硬的獨裁者,實際上相當聰明,而且頑固。克爾尼洛夫受王聯扶植,現在統治著魯塞尼亞地區,他是信仰虔誠的十字正教徒,因此政策乃提倡十字正教並打壓帝國國教,因此激起帝國國教徒的反抗。為了平撫帝國國教徒的抵抗活動,克爾尼洛夫企圖與凱萊特大公之女畢蘇姬.愛涅妮絲.馮.凱萊特成婚。一來可以在法理上合法的承襲整個魯塞尼亞,二來可以安撫國教徒的反抗,但他的如意算盤三番兩次的被愛涅妮絲公主拒絕,導致他開始失去耐心,近期大肆籌辦婚禮的相關事務,似乎想要強婚……
畢蘇姬.愛涅妮絲.馮.凱萊特
魯塞尼亞人,凱萊特大公的掌上明珠,未成年的十七歲,個子不高,有著一頭漂亮的金色長髮跟碧綠色的美瞳,個性頑強且毒舌,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堅定的帝國國教徒,大戰爆發時拒絕與父親、王室還有政府一起撤退,選擇留在首都陪同防衛軍作戰(但她並未參與戰鬥),因此獲得了大多數人的尊敬跟極高的人氣,被魯塞尼亞地區的帝國國教人民稱做『我們最敬愛的愛涅妮絲公主殿下』,是魯塞尼亞帝國國教區地下反抗組織的精神象徵,現正被克爾尼洛夫囚禁中,仍不斷的嘗試逃走。
威克騰.斐特烈.楚.龍格
約二十多歲,魯塞尼亞寶劍騎士團的成員,帝國人,魯塞尼亞當地的貧窮小貴族(帝國移入的殖民貴族)出身,一等騎士百人隊長,帝國法安全局(法安)的調查官與情報員,透過嚴密的計劃與排練,威克騰帶領自己的小組潛入魯塞尼亞首都普朗加,執行營救愛涅妮絲公主的『風鈴草行動』。威克騰曾經是帝國國教徒,但家道中落後就不太信神了。
烏絲
魯塞尼亞獨立軍士兵,魯塞尼亞人,負責監視愛涅妮絲的女性士兵,是梅菲斯特人但是是十字正教徒,有點同情愛涅妮絲的處境,因為年紀跟愛涅妮絲差不多,兩人時常交談,有時會因為神學問題而爭吵。雖然有些同情愛涅妮絲,但還是忠實的執行著監視官的工作,並對公主老是逃跑感到煩惱。
丹.吉本士
灰色盔甲黨成員,魯塞尼亞人,共和主義者,思想相當激進,痛恨貴族,與同黨渴望建立獨立國家魯塞尼亞共和國。計畫在婚禮之日以炸藥將愛涅妮絲公主和克爾尼洛夫暗殺。
奧莫塔.貝拉菲根特
新生斐琳兄弟會的主要幹部,三十歲,魯塞尼亞人,原帝國軍上尉,開戰當日其部隊遭到王聯軍猛攻而壞滅,後跟著殘部進行游擊戰,上司戰死之後加入新生斐琳兄弟會成為兄弟會的戰鬥顧問,奧莫塔曾經被王聯軍還有魯塞尼亞獨立軍逮捕拷問過,在被槍斃前從戰俘營中逃出。也因此,他熟悉魯塞尼亞獨立軍的行事風格,受命負責幫助跟支援威克騰調查官的營救行動。
【現況】
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或是王聯陣營稱呼的魯塞尼亞大公國)其現狀是受到王聯統治,雖然克爾尼洛夫伯爵(現已自稱大公)在名義上享有絕對的主權,但實際上他只擁有部分的統治權,不過克爾尼洛夫憑著這些權力已經足夠在魯塞尼亞建立他自己的專制國度,生性多疑的他組建親衛隊保護自己的安全,將魯塞尼亞地區變成一個極權、一黨專政、充滿專制的國家,還派兵幫助王聯作戰。而為了反抗克爾尼洛夫的統治,新生斐琳兄弟會與灰色盔甲黨兩個組織相繼於966年底建立起來,互相交戰,也因為三方勢力的混戰,魯塞尼亞變成了一個充滿不安與戰亂的地區。
魯塞尼亞獨立軍(徽章是一把帶著雙十字架的斧頭)
王聯扶植的魯塞尼亞大公克爾尼洛夫伯爵所建立的新政府以及所屬的部隊,也被稱為"伯爵衛隊",由王聯士兵跟支持克爾尼洛夫的十字正教徒組成,使用王聯武器,身著裁撤掉帝國章紀的傳統制服。魯塞尼亞獨立軍基本上負責魯塞尼亞地區的治安,協助王聯統治並撲滅帝國軍的殘餘勢力,在967年通過增兵法案後,獨立軍的規模更加擴大,開始派兵參戰與王聯軍一起攻擊帝國。
魯塞尼亞寶劍騎士團(徽章是兩柄交叉的寶劍與盾牌)
屬帝國軍,目前的狀態是被趕出魯塞尼亞地區,於帝國境內的各戰線與王聯軍作戰。
新生斐琳兄弟會(徽章是兩隻互握的手與菱形星)
信奉帝國國教的魯塞尼亞人組成的反抗組織,他們反抗王聯與克爾尼洛夫的統治,雖名義上屬梅菲斯特帝國陣營的地下反抗組織,但實際上是獨立運作的組織。斐琳兄弟會與魯塞尼亞寶劍騎士團還有帝國法安的情報組織建立關係,替後者於王聯和魯塞尼亞獨立軍的後方從事破壞工作或情報收集。
灰色盔甲黨(徽章是銀灰色的中世紀全罩式騎兵頭盔)
灰色盔甲黨是由激進魯塞尼亞人組成的第三勢力,前身是魯塞尼亞自由黨,他們以各種方式攻擊新生斐琳兄弟會與魯塞尼亞獨立軍,勢力較小。他們以過去魯塞尼亞克納佩達聯邦身穿銀灰色甲冑的著名騎士團"灰羽騎兵團"為名,灰色盔甲黨的組成份子多為共產主義者、大魯塞尼亞主義者或是共和主義者,反對君主制度,提倡共和跟民族統一,灰色盔甲黨的最終目標是解放魯塞尼亞,建立既不屬於王聯也不屬於帝國的獨立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