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勢主義-Offensivism

攻勢主義社團專屬論壇
現在的時間是 2025年 1月 11日, 18:52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1 篇文章 ] 
發表人 內容
 文章主題 : 【官方設定區】世界戰車博物館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4月 11日, 17:47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入館需知簡章】

故名思義,本館以整理介紹風硝世界各國的AFV為主,民用車輛則獨闢一區介紹。本區也歡迎讀者投稿,但並不計劃收錄荒誕無稽或超出國家實力之設計。

更新進度
2008/4/14:追加漢密斯王國展覽館。
2008/4/20:追加沙諾和聯邦展覽館。
2008/4/22:王國展覽館追加HS-3、SD-10、KS-750。
      追加央國展覽館。
2008/4/24:央國展覽館追加蛟龍、野牛。
2008/4/25:王國展覽館追加HS-4、HS-7/9、HS-8。
      聯邦展覽館追加T-5/6/7。
2008/4/29:王國展覽館追加HS-1、SPW-1、LKW。
2008/4/30:追加梅菲斯特帝國展覽館。
2008/11/30:追加曼沙尼亞公國特展區。
2010/3/16:追加普雷斯坦特展區。
      追加阿蒂提亞特展區。
      追加聖克勞茲特展區。
2010/3/24:更正聯邦/阿蒂提亞戰車性能諸元。
2010/3/26:以戰車圖型與人物的比例尺重新計算各國戰車大小。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世界戰車博物館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4月 14日, 16:27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漢密斯王國展覽館

王國的戰車發展史

由於北方凍土與地廣人稀的環境使然,王國很早就由卡爾.克盧索發明了農業拖拉機,但是大規模的機械化車輛運用的時間點,卻落後於南方的假想敵聯邦。後世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王國軍方過於自信完成度很高的軍用鐵道系統之結果---但當時的情況究竟是什麼原因也已經不可考了。

可以確定的是,由於本身就有還不錯的工業基礎,所以繼聯邦投入了「地上船」之後,王國很快地也開發出了與之對抗的「戰車」。由於一般國民購買不起私家汽車,王國的重工體系相當仰賴軍方與產業界的訂單,所以與聯邦之間的軍備競賽可說是刺激汽車工業的一股重要推力。

但王國此後對於戰車的定位究竟該怎麼設定,卻始終沒有辦法理出一個頭緒來;而權宜提出的騎兵戰車與步兵戰車之分也主導了王國戰車的開發方向,王國直到戰後才導入了聯邦以大小與重量來區分戰車的概念。

大戰期間的王國各種戰車與裝甲車輛,具備新穎的概念與卓越的性能,因為優良的冶金技術與引擎製造的工藝,王國製的車輛普遍擁有更高的速度和馬力比。而精密光學技術的先進讓王國戰車在射擊準確度上遠遠領先於它們的聯邦對手,在小車體上搭載強大的引擎與主砲也創造了閃電戰的傳說。

但是,王國戰車卻普遍欠缺共通性與生產成本的考量,因為缺乏技術的緣故,一般來說王國廠商慣於以焊接法製造車體,而非聯邦所慣用的一體成形式鑄造法;因此嚴重影響到生產數量之低落與維護成本的高揚。

除此之外,初期過於重視機動力而輕視防護的設計,也連帶導致了大戰中後期的苦戰。可是成本過高和缺乏生產性等問題始終困擾著王國境內的廠商,而且王國國內對於汽車的需求量和購買力都遠不如聯邦,所以其廠商設計製造的車輛載具,經常被使用者批評為「缺乏實用性」。

與聯邦間的大陸戰爭結束後,王國的工業體系也經過一番重整與過渡時期,至今已經蛻變為能生產品質、性能、平衡性都在各國受到一流評價之戰車的狀態了。

戰車展示區

圖檔
王國陸軍要塞突破兵器 SPW-1「犀牛」

車長:740cm
車幅:326cm
車高:335cm
全備重量:35.5t
乘員數:18名
動力:威伯斯工廠4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x4
最大出力:200hp/1,120rpm
最大速度:9km/h
續航距離:40km
武裝:57mm砲x1
   7.92mmMGx4
裝甲厚度:20~50mm

為了對應聯邦軍的「陸上船」,在909年開發並且制式化的漢密斯王國史上第一輛履帶式戰車。儘管當時並不是命名為戰車而是要塞突破兵器,但仍然被視為王國軍戰車開發史的起始點。

由於是王國第一次嘗試製作戰車,因此有許多從後世看來顯得十分累贅且不必要的設計。因當時的引擎出力不足,威伯斯公爵工廠只好硬著頭皮聯裝了四顆發動機塞在過大的笨重車體上,再加上軍方硬性要求搭載車體主砲,結果是造成了異常龐然的巨大體型。因為突出的車首主砲令人聯想到南方大陸的猛獸,於是便命名為「犀牛」式。

四顆發動機與多砲塔帶來的問題繁多,狹小的車體內要容納大量的官兵進行操縱,不但使得操縱性極端惡劣,生產價格高昂,甚至不時有士官兵在演習中於車內脫水或休克的例子傳出。但是SPW-1仍然在王國軍中服役了長達二十年之久。


圖檔
王國陸軍騎兵戰車HS-1 「小犬」

車長:402cm
車幅:210cm
車高:200cm
全備重量:6.2t
乘員數:2名(車長+駕駛)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藍寶石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90hp/3,600rpm
最大速度:52km/h
續航距離:175km
武裝:7.92mm MGx2
裝甲厚度:9~15mm

漢密斯王國與梅菲斯特帝國合作之下,以「拖拉機」之名,於950年初完成的實驗性輕戰車。由於參與開發計畫的王國歐斯提亞機械製造廠與帝國藍寶石公司方面,都對於戰車的機動力和行駛間穩定性有共通的高規格要求,因此採用了在當時是相當特異的克莉絲蒂路輪承載系統。

在防護力的考量下,全車均未使用铆釘工法,而是使用鋼板焊接而成,造就了有稜有角的直線條構型;除此之外,也因為搭載了車上無線電,使得本車成為第一輛廢除旗語桿與揚聲喇叭的戰車。

雖說由於車體太小,能夠承載的武器僅有7.92mm的機關槍兩挺,速度也未能達到開發當初的理想值,但仍是一輛具備劃時代意義的戰車。在王國方面的後繼車HS-3量產後,仍繼續以訓練用車的角色在軍中服役,也有部份被改造成指揮通信車和自走砲的派生型號。

圖檔
王國陸軍步兵戰車HS-2「堡壘」式

車長:685cm
車幅:325cm
車高:324cm
全備重量:44.5t
乘員數:6名(車長+駕駛+炮手+裝填手+機槍手2名)
動力:歐斯提亞直列式12氣缸液冷式EN-59F2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50hp/2,600rpm
最大速度:28km/h
續航距離:120km
武裝:75mmL24短砲身主砲
20mm機關砲座x2
裝甲厚度:20~85mm

約莫在955年時,王國陸軍對於HS-1在各項測試中的表現十分滿意,並計畫發展真正能夠用於第一線的實戰型戰車,但是卻與合作伙伴的梅菲斯特帝國在路線上產生了莫大的分岐。

雖然說採用多砲塔系統的方針是一致的,但對於實際在戰場上究竟該使用中戰車或重戰車沒有定論,因此最後漢密斯王國退出了與梅菲斯特帝國的戰車共同開發計畫,轉而投向了王聯───在貿易戰爭後積極於軍備更新的另一個希菲爾大國───進行戰車開發的合作。

面對重戰車計畫由於車體過重和引擎出力過低等問題而停滯不前的王聯,漢密斯王國提供了柴油引擎和表面硬化鋼的相關技術,結果成功地突破了現有的技術瓶頸,建造出了重量四十噸級、速度高達28km/h、兩國各自安裝上不同武裝的重戰車姐妹作HS-2/K-1「堡壘」式。在開發當時是性能震驚世界的一流重戰車。

與王聯的K-1最大的差異在於,王國安裝的武器是一門75mm的短管榴彈砲塔和兩座20mm的機關砲座;而王聯版本則是一門152mm榴彈砲和四挺7.62mm重機槍。

雖然說在開發當時王國陸軍對於HS-2的性能非常滿意,但是它的問題在王國軍內部的歷年演習中卻不斷暴露出來。過於複雜的底盤在惡劣地形中往往行駛不久即拋錨故障,多砲塔的結構也導致了HS-2在防禦力上的明顯缺陷:雖然表面上擁有最厚處80mm以上的裝甲、但同樣也有不到20mm厚的許多接合處與弱點。

最重要的是,HS-2的價格無法大量廉價地生產裝備。綜合以上種種原因,再加上與王聯之間的軍事合作產生了不少摩擦,隨著兩國對於戰車開發構想的再度分道揚鑣,也結束了歷史上王國與王聯唯一一次的短暫合作關係。

在那之後、作為對HS-2種種問題的反思,漢密斯王國開始秘密推動HS-3/4這兩款較為輕快、但功能相互彌補搭配的960年代新式國產戰車計畫,某種意義上可說是將HS-2的功能一分為二的思考方向。

大陸戰爭期間,由於HS-2的機動力問題,因此多半怖署在威西尼亞與王國本土境內擔任防禦的任務;但是其戰力並不足以應對966年反攻至威西尼亞的聯邦軍T-3戰車,而陷入了苦戰。從966年底開始,利用HS-2底盤改造而成的HS-2J驅逐戰車,搭載著海軍用的128mm重型高射砲,成為王國在大戰期間穿甲威力最強的一款戰車───然而、由於這型火砲的重量對HS-2而言似乎是過於沉重的負擔,因此最後並未獲得太多戰果。



圖檔
王國陸軍騎兵戰車 HS-3「狼」

車長:512cm
車幅:282cm
車高:233cm
全備重量:14.5t
乘員數:3名(車長+駕駛+炮手)
動力:歐斯提亞直列式12氣缸液冷式EN-59F2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50hp/2,600rpm
最大速度:55km/h
續航距離:225km
武裝:37mm45L短砲身主砲(A型)
   50mm75L長砲身主砲(B型)
7.92mm MGx2
裝甲厚度:15~35mm

王國陸軍於958年底,為了搭配先前所開發的HS-2步兵戰車與HS-1機槍戰車,並進一步達到裝甲兵學派所倡導的全機械化部隊之建立,開始進行騎兵戰車與支援戰車的開發工作。

在當時,這兩種戰車分別被定義為ZW(Zugfuhrer Wagen)與BW(Bataillonsfuhrer Wagen)兩個計畫,其目的正如字面上的意義,王國打算把這兩種戰車分別作為小隊長車和大隊長車來運用,噸位分別為十五噸級與三十噸級,主砲等級則是37mm與75mm,這兩個同步進行的開發計畫,其成果就是HS-3和HS-4的誕生。

其中,王國戰車設計師鬼才海因茲.勞格.法蘭克的『輕騎兵計畫』,是整個ZW新戰車開發計畫的核心。

根據海因茲的想法,新型戰車ZW為了追求極致的機動力和近接戰能力,而採用了破天荒的超小型戰車車體,選擇原為步兵用的單管37mm45倍徑戰車防禦炮作為主砲,省卻了開發新主砲的時間與成本。原始設計乘員只需要2人,但由於自動裝彈系統的複雜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才增加一名炮手兼裝彈手,後來證明這是因禍得福的決定。ZW搭載了性能不輸給當代中戰車的歐斯提亞廠制250匹馬力引擎與新型光學照準鏡,以及車載無線電RM-8的大量裝備,而使得它的速度、團隊戰鬥能力和火炮命中率遠高過同時代其他同級車種。

由於當初開發之時只考慮了對機槍與反戰車步槍的防禦力,並未考慮要承受火砲的直擊,ZW計畫車前方裝甲的厚度過於輕薄,為了避免被37mm戰防砲直接貫穿,因此決定把柴油引擎充當裝甲,置於車體前方,利用柴油不易助燃的特點來活用車體空間。

而且ZW計畫戰車的車身十分低矮,車幅也很迷你,從遠處看起來的可視度非常不明顯,但這也導致了車體內的空間狹小,因此對駕駛它的戰車兵身材選拔條件極為嚴苛,也導致了日後裝甲兵們對舒適性和操作性的許多批評聲。

ZW計畫車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陷,因為前置引擎採用水冷裝置,引擎冷卻器的白煙容易遮蔽駕駛與砲手的視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將引擎冷卻水箱移至車身兩側,以導管和引擎相連結,結果在日後導致了更大的防禦問題。

海因茲領導的「輕騎兵計劃」團隊最後在ZW開發計畫中獲選,並且獲得王國陸軍授與HS-3A型的正式量產編號。HS-3於960年初開始量產化,裝備到王國軍各個前重裝騎兵單位,並外銷給王國的盟友與世界各地,並在稍後與聯邦爆發的戰爭中,擔任王國軍開戰初期的主力矛頭,取得亮眼的成績。

在與聯邦軍裝甲部隊的主力T-3中戰車交戰之後,王國軍方不禁訝異於聯邦戰車裝備的75mm主炮的強大貫穿力,相較起來37mm戰車炮支援步兵有餘,拿來反制戰車卻顯得相當無力,除非接近到200碼之內,否則根本無法有效貫穿T-3的正面裝甲。

為了要克服這個問題,更格尼爾火炮研究所開發出了新型的50mm75倍徑長砲身戰車砲,同時也開始著手研製下一代的主力戰車與驅逐戰車。這型新主砲擁有2.5倍於舊主砲的貫穿力,可以在八百公尺距離擊毀聯邦軍的T-3正面。王國軍立刻將此砲改良搭載在HS-3的砲塔上。

裝甲方面,則提出了在車體正面焊接上一層20mm厚的陶瓷鋼,此外將備用之寬履帶以嵌架的方式裝在車體正面,以充作裝甲的變通方法,如此一來HS-3的正面裝甲就相當有80mm厚的等級。

至於長久以來為戰車兵所詬病的側面冷卻水箱與履帶的防護問題,則是以加裝大型的15mm厚合金防彈側裙彌補,以支架的方式連結在履帶與冷卻器外側,將整個側面包覆起來,可以抵擋12.7mm以下口徑武器攻擊,但無法抵禦火砲。

由於當時王國造兵署已經在測試60mm步兵用反戰車火箭,為了預防聯邦軍可能會採取同樣的反制手段,故另外設計了可折疊式的細目鐵絲網安裝在側裙上,可以將火箭彈頭卡住而造成啞彈。綜合上述這些改良,其結果就是中期量產型的HS-3B。

為了解決前線的燃眉之急而開始投入戰線的HS-3B,是為了撐過這一段尚無有效對抗聯邦戰車的手段的過渡期,急就章之下的產物。增加了裝甲與火力,卻也同時犧牲掉了機動性與續航力,炮塔環的設計不良經常導致故障,不過也將對T-3的獵殺距離一口氣拉到八百公尺的範圍內。

HS-3B的引擎出力不足以應付大口徑炮與增加裝甲,而導致性能低落等一連串問題,於966年下旬展開的B+型開發計畫中,歐斯提亞設計局按照王國造兵署的要求與技術提供,在法蘭克領軍的輕騎兵設計小組努力下,在改良型66年式的引擎設計裏提高了50匹馬力的出力,並且特別增強變速齒輪箱與扭力桿的設計,使得加速性與爆發力提高大約15%,彌補了搭載大型主炮引發的問題。

雖然在大戰中後期之後地位遭到了取代,但此型車是在改裝為驅逐戰車和各種輔助車輛之後仍然一直在戰場上活躍直到大戰結束,到終戰時共計有一萬八千輛使用HS-3底盤的各種戰車、自走砲、驅逐戰車、工兵車投入前線。其中約有五千輛遭到擊毀或重創的HS-3被帶回後方維修改裝後又回到前線,實際上在王國軍中服役的數量約為兩萬餘輛次。除此之外也有超過七千輛的HS-3提供給王國的諸附庸國,作為軍事援助計畫的一環,在與聯邦開戰前出售的授權生產型與外銷型,總計也有四千四百輛之譜,是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相當暢銷的產品。

圖檔
王國陸軍支援戰車HS-4 「射手」

車長:595cm
車幅:288cm
車高:266cm
全備重量:28.5t
乘員數:4名(車長+駕駛+炮手+裝填手)
動力:歐斯提亞雙排並列式12氣缸液冷式EN-62E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400hp/3,200rpm
最大速度:60km/h+
續航距離:200km
武裝:75mmL24短砲身主砲(A型)
   75mmL43長砲身主砲(B型)
   75mmL70長砲身主砲(B2型)
7.92mm MGx2
裝甲厚度:15~80mm

在HS-3型的設計之初,就有計畫要推出一種更大型的支援戰車,由HS-3的小口徑高初速炮來擔當反戰車任務,HS-4來擔當步兵支援任務;這就是958年開始設計的BW計畫。

但由於王國工業能力不足以大量製造步兵支援戰車,加上裝甲兵和騎兵兩方面的反對,因此遲遲無法完成新戰車的開發任務,而停留在紙上設計和鐵皮模型的試驗階段。

當然,這樣的實驗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長期的實驗至少歸結了一個結論:由於相關技術的不足,按漢密斯傳統將戰車引擎前置,就這種大型戰車來說相當麻煩。由於更大、更重的戰車需要更大的引擎,因此駕駛的座位將會變得非常小,而變速箱也無地安置。當然,可以把戰車的車寬拉大一些;但是這又會超過王國火車的車箱寬度,以至於無法用鐵道運輸。因此,不得不妥協,將引驚後置。也因為引擎後置,少了引擎的保護,因此車體前部的裝甲在設計之初就厚達50mm。

一開始的A型車是安裝了短炮身的75mm/L24主炮。這種主炮初速很低,但是使用穿甲彈的話,可以在500m 內擊穿40mm的裝甲。就戰爭之初面對索別瑞爾等國而言,已經是相當足夠的了。HS-4A型一共生產了96輛,都被集中起來編成兩個營:一個戰車訓練營,一個作為陸軍裝甲預備隊。但隨著戰爭的進展,聯邦軍T-3戰車的出現使得王國軍改變了初衷。

雖然進度嚴重落後,但最後仍然趕上962年入侵威西尼亞的戰鬥,與HS-3同時上陣了。

當聯邦軍的T-3出現在戰場上時,王國方面的HS-3雖然在機動性上佔勝勢,但卻很難擊毀T-3厚實的裝甲。HS-3必須要接近到100公尺內,並繞到T-3的側後方才能有效獲得戰果。但是,這種戰果也是以重大的犧牲換來的,王國軍方面勢必要推出更新的戰車來替換HS-3,成為新的主力戰車。因此,原本把預計要做為步兵支援用的HS-4拿來改造,就成為唯一可能的解決方案。

面對聯邦軍的優勢火力,HS-4原本的50mm裝甲是不足夠的。因此正面追加了30mm的裝甲,用焊接或是螺絲釘加裝上去。由於工藝不精,許多戰車的追加裝甲和主體裝甲之間留有一些間隙,但後來實戰中發現這些間隙竟然能夠讓成型裝藥的炮彈減低效能。因此,之後就固定下來,全部都故意留下間隙。

至於火力,也將原本的75mm24倍徑主炮改為43倍徑。但是,用俘獲的T-3車身進行試驗時,又發現43倍徑的主炮難以在500m的距離下貫穿T-3正面,因此又緊急更改為更高膛壓的70倍徑。至此,新的HS-4之中,用43倍徑的就稱為B1型;用70倍徑的就是B2型。



裝甲車展示區

圖檔
王國陸軍偵查越野車 HR-40「金龜蟲」

車長:455cm
車幅:185cm
車高:271cm
全備重量:4.0t
乘員數:2名(駕駛員+觀察員兼機槍手)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90hp/3,600rpm
最大速度:94km/h
續航距離:300km
武裝:7.92mmMG(備彈1000發以上)
   55L20mm機關砲(3型裝備、備彈90發)
裝甲厚度:5~8mm

王國軍方規劃的偵查部隊共有三種專門的車種───在野外的崎嶇地使 用的師級重型八輪裝甲偵查車、能夠充份適應野戰與市街環境的營級中型六輪裝甲偵查車、以及一般連級單位使用的輕型、短距離用四輪輕型裝甲偵查車。軍方要求這些裝甲偵查車都有裝備無線電,和一挺泛用機槍的自衛火力,並有足以抵擋小口徑槍彈的裝甲。其中、構造最簡單的四輪輕裝甲偵查車計畫因為門檻低,投入競標的設計案也多,反倒意外成為了競爭激烈的項目。

最後,在九五五年十月,歐斯提亞國營工廠的赫立夏(Heriche)設計局HR-40 案獲得了採用,成為軍方採購的勝出者。HR-40採用了8mm厚的表面硬化裝甲,能夠抵擋聯邦制式7.62mmx63步槍彈在一百碼外的射擊,並且搭載了強力的賽車級汽油引擎,使用適合越野行駛的四輪傳動設計,在保有最低限度防禦力的同時也確保了90公里級的高速,以偵查車來說是相當理想的裝備。

由於是三種偵查車輛中最早投產服役的一款,所以也經常被用來替代後兩種大型偵查車數量上的不足。在法蘭妮紛爭中實際投入作戰後,士兵們都抱怨 HR-40在前線易遭13mm的克羅埃斯反戰車槍攻擊而被貫穿,為了要解決此一問題,歐斯提亞國營工廠把HR-40/2型的裝甲改良為14.5mm厚的鑄造鋼甲板,並且提升了引擎出力。由於裝甲加厚了,速度也略為降低到80km,車體重量也增加至4.8噸重。

為了要強化偵查部隊的火力,軍方在後續改良的HR-40/3型上加裝了原本是對空用的55倍徑20mm速射砲砲塔,並且追加了一名專任的砲手。只 是有些偵查單位認為這種改裝反而使得輕巧迷你的HR-40喪失了原有的特質,反而還會吸引敵方的注意,因此繼續使用舊版的HR-40/1型。

除此之外,通信部隊與裝甲部隊也大量使用HR-40作為指揮車、聯絡車與通信車,用途相當廣泛,在王國軍中普遍被使用在前線的各種類型任務上,扮演勞苦功高的重要角色。由於操作門檻低,機動性強火力十足,這也是漢密斯協助其盟友建立裝甲部隊時,最先輸出的先導車型,在世界各地都相當活躍。

圖檔
王國陸軍重裝甲偵查車 SD-7「狐」

車長:588cm
車幅:194cm
車高:228cm
全備重量:5.75t
乘員數:2名(駕駛員+觀察員兼機槍手)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90hp/3,600rpm
最大速度:65km/h
續航距離:350km
武裝:7.92mmMG(備彈1000發以上)
   55L20mm機關砲(備彈200發)
裝甲厚度:5~8mm


SD-7裝甲偵查車是在九五零年代中期的軍備重整計畫中,與SD-8重裝師級偵查車和HR-40輕越野偵查車同時期開發投產的裝備,可說是扮演著王國陸軍走向機械化的重要里程碑角色。繼HR-40量產配備之後,預訂作為營級配備的野戰重裝甲偵查車SD-7之試作品也出現在王國裝甲兵的發祥地歐斯提亞,並且首度對六輪傳動系統進行了測試。

對於後續的10噸師級重裝甲車將採用的八輪傳動系統來說,六輪多軸傳動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技術突破,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為了要開發這套在當時是舉世罕見的複雜走行裝置,王國陸軍對歐斯提亞國營公司投入了大筆資金,最後終於不負眾望,在九五八年完成了最初的雛形。

SD-7在經過短暫的測試之後就立刻上生產線,並且投入稍後的法蘭妮紛爭之一連串戰鬥中,以吸收王國軍運用裝甲車的經驗。

雖然體積變大了,可是SD-7所使用的裝甲材質和HR-40一樣都是8mm表面硬化裝甲,因此在法蘭妮紛爭的戰鬥中也苦於反戰車槍的射擊。因此,在當年七月之後出廠的SD-7大部份都緊急加裝了2.5mm厚的外掛陶瓷鋼板來增加防禦力,至於翌年後出廠的量產型號大多也都改為使用13.5mm鑄造裝甲,重量大幅上升到7.1噸,也讓路速下降到了約55~60公里弱。

因為SD-7本來就是介於SD-8和HR-40之間的一款過渡性技術實驗車種,因此僅生產了一千餘輛之後,生產線大部份轉作生產更大更重性能更優秀的SD-8重裝甲八輪偵查車,現存的少部份則持續為各單位所沿用,但數量逐漸在激烈的戰鬥中減少,最後逐漸消失。

圖檔
王國陸軍重裝甲偵查車 SD-8「黃鼠狼」

車長:607cm
車幅:234cm*
車高:228cm*
全備重量:12.5t
乘員數:4名(駕駛員+車長+砲手+機槍手)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12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10hp/3,600rpm
最大速度:96km/h
續航距離:1000km
武裝:7.92mmMG(備彈2000發)
   55L20mm機關砲(備彈250發)
   60L50mm戰車砲(/2K型裝備、備彈35發)
   30mm4聯裝榴彈發射器x2(煙霧.破片)
裝甲厚度:14.5~35mm

在王國陸軍的三種偵查載具規劃中的最高級車種,設計目的是擔任師級單位的師部直屬長距離偵查車。由於有身負在全師最矛頭推進的責任,在設計之 初就被賦予了強力的裝甲和機動性,分為前、後兩組四輪驅動的八輪系統相當精密複雜,軍方一再對火力和裝甲的追加要求也讓車體越益走向大型化發展,自從開發 計畫提出之後經過五年半的折騰,才終於在九六一年正式完成原型車,以及後續量產服役的準備工作。

在當代的輪型裝甲車中擁有最高等級的性能,不管是不整地的行走、越野、以及靈活度和機動性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具備輕戰車級的裝甲和火力。但是,過於複雜的組件和車體使得價格大幅上揚,生產進度嚴重落後,使得原訂每師配備12台一個偵查中隊的計劃無法順利達成,SD-8也就開始逐漸轉為它用。

雖然數量很少,但是SD-8在各個裝甲師的師屬機動偵查中隊和各獨立戰車大隊中,表現出極為優異的戰場生存率。因為配備了高功率的210匹馬 力級汽油引擎,從停駐狀態到加速為40公里僅需3.5秒的實力,野戰時能夠跑出80公里以上的實際速度,而且就算在積雪的冬天或泥濘的春天都能毫無影響的 正常行駛,在偵查部隊中獲致了極高的評價。

由於車體比HR-40和SD-7更大,SD-8就能搭載更多的物資與功率更強的無線電,能夠在最前線脫離本隊持續活動更長的時間,對於延長王國軍的耳目和情報線而言,有著不可抹滅的重要功績。

王國裝甲兵之父艾立奧特.迪亞士中將,便以親自操縱SD-8穿梭在戰場上指揮而聞名,此車也被不少年輕的王國裝甲兵科將佐視為高級的指揮官用座車,而事實上,經過改裝的SD-8車內容積甚至可以容納司令部人員,作為一個小型的師指揮所。

而得寸進尺的王國軍方,對歐斯提亞國營造兵局提出更為過份的要求,那就是───反戰車。SD-8裝甲車既然身為如此優秀的載台,那有辦法轉用 作驅逐戰車嗎?雖然這個構想遭到了設計小組的一致強烈反對,但是最後還是為SD-8設計了一尊50mm60倍徑主砲,並且配置豬鼻形砲盾的旋轉砲塔,重量 增加了4.2噸,速度也下跌到76公里左右。以SD-8的車身和馬力而言,這是最大限度的容忍載重。

此外,將原本用於觀察敵軍用的10倍率PZF-61F2潛望鏡改裝為射擊用,加記表尺和比例表,並且強化了車體各部的裝甲與結構,經過強行改造成 為戰車驅逐車的此車被命名為SD-8/2J型,也被當作反戰車裝備而送上了戰場。雖然具備相當於中戰車級的火力,但由於仍然是裝甲車的車身,跟戰車正面交 鋒無疑等於送死,許多偵查兵科的官兵直批「浪費」,對於軍部高層為了打敗聯邦投機取巧的作風相當不以為然。

由於SD-8的輕巧和強大火力,空軍也將其納入降下獵兵部隊的制式裝備之一,並且開發了輕量化的降下獵兵版SD-8裝甲車和戰車驅逐車,暫時代替空降戰車開發出來之前的過渡品。

圖檔
王國陸軍裝甲擲彈車 SD-25「袋狼」

車長:595cm
車幅:212cm
車高:198cm
重量:10.5t
乘員數:2+10名(車長+駕駛兼機槍手+一班的步兵)
動力:歐斯提亞雙排並列式8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68hp/2,500rpm
最大速度:64km/h
續航距離:400km
武裝:7.92mm車頂機槍/下車機槍MG60 Raven x2(備彈2000發)
裝甲厚度:10~25mm

裝甲步兵學派的領導者卡爾.歐普少將主張:在上一個世紀的戰爭中,步兵戰術的演進陷入停頓的最主要障礙,在於缺乏對槍砲的防禦力、能夠突破道 路線規範的越野機動力、以及攜帶重武裝長距離前進的能力。所以他認為,只要能夠開發出一種能夠抵抗小口徑武器的射擊、並且取代騾馬拖曳火砲,代替步兵戰 車,與步兵協同作戰的萬能裝甲車,將有助於提升新世紀步兵的價值與地位。在王國軍裝甲步兵學派大力鼓吹下,基於提升步兵的機動力,火力與續戰能力為目標,王國在950年代末期,開始研發次期主力裝甲車計畫「Grenadier Wagen」。

但在歐普少將構想中的全履帶車構想,本身就會使得編組機械化部隊的成本大幅上揚,而王國當時的經濟狀況非常拮据,使得GW計畫陷入了隨時都有 可能被冷凍掉的險況。在歐斯提亞設計局的提案下,決定將GW計畫重新定義為半履帶的輕裝甲步兵輸送車,並且開發出完成度極高的樣車SD-24,及時化解了 危機。因為SD-24的尺寸只能搭載四名步兵與兩名乘員,因此在稍後以SD-24的設計為基礎,將車體拉長、搭載強力的新型引擎,也就是真正量產型的SD -25誕生。

作為一輛早期的多用途裝甲車而言,SD-25發揮了前所未有的效能,裝備足以抵抗大部份小口徑步兵輕武器攻擊的裝甲,對12.7mm口徑以下的輕武器免疫,同時又能以六十公里的高速連續行進四百公里以上,同時還可拖曳5噸以下的火炮或裝備,讓步兵一舉躍升為同時具有攻守機動能力的全方位兵種,可說 是徹底改寫了過去陸上戰的模式。同時,王國軍步兵班的編制也因為SD-25的出現而有了相當程度的變革,由原本的十四人制(三個四人伍與士官兩名)改為現行的十二人制(兩個下車戰鬥伍)。

SD-25雖然是作為輸送步兵到前線的裝甲車而誕生,但是作為指揮車、砲兵觀測車、牽引車、偵查車、傷員與物資的輸送、協助步兵攻克強固據點、蹴 散敵軍步兵單位等等的多功能,而且又能在路況極為惡劣的野外不整地上行動,將補給線延伸至卡車到不了的地方,在王國軍陣中沒有任何一款其他車輛能夠取代, 因此被王國軍裝甲兵與擲彈兵部隊親暱的稱為「小女孩」。

輔助車輛展示區

圖檔
王國陸軍半履帶重牽引車 SD-10

車長:685cm
車幅:235cm
車高:262cm
全備重量:11.5t
乘員數:1+11名(駕駛員+乘客11名)
動力:歐斯提亞雙排並列式8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68hp/2,500rpm
最大速度:50km/h+
續航距離:200~300km
武裝:無
裝甲厚度:8mm

由於火砲與裝備的重型化,王國陸軍為克服此一困擾提出開發要目,在957年由歐斯提亞製造局開發完成的重型牽引車,適用於拖拉超過10噸級以上的重砲與拖車等器材,本身僅有輕裝甲防禦。因機動性強和越野力優秀而廣受好評。

在大戰中後期王國軍苦於聯邦的戰鬥轟炸機,軍方於是嘗試把20mm四聯裝機關砲加上防盾後裝在車上充作防空自走砲的改良款,卻被官兵一致批評為「對空防禦毫無用途的垃圾」。但是對於該型車在據點防衛與村落攻略中,所展現的旺盛對軟目標火力則為王國步兵們所推崇。

王國在戰前向海外出口150mm以上口徑的重火砲時,通常也會隨砲贈送該種牽引車,因此在央國、德列塔尼亞、格里琛與阿底亞等地都能看見它的活躍。


圖檔
王國陸軍重型摩托車 Zündapp KS750「春達普」

全備重量:0.2t
乘員數:2名(駕駛+邊車)
動力:歐斯提亞直列式4氣缸液冷式ZDP-61Q汽油發動機、排氣量751cc
最大出力:30hp/4,200rpm
最大速度:95km/h
續航距離:350km
武裝:7.92mmMGx1、其他輕武器

九五四年初,王國陸軍由於在進行機械化改造的軍務革新初期各種泛用車輛的數量不足,王國軍方並不打算另外花費資金去研發這類車輛───因此便考慮引進民間的重型摩托車,來暫時填補半機械化狀態過渡期的空缺。

軍方對於這型車的定義和需求是模稜兩可,不論有幾個輪子,馬力多少,運量多大,要求僅限於「能進行偵查、聯絡、輸送的輕車輛,造價越便宜越好,油耗越少越好」。結果,由春達普公司推出的KS750重型機車搭配側掛邊車的改版,贏得了軍方的青睞,隨即開始大量採購和授權生產,在戰前共生產及徵用了45000輛以上。

原本KS750只是預定作為過渡期的暫時替代車種,但由於王國軍各型四輪傳動小車的產量嚴重低落,而且擴軍的腳步和規模都過於急促,裝備顯得永遠都不夠。於是KS750重型機車就一肩扛起了王國軍基層的所有雜事───從偵查、武裝巡邏、傳令、聯絡、送信和人員移送等等,KS750幾乎無所不包。

而駕駛KS750的騎士們也儼然形成了王國軍中的另一種特殊階級;他們之中有少部份是擁有私人座車的高級軍官與貴族,其他絕大部份是前騎兵或工業都市出身的子弟,他們自傲的稱呼自己為「輕騎兵(Hussar)」,並且手工修改調整自己的愛車,彼此間還經常交換心得。這些工業時代的騎士被友軍士兵視為可靠的幫手與捎來好消息的信使,同時也是瀟灑頑皮的象徵,聯邦士兵也幾乎認定這型掛邊車的重型摩托車為「邪惡王國」的象徵,KS750也成為了聯邦將士爭先恐後都想俘虜一台的紀念品。


圖檔
王國陸軍半履帶摩托車 KKR「機械騾」

車長:300cm
車幅:100cm*
車高:120cm*
全備重量:1.2t
乘員數:1+2名(駕駛員+乘客2名)
動力:威伯斯V型排列4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40hp/3,400rpm
最大速度:70km/h+
續航距離:300km
武裝:無
裝甲厚度:無

KKR半履帶牽引機車,是由於王國軍山地獵兵向威伯斯公司訂製一款可以拖動戰防砲與彈藥的輕型牽引車而誕生的。據說是因為桶車和水陸兩用車無法滿足軍方的要求,於是威伯斯工廠的技師們以托蘭德生產的小型農耕機牽引車為藍本進行小型化與高性能化的修改,於是誕生了KKR「機械騾」。

缺乏重車輛與火器的空軍降下獵兵,於九六七年二月率先引進此型車納入制式配備。在那之後,三軍才開始陸續採用。擁有與卡車同級的牽引力和更強的越野力,受到王國軍官兵相當不錯的評價。

圖檔
王國陸軍一噸半輕型卡車LKW 「老騾子」

車長:610cm
車幅:225cm
車高:235cm
全備重量:1.5/4t
乘員數:1+11名(車長+乘客)
動力:威伯斯V型排列12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75hp/3,200rpm
最大速度:90km/h (道路)
續航距離:300km
武裝:無
裝甲厚度:無

在954年時,被王國陸軍制式採用,用以取代舊型汽油引擎卡車的卡車。穆勒汽車公司的「騾子」卡車的本來是為民間貨運市場設計的型號,但因為可靠耐用、構造堅實而且價格便宜,所以在換裝柴油發動機之後,成為支撐起王國陸軍摩托化步兵單位與後勤系統不可或缺的要角。

隨著戰局的演變,穆勒汽車公司也順應軍方的要求,以LKW的成功基礎陸續發展出三噸級的中型卡車、十噸級的半履帶牽引車、二十噸級的重型拖車等等次型號。

雖說對於王國軍來說卡車的數目永遠不嫌夠,而且相較起聯邦的兩噸半卡車而言有著零件過多、保養需求高、載重量也不是很夠等問題,但是穆勒公司製的「老騾子」LKW卡車,仍在大戰期間與戰後的重建上擔負起極為重要的角色。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世界戰車博物館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4月 20日, 15:19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沙諾和聯邦展覽館

聯邦戰車開發簡史

聯邦自從西南重工社長馬利歐.休伊購買那台小威利拖拉機的那個著名故事開始,就揭開了在世界上居於領導地位的聯邦戰車光榮的歷史。

本來聯邦的工業就十分發達除了引擎太大導致車體跟著過大,還有耗油量太高等問題之外,聯邦製的車輛在價格、性能、可靠度上都是無可挑惕的優秀。因為國內市場龐大,再加上汽車的單價並不高,使得幾乎絕大部份聯邦的男子都具備開車的技能,和對機械一定程度的基礎知識。

除此之外,由於政府有頒定一套共通的技術規格,所以使得不同的廠商製造的汽車,都能夠以同規格的零件修理與改造,成為在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要件。聯邦軍採用共通款號的戰車,也在大陸戰爭之後成為不成文的慣例。

正是因為有這些有利的條件配合,所以聯邦才會成為世界上誕生第一部戰車、第一部有砲塔戰車、以及沿用至今的戰車分類法的戰車大國。在擊敗王國之後,成為世界首強的聯邦也發展了許多高性能、可靠、廉價的車款,量銷往世界各地,與共產國際分庭抗禮。

戰車展示區

圖檔
聯邦陸軍輕戰車R-59

車長:413cm
車幅:187cm
車高:235cm
全備重量:6.2t
乘員數:3名(車長、駕駛、砲手)
動力:NIHI-V型排列6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50hp/2,800rpm
最大速度:64km/h
續航距離:200km
武裝:37mmL20戰車砲
   37mmL40戰車砲(B型裝備)
   7.62mm機槍x2
   7.62mm機槍x4(C型裝備)
裝甲厚度:2~16mm

R-59系列是雷貝馮海軍陸戰隊為了配合登陸部隊的敵前上陸活動,以能夠跨越軟質的高濕度沙地、在水面上浮航為前提而設計的六噸輕型戰車。

由於稍加改裝就能渡過水面、甚至能輕鬆橫越泥濘與水窪的優越機動性能,以及體積嬌小重量輕巧帶來的多用途性,R-59獲得了不僅僅是聯邦成員國的世界各國一致青睞,作為聯邦軍在大戰前生產數量、外銷數量最多的一款戰車,它在大陸戰爭期間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初期的R-59A型搭載了37mm的短管火砲,雖說在世界各國的同級輕戰車中是首屈一指的強大火力,但是在面對兩倍噸位的王國對手───HS-3狼式騎兵戰車時,卻明顯地屈居劣勢。

開戰後不久的R-59B型起就換裝了長砲身、高裝藥的新型37mm主砲,加強了正面裝甲,並更換了新的150匹馬力引擎。除此之外還有同樣更換新主砲,但裝甲沒有加強、加裝兩挺機關槍的空降戰車C型,但是整體而言它仍非一款可以跟王國軍裝甲部隊正面抗衡的戰車。實戰中多數用來支援步兵作戰,或是在戰場前線執行威力偵查等輔助任務。

圖檔
聯邦陸軍輕戰車N-57
車長:448cm
車幅:210cm
車高:188cm
全備重量:9.5t
乘員數:3名(車長、駕駛、砲手)
動力:NIHI-V型排列6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50hp/2,800rpm
最大速度:56km/h
續航距離:250km
武裝:37mmL40戰車砲
   後方防禦機槍x1
裝甲厚度:12~35mm

聯邦陸軍輕戰車N-57B
車長:498cm
車幅:210cm
車高:208cm
全備重量:12.7t
乘員數:3名(車長、駕駛、砲手)
動力:NIHI-V型排列6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50hp/2,800rpm
最大速度:48km/h
續航距離:250km
武裝:37mmL40戰車砲
   後方防禦機槍x1
   7.62mm機槍x2(B型裝備)
裝甲厚度:13~44mm

諾威齊亞陸軍九噸輕戰車計畫的發展型,九噸的規格是為了配合其陸軍制式的十噸重型輸送車,而對輕戰車開出的重量上限要求。

N-57發展的時間比同時代其他輕戰車都要開始得更早,由於設計時就考慮到戰略機動性的問題,針對既存的武器系統來配合,歷經完整縝密的測試才正式量產服役,因此可靠性方面無可挑惕地完美。

最初N-57A型是以正面一門37mm戰車砲、後方一挺7.62mm機關槍的配置亮相,但是在962年的威西尼亞懲罰戰役期間,威西尼亞進口與授權生產的N-57戰車遭到了王國軍輕易地擊破,而且其中超過200輛以上是被王國步兵以汽油彈和反戰車步槍所擊毀。聯邦軍事顧問團明確指出這種悲慘的戰況,乃是肇因於N-57A欠缺正面的對人員火力。

因此在大戰前夕,諾威齊亞緊急推出了N-57B型,透過在砲塔正面裝置同軸機槍、並在駕駛座前方加裝車體機槍,以及裝甲的全面加厚強化,使得N-57B雖然速度略為下降,但卻成為了一個強大的步兵掃蕩者。

然而面對王國的狼式,N-57明顯居於下風是明顯的事實;因此有更換引擎後、搭載上固定式75mm反戰車砲的自走反戰車砲GC-64,在T-3大量配備於戰場前一直擔任聯邦軍的反裝甲工作。

圖檔
聯邦陸軍中戰車 T-3

車長:655cm
車幅:306cm
車高:318cm
全備重量:41.5t/46.5t
乘員數:3名(車長、駕駛、砲手)
動力:西南重工星型排列9氣缸氣冷式WSHI-961-S2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400hp/2,400rpm
最大速度:38km/h
續航距離:200km
武裝:
75mmL40戰車砲
75mmL52戰車砲(B型配備)
7.62mm機槍x2
40mm六聯裝榴彈拋射器x2
裝甲厚度:20~100mm(A)/20~120mm(B)

T-3系列是聯邦諸國自965年秋季起在西部戰線上大量使用的主力戰車,也是總生產量最大的一款聯邦戰車。當初在九六一年底,聯邦軍備局徵求中型主力戰車開發案的主要目的,乃是與王國軍於40年代末起大量投產Hs-2步兵戰車的軍備競賽下,基於面子問題而著手進行研究的產物。

聯邦軍事委員會提出一份武器裝備開發備忘錄,其中提到了單裝大口徑主炮,360度旋轉炮塔,四十五度避彈斜面設計,時速不可低於30公里,車身要夠高以掩護步兵作戰,構造簡單易於維修等要點───雖然之後它的主要對手並不是笨重的Hs-2而是迷你的Hs-3。

結果在963年11月舉行的聯邦主力戰車競標評估中,索貝瑞爾境內的西南重工(Western-South Heavily Industry,WSHI)製作的試作車TX贏得了合約,其獨特而自成一格的星型排列9氣缸柴油引擎原本是西南重工為了P-58戰鬥攻擊機「戰鎚」而開發的航空機引擎縮小版,為了把這顆體積很大的引擎塞進戰車裡,西南重工把T-3的車身後部延長了很大的一段空間;雖然是舊型的設計,但這款新引擎可以相當經濟的耗油量提供400匹馬力的強大出力,成為TX雀屏中選的有力因素,隨後TX正式被命名為T-3。

T-3擁有一顆優秀的引擎作為心臟,正面100mm厚的斜面裝甲與一體成形式的融鑄式炮塔,提供了絕對的防護能力,而75mm40倍徑主砲是當時是戰車有史以來所裝備過最強力的火砲。因為以上種種因素,T-3得以兼顧速度、防禦力與火力三項指標,在綜合性能指標上遠遠凌駕於為速度犧牲防禦力的王國主力中戰車HS-3。

在測試完畢之後,西南重工隨即獲得了第一批來自索貝瑞爾共和國陸軍400輛的訂單。但是,王國與聯邦間的戰爭很快就爆發了。因為大戰爆發之後,索貝瑞爾喪失了大半的國土,西南公司也被迫遷址移往胡林克境內,第一批的早期型T-3僅僅生產交貨了151輛便宣告停止。但是,在種類繁多的各種聯邦主力戰車之中,唯有T-3的表現最為耀眼,T-3A在開戰早期的活躍也奠定了日後聯邦新式裝甲師戰車團編制的基礎。

開戰初期,根據各個戰場上的實戰資料與一般基層士兵的評價,T-3是少數具備在同等數量級時能「徹底壓制王國戰車」的戰力,根據實戰經驗,王國戰車除非逼近至200公尺以內或是側面700公尺以內,王國軍的50mm主炮根本無法貫穿T-3的裝甲,沉醉於早先開戰初期的高速機動打擊戰的戰果的王國軍方,被迫為了對抗T-3而進行新型中戰車Hs-4的增產,以及許多應急的重型反戰車裝備的開發工作。

得到實戰經驗鼓舞的聯邦官方決定集中產能在T-3上,將其制式化為聯邦諸國陸軍共通的主力戰車。由諾威奇亞國家兵工廠 (簡稱NNA,屬諾威奇亞),北島重工(簡稱NIHI,屬雷貝馮),通用載具公司(簡稱GV,屬厄錫安)接管西南公司產能的不足,並且取代開戰早期的主力戰車ST-2與AT-13,這個時侯已經是966年2月,聯邦軍開始在索貝瑞爾西部地方向阿卡加發動反攻作戰的時刻。

在聯邦軍確定將以三百輛T-3編成六個戰車團、兩個旅一個裝甲師的編成模式作為標準新編裝甲師藍本後,聯邦軍在九六五年底一口氣就對NNA、GV、WSHI、NIHI等廠商下達了總計兩千輛T-3A的訂單,以後也不斷地追加,在終戰時所有T-3家族車系含A、B、C、D、R、G、X型等主力型號與各種訓練車、工兵車體、裝甲救濟車與牽引車衍生型號等,共達到了四萬七千餘輛的數目,是所有聯邦中戰車裡數量最多的一型。

T-3A在前線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根據前線官兵的意見進行了實際上的改修,成為實際上存在的正式型號並且在966年1月初量產化,主砲也換裝成75公厘52倍徑;此一型號被稱為T-3B,是T-3系列戰車中生產總數最為龐大的一型。

最初是為了生產性的緣故而簡化了零元件的數目與精度,卻意外的降低了戰車的故障率,同時提高了生產性與妥善度,使得T-3B的保修狀況與耐操的程度都達到了戰車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無論在多惡劣的環境和多粗暴的狀況下使用,都無損於它優秀的表現。

車體的大型化,除了裝甲強化,續航力的增加,彈藥搭載量也向上追加以外,為了因應在野地上作戰時的路面破壞因素,從B型開始的T-3全部都換上了60cm級的兩排並列式寬履帶,以減少接地壓力,根據實驗結果顯示可減少12%,也就是說原本重40噸的車體實際開在路面上時只會傳達35噸的重量給路面,有利於本型戰車的越野機動。

此外西南重工也反映了前線官兵的意見,炮塔防盾的裝甲與車體正面裝甲更加強化,格子狀外加裝甲塊的第一次使用也是在T-3B上進行實戰驗證。

由於有多次被貫穿炮塔側面後部引發火災或炸翻整個炮塔的案例發生,因此除了特意增強炮塔後半裝甲厚度之外,也採取了新式的濕幕式彈藥庫設計,試圖降低火災發生的機率,這也提高了官兵的生存機率,使得聯邦軍的戰車兵特別愛好本型戰車。

但是,即使是如T-3的優秀設計也會遭受到強力的考驗,而且對聯邦軍來說,正是因為T-3太可靠了,因此而連帶推遲了下一世代主力戰車的開發工作,對聯邦軍高層而言,比起開發新戰車,他們寧願以既有的T-3作為平台進行持續改良。

在九六七年初的新年攻勢中,遭遇到大批王國軍HS-4逆襲的聯邦軍決定以諾威奇亞的76.2mm拖曳式反戰車砲作為新型主砲,開始改造大量的T-3C加入戰鬥,擔任自遠距離狙擊王國戰車的「長弓兵」;同時也積極進行索別瑞爾製88mm高射砲車載化的研究,但都未獲高層適當的重視,直到九六八年王國軍發動的第二次蘭法茲會戰,才因為王國軍大量投入了新型的HS-5而受到刺激,但要再開發新型戰車已嫌太晚了,只得將既有的105mm榴彈砲稍作修改後搭配新型砲塔裝備在T-3上,成為聯邦軍的末代中戰車。



圖檔
聯邦陸軍裝甲兵員輸送車 C-15

車長:580cm
車幅:301cm
車高:282cm
全備重量:9.1t
乘員數:2+8名(車長+駕駛兼機槍手+8名步兵)
動力:北島重工單縱列式6氣缸氣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40hp/3,000rpm
最大速度:72km/h
續航距離:320km
武裝:7.62mm車頂機槍x1(備彈1200發)
裝甲厚度:0~8mm

聯邦軍開發裝甲運兵車,並且加以量產的過程,算是在主要列強中起步很晚的。雖然索別瑞爾陸軍兵器局曾對王國軍的裝甲運兵車SD-25以及其新式的12人步兵班建制提出專門的報告與警訊,但政府高層並不引以為意,導致了日後在數次大規模的會戰中,聯邦軍苦於空有規模龐大的戰力,卻無法有效集中,前進,展開,追擊的窘態。

但是,早在大戰爆發之前,重視海外派兵能力的雷貝馮海軍陸戰隊已經在CRL計劃中提出開發備忘錄,內容就是開發可以裝載在輕型登陸艇中,能夠乘載一個班戰力小型無裝甲人員輸送越野車。

原本雷貝馮官方並不想開發半履帶車的,而是打算用低成本的普通裝甲汽車充數,但由於雷貝馮海軍兵器研究所提出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輪型裝甲汽車在不整地上行走時有極為致命的先天缺陷,尤其是在沙質的海灘上。雷貝馮高層於是下達了「採用半履帶傳動系統」的最終裁示。雖然有參考王國SD-25的設計與創意,像是前置引擎與半履帶傳動系統,但北島重工(Northern Island Heavily Industry、NIHI)於965年2月所試製的C-15樣車,可說是深刻地展現了聯邦軍與王國軍對於裝甲兵運用方式的岐異。

王國方面認為重騎兵(HS-3)與裝甲擲彈兵(SD-25)是兩個分開的軍種,重騎兵蹂躪,擲彈兵掃蕩,戰車部隊挺進到極限之前絕不停下支援步兵作戰,意味著裝甲運兵車必須要擁有基礎的裝甲與強大的支援火力,如果要加以詮釋,SD-25在王國軍的定位,是屬於所謂的步兵戰鬥車(IFV),這項元素甚至還在後期型的SD-25/7型中,擁有搭載37mm反戰車炮與多管火箭能力的改良而更加突顯。

然而聯邦對C-15的定位倒是非常的單純,也就是純粹的「運兵車」,或稱戰場計程車。C-15只需要快速的運動,有足夠的越野能力跨越障礙,然後把步兵和裝備傾洩在前線,之後跟隨重裝甲的T-3進行接續支援作戰就可以了。至於裝甲,防彈性能,火力與防護能力…這些其實都是次要的東西。

如果考量到龐大步兵單位的需求量,生產性的簡化反而才是擺在第一優先。

至於為何當初C-15會採取10人戰鬥班而非12人戰鬥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參考了SD-25的設計,原先是打算採取搭載12人的設計時,實際在雷貝馮國家兵器整備中心試車時卻發現了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積載量的不足。六公尺的車長,扣去前半段長達2公尺的直列氣缸引擎與駕駛座之後,其4公尺的容積以兩排各五人的方式,要塞入1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實在是非常勉強。當時的聯邦尚不知王國軍是以女性的身材基準在設計車輛與作戰序列。

兵整中心主任本人試乘之後甚至表示「車內的狀況比沙丁魚罐頭更糟」,到了這個節骨眼上變更設計已經不可能,於是採取了變通的方法,那就是每個排多編制一輛C-15,把每車多出來的2人裝進去,如此一來每排仍然能保持50人的戰力,不同的是每個排變成了五個車輛班。

C-15的基礎設計大量延用了聯邦兩噸半軍用卡車的零件,包括擋風玻璃、前部車輪、電瓶、變速齒輪箱與引擎氣缸等零件;因此,C-15容易起火和打穿的特性很快就在戰場上傳播開來,「燃燒的火炬」,「蘭奧亞式燒肉漢堡」之類的渾名遂不徑而走。

但是,由於擁有極為優秀的不整地行走性能,比起兩噸半卡車更能完全切合裝甲部隊的需求,使得聯邦軍的野戰機動終於可以脫離道路網的範圍,遂行真正的廣範圍機動作戰。

作為一個極為優秀又廉價的載台,聯邦軍方大量使用了C-15與各種衍生型,其中包括C-15M(81mm)迫擊砲車、C-15AT(75/76.2mm)反戰車砲車、C-15R(3.75”RPG)火箭砲車、C-15F火燄放射車、C-15C指揮通信車等等改型。

到終戰為止,聯邦六國共生產了超過五萬八千輛C-15與各種衍生型,是生產數量僅次於吉普車與兩噸半卡車的泛用車輛。


圖檔
聯邦陸軍輕越野車 1/2 ton 4x4 GPV「吉普」

車長:378cm
車幅:144cm
車高:151cm
全備重量:0.5/1.5t
乘員數:1+3名
動力:諾威奇亞漢索汽車公司HLE-62K5汽油發動機、四輪驅動
最大出力:60hp/3,600rpm
最大速度:60~80km/h
續航距離:300km
武裝:12.7mm重機槍、60mm無後座力砲(外載)
裝甲厚度:無

【開發經緯】

聯邦在960年時,為了提升步兵部隊的運輸力與機械化程度,而決定開發一系列的輪型輸送載具。軍事委員會所提出的開發要目,包括十噸級的重型載貨車、十噸級的連結拖車、2.5噸級的中型卡車,以及肩負傳令、巡邏、偵查等任務多功能的輕車輛。

原本考慮到預算和時效因素,這項軍用車配備計畫幾乎已經確定要採用民間車輛的規格,直接採購市場上流通的民間型車輛來滿足軍方的需求,但在961年年底,托蘭德防衛軍派出部隊參與聯邦的兵棋操演後,聯邦軍高層很快就確認到,一般二輪傳動的民間車輛實在無法勝任戰場的惡劣環境,而普通卡車的運輸力更是遠遠不如半履帶車或全履帶車。

於是,聯邦軍在962年重開競標,諾威奇亞境內的漢索汽車公司趁著這個機會,將試製中的四輪傳動車「JEEP.CJ-1」投入競標當中,結果以優異的性能和絕對的可靠性贏得了軍方的青睞,雀屏中選成為輕車輛採購計劃的勝利者。

聯邦軍給予此型越野車的正式軍方名稱是GPV,也就是多目的泛用車輛(General Purpose Vehicle),然而官兵們為它取的暱稱卻是真正常見的響亮名號:「吉普車」。

這款輕型軍車的重輛約只有1/2噸,卻能載運1.5噸重的貨物與四名士兵,還能搭載.50重型機槍和反戰車砲,結果廣受基層各部隊的歡迎,各級單位都陸續向上級要求更多的吉普車,採購計畫很快從原先的一萬五千輛迅速膨脹到五萬輛、然後是十萬輛,在大戰爆發時,聯邦六國三軍總計已有十三萬五千輛的吉普車。

在戰爭爆發後,聯邦軍很快發現到吉普車幾乎可以勝任每一種工作,從牽引大砲、後送傷兵、充當裝甲車衝鋒陷陣、巡邏與偵查、傳令與代步、輸送物資、反戰車與防空…單是965年一年中,吉普車就瘋狂生產了十五萬輛,966年一年總計更生產了二十一萬輛以上。

也因為聯邦軍做什麼事都會用到吉普車,六國三軍各級部隊不分你我大家都有吉普車,所以吉普車也是被王國軍擊毀與俘虜的聯邦軍用載具數量排行第一的榜首;事實上,擄獲吉普車的王國軍士官兵也都對它頗有好評,到終戰為止共有十二萬輛左右的吉普車在王國軍陣中服役。

為了要簡化生產程序,後期型的吉普車大多都省去了車頂、車門,並且減少排檔數,盡量採用一體成形的大零件組裝,所以使得吉普車的維修成為不需令人額外操心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世界戰車博物館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4月 23日, 16:43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大玄帝國展覽館

圖檔

玄國戰車發展史

相對於興武年間海軍造艦幾乎是無預算上限的盛況,對比起來玄國陸軍在導入現代化配備,特別是機械化車輛的這一方面,就顯得相當晚熟了。除了興武帝本身對於海軍事務的關心遠大於陸軍事務的傾向之外,現實面來說玄國也缺乏能夠自主設計、開發戰車的基礎技術水準和汽車工業,這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項因素。

儘管如此,玄國仍然在興武四十年(941年)起開始研究自製裝甲汽車,以及火砲牽引車。為此而由兵部舟車司收購了經營不善的民營鐵工廠加以整頓,成為了後來扮演了玄國武器、引擎國造事業方面佔有極大要角的震旦重工之原型。

而開始自製戰車的契機,則是在明憲二年(951年)軍事近代化效法的對象漢密斯王國開始整頓戰車開發體系、更改命名原則與分類後,所開發設計的第一款戰車HS-1小犬式後開始的。從漢密斯王國買進了第一批戰車與傳授運用方法的軍事顧問後,玄國也跟著引進了漢密斯式的步兵、騎兵戰車二分式思維,並以此為基礎進行了接下來持續十五年的戰車開發工程。

在戰車的命名上,玄國官方使用年號與種類作為型式區分的準則,並直觀地反映到了各型戰車的名稱上。快速、敏捷、但火力不足且薄皮裝甲的騎兵戰車,與緩慢、笨重、但威力強大且裝甲厚實的步兵戰車,這兩種坦克構成了玄國陸軍裝甲部隊的中堅。

玄國陸軍騎兵戰車PS1K「疾駿」

951年夏季引進漢密斯製的HS-1騎兵戰車,作為測試評估與研究之用。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年春季時逢漢密斯出現罕見之寒災,導致農作物歉收、儲糧吃緊之苦,因此這批坦克車是以出口大豆、玉米、小麥等農產品共120萬噸的的物物交易方式購得的。此筆交易案曾在漢密斯國會內因為擔憂戰車科技遭玄國仿造、外洩之虞而將戰車扣留在國境上拒不交貨,直到演變成玄國政府也擺出強硬態度暫時中止物物交易合作後,才使得這批戰車得以放手通關。

盡管是只搭載了機關槍兩門的輕型戰車,但是相對於其他武裝同等的950年代流行之超輕戰車,從其淨重六噸與過剩的發動機馬力來看實力絕不僅如此,因此玄國技術團隊對此車進行了徹底的研究拆解,其大型路輪承載設計亦成為了日後多種玄國國產坦克的發展原型。

玄國陸軍騎兵戰車PS3K「獒犬」

以「疾駿」為基礎進行縮小後,搭載國產發動機試製的第一款玄國自主設計戰車。帶有相當濃厚的實驗性質,在技術不成熟、暫時不強求搭載迴轉式砲塔的思考下,僅以搭載重機槍為滿足,以輕快的機動性為著眼點的小型、輕量化坦克。相較於配備電動砲塔迴旋機構的PS1K「疾駿」,砲塔重僅0.4噸的「獒犬」只要車長踏住戰鬥室底盤、將手臂挾在重機槍護木上用力推,就可以很順利的轉動砲塔開火了,唯一的問題是要平時多上油。

從這點來說,其水準最多也就只追得上雙王戰車時代的原始坦克…僅管如此,卻算得上是玄國國防工業成就的一大里程碑。

玄國陸軍步兵戰車PS5I「干城」

955年引進漢密斯製的HS-2步兵戰車以作為測試評估與研究之用。雖然是當代流行的多砲塔戰車設計,但是開發者的漢密斯王國幾乎是一研製出來就立刻對這種故障率高、複雜、昂貴的重坦克設計感到頭痛不已,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外出口也可以算是「出清不良瑕疵品庫存」的善後處理工作。

話雖如此,但是在接收了這批體型龐大、聲勢甚偉之巨大戰車後,玄國陸軍高層似乎顯得相當滿意,雖然困於其構造複雜不利於國產化的問題,而不得不打消了量產國造的念頭;但是作為玄國引進的第一批砲戰車,同時也是第一批多砲塔戰車,對之後的玄國戰車設計造成了許多深遠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玄國陸軍步兵戰車PS7I「狻猊」

作為對HS-2步兵戰車的國產化困難,而決定仿照過往獒犬式的成功經驗,嘗試了一種廉價、縮小版的砲型步兵戰車計畫。對於縮小車體帶來的砲塔環強度問題,則決定以將火砲搭載到車體上固定的方式獲得解決。就結果來說雖然是成功了,但是追球火砲穩定性與緩衝性能而採用的承載系統,卻因為維護麻煩而頗受前線人員詬病。

不過其底盤也拜這套承載系統之賜,獲得了比起尺寸相近的「獒犬」要更優秀的載重、越壕能力,也有較大程度的改裝空間,使日後本車換裝了迴轉式砲塔提供了有利條件。

玄國陸軍騎兵戰車PS8K「雪貂」

考慮到過去幾款國造戰車礙於預算限制都產量不大的問題,玄國陸軍決定轉為生產一種單一功能、所耗預算較少的迷你戰車。這款新設計的戰車參考了同期開發中的漢密斯新式騎兵戰車HS-3狼式的理念,採用前置發動機、傾斜裝甲等方式,在縮減重量之餘安裝大馬力引擎,獲得了優越的多餘出力、速度、以及高度的可靠性。

「雪貂」礙於空間不足因此車長塔只能搭載一挺迴轉式重機槍,但作為偵查車輛與襲擊、追擊用的騎兵戰車而言,在神州環境運用便已經綽綽有餘。除此之外,也有活用其車台改裝為自走砲、反戰車自走砲、火砲牽引車等多彩多姿的衍生型。在玄普戰爭爆發前,這是玄國產量最大的國造坦克,佔去全軍戰車總數的一半。

玄國陸軍步兵戰車PS12I「伏虎」

鑑於「狻猊」式的性能老舊化且逐漸被鄰國如蒼蘭、曦國的更新式戰車所壓倒,玄國陸軍開始認真思考一種用來取代「狻猊」式的後繼款步兵戰車。在玄國將領的守舊思維中,騎兵戰車即等於輕快的機槍戰車、步兵戰車則是笨重的砲戰車,這種刻板印象應用在已經初具實力的玄國汽車工業上,所誕生的合體怪獸便是「伏虎」式步兵戰車。

這台有29噸重量、堪稱玄國有史以來設計過最重的國造戰車,除了一門57mm主砲外,還搭載了兩座迴轉式機槍塔、一挺車長機槍與一挺同軸機槍,砲塔背面也有一挺防禦機槍。其設計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體現了步兵戰車的設計精神,成了一台以屠殺敵軍步兵為目標的多砲塔坦克。

儘管設計的思維落後,但是底盤優秀則為不爭的事實。在與普雷斯坦人交手過的實戰經驗,使玄國官兵很快理解到槍塔是無用的垃圾之後,後期生產型的伏虎便開始將機槍塔省略並改為焊接上更厚的鋼板,換上更有威力的主砲,使它成為玄國在玄普戰爭期間所能配備的最優秀坦克。

玄國陸軍騎兵戰車PJ2K「玄龜」

在廣泛使用來自漢密斯王國的技術進行再發展之餘,「玄龜」式騎兵戰車可算是在各種山寨、盜拷王國技術的玄國車系中,最沒有王國味的一項異類。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它原本的設計團隊來自索別瑞爾。在聯邦軍設計TX共通戰車的過程中,有個於第一輪篩選就被淘汰踢出決選圈外的設計案,經托蘭德中轉傳入了玄國大使手中。

以20噸車身、小型、緊緻、高速、重裝甲等特色結合於一身的此設計方案,最後由於車身空間不足、發展性不夠等理由而一腳被踢到了聯邦軍事委員會的考慮之外,但這些設計理念正符合玄國陸軍的脾胃。考慮到PS8K「雪貂」式騎兵戰車的裝甲已經無法對抗新一代的反戰車砲、甚至是最基本的反坦克步槍之攻擊,騎兵部隊不斷要求換裝擁有更厚實裝甲的新型坦克,好讓他們與步兵戰車單位的弟兄們併肩時不會漏氣。

在找來了原設計師買下藍圖授權後,這支團隊遠渡重洋被聘入玄國進行技術轉移,並展開了玄國史上最初一款鑄造裝甲戰車的製造工程。儘管過程算是一場多災多難的實驗,早期製成的樣車甚至還發生裝甲板碎裂的問題,各試作車的鑄造砲塔外形根本是公差大到肉眼即可看出扭曲變形的程度,但是在緩慢的邊試作與邊改良之餘,玄國的冶金工藝水準也獲得了飛躍性的進步。

這款生產牛步的新型戰車還未進入真正的全面量產體制,玄普戰爭便已經開打。在各種皮薄的有若紙糊的玄國坦克中,只有「玄龜」式騎兵戰車的測試運用單位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捷報───主要是因為平均80mm厚、從任何角度幾乎都無法傷其半毫的重裝甲所致。

儘管如此,「玄龜」式還是暴露出了許多它之所以不被聯邦軍採用的重大缺點。例如砲塔狹窄、動力不足、視野狹窄惡劣…甚至也有鑄造裝甲品質不良,以致被普國47mm砲一發打穿首上裝甲的黑心車案例。但是這些弱點也在戰爭中後期,換裝了大型砲塔、確立起比較穩定的品管機制之後逐步得到了解決。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世界戰車博物館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4月 30日, 15:23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梅菲斯特帝國展覽館

梅菲斯特帝國戰車發展史

在雙王戰爭之後,梅菲斯特帝國就以東方的鄰國特瑞希瓦爾特王國聯合作為假想敵,開始了漫長的國境戰爭。受限於人力資源的不足、基礎國力上的巨大差距,帝國軍方從最初就在思考如何在戰鬥中降低士兵傷亡的各種技術發展。

而與漢密斯之間的軍事合作關係,在940年代的海軍造艦案之後,雙方關係漸趨熱絡,於是有了兩國共同開發KP/HS-1輕戰車「小犬」的契機。雖然之後兩國的戰車開發方向便隨著思想不同而分道揚鑣,但也正式敲響了帝國陸軍大規模機械化的前奏。

與王聯之間的全面戰爭爆發後,帝國加緊各種新式戰車的開發投產腳步,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戰車設計哲學,創造出許多傑出的戰爭機械,並在最後贏得了與王聯之間的戰爭。

然而新的對手共產國際,很快發展成為遠較王聯更具威脅性的對手,梅菲斯特帝國即使加入了聯邦條約成員國,也不得不發展更新的AFV與之對抗;時至今日,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車大國之一。

履帶車輛展示區

圖檔
帝國陸軍多用途牽引車RK-56「牙犬」

車長:361cm
車幅:182cm
車高:165cm
全備重量:9.4t
乘員數:1名(駕駛) +4名(後部車斗)
動力:藍寶石V型排列12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20hp/2,700rpm
最大速度:55km/h
續航距離:150km

由於開始導入105、150等口徑的重型榴彈砲、高射砲,帝國陸軍的砲兵部隊越益感到舊式卡車的性能不足,而要繼續使用既有的騾馬牽引更是無理,因此於950年代初期開始著手進行火砲牽引車.彈藥補給車的研發。

當初本來是想要使用輪型車輛來壓低成本,但是在幾次春季演習後,帝國軍實在是無法忍受一下雨就連車帶砲陷在泥漿海裡的慘狀,因此決定提出「需要具備惡劣地形跨越能力」的規格標準。

藍寶石公司決定援用KP-2「獵犬」快速戰車的底盤設計,將之緊致迷你化後,使用現成的零件組裝成一輛十噸級的履帶牽引車,這也就是RK-56「牙犬」式。拜原型的獵犬本身就算是效率很好的載具之賜,體積小上三倍但卻搭載有同級引擎的牙犬也擁有傑出的馬力重量比,它可以輕而易舉地牽引當時帝國最重型的150mm重榴彈砲(六噸),並且橫越過完全沒有鋪裝道路的野外地形。

不過,優秀的性能也需要付出對等的代價。因為使用了複雜而昂貴的全履帶機構,牙犬雖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開發完畢,並於957年成為制式的裝備,但在價格面上卻令它難以被大量生產───牙犬的價格約莫等於二分之一輛戰車,或是五倍於帝國軍新式的標準三噸卡車。這種價格使得陸軍有限的預算無法大量投入生產,在與王聯開戰之前也僅生產了不到兩千輛,多數集中在各個軍轄的機械化重砲兵團裡,擔任火砲牽引車及彈藥輸送車。

在希菲爾大戰期間,牙犬的產量逐漸被其他戰車、火砲排擠而逐年減少,而火砲牽引的工作,也被轉移給從王聯軍與曼沙尼亞軍手上繳獲的俘擄車輛來進行。但前線單位對它給予極高的評價,甚至去拆解KP-2戰車以獲得足夠的零件來持續維修牙犬式牽引車的運作,不論是工兵、砲兵、運輸兵部隊都對該型牽引車給予高度的評價和支持。

帝國陸軍偵查車EG-40「飛鼠」

940年度採用至今,仍活躍於第一線的傑作越野車。最初是以在盡可能小型的車體上搭載馬力最大的引擎來設計的,因此擁有異常快的96km/h速度,但由於引擎佔去了車體大半的空間,周圍又被裝甲板封住,因此事實上只能坐的下一個人,考慮到駕駛得專心開車無暇環顧四週觀察環境而得增設一名觀察員,因此採取了開頂式的設計,並在車體上部周圍焊上扶手,好讓觀察員能夠站在駕駛員後方的位置觀察車外狀況。

最初期的A型是沒有搭載武裝的,但帝國軍後來為了彌補裝甲車的數量不足問題,而在B型上搭載了一挺車頂機槍。

雖然說EG-40並非拿來戰鬥用的設計,勉強只能稱得上是一種裝甲汽車,其防護力與戰鬥力都是相當微妙的水準,但是在南方大陸卻意外的受到青睞,以普雷斯坦為首的許多國家都採購了飛鼠式,作為三管砲或是反戰車槍的搭載車。因為引擎馬力很大的緣故,在部份國家也可以看得到使用飛鼠式作為中小口徑火砲牽引車的運用方式。

圖檔
帝國陸軍輕戰車KP-1 「小犬」

車長:482cm
車幅:210cm
車高:220cm
全備重量:6.2t
乘員數:2名(車長+駕駛)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90hp/3,600rpm
最大速度:52km/h
續航距離:175km
武裝:7.92mm MGx2(A型)
   20mm機關砲x1(B型)
裝甲厚度:9~15mm

漢密斯王國與梅菲斯特帝國合作之下,以「拖拉機」之名,於950年初完成的實驗性輕戰車。由於參與開發計畫的王國歐斯提亞機械製造廠與帝國藍寶石公司方面,都對於戰車的機動力和行駛間穩定性有共通的高規格要求,鑑於克莉絲蒂傳動系統的穩定性太差,因此梅菲斯特帝國採用了在當時是相當特異的小型輔助懸吊路輪系統。

在防護力的考量下,全車均未使用铆釘工法,而是使用鋼板焊接而成,造就了有稜有角的直線條構型;除此之外,也因為搭載了車上無線電,使得本車成為第一輛廢除旗語桿與揚聲喇叭的戰車。

雖說由於車體太小,能夠承載的武器僅有7.92mm的機關槍兩挺,更換砲塔後也僅能搭載20mm機關砲一挺,速度也未能達到開發當初的理想值,但仍是一輛具備劃時代意義的戰車。帝國陸軍在KP-2與KP-3量產服役後,於960年廢棄了KP-1的生產線。

圖檔
帝國陸軍輕戰車KP-2 「獵犬」

車長:485cm
車幅:262cm
車高:287cm
全備重量:15.6t
乘員數:3名(車長+駕駛+砲手)
動力:藍寶石V型排列12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20hp/2,700rpm
最大速度:52km/h
續航距離:180km
武裝:37mmL50主砲x1(A型)
7.92mm MGx2
裝甲厚度:25~60mm

KP-2是由於帝國與王國之間對於戰車開發的方向相左,最後雙方在956年中止了戰車開發合作計畫,由帝國藍寶石公司獨力研製完成這款戰車。KP-2是帝國最初搭載主砲的戰車款號,也因為這個原因,早期的A型車所搭載的37mm砲非常欠缺穩定性,這個問題直到後續的改良B型才加以修正。

雖然說KP-2最初只是計畫作為KP-3誕生前試製的主砲搭載技術驗證車,結果卻因為對王聯開戰時KP-3的數量不夠,而從各個戰車學校與教育隊調集了1200餘輛,編成了數個輕戰車團,硬著頭皮投入了實戰,在各地均蒙受了不小的損失。

搭載了多用途的主砲與車體機槍,但卻因為裝甲輕薄而成為裝甲部隊成員垢病的對象;在曼沙尼亞平定戰時,因為在市區中不夠靈活而蒙受了慘重的損失。

圖檔
帝國陸軍中戰車KP-3 「戰犬」

車長:603cm
車幅:289cm
車高:310cm
全備重量:20.4t
乘員數:4名(車長+駕駛+砲手+裝填手)
動力:藍寶石V型排列12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50hp/3,600rpm
最大速度:48km/h
續航距離:250km
武裝:50mmL60主砲x1(A型)
   75mmL50主砲x1(B型)
7.92mm MGx2
裝甲厚度:25~60mm

由於KP-2在承載系統實驗上的成功,激勵了帝國軍方與技術人員的信心,於是得以在軍方全力支持下完成了以KP-2的底盤為基礎再延伸的砲戰車KP-3。50mmL60的長砲身主砲足以擊破絕大部份的王聯側裝甲車輛,而且又能在高機動行進的條件下,迅速地急停回穩進行躍進射擊,令帝國軍非常滿意。然而,繼承自KP-3的複合懸吊路輪系統也帶來了迴旋速度慢、近距離戰鬥時明顯不夠靈巧的缺點。

因此KP-3是與王聯開戰初期,帝國陸軍實質上的主力戰車,但由於比起王聯的新型戰車K-1「賈克」而言,在噸位與火力上相差太多,於是在新投入的KP-4大量服役之前,KP-3仍然以加掛裝甲和主砲升級75mm等方式硬撐下去,直到王聯戰敗的那一天為止,KP-3都仍然在帝國軍的前線活躍著。

KP-3隨後也成為梅菲斯特帝國支援各個梅斯特系友邦,乃至於阿底亞、聖克勞茲等親帝國反共國家的軍援項目,在戰爭結束後仍在希菲爾大陸活躍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圖檔
帝國陸軍中戰車KP-4 「劍犬」

車長:665cm/880cm(含砲身)
車幅:314cm
車高:290cm
全備重量:34.5t
乘員數:5名(車長+駕駛+砲手+裝填手+無線電兵)
動力:藍寶石V型排列12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500hp/3,800rpm
最大速度:55km/h
續航距離:400km
武裝:75mmL90主砲x1(A型)
   105mm線膛砲
7.92mm MGx2
裝甲厚度:64~120mm

在王聯投入了各式重裝甲、大火力的重戰車之後,缺乏有效反制手段的帝國軍只能以RP-3和各式反戰車砲進行九死一生的圍毆戰,礙於物理上的巨大性能差距,這種越級挑戰的結果最後通常會以悲劇收場。

面對王聯軍「傾斜裝甲構型」的全新概念,藍寶石公司受到啟發,開始挑戰融鑄式圓形砲塔的設計與製造作業。由於是全新型態的嘗試,KP-4的開發工作嚴重地超出時程,遠較當初的開發計畫延宕了多達四年之久,才終於克服了量產方面的技術問題。

由於差速器與避震裝置的進步,KP-4又回復了克莉絲蒂路輪系統,以取得更快的越野速度和靈活的機動性。75mmL90的長砲身,也確保了對抗王聯戰車時的絕對優勢火力。在大戰末期開始投入戰場的KP-4成為了壓垮王聯軍裝甲部隊的惡夢深淵。

戰後,KP-4換裝了聯邦系的105mm線膛砲,並進行了加掛裙甲、追加夜戰紅外線與火砲測距儀,在帝國軍中持續服役到980年代左右。

圖檔
帝國陸軍突擊戰車KPS「豹」

車長:515cm
車幅:262cm
車高:230cm
全備重量:18.8t
乘員數:4名(車長+駕駛+砲手+裝填手)
動力:藍寶石V型排列12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20hp/2,700rpm
最大速度:50km/h
續航距離:180km
武裝:125mmL30/45榴彈砲
7.92mm MGx1
裝甲厚度:25~60mm

鑑於曼沙尼亞市街戰與平定戰的慘痛教訓,首度深入他國領土進行戰鬥的帝國軍體認到了,如果繼續發動攻勢,未來要在進行市街地戰鬥就是必不可免的狀況。

於是,作為回應裝甲擲彈兵部隊對於市街戰時直接支援火力的強烈要求,在大戰中期之後帝國軍開始改造一部份的KP-2成為無砲塔的突擊砲車。最初搭載的是短砲身的125mm重榴彈砲,之後雖然有增加倍徑,但對戰車的能力並不是改良的重點。

KPS配備的榴彈威力足以一發肅清大型房舍,在進行市街戰時是步兵極為有力的幫手。而在遭遇戰車時,則能使用成型炸藥彈加以對抗;雖說這門主砲在遠距離時有欠精度,而必須等待敵人挨近距離才能造成有效傷害,但大口徑砲的炸藥量也足以讓敵車乘員非死即重傷了。

KPS是一款非常有效率的戰車,其獨特的作戰方式也令它搏得了「擲彈兵守護神」的美名。


輪型車輛展示區

圖檔
坦伯特轎車/坦伯特PW小貨車
PKW Tenbart/PW Tenbart


轎車原裝型
車長:355cm
車幅:154cm
車高:176cm
淨重:0.6t
乘員數:1名(駕駛) +3名(乘客,前一後二,成人尺寸)
動力:塔爾斯堡直列2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0hp/1,400rpm
最大速度:50km/h
續航距離:400km

小貨車型

車長:420cm
車幅:154cm
車高:176cm
淨重:0.8t/最大載重1.5t
乘員數:1名(駕駛) +5~9名(前座副席與後部車斗)
動力:塔爾斯堡直列4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35hp/1,600rpm
最大速度:54km/h
續航距離:320km

受到世界經濟恐慌的衝擊後,各國的汽車銷售市場都急速萎縮,而梅菲斯特帝國境內的塔爾斯堡公司亦不例外得面對這種困局。然而,塔爾斯堡公司並沒有放棄在逆境中盈利的可能性,他們轉換了過往以軍方和裕福的中上流社會生產汽車的經營方針,一轉而將精力投注在開發平價的大眾車款上。

在經歷塔蘭德、塔蘭德B、托爾斯汀等車款的陸續市場失利後,因為年年虧損而得面臨是否出售汽車部門決斷的塔爾斯堡公司,決心再賭一把,這一次他們審慎地分析了何謂「大眾車的要素」,並致力於降低成本和提升可靠度。

塔爾斯堡公司分析,他們下一款推出的汽車應該要具備下列的性能標竿:
*為了家庭使用,至少要能搭乘四人以上。
*耗油量低且續航力足夠。
*結構簡單易於維修,維護成本也應該盡可能降低。
*應使用非戰略物資製作,因此不可使用鋼鐵之類的素材。

於是最後他們決定使用以綿、木屑、膠水、固化劑、紙漿等材料製造的合成樹脂來製造車身。引擎則流用塔蘭德B的20匹馬力汽油發動機,並大量沿用了工廠裡堆積如山的舊車零件來組合拼裝以壓低成本。

終於,在954年推出的坦伯特轎車總算是贏得了民眾的青睞,成為了帝國最暢銷的大眾車。很難得的是,即使是在如此艱困的時局下,坦伯特式仍然創造了海內外每年銷售100萬輛的佳績,雖然它的性能差強人意,但就各方面來說已經是貧困的帝國老百姓能購買的車種中,排行第一的最佳選擇。

在960年代帝國擴軍和經濟回春之後,塔爾斯堡公司也順應這股風潮推出了「坦伯特豪華型」、「升級型」等改良車款;但其實影響最大的種類,恐怕還是坦伯特PW───俗稱為皮卡貨車型。

本來坦伯特PW只不過是將轎車型的底盤延長,並將後座與行李箱改為一個開放式的運貨車斗,並使用了升級型的35匹馬力汽油引擎,希望擴大經營範圍而推出的試驗性產品;但市場卻給予了它超乎想像的支持,在推出第一年就賣出了20萬輛以上,很快成為帝國公路上佔有率最高的一款民用貨車。

諷刺的是坦伯特PW也因為它的後部車斗,成為反帝國游擊隊和民兵最愛用的車款,在後部車斗架上機關槍或是土製火箭發射器的坦伯特PW儼然成為了反政府組織的代表性武器。但不讓民兵專美於前,帝國很快地也徵召了臨近戰場的坦伯特貨車,作為運輸與巡邏車輛加入了帝國軍陣容,即使它們的陽春性能運用在惡劣的戰地,實在是讓帝國軍官兵為之叫苦連天。


圖檔
RTO-22/23系列 八輪裝甲車

車長:765cm
車幅:251cm
車高:335cm
全備重量:12.5t
乘員數:2名(車長兼砲手+駕駛)
動力:藍寶石V型排列10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70hp/2,200rpm
最大速度:60km/h
續航距離:240km
武裝:7.92mm MGx1
其他乘員自備輕武裝
裝甲厚度:6~15mm

梅菲斯特帝國皇家警察、法安、陸軍所採用的主力裝甲車,由於經常在各種公眾場合與新聞媒體上出現,因此其獨特身形也儼然成為了「帝國統治」的象徵物。

RTO-22的誕生是出於帝國警察的要求,隨著經濟大恐慌與各國加強備戰的緊張年代到來,帝國境內各地的分離主義份子、激進異教徒、還有梅斯特人本身的右翼民族主義者活動越趨積極,而王聯出於一貫與帝國敵對之立場,也從各種檯面下的手段直接間接地援助這些民間反帝國組織,這對於帝國政府而言是不可忍受的挑戰。

顯然地傳統警察的武裝已經無法應付這些裝備日新月異的反帝國組織,而憲法安全局雖然裝備精良但卻人力有限,因此帝國警政總監在954年的帝國議會上,提出了「警政治安對策書」,並述說了帝國皇家警察重武裝化的構想。

其中,就提出了一款希望盡可能壓低成本的警用裝甲運輸車,這個案子經由藍寶石公司提出了設計後,獲得了採用與量產。藍寶石公司設計的RTO-22基本上是採取了民規越野卡車的路線,將之八輪化再加上裝甲所得的產物,因此並不具有路外機動的性能,當初也沒考慮過要安裝砲塔。

RTO-22除了兩名車組外,還可再搭載十名警員執勤,並配備有一尊配備有機槍和可以發射催淚彈槍眼的砲塔,而裝甲也基本上對輕兵器免疫。基本上是完全符合了皇家警察方面的要求,甚至還有些超規格。

雖然警政當局對於RTO-22雄偉的巨軀感到十分滿意,認為它在外形上就具有極佳的嚇阻效果,也可以成為警察的移動掩體,但是相對地這麼龐大的車身也造成了它在市區的運用不便,在較小的道路上也不能迴轉。

但因為優點大致上還是多過缺點,所以RTO-22仍然被廣泛地生產,並被運用於帝國各地的警察單位中。在與曼沙尼亞.王聯的戰爭爆發後,帝國陸軍為了補充機械化部隊的車輛荒,於是也徵調了一部份警用裝甲車改裝為RTO-23,這批被鴨子趕上架的徵用裝甲車除了換裝上符合戰場最低火力要求的20mm機關砲之外,其實沒有任何足以勝任「裝甲戰鬥車」要求的條件,不論越野性或是抗彈能力都稱不上是合格的軍用載具。

不過,由於它龐大的內部容積,因此作為無線電搭載車來使用倒是相當方便。除了被改裝為無線電指揮車之外,其餘大多數的RTO-23均被運用在戰場後方,回歸到它當初設計的目標,運用於掃蕩游擊隊的綏靖作戰中。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世界戰車博物館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11月 20日, 18:42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特瑞希瓦爾特王國聯盟展覽館

王聯戰車史

王聯在雙王戰爭時期,由於遭受到帝國投入的戰車所刺激,也有樣學樣的投入了各式裝甲化的汽車、卡車、拖拉機發動反擊,只是因為缺乏軍事兵器該有的可靠度和性能,也沒有組織化的戰術和一套完整的運用思想,結果使得戰果非常微薄。

對此結果,王聯砲兵派系的將官們做出了「裝甲車是無用之物」的結論,然而對於此一指責,曾在前線以身份指揮裝甲汽車小隊的聶馬尼.巴貝特騎兵少校卻有不同的意見。

巴貝特少校對軍司令部寄出了一封洋洋灑灑的萬言書,並聯合了一百二十餘名同樣有過操縱裝甲汽車或曾對抗戰車經驗的軍官,強行上訴直陳王室,高呼開發國產戰車的必要性。由於這次「騎兵部隊的940年叛亂」,巴貝特少校等軍官隨後全數被王聯軍給撤職查辦,隨後卻由於王太子對巴貝特的點子透露出同情與興趣之意,而又全員恢復其名譽和官職。

在「騎兵部隊的940年叛亂」風波平息之後,贏得了高層目光關注與有力人士支援的裝甲派人士開始投身研究戰車,巴貝特設計局也隨後成立,王聯軍的戰車開發史遂從此開始踏出了通往未知道路的第一步。

圖檔
BA-1「高帽子」裝甲車
車長:475cm
車幅:234cm
車高:285cm
全備重量:3.2t
乘員數:2名(車長兼機槍手+駕駛)
動力:TC40-V型排列2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40hp/2,000rpm
最大速度:55km/h
續航距離:180km
武裝:7.62mm水冷式機關槍塔x1
裝甲厚度:10mm

有「王聯戰車之父」之稱的聶馬尼.巴貝特少校,所開發的王聯第一款制式國產裝甲車,對王聯軍而言有象徵性的指標意義。於雙王戰爭之中蒙受慘痛損失的王聯軍,雖在戰鬥中緊急改造了裝甲汽車以對抗帝國軍的機槍塹壕陣地,但卻因為越野能力的不足,而讓裝甲汽車隊因為事故意外而折損的比帝國軍的反裝甲槍火力更多。

當初開發的背景是基於希望在短時間內編制一支試驗性的裝甲車隊,好給那些希望盡快見到成果的貴族與王室大官看見,以說服並吸引這些大人物撥下更多的預算給裝甲部隊為前提,而在一片混沌不明中摸索出來的產品。

於是作為王聯裝甲部隊第一款制式配備的BA-1就這麼誕生了。嚴格的說來BA-1是一種過渡性的設計,它雖是四輪驅動車但是在傳動結構上不是非常可靠,使用起來充滿小毛病而且車內空間不足,視野不良難以駕駛。

其概念衍生自雙王戰爭時代的裝甲汽車,但是擁有防彈裝甲包覆、設計成滑車軌道的迴轉式7.62mm水冷機關槍塔可說是一個全新的產物,從此之後有十數種王聯戰車、裝甲車都延用了這種人力迴轉式的簡易槍塔。那座迴轉式機槍塔也成為了BA-1最大的特徵,這使得王聯官兵語帶親暱地稱呼它為「高帽子」。

不過由於後繼車BA-2的開發時程大幅落後於原定計畫的緣故,BA-1還是生產了相當多,除了在王聯軍中作為一種偵查部隊存在以外,還輸出到海外,因為價格實惠而成為相當熱門的外銷品。


圖檔
BA-2「獨角仙」裝甲車
車長:552cm
車幅:278cm
車高:285cm
全備重量:5.8t
乘員數:2名(車長兼機槍手+駕駛)
動力:TC44-V型排列6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80hp/2,500rpm
最大速度:70km/h
續航距離:200km
武裝:12.7mm氣冷式機關槍塔x1
裝甲厚度:21mm

在急就章的BA-1之後,巴貝特與其團隊吸收了雙王戰爭期間的教訓,導入了更加可靠、更高性能的傳動系統,並將車體擴大化抬離地表,所設計的BA-2「獨角仙」才成為一款比較能算做有實戰價值的裝甲車。BA-2使用了更厚的鋼板並用焊接製造法接合,使得BA-2的防彈能力上升到能夠對各國主力步槍、機槍完全免疫的程度。

BA-2的底盤也是特別設計過的,作為王聯第一部導入四輪驅動設計的裝甲車,其運動性能之優越乃空前所見,如同跑車般靈活高速的操作性也頗受官兵好評,因為BA-2神出鬼沒的優越機動性和高速,與之為敵的帝國裝甲兵總是半開玩笑的稱呼它為「飛行特瓦佬」,往往只要發現到部隊附近出現了BA-2,緊接著就會有如雨般的猛烈空襲或砲擊到來。

但是BA-2的裝甲與火力比起BA-1而言並沒有太多的改進,因此它還是很容易被帝國軍配備的反裝甲槍給擊毀。

「獨角仙」最早是使用聖克勞茲的羅伯特式重機關槍,但後來在與帝國開戰前,大多都已汰換成性能更優秀的國造12.7mm重機槍KC-II。


圖檔
KC-1「輕騎兵」高速戰車
車長:515cm
車幅:223cm
車高:260cm
全備重量:10t~13t
乘員數:2名(車長兼砲手+駕駛)
動力:國營重機GE-55汽油引擎
最大出力:300hp/3,000rpm
最大速度:62km/h
續航距離:200km
武裝:
8mm MGx1
45mmL24主砲x1(KC-1A型配備)
裝甲厚度:9~15mm

伊萬諾維奇.艾布斯塔將軍常被形容為自米諾維契元帥之後,王聯最偉大的軍人。但如果要說艾布斯塔對王聯做過最有貢獻的事情是什麼的話,那可能大多數的王聯軍人都會回答「他把克莉絲蒂給娶了進門」。

在克莉絲蒂設計局於945年成立之後,才女克莉絲蒂爽快地將她原先的水陸兩用高速履帶車一型車身延長、搭載更高馬力的引擎和旋轉式12.7mm機關槍塔,設計出了新王國的第一輛國產戰車、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輛配備有活動懸吊系統的高速戰車:KC-1輕騎兵。 KC-1「輕騎兵」是王聯第一款採用了克莉絲蒂路輪系統的戰車,成功地結合了速度與火力於一身,而成為了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兵器。

這輛戰車的誕生,為全世界的戰車工業帶來了衝擊性的技術革命;稍後在換裝45mm主砲成為KC-2之後,其地位更上升更成為帶有歷史指標性意義的傑作輕戰車。

由於擁有60km/h的優越速度,KC-1被定位為一種輕武裝的偵查戰車,最初的早期生產型號僅裝備了一挺8mm的水冷式機槍,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是遠遠低估了KC-1的能力,並在950年推出了配備45mm砲的KC-1A型,並設置了車長塔,這也是最主要的量產型。

KC-1除了裝備本國軍隊外,也對外販售給許多國家。在與帝國之間爆發希菲爾大陸戰爭之後,它除了原本的武裝偵查任務外,也在缺乏戰車的地段充當主力戰車使用,也有不少被改造成指揮戰車,在戰爭期間可說是十分活躍。雖然擁有比裝甲車厚實的裝甲,但它的汽油引擎卻成了致命的弱點,實戰中有50%的KC快速戰車都是因為引擎被擊中起火而不得不報廢的。

之後KC系列的快速輕戰車獨立發展成一個非常龐雜的家族車系,有各式各樣的加強型號和海外授權生產的改良型,在全世界的軍隊裡都能見到其蹤影。

圖檔
王聯陸軍中戰車S-2D「騎兵」
車長:575cm
車幅:cm
車高:293cm
全備重量:
乘員數:3名(車長+砲手+駕駛)
動力:
最大出力:hp/,rpm
最大速度:km/h
續航距離:km
武裝:
76.2mmL16主砲x1
8mm MGx2(同軸一前部槍塔一)
裝甲厚度:~mm

在與帝國之間的雙王戰爭留下了深刻而慘痛的戰訓後,王聯整理各式各樣來自前線的意見和要求,所開發的第一款國產戰車。

雖然被命名為「騎兵」式,但是S-2D事實上是相當鈍重緩慢的一款多砲塔戰車,正如同那個時代大多數其他戰車的設計思想,是以突破陣地、協助步兵做為主要任務的一種移動砲台。

S-2D搭載了一座前部8mm機槍塔,和一門76.2mm的短砲身榴彈砲與同軸機槍,雖然算是擁有強大的火力,但是在機動性方面的表現卻是慘不忍睹,因此只能作為一種支援步兵作戰的武器。而車內空間狹窄、乘員過少不足以操作所有裝備等問題,都嚴重地制約了S-2D的戰鬥力。

然而,比起有裝甲薄弱缺點的KC-1,S-2D仍然是一種比較可以承受敵人火力的戰車,靠著比較級良好的防禦力仍然在王聯裝甲部隊中佔有一席之地。

圖檔
王聯陸軍重攻堅戰車K-2「塔多」
車長:697cm
車幅:cm
車高:306cm
全備重量:
乘員數:5名(車長+砲手+裝填手+駕駛+無線電)
動力:
最大出力:hp/,rpm
最大速度:km/h
續航距離:km
武裝:
76.2mmL40主砲x1
8mm MGx3(同軸一車頂一車尾一)
裝甲厚度:~mm

鑑於上一世代的S-2D差強人意的表現,以及新誕生的KC-1速度雖快但裝甲薄弱之憾,王聯軍方希望研發一款擁有厚重裝甲的重型攻堅戰車,而K-2「塔多」式也就這麼誕生了。

最初版本的K-2只裝備了與S-2D同款的76.2mm榴彈砲,但後來在其正式量產型的K-2A上則是換裝了長管的76.2mm野戰砲,大幅地加強了其穿甲性能。K-2以世界水準來說也算是極為優異的重戰車,在與帝國之間的戰爭中,發揮了令帝國戰車兵感到恐懼不已的壓倒性威力。同時,由於車內空間夠寬敞,K-2也是王聯軍第一款搭載無線電的新式戰車。

儘管在重戰車中算是實用性比較好的種類了,然而K-2還是有著容易故障、製造與保修成本高、速度仍然無法令人滿意等缺點。但是這些小缺點無法遮蓋它身為王聯一款傑作戰車的事實。

K-2的車體可說是非常穩定可靠的武器載台,因此後來在戰爭中有出現過搭載152mm榴彈砲的開頂式自走砲衍生型K-2H、和搭載火燄放射器與浮橋架設臂的工兵作業機型K-2E。

圖檔
王聯陸軍中戰車K-1「賈克」
車長:571cm
車幅:cm
車高:309cm
全備重量:
乘員數:4名(車長+砲手+裝填手+駕駛)
動力:
最大出力:hp/,rpm
最大速度:km/h
續航距離:km
武裝:
57mmL50主砲x1
8mm MGx2
裝甲厚度:~mm

在設計用來取代S-2D的K-2獲得成功後,王聯軍也開始發展一款能夠用來取代KC-1的快速戰車,不同的是這一次王聯希望KC-1的後繼車能夠擁有更加可靠的防禦力。

於是,擁有KC-1兩倍的噸位,但卻靠著傾斜裝甲、強力的引擎、與克莉絲蒂路輪系統,一款令當時世界各國為之震驚的新型中戰車K-1在967年登場了。K-1擁有中戰車等級的火力與防禦力,但是車體投影面積與速度卻有著輕戰車的水平,這在戰鬥中是十分有利的條件。

K-1還擁有新式的57mm高膛壓穿甲砲,它的火力足以擊毀在劍犬式(KP-4)出現以前的任何一款帝國軍戰車,速度與防禦力也全面超越所有同時代的帝國戰車。

然而因為戰爭需要而倉促投產上陣的K-1,因為沒有經過完善的測試,因此出現了諸如避震器有缺陷因此行駛時震動過大、車內空間狹窄、空間配置不良以致於戰鬥效率低落的問題。整體而言,K-1還是一款相當優秀的中戰車。


圖檔
KT-9A「三角龍」重戰車
車長:782cm
車幅:363cm
車高:405cm
全備重量:50t
乘員數:7名(車長、駕駛、通訊士、砲手x3、主砲填彈手兼機槍手)
動力:國營重機 GE-67柴油引擎
最大出力:725hp/3,600rpm
最大速度:19km/h
續航距離:100km
武裝:
76mmL40主砲x1
45mmL24副砲x2
8mm MGx4(同軸三車尾一)
裝甲厚度:60~90mm

KT-9B「火龍」重自走砲
車長:782cm
車幅:363cm
車高:357cm
全備重量:59t
乘員數:6名(車長、通訊士、駕駛、砲手、裝填手x2)
動力:國營重機 GE-67柴油引擎
最大出力:725hp/3,600rpm
最大速度:15km/h
續航距離:90km
武裝:
150mmL18重榴彈砲x1
8mm MGx2(同軸一車頂一)
裝甲厚度:100~200mm

王聯陸軍為了攻破梅菲斯特帝國的國境防衛線,為雙王戰爭的失敗一雪前恥,因此處心積慮地進行了許多特定用途的攻堅兵器之設計。其中,陸軍所提出的KT-9「三角龍」重戰車計畫,正可說是集結了特瑞希瓦爾特所有尖端技術於一身的結晶之作。

整體來說KT-9可說是結合了失敗的S-2D「騎兵」式多砲塔戰車,以及表現優異的K-2「塔多」式重戰車,兩相結合下所誕生的奇美拉怪獸。當然,若是要給多砲塔戰車加裝上K-2等級的重裝甲,所需要的馬力也是極為驚人的───這一點對王聯而言不是大問題,他們很快就決定把當代最大出力等級的發動機給塞了上去。然而725匹馬力輸出的柴油引擎,體積也是很誇張的尺寸。

但在引擎與裝甲與彈藥和砲塔的機械結構佔去了大量容積後,要在有限的空間之內如何配置人員也是個大難題,就算是副砲塔不需要裝填手,那每座砲塔都還是至少需要一名砲手,於是整輛戰車內竟得塞入最少七人的戰車兵;於是王聯軍不得不嚴選身材嬌小的少年少女擔任戰車兵,相對於這台非得加裝扶手否則絕對爬不上車體的巨大戰車來講,實在是很諷刺的一件事。

而裝進了全部的東西之後,KT-9光是空車就有四十二噸的重量,彈藥燃料乘員滿載後則重達五十噸,事實上沒有任何太多橋樑或道路足堪負荷它的體重。為此,王聯不得不發展了新式的特殊寬履規格,以及密閉式的空調循環設備及伸縮呼吸管,以承載它那無與倫比的巨軀,並能夠直接涉渡十公尺深以下的水域通過,不至於陷落到泥濘之中成為陸上潛水艇。

但不論怎麼說,王聯軍方總算是克服了一切問題,令障礙得以移開,化不可能為可能;於是,擁有五十噸重、八公尺長巨軀的偉姿威容之重戰車,得以堂堂地現身在希菲爾的土地上,給帝國軍和王聯軍兩方帶來了無限的惡夢。

開戰之初,王聯陸軍投入了一部份的KT-9「三角龍」用於攻堅帝國軍在國境線上的要塞線,獲得了莫大的戰果。色彩多姿的各式槍砲能將帝國步兵如螻蟻般驅逐,而它所配備的主砲也足以擊破所有的帝國軍戰車了。然而「三角龍」的裝甲卻沒有想像中的強大,甚至是充滿了弱點,主因就在於它特色的多砲塔和高聳如城牆的巨大車身。

雖然車體部擁有將近一百毫米的堅固裝甲,且前後左右都平均地分配到如此驚人的高水準防禦,但是從KC輕戰車上直接流用的副砲塔卻沒有經過太多的強化。換句話說、副砲塔可以被帝國軍大多數的反戰車砲擊穿,甚至反戰車槍挑選特定角度也可以在砲塔上頭開個洞。況且「三角龍」的速度就跟步兵慢跑差不多緩慢,視野也糟的可怕,縱使砲塔眾多也很容易被步兵貼近肉搏攻擊。

而這麼簡單就能被開洞的後果也很明顯:身處副砲塔內部的砲手將被彈片殺死,而儲藏於副砲塔內的大量彈藥將會被引爆。於是「三角龍」最具特色的兩座副砲就成為了最為致命的弱點,許多投入國境攻堅戰的KT-9都因此慘遭擊毀,所幸國境地帶倖存的帝國軍數量不多,因此對於KT-9弱點的此一情報也就未能傳達到帝國軍的高層去。

王聯陸軍意識到「三角龍」的弱點後,隨即展開補救的裝甲強化作業。當然,更要緊的是把愚蠢的副砲給扔掉,讓「三角龍」排除弱點成為真正的無敵戰車。

在重新設計KT-9的過程中,王聯軍也摸索著如何把現場殘存的KT-9車隊將就著用的方法,所幸三角龍的備彈數極高,能夠長時間進行作戰,因此以之後多被當作固定砲台用於防守戰。實戰中曾有帝國軍遭遇到掘壕防禦的「三角龍」,將它誤認為要塞砲而呼叫轟炸機和重砲支援的例子。

968年初,重新設計後的KT-9B「火龍」終於在眾人的期望下推上了戰場。弱點的砲塔全數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門150MM的大口徑榴彈砲,裝置在正面裝甲厚達200mm、側面與後面100mm的固定戰鬥室內,戰鬥重量也直逼60噸大關,速度也變得更慢了。

由於「火龍」配備的大口徑榴彈砲過於巨大,彈藥也太過沉重,因此得採取彈頭、裝藥、底火三段裝填的模式,為此而準備了兩位專用的裝填手編制。即使如此,「火龍」的主砲每分鐘能開火的次數大概不會高於兩發,這還是熟練的車組員使盡力氣才能撐出來的最佳數據。

撇開這些問題不談,「火龍」的確成為了帝國陸軍完全沒辦法處理的外星怪物,事實上,在漫長的希菲爾戰爭中,「火龍」從未有過遭到帝國陸軍擊毀的紀錄,只有俯衝轟炸機搭載的炸彈或是海軍艦砲射擊才能夠直接摧毀這等怪獸。

王聯軍也並未因為這種壓倒性的防禦力而高估「火龍」的存在,顧慮到「火龍」的種種缺點,「火龍」通常以二至四台為單位集中運用相互掩護,並配屬在王聯的師級單位或是近衛團中,作為強力的機動打擊火力,推上前線摧毀那些最難啃的帝國陣地。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世界戰車博物館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2月 20日, 11:59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博物館特展區

曼沙尼亞公國特展

自古以來就以擁有傑出騎兵而聞名的曼沙尼亞陸軍,對於導入新世紀的兵器並沒有加以排斥───相反地,在出身騎兵科的陸軍大臣極力鼓吹下,曼沙尼亞陸軍從940年代初起就表現出積極導入裝甲車輛的動作。

在導入幾款王聯的裝甲車和輕戰車後,曼沙尼亞陸軍很快在建立起一套維修保養的體系,並逐漸擴大成擁有自行製造戰車潛能的兵器廠。942年,曼沙尼亞陸軍提出了戰車國造企劃的預算案並向議會遞交,結果很順利地獲得了通過───議會方面受到國內的工商業團體遊說,認定曼沙尼亞軍的機械化將有助於刺激景氣和增加收入。

於是,曼沙尼亞人開始製造第一款國造戰車,揭開了這個志氣不輸人的希菲爾小國充滿榮光的戰車自製史。

圖檔

曼沙尼亞946年型迷你戰車「家貓」式

車長:340cm
車幅:158cm
車高:208cm
全備重量:3.2t
乘員數:2名(車長+駕駛)
動力:KNMG-V型排列6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48hp/2,400rpm
最大速度:48km/h
續航距離:100km
武裝:12.7mmMGx1
裝甲厚度:5mm


曼沙尼亞陸軍942年國造戰車計劃中,受限於預算規模,第一款決定開發的車輛是5噸以內的迷你機槍戰車,這個念頭在多砲塔戰車蔚為風潮的940年代可說是離經叛道的概念,但某種程度上也預見了未來的發展趨勢。

出於減低成本的考量,曼沙尼亞採用了克利斯提亞國營機械廠(KNMG)的卡車用水冷式發動機,並使用了聖克勞茲的HMG-39羅伯特式重機槍氣冷型作為主要武裝,僅針對防火帽和砲身散熱孔作了一些小修改。除此之外,在底盤車身和砲塔等方面都實現了曼沙尼亞完全國造的目標,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建造原型車與蒐集性能資料的工作。

結果由於性能優秀,該款戰車被曼沙尼亞軍定名為「家貓」,並於946年制式化並大量生產,曼沙尼亞一共生產了1100輛「家貓」式,並廣泛配備於陸軍各師旗下的裝甲騎兵連、和獨立的裝甲騎兵旅作為部隊的主力來運用。

嚴格地說來「家貓」式只能算是一種有履帶的輕裝甲車,其火力和裝甲比起當代流行的裝甲汽車而言並不會好多少。可是,這卻是標誌著曼沙尼亞軍邁向機械化時代的重要標竿。

曼沙尼亞953年型輕戰車「山貓」式

車長:417cm
車幅:190cm
車高:216cm
全備重量:5.8t
乘員數:2名(車長+砲手兼裝填手+駕駛)
動力:MHW-V型排列10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45hp/2,400rpm
最大速度:42km/h
續航距離:100km
武裝:
20mm機關砲x1(山貓)
47mmL40戰車砲x1(野貓)
75mm自走步兵砲x1(豹貓)
裝甲厚度:12mm

在946年型迷你戰車開發計畫成功之後,曼沙尼亞陸軍兵器整備中心(MHW)便開始著手投入研究下一世代的中戰車開發計畫,這一次曼沙尼亞參考了王聯的新式戰車設計,導入了最新技術的克莉絲蒂路輪傳動系統而使得戰車機動性大幅提升;但就在整個中戰車計畫接近完成之際,曼沙尼亞迎來了950年代的經濟不景氣。雖然配備47mm戰車砲的點子是非常具有魅力的選擇,但考慮到陸軍的預算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像先前的家貓式那樣,大量配備10噸級砲戰車的。

因此曼沙尼亞兵整中心退而求其次,將搭載47mm砲的責任交給了上一世代的迷你戰車底盤,將原有的950中戰車計劃縮小但維持既有的底盤和引擎設計,僅以搭載克利斯提亞製的20mm機關砲為滿足,在減低生產成本的同時,也為日後這種縮小版戰車預備好了升級成中戰車的搭載潛力。這就是後來被制式採用的953年型輕戰車「山貓」。

之後經濟恐慌的風暴不斷擴大,山貓的生產計劃僅持續了500餘輛之後就宣告關閉生產線,就連山貓的47mm砲戰車型「野貓」與75mm自走步兵砲型「豹貓」都陷入了資金短缺的難航狀態;因此20mm機砲型山貓還是得一肩扛起國防的重責大任。

最後、作為曼沙尼亞陸軍所期待的47mm型改良款「野貓」式輕戰車得以量產時,已經是開戰前夕的966年了,實際參戰的數量僅有50輛左右,戰後包括生產線在內多數被帝國接收,曼沙尼亞的國防工業體系也被帝國接收以繼續生產各式裝備,提供帝國軍官兵操作使用。

曼沙尼亞951年型反戰車自走砲「瘦貓」式

車長:340cm
車幅:158cm
車高:216cm
全備重量:4.0t
乘員數:2名(車長兼砲手+駕駛兼裝填手)
動力:KNMG-V型排列6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48hp/2,400rpm
最大速度:42km/h
續航距離:100km
武裝:47mmL60反戰車高速砲x1
裝甲厚度:5mm

意識到了周邊國家的戰車部隊陸續採用換裝戰車的潮流,曼沙尼亞軍考慮到未來可能和其假想敵(帝國)爆發以戰車作為主力的戰爭,因此對國會提出了「配備1000門反戰車砲」的預算案。可是反戰車砲數量有限,不可能分散拿去怖署在漫長的國境線上防禦每一點,而靠卡車牽引的反戰車砲又有欠缺機動力的困擾,因此曼沙尼亞陸軍因此動了很多腦筋,最終得到的念頭就是將舊式的國產戰車第一號「家貓」裝上反戰車砲以獲得機動力。

家貓搭載了47mmL60的固定式主砲之後,再以鐵板圍成砲盾包住正面與側面,形成了有如小木偶的長鼻子般不搭調的造型,也因此與之交手的帝國軍官兵常用帶點戲謔和畏懼的口吻稱呼其為「皮諾丘」。

瘦貓由於空間不足,無法搭載更多乘員和自衛武器,車組員一人兼兩職造成的分心、缺乏機關槍可以自衛等弱點都招致了日後在戰鬥中的損失;但是其小巧低矮和容易隱藏在路邊角落的特性,卻使瘦貓成為帝國軍戰車在戰爭初期的最大威脅。一直到與帝國戰爭爆發之前,曼沙尼亞軍總計改造、生產了500多輛的瘦貓式反戰車自走砲。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5月 14日, 20:11 
離線

註冊時間: 2009年 1月 11日, 19:22
文章: 959
珀明館暫留白。


最後由 biassus 於 2013年 11月 11日, 08:4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官方設定區】世界戰車博物館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3月 19日, 21:28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2日, 06:15
文章: 171
來自: 兄想父嫁姐戀妹控
博物館特展區

普雷斯坦聯合大公首長國特展

圖檔
普雷斯坦四噸機關槍載具
車長:375cm
車幅:210cm
車高:160cm
全備重量:4.3t
乘員數:3名(駕駛+槍手+槍手)
動力:V型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85hp/3500rpm
最大速度:48km/h
續航距離:250km
武裝:
7.92mm希拉姆水冷式機槍
7.35mm奧圖加機槍
裝甲厚度:6~12mm

950年代外購自的聯邦MGV-2四噸拖拉機,除普軍標準的奧圖加機槍外,還加裝了一挺帝國制的希拉姆重機槍,是阿拉巴斯坦早期的裝甲武力。平時多用此載具進行偵查或拖運戰防砲,由於車體寬敞,也可以額外搭載一個伍的步兵,是極受歡迎代步工具。

火耕者
車長:375cm
車幅:210cm
車高:185cm
全備重量:6.4t
乘員數:3名(駕駛+車長+砲手)
動力:V型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85hp/3500rpm
最大速度:42km/h
續航距離:200km
武裝:
7.35mm機槍
火焰放射器
裝甲厚度:8~25mm

由RGV-2改良而來的火焰放射車,裝甲經過大幅強化,能抵禦槍彈攻擊。

普雷斯坦反裝甲自走砲「鐮劍」
車長:375cm
車幅:210cm
車高:185cm
全備重量:8.6t
乘員數:3名(車長+駕駛+砲手)
動力:V型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85hp/3500rpm
最大速度:38km/h
續航距離:120km
武裝:
SA47mmL40主砲x1
7.35mm MGx2
裝甲厚度:8~48mm

阿拉巴斯坦州軍主要裝配的自走式反戰車砲,成員數三名。穆比杜拉大公預測未來勢必會發生裝甲車輛的戰鬥,但為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的戰車戰而捨棄支援步兵的火力卻是捨本逐末的做法,加上普雷斯坦為了經營海軍而無法提供更大的戰車產能,遂將老舊的迷你戰車改裝升級以應不時之需。鐮劍式反裝甲自走砲重九噸,以MGV-2的底盤為基礎加以改裝。傳動系統並沒有變化,雖然路速很快但越野性能不好。

車體正面經過大幅強化,側面平均厚度在十八公厘左右,而正面為四十公厘的均質鋼板,不同於車體的其他部分,是銲接上去的。其強度可以在一百公尺的近距離擋下帝國製的三十七公厘戰防砲。披覆鑄造豬鼻砲盾,使戰鬥室正面厚達達四十八公厘,即使是普軍自己的四十七公厘砲,也得迫近至四百公尺以內才能擊穿。戰車砲則是由步兵使用的L33.5倍戰防砲改裝而來。以性能水平來看,足以應付南方大陸的需要。

鐮劍式由於本身車體窄小,沒有多餘的車內空間,因此在車頂上裝有一具拆除托木的奧圖加機槍。如果要使用這具機槍,必須由乘組員爬出車體外操作,因此在戰鬥室後方多開了一個艙蓋。為了通風,後方艙蓋通常是打開的。

圖檔

普雷斯坦輕戰車 「戰標」

車長:455cm
車幅:262cm
車高:275cm
全備重量:13.6t
乘員數:3名(車長+駕駛+砲手)
動力:薩伊夫(Sayf,劍)廠V型8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75hp/2000rpm
最大速度:44km/h
續航距離:180km
武裝:
47mmL32主砲(A型)
47mmL40主砲(B型)
75mmL18車體砲
7.35mm MGX1
裝甲厚度:11~25mm

  普雷斯坦北方派戰車的代表,在戰前已經大量裝配阿拉巴斯坦洲軍。貫徹穆比杜拉火力至上的思想,擁有同級輕戰車望塵莫及的大口徑火砲,正是仰賴強大的進攻能力,使阿拉巴斯坦一躍成為北方派的龍頭,獲得政治與軍事上的絕對發言權。以現代立場來看,此型戰車在設計上不可思議的落後,和穆比杜拉激進前衛的印象截然不同。雖然擁有不錯的推力比,但板車式的老舊懸吊設計讓越野時的嚴重震動大大妨礙了組員的作戰能力,並且主砲的射界也相當糟糕,充其量只能作為突擊砲使用。

此型戰車大量編入中央軍步兵師中的獨立戰車營與步兵共同作戰。缺點是裝甲薄弱,在敵軍的反戰車火力下很容易遭到擊毀。後期加裝了8mm的側板提昇存活性。附帶一提,砲塔是手搖式的。


圖檔

普雷斯坦步兵戰車 「銀盾」

車長:472cm
車幅:212cm
車高:237cm
全備重量:12.4t(A型), 17.8t(B型)
乘員數:3名(車長+駕駛+砲手)
動力:
希拉爾(Hilel,新月)廠縱列式6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A型)
薩伊夫V型8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B型)
最大出力:140hp/2800rpm(A型), 180hp/2000rpm(B型)
最大速度:25km/h(A型),28km/h (B型)
續航距離:150km
武裝:
SA37mmL21主砲x1(A型), SA37mmL40主砲x1(B型)
7.92mm希拉姆水冷式機槍
裝甲厚度:12~40mm(A)/20~56mm(B)

  南方派戰車的代表,車身高大,為了在群敵環伺的沙漠戰中存活因而裝備了全方位的裝甲。由於使用耶尼斯坦的貧弱汽油引擎,因此加速度和轉向性能不甚理想,並且火力貧弱,不能有效的支援步兵。但良好的防護性能使它經常裝備在南方派的邦軍裡,替弱小的邦軍步兵提供了保護。中央軍成立後,這些戰車被替換了阿拉巴斯坦生產的新柴油引擎,以及威力更強的主砲,幸而本車在設計時留有相當寬裕的改裝空間,因此升級計劃可以說是毫無阻礙。另外,主砲前的SA表示這門砲是外購自聯邦的索別瑞爾。

普雷斯坦中戰車 「聖甲蟲」
車長:580cm
車幅:280cm
車高:305cm
全備重量:22.5t
乘員數:4名
動力:薩伊夫V型10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80hp/2100rpm
最大速度:44km/h
續航距離:240km
武裝:
47mmL40
102mm L18臼炮
7.35mm MGx2
裝甲厚度:15~50mm

九六三年初,屬於普雷斯坦中央軍的第一款實用化戰車正式進入編裝。由於對南方大陸的漠視,該型戰車起初並未引發世界太多的注目。但在年末中央軍在南部沙漠進行為期二週的演習後,中央軍的名號立即出現在各國頭版與軍事專文中。雖然初上陣的許多戰車都沒來得及安裝砲塔,僅以底盤進行模擬操練,不過該戰車能橫越滿佈新月丘的沙漠,除了讓人亮眼的機動力和爬坡力,其新穎的克莉絲蒂懸吊與寬履帶,令該戰車在沙地上竟然不會因為重量而下陷。演習結束後,穆比度拉大公正式將該戰車命名為 『聖甲蟲』。

聖甲蟲戰鬥重量約在二十噸左右,使用一具新型阿拉巴斯坦產十汽缸柴油引擎。這樣的戰車很快就被拿來和其他各國的主力戰車做比較,尤其是王國的HS-3狼式與帝國的KP-3。雖然路速遜於這兩名對手,但採用克莉絲蒂懸吊系統與大扭力柴油引擎的聖甲蟲在越野時機動力反而要贏過這二者許多。多餘的馬力也使安裝液壓驅動的砲塔成為可能,因此聖甲蟲是普雷斯坦第一輛使用液壓炮塔的戰車。

明眼人可能會發覺,聖甲蟲幾乎沒有半點阿拉巴斯坦的影子。這是因為穆比度拉大公為亞莉納斯坦的『銀盾』戰車感到震驚所致,畢竟戰標式輕戰車在開發時壓根兒沒考慮到會與敵軍的戰車部隊交戰。聖甲蟲在設計上很大程度『參考』了銀盾式,憑藉著阿拉巴斯坦的工業技術,這臺放大版的銀盾有更厚的裝甲,推力更高的引擎,以及更強的火砲。雖然如此,穆比度拉還是對戰車的火力很不放心,最後設計師只好在車體上嵌了一門102mm臼砲填補穆比度拉的安全感。這門臼砲發射特殊的火箭增程彈,因此射程和輕步兵砲大致相等,並且擁有幾乎兩倍的破壞力。只是對習慣了突擊砲的阿拉巴斯坦戰車兵來說,無法在近距離對目標直接射擊的火砲似乎很難上手。

普雷斯坦騎兵戰車 「甲蟲王」
車長:580cm
車幅:280cm
車高:270cm
全備重量:27.5t
乘員數:4名
動力:薩伊夫V型12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380hp/2100rpm
最大速度:48km/h
續航距離:200km
武裝:
76mmL46戰車砲X1
7.35mm MGx2
裝甲厚度:15~60mm

聯邦與王國間的戰爭讓世界各國將注意力集中在大規模的裝甲部隊應用上,尤其是擁有長砲管的戰車,可以在更遠的射程外重創敵軍的裝甲部隊。此時,僅有低倍徑砲的戰車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穆比杜拉大公很快就意識到這點。因此,聖甲蟲便加裝了戰車砲以因應這個趨勢。新型戰車被稱呼為King Scarab,也就是甲蟲王。

由於取消車體前的102mm臼砲,在簡化了車體戰鬥室後仍有足夠的空間強化正面裝甲。問題是阿拉巴斯坦戰車在設計時傾向將主炮裝設在車體上的習慣,使得砲塔座圈直徑過小,無法安裝過大的砲塔,連帶也影響了主炮的裝設。最後解決這個問題的,則是來自索貝瑞爾的聯邦顧問團。索貝瑞爾向阿拉巴斯坦機械製造局提供了一種聯邦未採用的先驗設計--搖擺砲塔。這種砲塔將主炮固定在砲塔的頂部,使得戰車能夠搭載比起常規設計還大上一級的火炮。由於主套位置太高,無法進行正常的裝填程序,因此甲蟲王必須使用一種轉輪彈倉:在一個五發的大型彈筒內預先裝填砲彈,再將彈筒上升到進彈位置。雖然比起聯邦的全自動進彈要簡化得多,但甲蟲王仍然可以比起常規戰車減少一半的裝填間隔。相對來說,卸除和重新裝填彈筒則需要五倍以上的時間,另外同聖甲蟲的液壓砲塔一旦關閉引擎就無法驅動,使得該系列的戰車在受到突擊時容易被摧毀。

由於運輸飛船的載重限制,甲蟲王被限制在三十噸以下。普雷斯坦在玄普戰爭中甚至嘗試過將甲蟲王空運部署在戰線缺口上,天亮前就能設置好伏擊圈,以壓倒性的火力對推進的玄軍戰車造成重大打擊後再迅速撤退。不過此型戰車也並非沒有缺點,由於砲塔俯仰角受到限制,導致甲蟲王無法在複雜地形作戰。由於產量始終不夠,甲蟲王通常以獨立的加強營附屬在幾個主要的步兵師中,擔任戰場救火隊的角色。至生產線關閉也只有五百五十輛左右的甲蟲王被製造出來。但戰爭結束之後,甲蟲王基於其火力和輸送性,仍然持續在普雷斯坦空軍服役到980年代。

普雷斯坦重突擊戰車 「駱駝」/「長鼻象」
車長:cm
車幅:cm
車高:cm
全備重量:28.5t
乘員數:5名
動力:希拉爾I型縱列12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80hp/3200rpm
最大速度:28km/h
續航距離:160km
裝甲厚度:15~50mm
武裝(駱駝):
SA37mmL45
122mm L23臼炮
7.92mm希拉姆水冷式機槍

武裝(長鼻象):
13mm三管重機槍
107mmL43艦用砲

南方派驚羨阿拉巴斯坦戰標式戰車的強大火力,因此在玄普戰爭期間偷偷打造的重突擊砲,整個構想其實是山寨戰標戰車的放大款。由於耶尼斯坦屬的希拉爾拖拉機工廠技術水準不足,亦沒有生產直列式雙排引擎的經驗,因此搞出了一顆十二汽缸的直列式單排引擎。這顆足足有兩公尺長的巨大引擎讓設計師哭笑不得,只好將引擎與車體戰鬥室並列,於是產生了這臺外型可笑的戰車。「駱駝」與「長鼻象」其實是外號,他們原本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獵戶座」與「射手座」。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官方設定區】世界戰車博物館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3月 19日, 21:33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2日, 06:15
文章: 171
來自: 兄想父嫁姐戀妹控
博物館特展區

阿蒂提亞帝國特展


圖檔
阿蒂提亞帝國陸軍高速戰車「舍瑪」

車長:305cm
車幅:166cm
車高:153cm
全備重量:2.6t
乘員數:2名(車長兼機槍手+駕駛)
動力:塔爾斯堡直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80hp/2,200rpm
最大速度:53km/h
續航距離:160km
武裝:7.92mm機槍x1
裝甲厚度:3~12mm


阿蒂提雅帝國除了購買外國製的戰車之外,也在960年代初期開始自主製造戰車,舍瑪就是阿蒂提雅帝國的第一台國造戰車,武裝是一挺機槍(或是一挺12.7MM重機槍),該型戰車在阿蒂提雅軍中負責偵查。『舍瑪』在古阿蒂提雅語裡的意思是『閃電』。

由於與梅菲斯特帝國之間長期的貿易往來與技術交流,再加上其國際知名的山寨工業,阿蒂提亞逐步累積起一定程度的軍工技術基業,於是軍方內部一小撮革新派的將校遂有了製造國產裝甲載具的野心。

從幾千年前開始,自古以來阿蒂提亞帝國的軍隊就被區分為四大兵種:步、騎、砲(投石砲)、象。阿蒂提亞古代的陸軍棋也演化成了後世的央國象棋、希菲爾契司棋等桌上遊戲的原形。然而在四大軍種中,向來地位最低的步兵、騎兵兩兵科極欲作出改革,於是將期望放到了戰車上。

年輕的騎兵軍官納蘭陀.阿含.德瓦里少校在香堤市郊的鐵工廠對幾家仿製外國汽車的鐵工廠拿出了自己畫的設計圖,並且自掏腰包拿出了和同事打賭賺來的錢,在拖拉機的基礎上製作了一輛有鐵皮裝甲和機槍座的小戰車「尼什卡三萬」───很顯然德瓦里少校對於他自掏腰包花的錢是念念不忘的。

雖然還只是很粗製濫造的民間鐵工廠拼裝貨,但尼什卡三萬也融入了許多巧思:諸如用以彌補裝甲強度的避彈角度,為了將重量抑制在最小程度內而把引擎塞到左半側、機關槍與駕駛艙移至右半側等獨道的發想,而能將重量抑制在兩噸左右。以超輕戰車(豆戰車)而言絕不遜於世界平均水準。

但是時值950年代,阿蒂提亞陸軍對引進新兵器的態度依然相當保守,也未曾從先進列國引進真正的戰車過,所以對於是否該採用此型戰車展開了一場大辯論。

這場論戰到最後自然是戰車派佔了上風,但當時的戰車派之所以能佔上風的理由,後世的軍人聽了大概也會啞然失笑。

「戰車的生產與維護費用,遠比傳統戰象的飼料費要來得便宜啊!」

德瓦里少校的吶喊聲對拉瑪八世而言是再有魅力不過的提案。對於積極推動國家現代開化又希望節約開支避免壓迫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帝而言,能夠節約軍事預算的新兵器顯然是個可以考慮的選項,再說當時的石油價格基本上比水還便宜,只需要吃汽油而不必吃玉米的坦克確實比戰象要便宜多了。戰車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擴軍補充損失,而不必苦惱於怎麼去捕象馴象的問題。

於是在皇帝本人的支持背書下,德瓦里少校的尼什卡三萬設計案獲得了採納,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改良,換裝了性能更為可靠的制式底盤與購自帝國的80匹馬力汽油發動機(這也僅是將帝國轎車的引擎多缸串聯化的產物),成為了制式的高速戰車「舍瑪」。

縱使誕生的過程很是克難,但是舍瑪確實是一種可靠、實用、價格便宜且性能卓越的豆戰車。它有著50km/h的越野速度,同時流用大量民規零件而利於維修保養與日常耗材補料,雖說有著裝甲薄弱和空間狹小的困擾,但是作為一個剛接觸戰車的國度而言,這顯然已經是最好的一種教練車了。

日後在灣岸戰爭開打之際,雖然阿蒂提亞陸軍的主力高速戰車已經更換成了下一世代的瑪魯特,但是舍瑪式仍作為偵察車、牽引車、自走迫擊砲、自走火箭砲等輔助功能而在第一線活躍著。

附帶一提,進入制式化採用階段的高速戰車「舍瑪」,不含武裝人員在內每輛的報價是27525尼什卡。但是因為當初沒有申請公費,德瓦里少校始終沒拿回他的三萬尼什卡。



阿蒂提亞帝國陸軍高速戰車「瑪魯特」

車長:424cm
車幅:221cm
車高:221cm
全備重量:9.15t
乘員數:2名(車長兼砲手+駕駛)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X2
最大出力:135hp/1,800rpm
最大速度:48km/h
續航距離:250km
武裝:
37mmL24主砲x1
7.92mm機槍x2(車體1同軸1)
裝甲厚度:8~20mm

阿蒂提亞帝國陸軍高速戰車「瑪魯特II」

車長:424cm
車幅:221cm
車高:221cm
全備重量:13.25t
乘員數:3名(車長+砲手+駕駛)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X2
最大出力:135hp/1,800rpm
最大速度:39km/h
續航距離:220km
武裝:
40mmL60防空砲x1
7.92mm機槍x2(車體1同軸1)
裝甲厚度:8~20mm

阿蒂提雅帝國的第二台國造戰車,設計時參考了當時阿蒂提雅的師傅梅菲斯特帝國,武裝是一門37mm榴砲以及兩挺機槍(同軸與車體),曼羅泰犧牲了裝甲換取了速度,成為阿蒂提雅軍中速度最快的戰車,同時它也是阿蒂提雅蒂國軍中產量最大的戰車,是為阿軍的主力戰馬。『瑪魯特』在古舍塘語中的意思是『速度』。

繼舍瑪式的成功之後,受到莫大激勵的阿蒂提亞革新派將校們於是計畫更進一步,發展下一世代的新戰車。新戰車的開發計畫幾乎是在舍瑪式被制式量產的那一瞬間就同時展開的,那是因為舍瑪式本身帶有的重大缺陷。

由於過於緊致嬌小的設計,只有這種尺寸的舍瑪式事實上不可能擔負太多重要的任務,例如說搭載高初速的加農砲,乃至高功率的長程無線電,身為設計者的德瓦里少校本人也很清楚這一點。

因此,下一型的戰車就以搭載小口徑火砲為目標為努力的目標來發展…原本應該是這樣的,但是戰車黨這個新貴集團很快就被軍中其他改革派將校所注目,於是爭相擠進德瓦里少校的開發團隊,希望能夠介入未來戰車的開發方針。其中最有力的「砲兵派」人士因為擁有比之騎兵更高的地位,所以對於新戰車開發方案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干涉,一言一蔽之:砲兵派希望能夠生產一種「砲兵戰車」,以將坦克變成砲兵派的私有物。

本身只是個技術宅的德瓦里少校雖對軍部裡的權力鬥爭感到興趣缺缺,也不想去選邊站來得罪上司,但是許多位高權重的將官環繞在他身邊施加壓力的困境逼得他作出妥協。於是他著手設計的下一款阿蒂提亞戰車「尼什卡十萬」計畫,就因此走上了與當初的規劃完全不同的路子。

這一次的德瓦里小組因為有皇帝拉瑪八世的御寵加身,資金預算層面的上限顯得比較寬裕,因此他試著從帝國KP-2獵犬式戰車的承載系統著手,試圖加以縮小仿製此一複雜價昂但卻優於惡地跨越的路輪設計。

原先考慮到舍瑪式續航力太短的問題,德瓦里少校希望引進梅茵蘭大陸相當流行的柴油發動機以改善這個缺點,但是礙於後勤與技術面的理由,他仍然只能在帝國授權供給的汽油發動機為基礎上去動腦筋。衡量得失後,因為KP-2的發動機太大且太昂貴,會使他的「尼什卡十萬」這個計畫名稱爆表,所以他退而求其次地改裝上了兩顆KP-1的歐斯提亞八缸發動機,以節約空間裝載更多燃料。

雖然這個使用各國零件拼拼湊湊的底盤完成時已經吃掉了計畫的八成資金,但是車體以外的部份反倒好解決,因為所有的武裝零件都可以沿用既有的配備,而且尼什卡十萬計畫要裝備什麼武器也都是早就規畫好了。

首先是德瓦里最初計畫的放大版高速戰車「瑪魯特」:它將搭載一門來自帝國的37mm主砲作為主武裝,搭配一挺7.92mm的同軸機槍,由於空間不足,所以最初的型號是單人砲塔設計,車長用他的肩膀緊抵住砲座,靠自己的「推動」來旋轉砲口,全車只有兩名戰車兵來操縱。整體而言技術水準也不會比陸上船時代的設計要高明太多。

瑪魯特的陽春是源自於預算壓力的限制,以致於新銳的戰車反倒只能使用舊型的火砲零件來拼裝,但是在實際列裝部隊後,關於操縱不便和砲塔空間狹小等問題就遭到了部隊強力的抨擊。因此,德瓦里少校也提出了瑪魯特的大型砲塔設計案計畫「尼什卡12萬(或稱瑪魯特二)」,藉由換裝高初速高連射性的40mm防空速射砲和大型砲塔(流用自後來的尼什卡15萬計畫───或稱中戰車阿胡拉),以強化瑪魯特作為高速偵搜與襲擊單位的火力和便利性;然而由於陸軍後來對高速戰車的興趣漸失,將目光轉投向更大型的中戰車阿胡拉,因此瑪魯特二型也就只生產了100輛左右就被迫腰斬───儘管如此,瑪魯特二型仍是相當優秀的輕戰車,它包括了無線電、雙人砲塔、異常但卻十分有威力的中口徑速射主砲,堪稱灣岸戰爭中的輕坦克之王。


阿蒂提亞帝國陸軍砲戰車「乎拉瓦奇」

車長:424cm
車幅:221cm
車高:256cm
全備重量:14.5t
乘員數:4名(車長+砲手+裝填手+駕駛)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x2
最大出力:135hp/1,800rpm
最大速度:26km/h
續航距離:220km
武裝:
75mmL40野戰砲x1
7.92mm機槍x1(車體)
裝甲厚度:8~20mm

呼拉瓦奇是舍塘山區裡的一種野獸,因奇特的叫聲而得名。相較於辜負期待的瑪魯特,被砲兵要求而開發的自走砲衍生型號乎拉瓦奇要成功多了;雖說防禦力令人不安,但是砲兵方面對於乎拉瓦奇十分滿意。整個尼什卡十萬計畫中唯一「100%國造」的部份大概也就只有乎拉瓦奇的砲塔部:雖然乍看之下與其它開頂式自走砲無異,但是最重大的差別在於它可以360度旋轉。乎拉瓦奇的75mm加農砲砲架參考了聯邦的重型防空砲底座,但將之固定並縮小化以安裝在戰車底盤上,再以15mm厚的防盾包覆三面,於是實現了「可以令自走砲原地修正而不必旋轉車身」的精妙構造。

整個尼什卡十萬計畫中所誕生的戰車族系,後來在灣岸戰爭中以阿軍主力戰車的身份被大量投入戰場。雖說面對聖國陸軍的火砲時它們顯得太過脆弱,運用上也欠缺人因設計,因此導致了總體戰車對戰時交換比的低落;但是誠如一位阿蒂提亞將官所言:「雖然這些小玩具是破爛,但如果沒有這些破爛,我們也就差不多等於空手赤拳在跟聖克勞茲搏鬥了。」

包括了瑪魯特、乎拉瓦奇等知名阿軍車輛的尼什卡十萬底盤,被廣泛地使用在阿蒂提亞軍中擔任戰車、維修車、牽引車、工兵車、無線電載送車,因而被基層部隊親暱的稱作「小鐵象」,持續活躍到980年代才陸續從阿蒂提亞陸軍中除役。


阿蒂提雅帝國中戰車「阿胡拉」
車長:524cm
車幅:261cm
車高:226cm
全備重量:16.25t
乘員數:3名(車長+砲手+駕駛)
動力:V型12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60hp/2,200rpm
最大速度:34km/h
續航距離:220km
武裝:
47mm戰車砲x1
7.92mm機槍x4(車體2同軸2)
裝甲厚度:33~50mm

阿胡拉代表了古阿蒂提雅神話中的『戰神』。很有趣的是,這台中戰車並不是由阿蒂提雅的軍事老師梅菲斯特帝國技術指導的產物,而是阿蒂提雅人在966年委託大東方的央帝國所主導的新型開發案,阿胡拉中戰車採用了與之前國造戰車不同的路輪,增強了在各種地形上的機動性跟越野性,也使用了長倍徑的47mm主砲、四挺機槍(車頂、車體二聯裝、同軸)跟更厚的裝甲(33~50mm),雖然阿胡拉中戰車因此增加了重量,但它的速度經過實測後卻也表現的不算太差,這可能是要歸功於那台新式引擎的關係。阿胡拉中戰車的成員有三人,分別是車長、駕駛員跟砲手,而人手不足也是阿胡拉中戰車最大的問題…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官方設定區】世界戰車博物館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3月 30日, 00:23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3
文章: 449
聖克勞茲自由民主共和國展覽室

聖克勞茲戰車史

聖克勞茲在對戰車的興趣上,於一開始時實在可謂是興趣缺缺;聖克勞茲陸軍一直到922年時才從聯邦進口了數型約二十輛的陸上船與十數輛的S-1戰車,並組成了聖克勞茲第一個裝甲作戰單位:陸軍裝甲實驗營。

但在林茲堡戰爭發生時,裝甲實驗營在前線所獲得的戰果使聖克勞茲陸軍對戰車的興趣激增。於是在林茲堡戰爭結束後,聖克勞茲向聯邦進口技術並仿造了陸上船與S-1戰車;同時,聖克勞茲陸軍也將裝甲部隊規模擴增到了兩個戰車團。

不過爾後由於王聯在雙王戰爭與貿易戰爭中的接連失利,以及沙諾和聯邦與漢密斯王國間的和解,世界享受了約二十餘年的和平;而聖克勞茲的裝甲部隊規模也就限定在了兩個團上,並且也就一直沿用原本的陸上船與S-1戰車到了950年代。

到了950年代中葉,奧利佛‧克雷格‧方─萊特陸軍中將提出了「全裝甲主義」的想法;其認為在現代科技技術下,未來一般步兵之行軍速度必將趕不上戰車之行進速度、而汽車之越野性能亦比不上戰車,因此未來二至三噸重的小型機槍戰車將會取代步兵之功用。於是在其主導下,聖克勞茲陸軍開始了豆戰車的研發計畫,最後成品便是聖克勞茲第一型純國產戰車「LT-1」。

可是在962年的演習中,這個思想變成了大災難;在演習中,LT-1豆戰車不只各方面性能比不上新近從沙諾和聯邦獲得授權生產的R-59A輕戰車,甚至常發生被步兵貼近擊毀的事。這些事情皆導致了「全裝甲主義」的直接破產。

而在演習後,由於演習中騎兵部隊表現不佳、戰車之表現相對亮眼,因此聖克勞茲軍方做出了將騎兵部隊全數改為戰車部隊的決定;這件事意外地給了全裝甲主義起死回生的機會。不久後升為陸軍上將的奧利佛‧C‧方─萊特堅持認為自己的大方向沒有走錯,錯的不過是細節而已;演習中的步兵確實常跟不上現代戰車之腳步,能跟上戰車的始終只有履帶車輛而已。因此奧利佛‧C‧方─萊特將自己的學說改了名字、變成了「全履帶主義」,同時大力鼓吹研發履帶運兵車搭載步兵隨戰車進行突擊的想法。

許多人認為奧利佛‧C‧方─萊特會有著這樣的轉變,其實是因為大量參考盛行於沙諾和聯邦之機械化步兵學說,而全履帶主義確實與機械化步兵學說頗有近似之處;但不管怎麼說,聖克勞茲陸軍在其鼓吹下將全軍唯一的騎兵師改成了裝甲師、並建立了兩個機械化師。

戰車展示區

圖檔
聖克勞茲陸軍豆戰車「LT-1」

車長:380cm
車幅:174cm
車高:193cm
全備重量:3.12t
乘員數:2名﹝車長兼機槍手+駕駛﹞
動力:Alpha 82液冷直列4氣缸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38hp/2,200rpm
最大速度:30km/h
續航距離:120km
武裝:12.7mm MGx1
   20mm 機砲x1﹝B型裝備﹞
裝甲厚度:9mm

LT-1為全裝甲主義下之產物,由聖克勞茲陸軍於956年下訂單、蘭寧汽車公司在958年推出實車並量產。

最初聖克勞茲陸軍對LT-1的期望是要能夠取代步兵的戰鬥任務,但在使用後發現了諸多問題;譬如說LT-1的造價比訓練出一名合格的步兵還貴,而步兵還能做出一些LT-1所不能做到的事。除此之外尚有維修問題、燃油問題等。而962年的第二十七次矛與盾演習更是使全裝甲主義壽終正寢,因為LT-1在面對步兵攻擊時頗為無力。

不過雖然LT-1在演習中的表現不如預期,但仍然表現出一定作戰能力;譬如說其達成了騎兵在演習中失敗的突穿戰壕任務,而其亦由於車身低矮使得易於藏匿起來伏擊敵人。因此,本為取代步兵而研發出來的LT-1卻反而在演習後取代了騎兵。

而由於演習中的教訓,蘭寧汽車公司亦於隔年推出了LT-1的升級型LT-1B。其主要改良在於增設了無線電並將武裝升級為20mm機砲,使其具有能夠擊燬R-59A輕戰車的能力;其後LT-2輕戰車推出後,本車之任務也隨之改為了偵察戰車。

另外,LT-1的L字號不是代表「輕」﹝Light﹞、而是代表「蘭寧」﹝Lanning﹞。

圖檔
聖克勞茲陸軍防空戰車「LT-1 AA」

車長:380cm
車幅:174cm
車高:243cm
全備重量:3.32t
乘員數:2名﹝車長兼機槍手+駕駛﹞
動力:Alpha 82液冷直列4氣缸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38hp/2,200rpm
最大速度:30km/h
續航距離:120km
武裝:12.7mm MGx2
裝甲厚度:9mm

在964年,聖克勞茲陸軍看到漢密斯王國俯衝轟炸機對戰車的毀滅性打擊能力後,要求蘭寧汽車公司推出一款專門的防空戰車;而蘭寧汽車公司所推出的成品為使用LT-1車體的防空戰車,亦即LT-1 AA。

LT-1 AA將原本LT-1車體右方之戰鬥室整個拆除,並將戰鬥室與其左部、後部的空間改造為一環狀砲座,而後在環狀砲座上架設了防空用12.7mm口徑雙聯裝之HMG-39重機槍;同時,雙聯裝之HMG-39重機槍除了可以高射角對空射擊外,亦可以平射對付地面目標。

不過在第三次灣岸戰爭中的實戰經驗證實,雖然LT-1 AA對付地面上的軟性目標時可謂是神兵利器,但在對空射擊時的效果實在不彰。

圖檔
聖克勞茲陸軍指揮戰車「LT-1 C」

車長:380cm
車幅:174cm
車高:204cm
全備重量:3.42t
乘員數:3名﹝車長+機槍手+駕駛﹞
動力:Alpha 82液冷直列4氣缸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38hp/2,200rpm
最大速度:30km/h
續航距離:120km
武裝:12.7mm MGx1
裝甲厚度:9mm

在第二十七次矛與盾演習結束後,聖克勞茲陸軍認為以往以旗語進行戰車指揮的效果實在不甚理想,為改善戰車間的通訊狀況應為每輛戰車配備無線電;而戰車連長因為要同時接受上級命令並指揮下級,因此戰車連長應該要擁有一輛裝載有較大功率無線電之專門指揮戰車。

於是蘭寧汽車公司在964年推出了以LT-1車體為基礎的指揮戰車,也就是LT-1 C。LT-1 C最主要的改變在於將車體後部未使用的空間改造,使其變成了裝甲指揮室並有足夠空間裝下無線電。

但是在實戰中,LT-1 C常被前線回報有視野不良與裝甲太薄的問題。

圖檔
聖克勞茲陸軍輕戰車「R-59S」

車長:583cm
車幅:187cm
車高:235cm
全備重量:8.9t
乘員數:3名﹝車長+駕駛+砲手﹞
動力:NIHI-V型排列6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50hp/2,800rpm
最大速度:44km/h
續航距離:150km
武裝:47mmL32戰車砲
   12.7mm MGx1
   7.62mm MGx1
裝甲厚度:36~2mm

在964年時,鑑於梅茵蘭大陸戰爭中R-59型戰車在面對王國狼式時損失慘重的狀況,聖克勞茲陸軍要求蘭寧汽車公司設計出一種可以與王國狼式對抗的R-59改良型;這種改良型最終在965年正式推出,由於此改良型已將R-59之改良餘裕使用殆盡,因此在雷貝馮原廠獲得代表「超級」之S型號,意即本型已經是最強之改良型、沒有再升級空間了。而聖克勞茲陸軍也在965年開始大量將其現役的R-59型戰車改裝為R-59S。

R-59S最明顯的改良在於將R-59原先的37mm戰車砲去除,並改為裝備由47mm戰車防禦砲改良而來的47mmL32戰車砲。而蘭寧汽車公司又另外為R-59S裝上了在砲塔後方的主砲彈藥庫、將車頂機槍改為聖國自己生產的12.7mm口徑HMG-39式防空重機槍、在砲塔周圍裝上了盤式天線;並且考慮到夜晚無燈光的情況,而又在車頂加上了大燈;同時R-59S之裝甲亦從原先之16mm升級成了36mm。也因為加裝了這許多東西,所以R-59S的重量從6.2噸暴增至8.9噸,並且最高時速也下降了20公里。

而在經過這些改造後,R-59S獲得了可與王國HS-3A正面對抗的能力;可惜其最終並未與王國狼式一決死戰,而是面對上了阿蒂堤亞帝國的各式戰車。

圖檔
聖克勞茲陸軍輕戰車「LT-2」

車長:552cm
車幅:260cm
車高:276cm
全備重量:13t
乘員數:4名﹝車長+駕駛+砲手+裝填手﹞
動力:Romeo 102液冷V形排列4氣缸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20hp/2,600rpm
最大速度:34km/h
續航距離:190km
武裝:47mmL32戰車砲
   12.7mm MGx1
   7.62mm MGx1
裝甲厚度:25~8mm

LT-2為蘭寧汽車公司於963年所推出之新型輕戰車,由於其在設計之時便考慮到對戰車作戰的情況,因此一開始便配備有由戰防砲改進而來的47mmL32戰車砲,同時裝甲亦加厚了不少。

而也由於R-59輕戰車雖然速度比之LT-2快上不少,但武裝與裝甲厚度則不如LT-2,故而聖克勞茲陸軍在LT-2推出後便立刻決定將騎兵師與兩個機械化步兵師中的砲戰車全數裝備為LT-2;至於R-59輕戰車則給每一個步兵師成立一個戰車營使用。

LT-2輕戰車的性能在963年時只能說是過的去而已,若以世界標準來說也只能排名中後;不過LT-2輕戰車的特色則在於以一介輕戰車之軀卻採用了三人砲塔,這也使得LT-2的砲塔與車身看起來比例失調,但也因此使LT-2的作戰效率大概是同等級之輕戰車中最好的。

另外,後來號稱為聖克勞茲國產戰車傳統之盤式天線亦是在LT-2上首次出現。

圖檔
聖克勞茲陸軍中戰車「LT-3」

車長:784cm
車幅:279cm
車高:298cm
全備重量:26.2t
乘員數:6名﹝車長+駕駛+砲手+裝填手+左機槍手+右機槍手﹞
動力:Planet 400氣冷星型9氣缸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400hp/2,400rpm
最大速度:40km/h
續航距離:210km
武裝:76.2mmL38戰車砲
   12.7mm MGx6
   7.62mm MGx1
裝甲厚度:52~8mm

在參加第三次灣岸戰爭後,雖然聖克勞茲北方之梅菲斯特帝國正與特瑞希瓦爾特王國聯合處於戰爭狀態之中,但聖克勞茲仍舊擔心這個阿蒂堤亞帝國的準同盟國是否會隨時對聖克勞茲宣戰;而在蔓沙尼亞遭到梅菲斯特擊敗、梅菲斯特宣佈對聖克勞茲封鎖阿克頓海峽後,這種擔憂顯得越來越真實。

就在此時,聖克勞茲陸軍發現自己居然沒有能夠對付梅菲斯特帝國獵犬式與戰犬式的戰車;這個發現使得聖克勞茲陸軍陷入了一陣恐慌之中,雖然說聖克勞茲本土有著馬其連山脈這條天險、帝國軍若要進軍只能從聖克勞茲築有強固要塞之史崔克隘口通過,但若是梅菲斯特帝國將其獵犬式與戰犬式販售給阿蒂堤亞帝國怎麼辦?隨後,穆克塔前線傳來遭遇阿蒂堤亞新型中戰車的報告,其雖性能比不上戰犬式、但已全面超越獵犬式。

這種種情況使得聖克勞茲陸軍下定決心設計出一型至少能夠對抗梅菲斯特帝國獵犬式與戰犬式的中戰車,最後的成品即為969年開始量產的LT-3中戰車。

LT-3中戰車大量使用了既有之裝備以減少開發時程,其主砲乃使用968年推出之76.2mmL38野戰砲直接改造而來;此76.2mmL38野戰砲雖然名為野戰砲,但卻可在配備複合硬質穿甲彈後達到一千公尺上80mm、五百公尺上100mm的穿甲力;使LT-3在面對預想中的幾個對手時皆可以在一千公尺開外狙殺對方。而LT-3中戰車之其他武裝亦是既有之裝備,譬如說其所裝備的機槍皆是之前聖克勞茲戰甲車輛均有配備之HMG-39重機槍與LMG-27輕機槍。就連引擎都是直接使用蘭寧飛行器公司之滯銷飛機引擎。

至於LT-3之最大特色乃是其車身上的側舷機槍,明顯是嘗試將多砲塔戰車與單砲塔戰車結合在一起的實驗;但以LT-3之開始生產年代為969年來看,這無疑是一項思想上的倒退。同時,在車身兩邊的四個機槍射口也增加了防禦上的弱點,使人對LT-3的生存性如何大打問號。

而也不知是不幸還是有幸,LT-3推出時第三次灣岸戰爭已經接近結束,使得LT-3中戰車始終沒遇到其最大的假想敵。

其他車輛展示區

圖檔
聖克勞茲陸軍履帶人員輸送車「LTPC-1」

車長:560cm
車幅:157cm
車高:189cm
全備重量:6.5t
乘員數:2+6名﹝車長兼機槍手+駕駛+6名步兵﹞
動力:Alpha 100液冷直列6氣缸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70hp/2,800rpm
最大速度:35km/h
續航距離:140km
武裝:無﹝有可掛載7.62mm輕機槍之掛架﹞
裝甲厚度:無

在第二十七次矛與盾演習結束後,奧利佛‧C‧方─萊特將其學說改名為了全履帶主義,同時並大力鼓吹全履帶運兵車的構想;其最終結果即是在964年推出的LTPC-1。

LTPC-1之特色為其引擎是中置的,因此變成前部駕駛座與後部運兵艙分開的狀況。而本車亦沒有配備任何武裝,只在副駕駛座設有可掛載班用輕機槍之掛架;因此若在運兵時可將步兵班之班用輕機槍掛在掛架上,而若步兵們下車戰鬥時亦可將班用輕機槍取下作戰。

不過由於本車含駕駛與副駕駛也最多只能乘坐八人,沒辦法載運聖克勞茲陸軍原本之十人步兵班,故聖克勞茲陸軍將步兵班之編制改為八人班;至於減少的人員則由每個步兵營增加一個步兵連作為因應。

圖檔
聖克勞茲陸軍自走砲「LSPH-1」

車長:588cm
車幅:188cm
車高:322cm
全備重量:10.2t
乘員數:5名﹝車長+駕駛+砲手+裝填手x2﹞
動力:Alpha 100液冷直列6氣缸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70hp/2,800rpm
最大速度:28km/h
續航距離:130km
武裝:102mmL28野戰砲x1
   ﹝有可掛載7.62mm輕機槍之掛架﹞
裝甲厚度:30~3mm

在奧利佛‧C‧方─萊特將其學說改名為了全履帶主義後,由於各種兵科皆應在履帶車上移動,因此自走砲的需求也開始重要了起來。而對於此一需求,蘭寧汽車公司也在964年推出LTPC-1的同時推出了以LTPC-1發展而來的聖克勞茲第一款自走砲:LSPH-1。

LSPH-1的構造其實很簡單,其與LTPC-1間的不同點只在於將後部運兵艙加上了火砲與裝甲使之成為了戰鬥室;而LSPH-1所使用的火砲也是既成品,即M954型102mm野戰砲。

不過由於裝上了野戰砲與裝甲,使得LSPH-1比之LTPC-1增加了約四噸重;這使得LTPC-1原本就因引擎出力不足而稍嫌速度過慢的問題更為雪上加霜,基本上其成為了聖克勞茲裝甲單位中速度最慢的一個成員。同時也因引擎前方之駕駛座與副駕駛座不若引擎後方之戰鬥室般有裝甲保護,所以這兩個座位也成了聖國自走砲乘員口中的「死亡之座」。

不論如何,LSPH-1已經被聖克勞茲陸軍給迅速投產;LSPH-1至今已經以一個連六輛、一個營十八輛的編制組成了三個各有五十四輛自走砲規模的砲兵團,並被編入了聖克勞茲陸軍的第一騎兵師與第一、第二機械化師之中。

圖檔
聖克勞茲陸軍裝甲車「LAC-3」

車長:437cm
車幅:188cm
車高:248cm
全備重量:3t
乘員數:3名﹝車長+機槍手+駕駛﹞
動力:Alpha 104液冷直列6氣缸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80hp/2,800rpm
最大速度:72km/h
續航距離:180km
武裝:12.7mm 戰防槍x1
   7.62mm MGx1
   40mm榴彈發射器x1﹝煙霧﹞
裝甲厚度:12~6mm

在聖克勞茲陸軍的各個師之中,很早就編制了有裝甲車偵察連的單位,其在各次演習中於偵察任務與步兵支援任務中的活躍表現也使其一直保留到了現在。但到了950年代末期,各師中所擁有的裝甲車仍是貿易戰爭時代所留下來的老爺車,這些車輛不只速度已經跟不上現代摩托化單位的腳步,高齡化所導致的妥善率低下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為此,新型裝甲車LAC-3便被開發出來替代這些車齡早已超過二十年以上的舊式車輛。

LAC-3的設計其實並不出眾,後座機槍塔與前座戰防槍的配置在很多他國的裝甲車上也有;加裝在戰防槍射孔與駕駛覘孔間的40mm榴彈發射器也只有一發,其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在LAC-3遇到敵軍時能射出一發煙霧彈使LAC-3能順利逃跑而已。其最高行駛速度相較於他國裝甲車來說也不是特別快,只能說是比較高速而已。

不過縱使其設計於世界水準來說很平庸,但各項性能指標已足以使聖克勞茲陸軍滿意並將其投產。時至今日,聖克勞茲陸軍之裝甲車單位內的裝甲車已經全部被替換成為了LAC-3。

圖檔
聖克勞茲陸軍裝甲牽引車「R-59T」

車長:431cm
車幅:187cm
車高:182cm
全備重量:4.8t
乘員數:2名﹝車長兼機槍手+駕駛﹞
動力:NIHI-V型排列6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50hp/2,800rpm
最大速度:70km/h
續航距離:150km
武裝:12.7mm MGx1
裝甲厚度:15~6mm

在950年代後,由於世界各國的火砲開始重型化,聖克勞茲陸軍為了趕上此一潮流也推出了新式M954型102mm野戰砲與M959型152mm榴彈砲。但在M959型152mm榴彈砲推出後,聖克勞茲陸軍發現原本拖運76.2mm野戰砲與102mm野戰砲都無太大問題的軍用卡車「驛馬車」只能很勉強地拖動152mm榴彈砲,而且這拖動的速度也實在太慢恐怕只能和早期戰車如陸上船之類的比;而如此一來,已經研發有望、預計在一年後開始投產的203mm榴彈砲將面臨無車可拖的窘境。

為此聖克勞茲陸軍開始要求蘭寧汽車公司在一年內設計製造出一款能拖動203mm榴彈砲的拖砲車,但這想也知道不可能的要求被蘭寧汽車公司直接了當地拒絕了。急得像熱鍋上螞蟻一樣的聖克勞茲陸軍卻在此時注意到蘭寧汽車公司剛獲得雷貝馮原廠授權生產的R-59型戰車之上,因為這新型的輕戰車有顆出力高達150匹馬力的心臟。於是在獲得雷貝馮原廠同意之後,聖克勞茲陸軍委託了蘭寧汽車公司將R-59戰車改造成為拖砲車的任務,其所產生的結果便是R-59T裝甲牽引車。

顧名思義,R-59T中的T字即代表了牽引車﹝tractor﹞之意。R-59T的車體設計亦很單純,其最重要的改變在將砲塔去除,只在駕駛座與原砲塔環上加上裝甲車頂,使之成為車組員僅車長與駕駛雙人的車輛;另一個改變點只是在底盤上加上牽引設備,使之能夠拖動重砲。

儘管R-59T的設計是如此地單純,但帶來的效益卻十分驚人。首先,由於其引擎出力高達150匹馬力,因此在改造為拖砲車後的拖曳性能和各國專門研發之重型拖砲車居然不相上下;其次,由於拆除了砲塔,使R-59T的重量進一步下降,這讓R-59T在測試時甚至跑出了時速70km以上的高速。而也因為聖克勞茲陸軍在車長座位上加裝了12.7mm重機槍,所以R-59T也被部份國家在進口後當做機槍戰車使用。

圖檔
聖克勞茲陸軍軍用卡車「驛馬車」

車長:663cm
車幅:204cm
車高:247cm
全備重量:1.5t
乘員數:2+8名﹝駕駛+副駕駛+乘員x8﹞
動力:Alpha 83液冷直列4氣缸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40hp/2,200rpm
最大速度:70km/h
續航距離:200km
武裝:無
裝甲厚度:無

「驛馬車」一開始是蘭寧汽車公司在948年所推出的四輪民用卡車,其所採用的是後輪二輪驅動式;驛馬車這個命名則是在推出時希望其能像古時驛馬車一樣遍佈各城鎮所取的,而這輛車也真的做到了。驛馬車卡車在推出後立刻因其便宜可靠而受到聖克勞茲民眾的歡迎,不少農家都購買了一輛以運輸農穫;在這之後這輛卡車也推出了各種改良型,譬如說有巴士型、油罐車型、救護車型、消防車型等等,甚至於還有四座豪華轎車。

所以在950年代後期,聖克勞茲陸軍決定將其部隊摩托化後,「驛馬車」成了軍用卡車的不二選擇。軍用型的驛馬車卡車基本上和民用型的沒什麼太大區別,比較不同的大概只有從後輪驅動改為了四輪驅動。也因為聖克勞茲一般民眾對於這輛車的熟悉,故大多數聖克勞茲士兵也都會駕駛這輛軍用卡車。

_________________
室內空調,你是人類的救星、革命的發明、民族的燈塔、文明的長城!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1 篇文章 ]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搜尋:
前往 :  
cron
Powered by phpBB © 2000, 2002, 2005, 2007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