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勢主義-Offensivism

攻勢主義社團專屬論壇
現在的時間是 2024年 4月 28日, 02:52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51 篇文章 ]  前往頁數 上一頁  1234
發表人 內容
 文章主題 : Re: Moe Axis vol.25翻譯備份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12月 5日, 09:32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p.027

日本陸軍
三菱Ki-83
遠距離戰鬥機

日本戰鬥機中號稱最快的
高高度雙引擎戰鬥機

一開始是以護航轟炸機用的
掩護戰鬥名義開發但是...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1941年5月,陸軍對三菱重工提出了試作用來掩護轟炸機的長程雙引擎複座護航戰鬥機K-83的要求。軍方要求的性能是活動半徑1500km、最大速度720km/h、比敵方戰鬥機優越的機動性、爬升能力等等異想天開的嚴格要求。

三菱於是以名偵察機Ki-46百式司偵的設計師久保富夫為主任來負責該機的開發工程,於1942年4月打造出了翼面積40平方公尺大的實體大模型接受軍方的審查。但是飛行員們的意見是認為以戰鬥機來說這大的有點離譜了,所以提出了希望能縮小機體到翼面積34平方公尺左右的程度。

對此三菱認為若要縮小機體又保持航程的話只能犧牲掉一顆引擎跟速度改成單引擎怖局設計,然而陸軍卻對高速長航程等要求堅持不肯讓步。為此三菱只好在駕駛艙上動手腳,把後座座位簡化到基本上只剩臨時座椅的程度來減重以求擠出些許性能。陸軍會堅持要求複座雙引擎,可能是因為預估到Ki-83倘若當戰鬥機用不好使的時候,至少還可以當成司令部偵察機(戰略偵察機)或著是襲擊機(對地攻擊機)來一機多用的念頭。

洗練的外形下、
發揮優異的高速性

在那之後經過反覆檢討的結果,終於將Ki-83從護航轟炸機用的遠程戰鬥機概念變更成高高度高速戰鬥機,而於1943年7月改變了對它的要求性能。其主任務為擊墜高空敵機、特別是戰鬥機,因此配備擁有排氣渦輪增壓裝置的氣冷發動機Ha-211改良型引擎兩顆。要求的目標性能是高度一萬公尺時最高速度能達到800km/h、續航力4.5小時+全力0.5小時,實用升限13000公尺、武裝為20mm砲兩門+30mm砲三門,或著是20mm砲四門。

對於這變本加厲的誇張要求,三菱不得不將機體徹底輕量化以求減低風阻、並採用了適合分割量產化的新結構,在層流翼的採用上亦下足功夫來設計等。在1944年10月終於完成了試作一號機、11月起首飛後就立即開始飛行試驗。在那之後於1945年一至四月間陸續完成了二、三、四號機。雖然試作一、二號機配備有完整的排氣渦輪與中間冷卻器等裝備,但三、四號機因為負責進行排氣渦輪以外的實驗而沒有裝上這些設備。可惜的是二號機於1945年3月因飛行事故摔毀,三、四號機於6月時因美軍空襲而燒毀。

完成的Ki-83擁有極為洗練外形的機體,引擎機罩幾乎是壓縮到了極限的緊緻,而機體甚至還設計的比引擎艙還細窄修長的程度。因為後座是被藏在機身中央的體內,所以從外表看幾乎會誤以為這是架單座機。

雖然Ki-83是架翼負荷奇高的重型機,但試飛後確認它擁有極佳的安定性與操縱性等優點。最大速度在試飛時,飆出了日本軍用機史上最快的686km/h(高度8000m時)。雖然不及廠方預估目標的705km/h,但如果有足夠時間繼續實驗下去,則是十分有可能達到的目標。附帶一提的是戰後美軍擄獲本機測試時,於高度7000m飛出了762km/h的最高速。

以造就高速性能為目標的努力設計奏效,也實際表現出了優異性能的Ki-83,是陸軍眾多試作戰鬥機中最接近實用化的設計案,倘若能夠投入實戰的話其性能也不容小覷。Ki-83也如前述,有轉用為司令部偵察機、對地襲擊機等的衍生型方案,司偵版代號為Ki-95、襲擊機版為Ki-103,但都只有紙上計畫而已的程度。

P.028

無線、導航設備

因為考慮到會作為司令部偵察機來運用,所以配備了飛五號無線機與飛二號方向探知機。可說是具備充實的無線電、導航設備的才女一位。

螺旋槳

使用住友VDM電動定速四葉螺旋槳、直徑3.5公尺。

引擎/引擎艙罩

引擎使用三菱自製的排氣渦輪增壓氣冷引擎,Ha-211Ru(陸海軍統一名稱為Ha-43-11Ru)兩顆。Ha-211是原本預定要給海軍的"烈風"搭載的MK.9A(Ha-43-11)之陸軍版。Ha-211再加裝上排氣渦輪裝置後,就成為了Ru型。Ha-211Ru的引擎直徑為1,230mm、起飛輸出為2,200匹馬力,高度9,500公尺時預計能發揮1,720匹馬力的輸出。由於是雙發機,左右主翼的引擎艙將會是巨大的空氣阻力源,所以Ki-83徹底的將無用的空間減到最少,壓縮引擎艙尺寸,以求減少風阻。

排氣渦輪

引擎鼻罩後端內側裝備了三菱製的排氣渦輪增壓器Ru303,其獨到的配置也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而下的功夫之一環。

主翼

翼斷面使用了三菱設計的MAC357系層流翼,以追求高速性。為了考慮到量產性而將向來的雙骨架式改為單骨架式。後緣襟翼

胸部/油箱

油箱有機體油箱與主翼油箱兩部份,容量合計有2,650公升,加上副油箱的話共計3,250公升(其中包括250公升的加力注水劑)。附帶一提美國陸軍的雙引擎戰機P-38J油量合計也才只有1,575公升而已。以擁有長大的續航力而自豪,想必胸部的尺寸非常傲人吧。

機身

流線型的嬌軀有著如運動健將般的精悍感,機身長所以個頭也高,是個高挑體型的美人兒。

30mm機關砲

機首下方配備有強力的Ho-155型30mm機關砲兩門。Ho-155的初速是700m/s,發射速度為500rpm,重量為50kg。彈藥一發全重為520g、彈頭重235g、彈藥量為100發。這門對B-29具有十足殺傷力的機砲,是大戰末期許多試作陸軍戰鬥機的預定武器。

20mm機關砲

機首上方配備有Ho-5型20mm機砲兩門。Ho-5是Ki-84四式戰鬥機"疾風"、Ki-100五式戰鬥機等,大戰末期的陸軍戰鬥機之標準裝備。初速735m/s、發射速度750rpm、重量37kg。彈藥每發重200g、彈頭重84g、彈藥量為200發。Ki-83是採機體中心線的機首上集中配備機砲,這種配置方式會比機翼砲的命中率更高。

後座席位

後座被完全埋進主翼後方的機身內,因此後座飛行員只能透過機內通話裝置與前座飛行員對話。因為座艙沒設置擋風玻璃,所以後座也沒有可以看到機外的雙戶,雖然是有搭載無線電之類的電子設備,但卻也沒有後部槍座存在。Ki-83雖然帳面上是一架複座戰鬥機,實際上卻比較像是一架單座戰鬥機。

性格

身為名門三菱家不斷精進洗練的設計下所誕生的高速戰鬥機,感覺像就像是凜然神氣的姬武者一般的氣氛吧。擁有修長流線的肢體,與日本機第一的神速。除了作為戰鬥機以外也有司令部偵察機、襲擊機等多方面運用的構想,可說是以其美貌和優秀能力迷的陸軍神魂顛倒的美嬌娘。

防彈

在大戰末期的日本戰鬥機防禦力幾乎都很充實。本機駕駛艙前方配備有防彈玻璃,後方則有頭部12mm+背部8mm的防彈鋼板裝備。除此之外後座也有12mm防彈鋼板的保護。機體油箱擁有橡膠製的防彈層、主翼油箱也有自動滅火裝置,在進入戰鬥空域時,更有在空油箱內打進氮氣以避免油氣爆炸的能力。臭男人們想要吃她豆腐可不容易!

目標是敵軍戰鬥機!

已擊墜敵軍戰鬥機!
下一個目標是大尾的(B-29)!

Ki-83當初是與Ki-45改二式複座戰鬥機屠龍出身相同,都是以護航長距離飛行的轟炸機為任務而開發的機體。但是在設計途中,其主要任務從消極的護航轉換為積極的對戰鬥機任務,於是裝上了排氣渦輪增壓裝置、拆除了後方槍塔、搖身一變成為本格派的高高度高速戰鬥機。

倘若Ki-83量產、且能發揮期待中之性能的話,那麼就會與B-29和護衛她的P-51野馬、P-47雷霆等美軍機體正面交鋒吧。如果是對上戰鬥機,只要不切入纏鬥戰而是單純進行一擊脫離的話,則應該有可能與美軍戰機打的平分秋色。再加上其重武裝、重裝甲,也應該能給B-29相當的痛擊。除此之外也有可能作為百式司偵的後繼機,當成長距離強行偵察機投入戰場。

Ki-83為了徹底減輕空氣阻力,而積極地採取了盡可能減少冗贅的精簡設計。引擎罩與氣缸散熱環等都盡可能內縮緊緻,前錐採用了流線形的漂亮造型,甚至是連接收測試的美軍都對此機大加讚賞。甚至是機體縮的比引擎罩更細,被孤立地埋在這狹小機身之中的後座飛行員,想必心情是十分的糟糕吧。

但也多虧了設計團隊的付出努力,Ki-83才能夠飛出了686km/h的速度記錄(戰後美軍接收測試時飛出762km/h)。這是二次大戰的日本飛機中,僅次於陸軍Ki-78"研三"的699.9km/h之記錄,相對於研三機是單純的破記錄用速度實驗機,Ki-83是純粹的軍用機中日本第一快。在一票吹的比飛的厲害的大戰末期日本軍試作機陣容中,只有Ki-83有飛出接近計畫值的性能而值得特別大筆讚賞之。

超緊緻設計的日本最快軍用機

啊嗯...就算是說要減輕阻力什麼的...像這麼令人害羞的事也不該...

日本陸軍

中島Ki-87
近距離戰鬥機

卓越的高空性能、加上高速重武裝、
配備排氣渦輪增壓的高高度戰鬥機

為了迎擊高高度飛來的敵重轟炸機
名流中島最後開發的單引擎戰鬥機

1942年底得到美軍開始開始四引擎重轟B-29的消息後,陸軍認為有必要開發具備高度高空性能的新型戰鬥機。1943年7月9日,陸軍對中島飛行機發出了試作指示,性能要求是高度一萬公尺以上最大速度700km/h、實用升限13000公尺、續航半徑500km、武裝包括20mm機砲(Ho-5)、30mm機砲(Ho-155)各兩門。

本機試作開始時,雖然曾經嘗試過洽談陸海軍合作的開發團隊,但是海軍因為沒有想要開發單引擎高空戰鬥機的想法,所以Ki-87也就因此沒有成為陸海軍協同開發的機體。

主設計師是設計過Ki-27九七式戰鬥機、Ki-43一式戰鬥機、Ki-44二式單戰、Ki-84四式戰的中島公司之小山悌技師。但小山技師當時正忙著開發Ki-84疾風的工作而焦頭爛額,所以Ki-87的開發工作也就跟著被無限推遲。雖然預定計畫在1944年11月完成試作機,但結果試作一號機卻拖到了1945年2月才完工,二號機更是拖到了終戰都還沒有完成。

因排氣渦輪增壓器頻出問題
麻煩接二連三的試飛實驗...

Ki-87最大的特徵就在於搭載了排氣渦輪增壓裝置的Ha-44-12Ru(陸海軍統合名稱。陸軍名為Ha-219Ru)這顆引擎。Ha-44-12是將傑作氣冷引擎"壽"(9汽缸)複列化為14氣缸的Ha-5之後,再多串聯一列上去變成18汽缸的引擎。這是一顆起飛出力高達2450匹馬力的大出力引擎,乾燥重量達到1150kg之重,因此Ki-87的全備重量也就達到了以單引擎戰機而言異常之大的6100kg級。原本試作一號機與二號機的排氣渦輪配置於機體右側面上,但是卻因為頻頻發生冷卻不良的問題,因此後來的試作機便不斷再檢討該把排氣渦輪塞到哪裡去的問題。

中間冷卻器與潤滑油冷卻裝置設置在引擎罩內的引擎下方,直接用螺旋槳後方的強制冷卻風扇將管線降溫。因此機首周圍並沒有配置進氣口,而是鼻錐風防本身就呈現巨大的前傾之獨特形狀。

主翼因意識到高空戰鬥的傾向,而採用了高展弦比的細長造型。因為主翼很大所以影響到起落架怖局設計,因此是採取了將主起落架90度迴轉後再往機翼內收起的獨特構造。會採用這種設計,也是為了確保主翼內的油箱空間與武器搭載的空間之故。

另外,對於高空戰鬥機而言不可或缺的加壓座艙,因為苦無辦法解決座艙中彈時的氣壓外洩問題,所以Ki-87到最後乾脆不弄加壓座艙,取而代之的是讓帶著一大堆氧氣瓶幫浦上去飛。

試飛一共進行了五次,但是引擎出毛病、排氣渦輪過熱諸如此類的大小毛病不斷冒出來。甚至是明明在地面上能正常運作的起落架設備,卻在高空自己開始不聽話的收放起來,到最後乾脆就把主起落架拆下來就這樣繼續試飛。雖然有計畫要跟審查一起開始並行生產300架的量產準備工作,但是在高空戰鬥機方案上陸軍卻對立川的Ki-94比較抱予期待,Ki-87就被當成跟研究機一般的態度冷落在一旁而沒有量產。

本型機也有更換武裝為20mm機砲六門、拆掉排氣渦輪改裝成中高度近距離戰鬥機Ki-87乙的計畫,引擎也會換裝成Ha46(217),目標最高速度738km/h(高度11000公尺時)、實用升限12855公尺等的Ki-87II之類的紙上計畫,最後諸如此類的東西都只停留在紙上空談的階段而已。

中島Ki-87
首都防空戰的王牌候補
元氣的男性化姑娘

防彈裝備

前方擋風玻璃擁有70mm厚的防彈層。駕駛艙後方也配備有16mm厚的防彈鋼板,可說是具備十足的防彈裝備。

性格

中島製的戰鬥機幾乎都是平易近人的傻姑娘(這是相對於三菱製的都是大小姐脾氣的對照組而言)。雖然是高空性能為長項的高速戰鬥機,但是Ki-87擁有比Ki-44二式單戰與Ki-84四式戰都毫不遜色的纏鬥運動性。試飛後的試飛員證言是"比Ki-84的安定性還要更高呢",因此可以說是個直腸子好溝通的姑娘。但是,引擎與起落架的毛病頻傳是最大弱點。

氧氣幫浦

因為沒有使用加壓座艙,所以要用氧氣瓶幫浦來直接供應飛行員在高空飛行時所需要的氧氣。但是由於氧氣供應系統的作工不良經常漏氣,所以得搭載所需量三倍的量在幫浦裡才行。

30mm機關砲

主翼內搭載了Ho-155型30mm機砲兩門、翼根則配備有Ho-5型20mm機砲兩門等強力的武裝。為了塞進翼內機砲與油箱,使她採用了特異方式的起落架收疊設計。

機體規模

翼展13.42m/全長11.82m/全備重量6,100kg,是日本軍單引擎飛機中的巨無霸。其全長與重量甚至都超過了雙引擎的Ki-45改(二式複戰屠龍:翼展15.07m/全長11.00m、全備重量5,270kg)。要論擁有同樣尺寸的大概只有美國陸軍的共和P-47雷霆(翼展12.42m/全長11.00m/全備重量7,938kg)能夠相提並論。因此有著一對走起來會ㄉㄨㄞㄉㄨㄞ的胸部呢。

螺旋槳

與Ki-84(四式戰)相同,使用法國午餐式的電氣式定速四葉螺旋槳。直徑長3.90m,比Ki-84的螺旋槳要大上80cm。

排氣渦輪增壓裝置

利用排氣瓦斯來驅動壓縮機,將壓縮過後的空氣打進引擎內的裝置(也就是Turbo-Charge渦輪增壓)。因此在空氣稀薄的高空也不會令引擎性能掉下來。Ki-87的排氣渦輪增壓器配置在引擎後方右側,原本的用意是防止增壓器被打中導致燃料洩露的火災,但是這個增壓器裝在位置卻會引起過熱問題,所以試作六號機以後打算挪到機腹下方的位置去。

塗裝

試作機的機體主翼是無塗裝的銀色,主翼前緣則塗上了黃色的敵我識別帶。座艙前的機體鼻錐前上段有施以黑色塗裝,但現在已經沒有其他可考的試作機塗裝照片了。

主起落架

向橫打九十度角後,再朝後方折疊收起的設計。主起落架收回時作動的馬達部。這種收納起落架的方式其實就跟P-40戰鷹式一樣(雖然P-40是油壓式而非馬達式)。

主翼

中島製戰鬥機的一個特徵,就在於前緣為直線、後緣則有前掠角的主翼設計。再加上內翼是水平而外翼卻有上反角。因為該種主翼展弦比相當高,細長的翼型也意識到了要發揮高空性能的機能吧。

在高高度迎擊B-29的編隊!

假設解決了引擎與渦輪增壓裝置、起落架等問題,並按照開發當初的時間表讓Ki-87實戰化的話,想必可以在高空迎擊B-29而大大活躍吧。自1945年三月以後B-29編隊將會伴隨有P-51作為護航戰鬥機,而Ki-87對P-51的運動性同級、高空性能則稍稍勝出(至少諸元性能上)。因此就算有P-51的護航想來也是可以照樣擊落不成問題。

高度13000!從現在開始轉為下降攻擊!

排氣渦輪增壓裝置過熱...

Ki-87試作機的試飛過程中有發生排氣渦輪增壓裝置的過熱問題,因此實際上沒辦法進行高度8000以上的試飛。增壓機會出毛病的主要問題在於配置在引擎後方右側機身上的散熱不良,而且因為戰局的影響導致渦輪設備不能使用稀有金屬製造的耐熱鋼,以普通代用鋼打造的結果是使得機件的耐久度低落。結果陸軍側還是將Ki-87乙與Ki-117(Ki-84四式戰的引擎換裝型)等不裝備排氣渦輪增壓設備的機體作為主要的決戰兵力,而將無法克服技術問題的Ki-87當成技術實驗機看待。

啊哇哇哇哇...
變得好燙了怎麼辦

日本陸軍

立川Ki-94
高高度戰鬥機

採取了各式各樣的新設計
日本最強的巨大攔截機

使用推拉方式串聯的
破天荒雙引擎戰鬥機Ki-94I

1943年六月,陸軍命令立川飛行機試作新型高高度攔截機。要求性能是最高速度720km/h以上、實用升限12000公尺,並將目標設定為希望能在這個高度攔截美軍的新型重轟B-29。擔下這個重責的立川,卻起用了28歲的年輕技師長谷川龍雄擔任設計主任。雖然立川近年來並沒有開發過戰鬥機的經驗,但因為先前有開發過Ki-74試作遠距離轟炸機等機體的經驗,因此在設計高空用加壓氣密室的機體上有累積的豐富經驗。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Moe Axis vol.25翻譯備份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12月 9日, 22:51 
離線

註冊時間: 2012年 7月 27日, 00:12
文章: 21
請看看有甚麼地方需要增減的吧
雖然就進度來說好像沒有甚麼餘地?
跟店家確認27的進度時出了問題....我開始擔心27會不會如期收到了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Moe Axis vol.25翻譯備份
文章發表於 : 2013年 3月 13日, 21:15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日本陸軍

立川Ki-94
高高度戰鬥機

採取了各式各樣的新設計
日本最強的巨大攔截機

使用推拉方式串聯的
破天荒雙引擎戰鬥機Ki-94I

1943年六月,陸軍命令立川飛行機試作新型高高度攔截機。要求性能是最高速度720km/h以上、實用升限12000公尺,並將目標設定為希望能在這個高度攔截美軍的新型重轟B-29。擔下這個重責的立川,卻起用了28歲的年輕技師長谷川龍雄擔任設計主任。雖然立川近年來並沒有開發過戰鬥機的經驗,但因為先前有開發過Ki-74試作遠距離轟炸機等機體的經驗,因此在設計高空用加壓氣密室的機體上有累積的豐富經驗。

當初立川一開始是使用配備有排氣渦輪增壓設備的Ha-211Ru發動機(2200匹馬力),並將這種引擎兩顆分別一前一後的裝在中央機身上,由主翼伸出兩根支架聯結尾翼的破天荒之設計(請參考第七頁)。配備30mm砲兩門與37mm砲兩門的超重武裝,最高速度預訂是高度一萬公尺時780km/h、實用升限14000公尺,雖然開發目標是如此的高性能,但卻因為後置引擎的冷卻困難、駕駛員逃脫時可能會跟後置螺旋槳接觸的危險、排氣渦輪配備位置不當等諸多問題,而在1944年二月製作了實體大模型接受審查後,便被裁定中止開發。

設計變更為單發戰鬥機
擁有卓越高空性能的Ki-94II

雖然Ki-94的開發計畫一度中止,但在1944年三月卻以敗部復活的形式命令立川廠方改為嘗試單發機版本的試作方案。為求方便起見,雙引擎版被稱為Ki-94I、單引擎版則被稱為Ki-94II。為了要補救被陸軍要求改變計畫帶來的延宕,陸軍建議開發團隊流用中島開發中的高空戰鬥機Ki-87之基本設計架構簡單修改一下即可,但是立川廠方卻認為Ki-87的設計難以發揮預計中的高空性能,因此拒絕了軍方的建議並再度以長谷川技師為中心展開獨自開發。

Ki-94II的引擎也變得跟與Ki-87同樣是Ha-219Ru(輸出2500匹馬力),機體形狀也變回了比較常識的單引擎單機身設計。排氣渦輪設置在機體下方,而且機體也有足夠的餘裕空間設置中間冷卻器,本機同時還搭載了加壓氣密座艙等配備。除此之外本機主翼斷面採用了長谷川技師獨自設計的"TH翼"之層流翼構型,這種設計不僅是減少了空氣阻力,而且還確保了足夠的翼內油箱空間。再加上機體採用三塊切割的模組構造,加上機殼加厚並減少了鉚釘的數量,整體來說有許多考慮到增強量產性的努力工夫之處。

這樣設計出來的Ki-94II預定在高度一萬公尺有720km/h極速,實用升限14000公尺、武裝配備20mm與30mm各兩門,是武裝非常強力的戰鬥機。本機除了有著各式各樣的新創意,更因為淨重4.8噸而成為日本單發機史上最大級的巨無霸,與超重量級的美國陸軍P-47雷霆式同級尺寸。

於1945年7月20日完成了試作一號機後,原本預定是要在8月18日舉行首航,但是在那之前的8月15日二戰就打完了。陸軍對於比Ki-87更能發揮高性能的Ki-94II抱持著極大的期待,但卻沒機會讓她能夠上天一試身手。

Ki-94II與震電、Ki-83等機體同列,堪稱日本軍試作戰鬥機中設計最卓越的幾種機體。當然在實用化之前必然會碰上排氣渦輪與各種麻煩問題,但假設能夠克服問題投入實戰的話,則Ki-94II會是與震電同級甚至更強大的、日本最強等級的攔截機吧。

(圖面解說,由機首到機尾)

流線型整流罩
Ha-219Ru發動機
20mm機關砲
30mm機關砲
皮托管(用來測量飛機速度的裝置)
輔助翼
Flap/襟翼
排氣渦輪進氣口
加壓座艙
水平安定板
升降舵

飛行第47戰隊第一中隊(旭部隊)
的Ki-94II(架空的塗裝)

螺旋槳
滑油冷卻器(Oil Cooler)
排氣聯結管
中間冷卻器
排氣渦輪增壓裝置
排氣口
擋風玻璃
駕駛艙天蓋
尾輪收納部
垂直安定板
方向舵

擁有巨大而均整體型的Ki-94II試作機

立川Ki-94II試作高高度戰鬥機(計畫性能)

翼展:14.0m
全長:12.0m
全高:4.61m
自重:4,804kg/全備6,630kg
發動機:中島Ha-219Ru(Ha44-12)x1
引擎出力:2,450匹馬力
最大速度:高度10,000m時720km/h
續航力:2,200km
武裝:
Ho-155型30mm機砲x2
Ho-5型20mm機砲x2
Ta彈50kgx2(注:一種對空攻擊用的子母炸彈)
乘員:一名

立川Ki-94II

連成層圈女王也要敬畏三分
擁有華麗肉體的元氣系大小姐

胸部/重量

4.8噸淨重的單引擎戰鬥機是日本最大尺寸,幾乎與美國最大的單引擎戰鬥機P-47雷霆的體格相近,就算放到世界標準來說也是巨型戰鬥機。因此擁有世界級的傲人胸襟之巨大豐乳。

排氣渦輪增壓機

她的肚子也就是機腹下方,配備有排氣渦輪增壓裝置,甚至也有足夠的餘裕搭載中間冷卻器等周邊配備,這種機身布局方式也很酷似美國陸軍的P-47戰機。預定裝備的排氣渦輪機是石川島芝浦渦輪的Ru-124,或著日立製作所的Ru-204。裝備在這種地方,很像某位家喻戶曉的變身英雄的腰帶位置吧?

引擎

她的心臟是中島製作Ha-219發動機。引擎輸出2,450匹馬力,預定就算在高度13,800m處也能發揮出1,870匹的大馬力。

防彈

因為主要任務的攔截轟炸機行動,是要一頭撲進轟炸機濃密的防禦火網中的危險工作,所以相當重視機體前方的防彈性。駕駛艙前方的裝甲,經過實射證明可以擋住50m外的20mm穿甲彈攻擊。燃料與滑油槽也施加了對20mm高爆彈等級的重裝甲防護。

靈魂人物

設計者是當時28歲的新進年輕氣盛之技師長谷川龍雄。長谷川技師戰後成為了豐田汽車的員工,並一手包辦了日本的國民轎車"卡洛拉"和"賽利卡"等車款的初代設計,最終成為了專務取締役(常務董事)的高位而光榮退休。Ki-94與卡洛拉這樣的名車可說是有同樣父親的姐妹作吧。

造型

尺寸、重量都十分巨大的Ki-94,為了要徹底減輕空氣阻力的結果,是使得造型設計幾乎都由優美的曲線所構成。真可說是誘人而使人目不轉睛的華麗偶像般體態啊。

加壓氣密座艙

以前就曾研究過Lo式B型高空研究機、Ki-74遠距離轟炸機、Ki-77(A26)長距離機等機體設計的立川廠方,對於如何設計加壓座艙早就累積起豐富經驗,因此在Ki-83、Ki-87等機體上也都搭載了與本機同款的加壓座艙。加壓艙是僅由本體和擋風玻璃所構成的獨立模塊,和機身其他地方是不同構造的。

螺旋槳

使用拉提式電氣定速螺旋槳改造而來的Pe-32型。槳葉直徑4m,是日本戰鬥機裡空前大的尺寸。試作機使用四槳葉,但量產機似乎會預定使用六槳葉的樣子。

30mm機關砲

主翼內側配備了陸軍試作戰鬥機的標準裝備,也就是非常強力的Ho-155型30mm機砲兩門。左右攜行彈數各一百發,詳細解說請參照p.25頁。

20mm機關砲

主翼外側配備了Ho-5型20mm機關砲兩門,攜行彈數分別為各200發。

性格

第一次挑戰設計戰鬥機的立川廠,投入了許多新點子而誕生的高貴大小姐。擁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輕氣盛性格,不輸給美國大明星的眾家戰機之魔鬼身材,運動神經也很優秀。雖然Ki-94I時是個不經大腦就行動的過度奔放角色而時常NG,所以到後來的Ki-94II時就改為朝向常識向正統派偶像努力了。

主翼

主翼斷面是被稱為TH翼(取自設計主任長谷川龍雄的姓名頭文字)之層流翼,成為本機能實現高速性能的關鍵。由於主翼靠近機身的翼根部附近有特意加厚變寬,所以連巨大的主起落架也能毫無困難的收納。

排氣渦輪用進氣口

從這裡將高空的稀薄空氣抽入排氣渦輪增壓器裡壓縮,從而產生濃縮過後的新鮮空氣供應引擎燃燒之用。

成層圈戰鬥機Ki-94

Ki-94II計算上,可以在高度10,000m保持720km/h速度,於高度14,000m處的成層圈(高度一萬公尺以上算作成層圈)亦能發揮700km/h的高速,應該是可以輕而易舉地捕捉從高空飛來的B-29機群。再加上有加壓座艙減輕了駕駛員的身體負荷,武裝也是極為強力。假設能趕得上太平洋戰爭,並且發揮紙面上的性能,那應該是不輸給二次大戰最強的高空戰鬥機德國Ta-152H,堪稱世界最強水平的高空戰鬥機款吧。

但是,B-29在大戰末期放棄了高空轟炸方式而改採6,000m高度的中高度轟炸,Ki-94的高空性能就某種方面來說算是有點過剩的畫蛇添足存在了...

從上方俯衝、狙擊敵機的主翼根部!

對駕駛艙加壓?!

高空的空氣稀薄,氧氣不足,機組員會因為缺氧而陷入險境之中。就算讓飛行員戴上氧氣面罩飛行,也並非根本的解決之道。真正能夠根治的對策,就當然是設置加壓座艙了。加壓座艙是將駕駛艙氣密化,並使空氣加壓保持在正常濃度,以減輕機組員負擔的裝置。

Ki-94II裝備的加壓座艙,是利用通過進氣口再經排氣渦輪壓縮的同樣空氣,這套系統能在高度6,000~11,000m間保持6,000m高度級的外氣壓,並在11,000~15,000m的高度間保持10,000m的外氣壓。除此之外還會再攜帶三支氧氣瓶。圖中所畫的是對駕駛艙進行乳壓...呃不,加壓的Ki-94II小姐。

各位機組員先生,會不舒服嗎~?


p.39

其他日本陸海軍的試作、計畫戰鬥機

除了到此為止所見的戰鬥機群以外,日本陸海軍還有許多種獨特的試作、計畫機型存在。

剩下的遺珠之憾在此作一個簡單的解說帶過,包括電光、橘花、陣風、Ki-64、Ki-98等機種,請大家把她們想像成女孩子並發出哈啊哈啊的讚嘆聲吧。

附帶一提,在這一頁所列出的機體性能全都只是計畫目標值,而塗裝呢,也是基於如果正式配備到實戰單位會怎麼漆呢?的想像而架空的產物。

愛知S1A 電光

日本海軍最初的、也是唯一作為專職夜間戰鬥機而開發的機體。日本海軍於昭和18年六月,對愛知航空機下達了指示,為了用來迎擊夜間侵入的敵軍重轟炸機,而要求他們開發一款雙引擎複座夜戰,也就是十八試丙型戰鬥機試製電光的開發工作正式開始。海軍要求的性能是配備30mm機砲或20mm機砲,最大速度685km/h、續航力五小時等高標準的規格。

為此電光配備了兩顆譽22型發動機,並且野心地配備有雷達、20mm迴轉式機槍塔等武裝,總重達到11噸,堪稱日本最大的戰鬥機。愛知廠方在1944年六月完成本機的設計,八月造出了一比一模型通過軍方審查並開始正式建造試作機,但在試作一號機完成前的1945年六月卻因為空襲而燒毀,二號機也在同年八月於空襲中被燒毀。

第322航空隊 戰鬥第804飛行隊的電光

愛知S1A 十八試丙戰鬥機 電光

翼展:17.5m
全長:14.65m
自重:6,820kg
全重:10.900kg(過載)
發動機:中島"譽"22型x2
引擎出力:2,000馬力x2
最大速度:600km/h
最大續航距離:2,800km
武裝:30mm機砲x2、20mm機砲x2、20mm迴轉式機槍x2、250kg炸彈一顆、或60kg炸彈4顆
乘員:兩名

三菱J4M閃電

1942年四月,海軍下令三菱開始試作十七試局地戰鬥機閃電的計畫。這個開發案要求它擁有30mm機砲一門、20mm機砲兩門的重武裝,以及740km/h之最大速度等高性能,接到這種無理要求的三菱廠方很快就判斷出過去既有的傳統機身怖局設計很難達到這種性能。

於是三菱決定搭載自家生產的氣冷引擎MK9D,以後推方式安裝在機體後部,並配備雙尾翼來騰出空間而作出了這樣的設計。閃電於1943年三月完成了一比一模型後開始正式試作,但是MK9D發動機的開發緩慢再加上發生了異常震動的問題,再加上替代方案的類似怖局機體震電開始試作後,閃電於1944年十月就開發中止了。

三菱J4M 十七試局地戰鬥機 閃電

翼展:12.50m
全長:13.00m
全高:3.5m
自重:4,400kg
發動機:三菱MK9D(Ha-43-21)x1
引擎出力:2,200馬力
最大速度:760km/h
續航時間:2小時20分
武裝:30mm機砲x1、20mm機砲x2、30kg或60kg炸彈2顆
乘員:一名

第721航空隊(神雷部隊)的閃電式

川西J6K 陣風

1942年,海軍下令川西開始開發高高度用的十七試陸上戰鬥機,但卻由於預定搭載的發動機MK9B開發遲緩而不得不中斷了此一計畫。於1943年,總算是由於高空性能更優秀的譽201改引擎完工,而決定改搭載上這顆引擎,並更名為十八試甲戰鬥機陣風,以此一名稱展開了試作開發工程。軍方要求的性能是最大速度666.7km/h、13分鐘內爬升至高度一萬公尺等癡人說夢的性能,甚至是不斷上調計畫最大速度到了685.2km/h的程度。

武裝最後決定是搭載20mm機砲六門、與13mm機槍兩門的配置,可說是高速、重武裝傾向的高空戰鬥機型。1944年二月本機完成了基礎設計,並在六月二日完成了一比一模型展開第一次審查,但卻在第二次審查前的七月八日,因為發動機的開發工程又陷入延宕,而終於再度宣布開發中止。

第343航空隊戰鬥第701飛行隊(維新隊)隊長鷲淵孝大尉座機的陣風。


川西J6K 十八試甲戰鬥機 陣風

翼展:12.50m
全長:10.118m
全高:4.13m
自重:4,886kg
發動機:中島"譽"42型x1
引擎出力:2,200馬力
最大速度:685km/h
續航時間:五小時
武裝:20mm機砲x6、13mm機槍x2、500kg炸彈一顆
乘員:一名

中島 橘花

值得紀念的日本最初一架噴射機。日本海軍於1944年八月起,開始計畫一種使用噴射機高速飛行,突破敵防空網進行特攻的興國二號兵器,於是在1944年12月下令中島開始開發試作橘花型的命令。

日本海軍派出種子島時休大佐進行噴射引擎的研究工作,橘花預定要使用開發中的Ne-12發動機,但是因為Ne-12的引擎推力只有可憐的300kg,於是只好放棄國產,改用德國那邊的資料於1945年三月完成的Ne-20(推力475kg)兩顆搭載上去。

即使如此橘花搭載的山寨品Ne-20比起Me-262本家的Jumo004B(推力900kg)而言實在是差太遠了,就算機體尺寸盡可能小型輕量化,算出來的計畫最大速度也只能勉強達到677km/h的程度。雖說橘花是參考了Me-262的機身怖局,但設計工作卻是日本獨自進行的產物,倒也不算是完全的山寨品。

本機於1945年六月在群馬縣太田市裡的一間養蠶小屋裡拼裝好了試作一號機,並於八月七日首次試飛成功。

橘花因為Ne-20發動機實在是不怎麼樣而無法期待有啥優秀的性能之故,而在開發途中將原本的特攻專用機構想放棄,切換成了普通的攻擊機。除此之外,也有複座偵察機型、教練機型,還有搭載Ne-20改(推力570kg)發動機,並搭載30mm機砲兩門的戰鬥機型等構想中的設計案。

中島 特殊攻擊機 橘花(戰鬥機型)

翼展:10.0m
全長:9.25m
全高:3.05m
自重:2,300kg/全備3,500kg
發動機:空技廠Ne-20改軸流式渦噴發動機x2
引擎推力:570kgx2
最大速度:785km/h
續航時間:843km
武裝:30mm機砲x2、500kg或800kg炸彈一顆
乘員:一名

第302航空隊第一飛行隊第二分隊長伊藤進大尉的橘花。(戰鬥機型)

p.40

川崎Ki-64

川崎於1939年開始計畫,從德國輸入DB601液冷引擎並進行授權生產,製造出Ha-40引擎兩顆串聯搭載在機首與機體內(串聯後稱為Ha-201引擎),並期望以此能夠發揮大馬力的高速戰鬥機方案。

陸軍於1940年八月,決定把這個方案取名為Ki-64並放行准許川崎廠方開始製造試作機。

Ki-64配備有雙重逆槳的螺旋槳,並且為了降低空氣阻力,而採用了將引擎冷卻液導向翼面的蒸氣冷卻方式等設計,是充滿了嶄新創意的機體。

可是像這種奇特的造型、複雜的翼面和二重逆槳等要素也都使得本機開發耗時牛步,拖到了1943年12月才總算完成了試作一號機。

而且,一號機在試飛途中就發生了空中起火而不得不緊急著陸。在那之後,由於其他發動機的進化迅速,使得搭載串聯發動機的Ki-64存在價值越來越低落,終於在開發途中就頓挫中止。

川崎Ki-64 試作重單座戰鬥機

第二四四戰隊隊長,小林照彥少佐的Ki-64。

翼展:13.50m
全長:11.03m
全高:4.25m
自重:4,050kg/全備5,100kg
發動機:川崎Ha-201x1
引擎出力:2,350馬力
最大速度:690km/h
續航時間:1000km
武裝:20mm機關砲2~4門
乘員:一名

川崎Ki-88

在Ki-64開發期間,川崎工廠的土井武夫技師想到了一個新點子,那就是把原本串聯的兩顆引擎拿掉機首那一顆,把變速機和機關砲塞進空出來的機首空間裡,如此一來就可以搭載大火力的軸槳砲(從螺旋槳軸心發射的機關砲)新怖局方案。

這種把液冷發動機放在座艙之後的中置引擎和軸槳砲布局,可說是與美國陸軍的P-39空中眼鏡蛇是如出一轍。

日本陸軍對於這個方案感到很有興趣,於是在1942年八月下達了開發Ki-88的命令。Ki-88直接借用了Ki-64的機身,並使用Ki-61飛燕II型的主翼為基礎,搭載了Ha-40發動機的發展型Ha-140,並且使用比較常識範圍內的傳統冷卻系統。

武裝包括一門37mm軸槳主砲、和主翼上的兩門20mm機關砲。雖然通過了一比一模型的審查階段,但Ki-88卻在試作機完成前夕,因為戰局的惡化而於1943年底宣布中止開發。

川崎Ki-88試作近距離戰鬥機

翼展:12.40m
全長:10.20m
全高:4.15m
自重:2,950kg/全備3,900kg
發動機:川崎Ha-140甲x1
引擎出力:1,550馬力
最大速度:600km/h
續航距離:1,200km
武裝:37mm軸砲x1、20mm機關砲x2
乘員:一名

滿飛Ki-98

1943年一月,陸軍下達了開發低空用戰鬥轟炸機Ki-98的命令給滿州飛行機公司。在這樣的要求下設計出來的Ki-98,是架擁有後推式引擎和雙垂尾怖局的機體,外形看來跟海軍的閃電有幾分神似。

於1944年五月,Ki-98被變更用途當作高空戰鬥機來開發,引擎也改裝為配備有增壓渦輪的Ha-211Ru(Ha-43-11Ru)引擎。

1943年12月本機通過了模型審查階段,但在1944年十月陸軍整理試作機計畫時,作出了將Ki-98的開發中止的決定。在那之後滿飛廠方獨自進行自力開發試作,總算是在1945年八月完成了一號試作機的主翼與尾翼時,蘇聯軍開始進攻滿州。為了避免試作機與設計圖紙落入蘇聯手中,Ki-98所有的相關資料設備都被付之一炬了。

飛行第85戰隊第二中隊長
若松幸雄少佐的Ki-98

滿飛Ki-98試作高高度戰鬥機

翼展:11.26m
全長:11.4m
全高:4.3m
自重:3,500kg/全備4,500kg
發動機:三菱Ha211Rux1
引擎出力:2,200馬力
最大速度:740km/h
續航距離:1,250km
武裝:37mm機砲x1、20mm機砲x2
乘員:一名

川崎Ki-108

Ki-108是將雙引擎複座戰鬥機Ki-102的機身前半加以改造,改配備上麻呂型加壓駕駛艙的高空型實驗機,一共完成了兩架。1944年七月時改裝完成了一號機,但卻只有還未配備排氣增壓渦輪的普通版Ha-112II型引擎,而且也未加裝武器。

Ki-108的加壓座艙大致上都按照預定計劃的正常運作,因此在這樣的成功基礎上,本來應該是要很快建造實用機的Ki-108改才對,Ki-108改將會搭載兩顆有排氣增壓渦輪的Ha-112Ru發動機,翼面積擴大,並搭載37mm砲與20mm砲等武裝。1945年三月Ki-108改的一號試作機完成,五月二號機完成,但卻沒機會進行實飛測試,就於同年六月的空襲中被炸毀。

飛行第53戰隊第二中隊的Ki-108改

川崎Ki-108改 試作高高度戰鬥機

翼展:17.47m
全長:12.945m
全高:3.8m
自重:5,496kg/全備7,353kg
發動機:三菱Ha211Rux2
引擎出力:1,500馬力x2
最大速度:580km/h
續航距離:2,200km
武裝:37mm機砲x1、20mm機砲x2
乘員:一名

中島Ki-201火龍

陸軍於1944年10~12月期間,決定參考德軍的Me-262A噴射戰鬥機,並命令中島展開一款噴射戰鬥轟炸機Ki-201火龍的試作開發工作。

乍看之下火龍似乎是跟海軍的橘花有點類似,但相對於應急趕造的噴射攻擊機橘花來說,火龍是認真的當作一款正規噴射戰鬥轟炸機開發的正牌貨,因此在開發理念上有所不同。

相對於橘花的機體尺寸比原版的262縮水而言,火龍因為打算要搭載與Me-262的引擎推力(900kg)同級的Ne-130/230發動機,因此隨著開發計畫的推進,其怖局、尺寸都變得與Me-262越來越相似雷同。原本是計畫在1946年三月時完成試作一號機的建造,但早在開始準備正式建造試作機以前,大戰就結束了。

中島Ki-201試作特殊戰鬥機火龍

翼展:13.7m
全長:11.5m
全高:4.05m
自重:4,500kg/全備7,000kg
發動機:石川島芝浦Ne-130軸流式渦噴發動機x2
引擎推力:908kgx2
最大速度:852km/h
續航距離:980km
武裝:30mm機砲x2、20mm機砲x2、500kg或800kg炸彈x1
乘員:一名

第一練成飛行隊(第520臨時防空戰隊)第一中隊長
倉井利三少尉的火龍


十八試丙戰鬥機 電光

機首武裝

機體前方配備了五式30mm固定機砲兩門、九九式二號20mm機砲四型兩門的武裝。

20mm機砲正常是指向機體前方開火,但是可以透過手把操作使機砲角度上仰30度射角,如此一來就成為了可以高射B-29機腹的一種斜射機槍。

主翼

因為有必要進行危險的夜間著陸,因此主翼上裝備了許多的小機關。主翼後緣內側的襟翼是採取母子式襟翼設計,後緣外側的輔助翼也兼一半的襟翼功能。

同時,主翼外翼之所以折成五度上反角的緣故,是為了確保在襟翼放下時可以保障機體橫方向的安定性,同時主翼端的40cm長段之所以要折30度角朝上,也有增加有效上反角的減速效果。

機體

為了增強生產性,而在機體上採取了分割式構造的設計。機體被分割為前方、座艙、主翼機身、中央、後方等五個模組。除此之外,為了使武器、裝備的換裝補充變得更容易,因此機體斷面也設計成了近似四角型而非傳統圓型的模樣。再加上,機體下方還增加了為方便跟隨B-29一起平行前進而追加的調整速度用空氣煞車,著陸時這個機關也能當成襟翼使用。從這個空氣煞車的構造來看,可說是前所未有的煞費苦心之舉。

特徵

作為開發過水上偵查轟炸機瑞雲、潛水艦載攻擊機晴嵐、艦上轟炸、攻擊兩用機的流星等特殊機體的愛知,電光可說是這家廠商集結了全部力量呈現的最後一道力作。為了實現高要求標準的性能,而變成了使用許多鬼點子的超大型雙引擎戰鬥機,倘若有機會能投入實戰的話,肯定會是有著一身爆炸性身材與超絕技巧而活躍無比的夜之女吧。

雷達

機首騰出了用來搭載夜戰用雷達的空間,原本要裝備的十八試空六號無線電信機(FD-2)性能太差,因此特別試作了十九試空電波探信儀二號11型(玉三式)來代替之。

迴轉槍塔

機體上方的偵察席後面,配備了有兩門九九式二號20mm機砲的迴轉槍塔。這座槍塔是遙控操作式,主要是用來對尾隨敵機射擊驅離之用。

油箱

機身油箱內搭載有1,070公升、引擎艙內與左右主翼內各有515公升,合計共有2,100公升的燃油量。機身油箱是防彈設計。畢竟是有考慮作為中距離哨戒機運用的想法,所以有著很宏偉的歐派量。

引擎

原本是要裝備兩顆譽二二型(2,000匹馬力)的,但因為後來認為譽二二型發動機不太可能跑出軍方要求的685km/h最高速度,為此在試作初期暫時先用譽二二型當墊檔的暫用一下,中期換裝為可以噴射注氧以拼出高空大馬力的譽三一型發動機,最終計畫要換裝配備有排氣渦輪增壓的譽二四型引擎。螺旋槳是採用了VDM定速四葉螺旋槳。

體重

集結了各式各樣的要素於一身的電光,淨重高達6,820kg,滿載時更重達10,900kg,是日本戰鬥機史上空前的重量級選手,擁有堪比轟炸機的巨人身材。

起落架

為了增加量產性,而沿用了轟炸機銀河的主起落架。

大量採用木材與鋼板

為了節約寶貴的鋁材資源,機體各部多半使用木材與鋼板拼接而成。前方外部整流罩、駕駛艙地板與下方機殼、機體中央部上下兩外殼都是使用木製。主翼與母襟翼都是木製膠合板組成,子翼則是鋼板製。機腹的空氣煞車與主翼端翹起則是木製。機尾、升降舵、方向舵等都是鋼板加上布料的拼貼結構,垂直安定板則是木製膠合板與蒙皮外殼組合成的。實在是為了節約家計而吞下不少眼淚的窮姑娘呀。

夜之女王展開對B-29的攻略!

呼呼呼...哼,這下就逃不掉了唷!

搭載了兩顆譽二二型引擎的電光,據推算能在高度九千公尺飆出時速六百公里的性能,而且她又有配備與德國空軍夜間戰鬥機He-219貓頭鷹、美國陸軍夜間戰鬥機P-61黑寡婦同等的重火力。作為夜間戰鬥機而言飛行性能非常給力,所以倘若能在實戰中投入夠多的數量,憑著她在雙發機中算是很優秀的爬升性能(爬升至高度9,000m高只需16分鐘),再加上大火力絕對足以一肩扛起夜間迎擊B-29的重責大任。但不能否認的是,不管飛機性能再怎麼好,日本雷達的性能還是遠遜於美德英同級夜戰機配備的雷達水準。

附帶一提,電光本來是擅長從下使用20mm斜射砲狙擊B-29機腹部的戰法,本圖裡的機體恐怕是得意忘形過了頭而騎到了B-29頭上吧。

橘花 戰鬥機型

機身控制在最小限度
卻藏有巨大可能性的
日本第一架噴射機

30mm機砲

戰鬥機型的橘花,機首上方搭載了五式30mm機砲兩門,彈數為兩門各50發。

歐派/防禦力

橘花的防彈裝備在日本海軍攻擊機的分類中是前所未有充實,駕駛艙前方有70mm厚的防彈玻璃,下方與後方機身也預定要裝備12mm防彈鋼板。再加上油箱也都是全防彈構造。雖然個頭小,但可以憑著豐滿的歐派把敵人的攻擊都彈掉!

特徵

作為在大戰最末期完成的新世代機,本機的尺寸比德美英等他國的噴射機都要小得多,但卻是可以稱作日本製噴射機之母的偉大機體。擁有惹人憐愛的容姿與文靜的個性,實在是不怎麼容易惹人注意啊。但是她的潛在能力得到了高度評價,因此在大戰末期被寄予相當的期待。附帶一提,橘花的花語是回憶、永遠。

名稱

雖然詳細理由不明,但是橘花沒有像零戰A6M、震電J7W那樣的縮寫編號。

試飛

1945年八月七日在高岡迪少校操縱下,橘花一號機成功進行了初次試飛。這也是日本史上第一次的噴射機飛行紀錄。

接下來在八月11日的二次試飛時,由於起飛時使用了助推火箭(RATO)發射升空的緣故,高岡少校誤以為火箭燃燒結束時的反應是引擎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臨時決定停止升空減速降落。但因為試飛機場的跑道是個下坡,結果減速不及衝出跑道而撞壞了機體。

引擎

攻擊機型搭載的是僅有475kg推力的Ne-20渦輪噴射引擎兩顆。因為引擎很小顆,所以初次試飛時的引擎聲比活塞式戰機都還要安靜的多。戰鬥機型預定搭載的引擎,是將八段壓縮式的Ne-20簡化為六段壓縮,希望透過把引擎小型輕量化來增強推力的Ne-20改,理論上可以多撐出20~30%的推力。附帶一提,當時的日本是將噴射(Jet)這個詞翻譯為燃燒火箭或是渦輪火箭(Turbine Rocket),而噴射引擎的Ne標示便是燃燒火箭一詞的頭文字縮寫。

主翼

主翼是採用了斷面形被稱為K系列的層流翼設計。再加上,雖然不是艦載機但卻採用了可以把引擎艙外側的主翼折起收納的設計,這不是為了上空母當艦載機,而是為了方便收納進防空壕或機堡裡的考量。

八月11日,進行第二次試飛前的橘花一號機

機身

橘花的機身,與十分強力的德國本家Me-262大不相同,給人一種比較輕小女性化的印象。斷面圖與Me-262相近,呈現出御飯團般的三角型截面。除此之外,戰鬥機型的橘花比攻擊機型要延長了60cm的機尾長度。

起降裝置

起落架是採用前腳一支、後腳兩支的後三點式。使用單前輪的後三點式會比前三點式要好起降。主起落架沿用零戰的材料,前起落架則是用了銀河式轟炸機的尾輪。

靠著高速一擊脫離
來擊落敵軍戰機!

橘花開發當初,原本是要當成特攻專用的簡易攻擊機而設計,但隨著引擎性能的提升,也逐漸從當初的純特攻用而逐漸改變思路到通常攻擊用的用途,此外還有戰鬥機、偵察機、教練機等衍生型的方案不斷增加,可說是逐漸獲得了眾人的期待。

畫面上是將F4U海盜式戰鬥機擊破的戰鬥機型橘花。配備Ne-20引擎的橘花攻擊型最高速度只有677km/h,但是改為搭載Ne-20改的戰鬥機型預定可發揮785km/h的速度,有了這種性能的話,只要不下去與美軍打纏鬥而能貫徹一擊脫離戰法,想必是能將美軍活塞引擎機玩弄於股掌中吧。

螺旋槳傢伙有本事就來追我啊!

Ki-64
重單座戰鬥機

憑著德意志的技術往超高速努力
滿載著最新技術的囂張少女

翼面冷卻

為了減輕空氣阻力,本機參考了德國試作戰鬥機He-100的設計,是採用了在主翼表面張貼散熱片,並在散熱片下讓冷卻水來回循環,以冷卻發動機的蒸汽表面冷卻式之複雜方法。右主翼的循環機冷卻後引擎,左主翼冷卻前引擎。附帶一提,正常的液冷機是讓冷卻器的進氣口抽入空氣,以讓冷卻水散熱的作法。

螺旋槳

本機是使用前後兩套三葉螺旋槳,以相反方向的迴轉方式消除扭力的二重逆槳式設計,螺旋槳葉直徑為3m。前螺旋槳是連接後引擎的延長軸驅動,後螺旋槳才是由前引擎驅動。試作一號機後部的螺旋槳,是配備了當時最新科技的VDM電動可變矩式螺旋槳(可依速度來自動調整螺旋槳的迎風角),但是計畫趕不上變化而來不及完工,最後還是用了定矩螺旋槳裝上機。同時,同軸逆槳式設計因為複雜所以容易故障,在二次大戰期間有被量產機採用的案例可說是在全世界都少之又少。

主翼

為了發揮高速,主翼斷面採用了東大航空研究所開發的LB式層流翼。

20mm機砲

主翼預定要裝備左右各兩門、合計四門的20mm機砲。但實際上試作機是無武裝的。

引擎

川崎於1939年,從德國那裡取得了Me-109E使用的名發動機,戴姆勒賓士V12型液冷發動機DB601A的生產授權許可。Ki-64就是使用這顆引擎的授權生產品Ha-40,在機首與機體中央各裝一顆的串聯形式提供動力,這整套串聯發動機系統被稱為Ha-201。前後兩顆引擎串聯時,能輸出2,350匹馬力的動力。但是,需要精密加工技術製造的DB601/Ha-40發動機,以日本的工業力水準而言不管是生產或整備都很勉強,因此導致了故障頻發的問題。

最大速度

Ki-64在計算上可以達到690km/h的速度,假設這種速度真的能飛出來,那在二次大戰前段時期也算得上是世界最速級的戰鬥機了吧...

性格

心臟也就是引擎是採用了德國製,散熱系統也是使用了He-100的翼面冷卻式,可說是德日混血的洋妹子吧。由採用了許多嶄新技術這點來看,是喜歡新潮玩意兒、聰明而且有魅力的才女。可是,總是過度鑽牛角尖了,很容易陷入紙上談兵的空談嘴砲...

戰隊標紀

胸前的符號,是同樣由川崎開發的Ki-61三式戰鬥機飛燕,由裝備開型機並在東京防空戰中相當活躍的第244飛行戰隊隊徽。與Ki-61同期的開發的機體中,Ki-60、Ki-61、K-64等試作戰鬥機都是使用了德國引擎而看起來像是外形十分相似的姐妹機,但到最後唯一量產的只有Ki-61飛燕而已。

因為機械結構複雜
而引起火災...

啊燙燙燙!
看樣子這種引擎配置果然太胡來了...!

1943年12月,從開始開發工作後經過三年的難產,總算是完成了Ki-64試作一號機,並在12月中旬初次試飛成功。

但在該機第五次試飛時,由於後引擎冷卻時流出的潤滑油起火,導致空中火挨而不得不緊急迫降,降落時還摔斷了主起落架。

在那之後,本機進行著螺旋槳、發動機等方面的修正改良作業,但在進入1944年以後,國產2,000匹馬力級發動機陸續實用化,既然常識的單引擎機種就可以撐出跟Ki-64差不多的性能的話,那何必還要惡搞一個串聯發動機的設計呢...就這樣,Ki-64的試飛中斷並且被送進冷凍庫待到終戰。

Ki-64是採取了許多嶄新技術的有魅力機體,但實際上有太多當時沒必要也無餘力開發的新玩具,如翼面冷卻或雙重逆槳等設計,還有Ha-40液冷引擎等等的麻煩要素。

附帶一提,在1942年三月陸軍曾經有計畫,把本機的引擎更換成Ha-40的改良型Ha-140(1,500匹馬力)前後串聯的方案,倘若這個計畫成真的話就能催生出最高速度破800km/h的變態機體吧。

十八試甲戰鬥機
陣風

高速、重武裝、再加上優異高空性能與充實防彈裝備,以成為理想制空戰鬥機而開發的十八試甲戰,陣風小姐。圖中是倘若陣風在大戰末期能趕得上生產投入實戰的話,就能與世界最強等級的活塞戰鬥機F8F熊貓平起平坐對打的模樣。倘若陣風真能生產而且也表現出如計畫般的性能,想必會是能匹敵F8F的傑作機吧。

引擎

使用輸出2,200匹馬力的譽改201型引擎(之後被改名為譽42型)。本引擎雖然沒有裝備排氣渦輪設備,但卻有二段三速機械增壓機能,預定可在高度一萬公尺發揮1,600匹馬力的出力。

武裝

計畫階段是配備20mm機砲四門(或30mm機砲兩門),再加上13mm機槍兩門的配備。可是在1944年三月左右,武裝被增強為20mm機砲六門、13mm機槍兩門。左右主翼各三門的20mm機砲,由於進彈構造的緣故而使得中間那門砲配置比較凸出靠前,13mm機槍則配備在左右主翼根部的位置。在日本軍單引擎戰鬥機中,陣風是空前的重武裝機體,因此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二刀流的女武士一般剽悍。

Ki-98高高度戰鬥機

20mm機關砲

機首上方預定裝備兩門Ho-5式20mm機關砲。

發動機

最大輸出2,200匹馬力,高度9,500m時能輸出1,720匹馬力的Ha-211Ru發動機,裝備於機體中央後部,是後推式的怖局。

37mm機關砲

Ki-98的主武裝,是於機體下方配備的大口徑Ho-204型37mm機砲一門。這門機砲是參考美國的白朗寧37mm機砲而設計,初速為710m/s,發射速度為400rpm,可說是性能相當優秀。

有如此破壞力的空用機砲可說是機載武器的最強等級,就算是防禦堅固的B-29吃上一發,也會遭受到致命打擊。

尾翼

左右主翼後方伸出兩根支柱,以支撐起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的複雜特殊造型。

擊墜標紀

這上頭的擊墜標紀,是本土防空戰時的飛行第70戰隊成員,吉田好雄大尉乘坐的Ki-44二式單座戰鬥機鐘馗上的塗裝。一個標紀就代表擊墜一架B-29,倘若Ki-98能夠量產並列裝在攔截機隊的話,想必是會有很多人有機會漆上這個標紀吧。

旗袍

既然是滿州飛行機試作的機體,所以就穿著中國風旗袍囉。滿飛是於1932年,設立於事實上乃日本控制下之傀儡國家滿州國(現中國東北)奉天的飛機製造廠,這幾乎是陸軍自家人的專屬飛機製造商。當然啦,在戰爭結束時這家廠商也自然消滅了。

這次的特集還沒這樣就結束喔。請各位翻到64頁繼續!

為了和姐妹誌的硬派軍事雜誌,Military Classic,簡稱MC進行呼應,才有了我們MC軸心跟這個專欄的存在。

為了替下一集的MC雜誌打廣告,我們讓美少女繪師卷田佳春老師,將兵器轉換成惹人憐愛的美少女,讓你知道武器原來也可以這麼萌、一點都不枯燥乏味的唷!

第25回 日本海軍潛水艦的頭號王牌 伊10號潛水艦

為什麼伊型潛艇的戰果會這麼少呢?

講到日本海軍的伊型潛艇,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潛艇來說雖然有著體積更大,攻擊力、速度、續航力都更優秀的長處;但反過來說,對潛艇來說最重要的隱密性,卻因為本級潛艦噪音過大,很容易被敵軍察覺到的緣故,再加上輕視通商破壞而總是狙擊大目標的習性,因此戰果自然就少。諸如此類的說法也早就是常識了吧。

但是,請各位讀者稍等一下,雖然方才所講的都是事實,但是這些現象也都有它形成的理由。

戰前日本海軍的對美戰略基本盤就是漸減邀擊策略,也就是任由美軍橫越整個太平洋來攻打日本,但在一路上不停騷擾襲擊使美軍艦隊逐漸減少脫落,最後在日本近海拿出戰列艦把剩下的美軍艦隊打成豬頭補上致命一擊的想法。

基於這個戰略,日本海軍建造出來的就是主力大型潛艇,海大型與巡潛型。

海大型是為了能夠追上高速的水面艦,還可以在決戰前夕襲擊敵艦的潛艇;巡潛型則是活用長大續航力,深入敵陣進行遠距離偵查任務的潛艇。但這兩種潛艇的分類逐漸變得模糊曖昧,不知何時起海大型也開始追求起長續航力、巡潛型也開始追求高速性能起來。而為了建造出兼具高速又大續航兩面性能的潛艇,結論就是大戰前夕誕生的巡潛甲、乙、丙型。這三種潛艇裡,巡潛甲型是擁有旗艦設備與水上飛機運用能力的艦艇,將甲型的旗艦指揮設備省略掉之後就是乙型,而丙型則是再把乙型的水上飛機運用能力也省略、取而代之的是裝上更多魚雷發射管的攻擊力強化型。

也就是由於這麼一回事呢,根據戰前構想而建造的潛水艦,所需要的性能主要就是攻擊力、速度、續航力等性能,靜音性已經被排到第二第三優先的順位去了,這也是因為主要設定的攻擊目標是敵軍大型水面艦而非商船的理所當然結果。

話又說回來,日本海軍自己也在對美開戰前夕,才發現就算是最新設計的潛艇要投入漸減作戰中,都還是稍嫌性能不足了些。本來要作本行都很吃力的日本潛艇,又得拉去打一場完全跟戰前的計畫不同的嶄新陌生戰役,也就自然得面對一連串的苦戰了!

伊10號擊沉眾多商船
使印度洋成為了小墓場?!

在這種殘念的狀態下匆忙參加戰爭的日本海軍潛艇部隊,其中也還是有打出很了不起戰果的名艦艇。例如有打沉美軍航空母艦紀錄的伊168、伊19都算是相當有名,但這次我們要介紹的是伊號潛艦中,在通商破壞戰領域裡排行第一,打沉了最多盟軍商船的殊勳艦,巡潛甲型的伊10號。

伊10在1941年12月八日開戰時,為了參加夏威夷作戰而待在附近,於開戰後不久的12月10日就擊沉了第一艘盟軍商船。可是在那之後,伊10開向美國本土西海岸作通商破壞作戰的結果,卻沒能收到任何的成績。之所以會變成這副窘樣,主要是因為魚雷老是出毛病不發的緣故,但在世界各國的海軍剛開戰時也幾乎都是有這種問題。

但在隔年的1942年,伊10開向印度洋後才真正發揮了她的價值。從六月五日起擊沉第一艘商船開始,到七月九日結束巡航的一個月間就擊沉了八艘船。在那之後,伊10雖一度返回本土休整,但在1942年底又開向土魯克,參與了索羅門群島方面的通商破壞戰,並在這裡擊沉了一艘商船。

1943年夏天,伊10再度開往印度洋展開通商破壞戰,並在七至十月期間增加了六艘擊沉數,使得本艦的擊沉數一舉增加到了16艘。

但是伊10在不停擊沉敵艦的時候,戰局也一步步往越來越惡化的方向傾斜。1944年二月,在土魯克群島遭到空襲時,停泊在當地的伊10也受到損傷。隨即在馬里亞納海戰後的六月下旬,伊10為了支援賽班島的第六艦隊司令部而出航,但在六月28日發出了最後的通信後就下落不明。根據美軍的紀錄,伊10稍後在七月四日的海戰中,被兩艘驅逐艦圍攻並遭到了擊沉。

伊10擊沉的船舶總數總共達到16艘,這是日本海軍潛艇行列中,擊沉艘數排行第一的紀錄(但論擊沉噸位是伊27第一)。在總體戰績不振的日本潛艇裡,伊10的努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真的是想幹的話果然是挺能幹的孩子呢,希望大家也不要忘記像這樣的存在。

伊10小妹是很適合學校泳裝的游泳部少女。因為可以減少水中阻力,而擁有流線型的體型,擅長游泳(特別是潛水),個性元氣而活潑。就算是不擅長的事也會去努力完成,也是一種萌屬性不是嗎!

海大、巡潛、潛特、潛高、潛補...完全網羅各型伊號潛艇的Military Classic Vol.38集,將於7月21日發售!第二特集艾爾阿拉曼戰役,也請別錯過喔!

伊號第十潛水艦的屬性

擊沉了一大堆度

吵鬧度

少女艦艇學入門

第十九回˙輕巡洋艦篇

戰艦、空母、巡洋艦、驅逐艦、潛水艦...在全世界的大海上,優雅地、也努力以赴地四處巡航的艦艇們,其美妙的儀姿亦與美麗的女性形象有某種相似之處吧。

這個專欄就是要把各式各樣充滿魅力的艦艇作為女孩來介紹解說的。第19回就來介紹為可愛的女學生們(驅逐艦)帶隊,進行魚雷攻擊示範的指導教練,輕巡洋艦!

巡洋艦是什麼東西呢

話要從頭說起...上次講到重巡洋艦是哪一集啦?原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第五回了呢。不管是為忘記了,或著是本來就不知道的人解說,所以我們要從巡洋艦這個艦種本身先介紹起。艦如其名所示,巡洋艦就是能夠巡弋於大洋的艦艇,英語裡巡航、巡弋的Cruise一詞便是指在海上悠然活動的樣子之意,而巡洋艦也就是這樣的Cruiser之名稱了。

換句話說,要能擔任起艦隊的耳目進行偵查與哨戒工作,或是護衛商船團,乃至排除好收拾的敵對勢力,在殖民地擔任警備工作等,巡洋艦是要發揮八面六臂之力在所有任務上都產生功能的萬能艦種。

像這一類任務基本都是以單艦行動為原則,所以當巡洋艦遭遇驅逐艦這一類比自己弱的目標時就能動用武力幹掉對手,碰到像戰艦這種比自己強的敵人時就憑速度落跑,又為了在廣大的海洋上縱橫行動,所以需要長大的續航力,再加上任務需要長期航海,所以也必備適宜的居住性。再加上若要擔任殖民地警備的工作,巡洋艦本身也要擔任外交典禮的會場之用,除了要有某種程度的夠廣闊艦內空間外,還得考慮到讓殖民地居民感受到震懾力、減少其反抗意志的外形等各種因素。

像這樣存在的巡洋艦,是一種使用起來方便,比戰艦之類的主力艦艇而言建造費便宜得多,戰鬥力也比起驅逐艦這種小型艦艇而言要來得更強力,因此被世界各國的海軍積極建造運用。

再加上,由於任務上常常會進行單獨的長期航海,巡洋艦的艦長也需要某種程度的獨自判斷能力,也常會被捲進各種麻煩之中,因此傳統來說巡洋艦級別的船也較為容易成為海洋冒險故事的主角。

輕巡洋艦到底是輕在哪裡?

那麼,與前述的那種巡洋艦相較起來,重巡跟輕巡到底是有哪裡不同呢。照日本海軍於1942年出版的海軍辭典中,列出對巡洋艦定義的條目,其分界點是配備有超過15.5cm的主砲以上的船艦為一等巡洋艦,以下則為二等巡洋艦。

換句話說,在日本海軍裡是將一等巡洋艦作為重巡洋艦、二等巡洋艦當成輕巡洋艦來處理,其分界的標準乃是以主砲的口徑大小區分的,而非以艦艇本身的尺寸或排水量區別。照這個標準的話,美國海軍的威契托級擁有14,700噸的排水量,照這種分類法等於是會出現比普通的重巡洋艦還要有更大排水噸位的輕巡洋艦呢。

話又說回來,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軍縮條約中,將輕巡洋艦明文規定為排水量一萬噸以下、主砲在五吋(12.7cm)以上、八吋(20.3cm)以下,但是卻沒有對巡洋艦級別的總艘數、總排水量作一個上限規定。因此各國莫不開始努力趕造強力的新式巡洋艦,直到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中再次更改了巡洋艦的定義:配備6.1吋砲(15.5cm)以上、但未滿八吋(20.3cm)口徑的主砲分類為重巡洋艦,五吋(12.7cm)以上至6.1吋以下(15.5cm)為輕巡洋艦,並開始對能保有的巡洋艦總排水噸位作出規定。從這以後,輕巡洋艦的定義才總算是成為國際統一的標準,即使在條約失效後,各國也認定排水量在一萬噸以下為輕巡、以上為重巡。

在這個新標準確立以前,日本海軍是將七千噸以上的軍艦稱作一等巡洋艦,以下則為二等巡洋艦(在1912年以前,3500噸以下的艦艇會歸類為三等巡洋艦),由此可見主要是以排水量作區別標準。

英國的輕巡

至於世界上最早的輕巡洋艦,廣義來看可以包括1930年以後符合上述定義,排水量一萬噸以下的B級艦全都算是輕巡洋艦。

但也有一種說法,英國海軍稱之為城級的巡洋艦群,算得上是世界最早的輕巡洋艦。城級巡洋艦是包括1909年起工的防護巡洋艦布里斯托級,以及威瑪斯級、契坦姆級、伯明罕級、巴肯海德級等共五級21艘巡洋艦之總稱。

布里斯托級是排水量4800噸、四煙囪、最高速度25節、16節速度下巡航時可以續航5070海浬的巡洋艦。這級巡洋艦擁有惡劣天候下仍然能正常航行的良好航海性,是十分稱職的偵查巡洋艦。該級艦的武裝是15.2cm單裝主砲兩門,10.2cm單裝副砲10門,到了次級艦的威瑪斯級,便廢除副砲將全部武裝統一成15.2cm主砲八門的配置。但是,該艦鍋爐還是使用較落後的重油+煤炭混燒式。

1912年起工的阿瑞圖薩級(林中仙子)便換上了專燒重油的新式鍋爐,速度提高到了28.5節,直逼當時只有30節速度出頭的驅逐艦水準,近代的輕巡性能標準於是由此開始樹立。阿瑞圖薩級與次級的加洛林級巡洋艦逐漸發展成後來英國的C級巡洋艦,而日本海軍便是基於英國C級為參考樣本,建造了天龍級巡洋艦。

日本的輕巡

天龍級建造時預定要擔任偵查、索敵任務以外,還打算要擔任水雷戰隊(驅逐艦群)旗艦來運用的工作。於是設計時參考了英國C級巡洋艦,並將日本海軍當時的一等驅逐艦磯風型為基礎放大,成為日本海軍第一艘搭載蒸汽渦輪引擎的船隻,並且能飆出33節的高速。但是,天龍型作為輕巡來說,因為扮演著嚮導驅逐艦(註)的角色所以略嫌船體有些太小,缺乏改裝發展的餘地。因此,原本預定建造八艘的計畫只建造兩艘就中止,天龍級後續留下的空缺由大型化的新艦球磨級接替。

註:嚮導驅逐艦=為驅逐艦打頭陣擔任旗艦任務的船。等於是指揮管制能力比較優秀的大型驅逐艦。

圖:1944年時將主砲更換為連裝高射砲的五十鈴號。

球磨級說穿了就是天龍級的放大加強版,常備排水量從天龍級的3500噸增加到了5500噸水準。而且本級艦速度還不減反增到了36節。

鑑於性能十分令人滿意,結果球磨級共建造的五艘,加上其改良型的長良級六艘、川內級三艘,實質上這一系列的輕巡共建造了14艘。由於本級艦算是相當有多餘空間,因此一直打到大戰模期都還在進行形形色色的各種改裝運用。這14艘船,便是成為日本製輕巡洋艦代名詞的5,500噸級。

輕巡洋艦=一流的女老師

五十鈴

接受並執行各式各樣任務的日本輕巡,其中也有率領水雷戰隊朝敵軍主力艦展開夜間魚雷突擊之類的華麗任務,果然講到日本海軍就不能不提到這些輕巡啊。日本輕巡既然是帶領著水雷戰隊的驅逐艦(學生們)的領隊者,那麼形象就決定是充滿指導力的美女老師吧。不過五十鈴小姐的艦齡其實已經很老了,千萬別跟她提起歲數的話題喔...

艦橋:比起日本重巡厚重巍峨的巨大構造,她的艦橋是非常簡單的箱型構造。改裝後搭載了21號電探(雷達)在艦橋天花板上。

防禦力:與小巧的外形相反,其實5,500噸級輕巡的防禦力是意外的高,五十鈴號歷經空襲、魚雷、觸雷等共計五次的損傷,還是成功一路撐到了大戰末期。(直到1945年四月才被美軍潛艇用魚雷打沉)甚至都連美軍都對本級艦認定為相當堅固耐用的輕巡。真不愧是鐵壁短裙啊!

主砲:配備了可以對敵軍驅逐艦、輕巡洋艦發揮大威力的14cm單裝主砲七門。相比起他國輕巡標準的15cm砲,日本主砲口徑小一級的理由,是考慮到小個頭的日本人要人力裝填沉重的15cm砲彈實在是很吃力的緣故。附帶一提雖然主砲看似砲塔,但其實只是加裝了簡單砲盾的露天主砲,嚴格來說不算是真正的砲塔。與死對頭的美軍輕巡奧馬哈級配備的15.2cm砲相比,本級艦的火砲射速快且射程長,讓美國海軍始終相當警戒提防。

三煙囪&輪機:日本5,500噸級輕巡的一大特徵,就是設置於船體中央的三煙囪構造(但三艘川內級是例外,她們是四煙囪的)。船上有六大四小共十個重油鍋爐,但為了節約貴重稀缺的石油資源,所以船上也備有兩座可以混燒重油、煤炭的舊式備用鍋爐。螺旋槳推進軸共有四支。但是,引擎在高速運轉時會發出巨大的震動和噪音為本級艦一大缺點。五十鈴老師今天也為了教導學生而努力大聲怒喝呢。

偵察機:大戰前半搭載的艦載機是九四式、九五式水上偵查機。艦載機起飛時是透過彈射器發射升空的。本圖中所畫的,是配備液冷引擎的九四式水偵。

魚雷:必殺武器的九三式魚雷當然是少不了的啦,配備有四連裝發射管兩座。九三式魚雷有高速、大威力、長射程且無法看見航跡等優點,是非常優秀的61cm級氧氣魚雷。

排水量(體重):長良級的基準排水是5,170噸,常備排水量為5,570噸,也因此而被稱作5,500噸級輕巡。但這個噸位在建造當時,世界各國的輕巡中算是相當小艘的尺寸。

體型與速度:為了追求高速性能,所以採用了細長而低阻力的船體構型。因此,本級艦能飆出相當於驅逐艦水準的36節高速,可說是體型修長的漂亮大姐。

艦齡:出生於1923年,在1941年大戰爆發時剛好18歲,以船艦來說算得上是相當舊的老船了。換句話說她也可以玩個"五十鈴醬永遠十八歲唷"的梗。

但在這之後,由於日本海軍預算不足所以改為建造常備排水量僅有3,141噸的緊致小型船體,塞進與5,500噸級相等的重武裝...這樣胡搞的結果就是夕張級登場服役。大家都對夕張說"小個頭的前輩看起來真可愛呢"之類的話,然後招來她"人家才不是小個子!"的強烈反論,但是夕張級太小以至於續航力短、載不動偵察機等問題也都是事實。

美國的輕巡

另一方面,美國海軍是以在1908年服役的巡洋艦徹斯特號,給予了世界上最早的輕巡分級CL-1之序號。雖然徹斯特比前述的英國布里斯托級還更早出現,但是徹斯特級卻是舊式的偵查巡洋艦思想下建造出的過時產物,而且其速度只有慢的可憐的24節,最後連美國海軍自己都將它的級別踢出輕巡之外,因此美國第一艘近代的輕巡還是得從奧馬哈級開始算起。

奧馬哈級擁有7,050噸的大排水量,極速35節,主砲配備了15.2二連裝砲兩座,單裝砲八門,53.3cm魚雷三連裝發射管兩座,二連裝兩座等重武裝。本級動工時是以作為偵查巡洋艦而設計,但蓋到一半才在途中改為輕巡的分類。後繼艦彭薩克拉級原本美國自己是分類為輕巡,但因為越蓋越大艘,最後在倫敦條約裡就被分類到了重巡級別去。也因為這樣,美國事實上從這時起直到1937年布魯克林級完工前建造的所有巡洋艦,無一例外通通都算重巡。

附帶一提的是布魯克林級輕巡中,在第二次大戰世界結束後有三艘被賣掉,費城號售予巴西,納什維爾號賣給智利,鳳凰城號賣給了阿根廷。特別是鳳凰城號相當值得一提,因為它被賣給阿根廷後改名為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是二戰之後阿根廷海軍精神象徵的重要存在,但在福克蘭戰爭時的1982年五月二日被英軍擊沉,成為最後刺激阿根廷軍停戰的一大要因。

高級軍官訓練艦五十鈴

如前所述,輕巡洋艦是一種很方便作故事主角的船艦。但可不只是架空的故事裡,現實世界裡的軍隊也是一樣把輕巡當成很好用的東西,特別是因為它夠小又很重要,所以當過輕巡艦長的名人實際上可真不少呢。

例如長良級輕巡二號艦五十鈴來作例子,這艘船的歷代艦長都是些響噹噹的名人:參加倫敦海軍條約簽字的秀才軍人崛悌吉、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代理聯合艦隊長官的高須四郎、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山口多聞、還有戰國大名松永久秀的末裔松永貞市等。五十鈴作為水雷戰隊的旗艦而在戰場上縱橫活躍,直到於1943年時遭到空襲而受損。如17回時說過的,趁著進塢修理的機會,五十鈴把所有的主砲拆掉換成了高射砲,成為日本海軍唯一一艘專門的防空巡洋艦。

老太婆就別逞強了吧?

1943年12月被炸傷的五十鈴,在修理之際將單裝主砲七門全部拔掉,改裝上三座二連裝高射砲(六門)。除此之外,還加裝了38挺25mm機槍和21號電探、反潛用的深水炸彈滑軌等設備,變身成防空巡洋艦的她在雷伊泰灣海戰的防空作戰裡大顯身手。這就像是稍微有點感到跟不上時代的老大姐不肯向後輩小姑娘們服輸,而努力磨練砥礪自己的女子力吧。

HADAKA軍人列傳

戰場是個極限的環境,自然也會催生出極限的人類。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些人已經達到了非人的境界...因此,本專欄將連載古今東西的名將或王牌的真實模樣...讓我們更加深入瞭解他們的一切吧!

檔案No.23

愛諾˙安特羅˙露卡嫩(芬蘭)

"飛行珍珠"的抵達

1940年三月17日,從北歐瑞典的托羅哈坦,位於該處的紳寶飛機工廠裡,起飛了八架戰鬥機飛往芬蘭的方向。這八架戰機的操縱桿,是由芬蘭空軍裡精選而出的飛行員們所握著的,他們搭乘在這座工廠裡組合起來的新型機---美國布魯斯特公司製的Model.239型(註),飛往赫爾辛基(芬蘭首都)郊外的馬爾敏基地。

率領前方四機編隊的指揮官,是芬蘭空軍第二聯隊第24大隊第三中隊的"L特遣隊"隊長,愛諾˙安特羅˙露卡嫩上尉。他帶領機群在雲層下的低空飛越博斯尼亞灣上空,並且思考著10天前才停戰的蘇芬戰爭之事。

"我們雖然打跑了俄國佬,但我國卻失去了工業都市維堡和卡瑞利亞地區。俄國人是不會就這樣善罷干休的,在不遠的將來還會再打來的吧,到時候我們非得守衛好母國不可。"

因此,才要將這些新型戰鬥機運回本國,並且讓飛行員們進行十分的訓練不可。

這時的他還不知道日後這款飛機將以壓倒性的勝率,擊落456架蘇聯戰機,因此而被稱為"飛行珍珠",而小心翼翼地操縱著這架飛機並露出毅然決然之神情。

從頂尖王牌到戰隊長

露卡嫩於1909年生於拉托加湖北部的都市揚基瑪,在服完兵役後的1931年接受成為空軍飛行員的教育,於1935年轉調到裝備布里斯托鬥牛犬式戰鬥機的第26戰隊,從最基層的戰鬥機飛行員開始幹起。他的綽號是"愛伊卡"。

1939年一月24日,露卡嫩被任命為配備了福克D.21戰鬥機的第24戰隊第三中隊長,並在這個位置上迎來了蘇芬冬季戰爭的爆發。露卡嫩在開戰第二天的12月一日,便拿下了第一個戰果:一架蘇聯空軍的SB轟炸機。他作為一個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同時,也是具備卓越領導力的指揮官,他不停猛烈訓練著部下們,並總是身先士卒地作出表率。

12月24日,露卡嫩的第三中隊納編了第一中隊殘部的兩架戰機,並編組為L特遣隊(L是露卡嫩姓氏的縮寫),並派往佩爾西雷基地。就這樣,露卡嫩指揮著後來成威頭號王牌的伊爾曼里˙優帝萊嫩士官(當時),與他併肩在這裡渡過了兩個月的激戰。在1940年三月六日蘇芬停戰時,露卡嫩的確認擊落數達到了2.5架。

在那之後,露卡嫩執行了如前所述的布魯斯特水牛式空運任務,從原本的福克D.21轉換訓練去適應這款新式機,並以第24戰隊第一中隊長的身份參加了蘇芬的繼續戰爭。得到了新型機的第24戰隊飛行員們有若如魚得水,一下子就量產了大批空戰王牌。露卡嫩駕駛其愛機BW-393號四處獵殺,打出了14.5架的擊墜紀錄,成功躋身第一流王牌的行列中。

1942年11月一日,升上少校的露卡嫩被轉調擔任偵察機部隊的第30戰隊司令,從此過著一天到晚都在滑雪和泡桑拿的悠閒半退休平穩日子,但這樣的好日子一下就結束了。裝備當時從芬蘭的友邦德國輸入的新銳機梅塞施密特Me-109G的新編部隊,第34戰隊的司令官因事故而突然逝世,於是露卡嫩被任命前往接他的缺,因此在1943年三月升上了戰隊司令的職位

空軍第34戰隊是包括了優帝萊嫩准尉、列特瓦拉准尉、帕哈卡上尉等芬蘭空軍頂尖王牌雲集的精銳部隊,露卡嫩換乘了Me-109G(序列編號MT-201)後一口氣狂刷擊墜數,打掉了39架敵機。1944年六月18日,他因此獲頒了芬蘭軍最高級的勳章,曼納海姆十字勳章。

經歷冬季戰爭、繼續戰爭的考驗後,露卡嫩最終擊墜數達到了56架,並以出擊架次441的次數成為芬蘭空軍起飛出擊最多次的紀錄保持者,由此可證身為戰隊長的他,是多麼身體力行指揮官得身先士卒的典範。

露卡嫩在二戰結束後也仍然留在芬蘭空軍裡,但在1951年11月,因為他向人在NATO北約裡任職的朋友提供了一些空拍照片,被懷疑是有間諜洩密行為之餘,遭到軍方強迫退役,最終階級為空軍中校。1964年四月十日,以54歲的英年不幸早逝。

令人冷汗直流的空運任務

本文起初提到的布魯斯特水牛式接機回國任務,可不單只是一般沒有危險的遊覽飛行,而是堪比電影逃亡劇一般的壯大冒險。這個故事要從1940年三月中旬說起,當時芬蘭空軍已經將一半以上的水牛式接回國,但突然瑞典政府宣布要沒收剩下未交機的機體。當時瑞典政府擔心被德軍入侵,於是決定透過這個手段將貴重的新型戰鬥機沒收編入本國空軍裡,並將前來接機訓練的露卡嫩一行人趕出基地。露卡嫩等人趁著瑞典軍的衛兵去吃早餐時,弄到了燃料加滿油箱,發動引擎熱機並把剩下的飛機全部開走了。在一行人編隊歸國的途中,還遭到了瑞典軍的對空機槍砲火,總算是平安無事的抵達了馬爾敏空軍基地。

中隊長時代的露卡嫩

註1:Model.239就是1937年初開發試飛的美國海軍空母艦載機F2A-1水牛式。這是一架擁有全金屬低單翼和伸縮式起落架的近代化戰機,但是作為艦載機的性能而言實在是太落伍了,於是美國海軍在接收了頭批量產型100架中的55架之際,急著脫手而將剩下44架還沒交機的機體全部賣給芬蘭。

註2:冬季戰爭是從1939年11月30日,蘇聯軍開始入侵芬蘭爆發的戰爭,芬蘭軍透過游擊戰法才擊退了以量取勝的蘇聯軍,並於1940年三月六日停戰。

註3:繼續戰爭,或稱第二次蘇芬戰爭,是由於芬蘭擔憂蘇聯的報復威脅而跟德國聯合,在德蘇開戰後受到蘇聯軍機轟炸而在1941年六月26日對蘇聯宣戰。這場戰爭持續到1944年九月19日,芬蘭才以跟德國斷交的條件同蘇聯進行停戰講和而落幕。

露卡嫩雖然是個對部下非常嚴厲的魔鬼隊長,但也努力為他們的福利著想,甚至在基地裡蓋起桑拿室,在出擊與訓練之間同部下們一起進行休閒放鬆的活動。圖中所畫的是在洗完桑拿後,將火熱的身體靠在愛機布魯斯特M.239(BW-393號機)上吹涼的露卡嫩。

因應新時代下的需要
美軍的制式新散彈槍

1997年,美國陸軍的皮卡迪尼兵工廠,公開了美國全軍統一的新型制式散彈槍ISCS(Joint Serivice Combat Shotgun)招標計畫。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軍向來一直有相當重視軍用散彈槍的古老傳統,直到1990年代美國各軍種都有配備自己的散彈槍,如陸軍的溫徹斯特M1200,海軍的莫斯伯格M590,陸戰隊與空軍的雷明頓M870和其他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玩意兒,雖然這些散彈槍多是信賴性高的手動幫浦上彈式,但在現代已經逐漸暴露出老舊不堪使用的問題。

新制式散彈槍選定的需求浮上台面,是因為冷戰後美軍有了新的任務需求---也就是參與國際紛爭並出兵維和---在這種任務越來越重要之際,新式散彈槍特別重視1.能夠使用通常彈(散彈)以外的非致命性彈藥之能力。2.能夠快速進行連發的半自動射擊能力。等以上兩點的性能為招標時的主要基準。

話又說回來,我們以前曾經說過,半自動散彈槍雖然有著連發速度快的優點,但因為上彈方式多半是靠瓦斯導氣式,所以改變發射的子彈種類,就會導致發射藥的瓦斯壓和膛內阻力(註1)改變,結果就是不可能進行安定連發射擊的致命弱點。

註1:在子彈發射時,通過槍管會自然產生摩擦阻力。
註2:伯奈利後來被貝瑞塔併購,現在是貝瑞塔旗下的散彈槍研發部門。
註3:因此考慮到M3散彈槍使用低後座力彈藥極可能導致供彈失敗,M3散彈槍可以緊急切換成手動幫浦供彈繼續射擊。
註4:槍管內的發射藥瓦斯,會透過導氣口灌進瓦斯氣缸裡推動活塞。

也就是說,美軍開出的招標案等於是要兩個完全相斥的屬性融合在同一把槍上,是說起來簡單但作起來難的高標準挑戰。

對於這兩個幾乎完全相反的命題最出解答的,是義大利槍廠伯奈利公司設計出的散彈槍(註2)。這把槍就是我們這次要介紹的伯奈利M4Super90。(以下簡稱伯奈利M4)

能夠保證確實運作的
伯奈利獨家發明ARGO

伯奈利公司擁有被稱為慣性上彈系統的獨自方式半自動槍機設計,此前就已經有像是伯奈利M3Super90這種警用散彈槍,在世界各國得到了軍警察單位的一致好評。此散彈槍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利用射擊時整把槍會後退的後座力,並利用槍身內藏的反衝後座拉柄來解除藥室的閉鎖狀態,因此這是一款不必仰賴瓦斯導氣壓也能正常上彈的特殊槍機設計。但是,慣性上彈系統也並非完全沒有缺點可言,正是因為它需要後座力提供上彈的動能,所以倘若持槍方式不對就可能會引起些許故障發生。例如極端一點來說,假設有人將一把M3散彈槍完全固定住來射擊的話,由於後座力幾近於零,因此慣性上彈系統就會因此無法作動導致供彈失敗(註3)。

對此一問題的解決之道,伯奈利公司決定在後繼的M4散彈槍上廢止有重大缺陷的慣性上彈系統,改採傳統的瓦斯導氣式自動供彈,但是伯奈利公司不滿足於此,而塞進了許多該公司獨創的新點子。

一般使用瓦斯導氣式上彈的槍,都是將槍枝的瓦斯導氣口設置在子彈射出後,發射藥瓦斯壓已經下降到一定值以下的槍管前方,大部份都是將導氣口設在槍口附近的位置(註4)。伯奈利M4是完全反其道而行,把導氣口設置在槍管最後端的藥室前方,因此該槍的瓦斯氣缸將會接受到子彈發射時完整的最大瓦斯壓力。在使用正常的實彈時,理所當然的在瓦斯氣缸與復進活塞會承受極高的壓力,如果控制不當甚至可能導致氣缸破損炸膛。為了避免這種問題,伯奈利M4的瓦斯氣缸特意設計成當足夠復進的氣壓灌進氣缸內後,就會自動牽引活塞後進、將藥室閉鎖並阻止更多瓦斯壓跑進氣缸裡的構造。換句話說,伯奈利設計了一套可以自動調整瓦斯流入量的調節機,伯奈利公司稱這個發明為ARGO(Auto Regulating Gas Operated,自動調整式瓦斯操作),並且成功取得了專利權。

也多虧了這套ARGO系統之賜,伯奈利M4不同於其他自動散彈槍,可以裝填像是橡膠鎮暴彈、梭鏢彈等特種彈藥,並保證其半自動槍機可以完全正常確實運作的能力。實際上,參與這次散彈槍招標的所有廠商中,只有伯奈利的散彈槍完美通過了通常散彈、非致命性彈藥兩方面的安定射擊之考核。

同時,伯奈利是第一次設計專門供應軍用的散彈槍,因此在M4上增加了一些軍用向的要素,例如可伸縮式的槍托,且造型也考慮過讓身穿厚重防彈衣的士兵操作而調整了人體工學設計。在槍機部上方的瞄準器,則是擁有夜視輔助能力的開放式照門,以及可以加裝各種瞄準具的皮卡汀尼導軌。再加上有需要的話,也可以將槍管用特別的工具組更換成356mm長的短管版,這也是為了能讓此槍在近距戰鬥中能發揮十分威力而考慮到的設計。

就這樣,伯奈利M4Super90從1999年四月起,以XM1014的名稱被美國軍方開始試用,並且在選型測試後的2001年11月拿掉了代表測試中的X,正式列裝成為M1014制式散彈槍。M1014現在共生產了兩萬挺交付給陸戰隊,美國陸軍也採購了6000挺以上。

伯奈利M4 Super90的主要特徵

1.伸縮肩托

這是由伸縮式的槍托和護臉墊等貼心設計組合而成的骨狀槍托,不過槍托中也有著復進彈簧等重要的機件設備。槍托後半段的肩墊部份是可以拆掉的。

2.手槍形握把

這把散彈槍的握把刻意使用了容易握緊的造型,握把後部則握了緩和後座力而使用杜邦公司開發的新式合成橡膠作為緩衝材。

3.手動保險

本槍的保險設在扳機護弓側面後部。這是相當簡單的十字螺旋式,只要將選擇鈕從右扳到左就能解除保險,開火射擊。

4.裝彈口

設置在槍機部下方,如同大多數散彈槍一樣,可以給槍管下方的筒形彈倉手動填彈的裝彈口。

5.射擊套件卸除鈕

為了方便士兵作野戰維護與大部分解,此槍的擊發機可以分為幾個不同模塊,按下此鈕就能夠將槍枝拆卸分解。

6.皮卡汀尼導軌

在護木上方設置了NATO標準的組件安裝導軌,能配備各式各樣的夜視裝置或輔助瞄具配合使用。

7.槍托調整鈕

這把槍的伸縮托是無段調節式,士兵只要按住此鈕就能把槍托調整到適合自己操作的長度,放開就能夠固定不變。

8.護臉墊

這是在伸縮肩托旁附屬的,能夠自由調節高低的臉頰墊。透過肩、頰、手三點的固定,能使本槍獲得更高的命中率。

9.彈藥

本槍使用12號口徑散彈,能夠使用直徑8.4mm的00號2.75英吋(7公分)鹿彈及通常彈,也能發射3英吋(7.62公分)長的麥格農彈、獨頭彈、或是非致命性的橡膠彈。



DATA

全長:1,010mm(槍托全展開時)
槍身長:470mm
重量:3.82kg
口徑:12 Gauge
裝彈數:7+1(彈倉+藥室內)
作動方式:瓦斯導氣式
膛線:無

1.排莢口

左下部可以看到槍機握把,這個握把可以直接牽引槍機復進後退。之所以加上這個握把,是考慮到假如發射橡膠彈後,因為火藥減量導致瓦斯壓不足以推動復進而退殼進彈失敗時,士兵可以立刻手動退殼、並且裝填下一發彈藥。

2.散彈槍揹帶

這條揹帶是散彈槍專用的款式,攜行時與射擊時能纏在身上讓使用者保持安定的姿勢操作。槍揹帶上有可以收容10顆散彈的插槽。

3.筒型彈倉

槍管下方裝填散彈的筒型彈倉。使用最廣為運用的12號散彈,可裝填2.75吋(7cm)長的標準彈七發。

特別企劃

EA-18G、正式配備於厚木基地!

CCS與INCAS

EA-18G這架新型電戰機,配備了最新式的AN/ALQ-227(V)1通訊妨害裝置(CSS),與干擾排除裝置(INCANS)等電戰裝備。

有了這樣的裝備,就可以在避免使我軍的通訊和雷達受干擾的同時,卻能對敵軍的通訊進行電戰干擾。因為這些裝備佔去了機首部火神砲的空間,所以本機的機砲是被拆掉而不裝備的。

干擾莢艙

在主翼與機體下方,最多可以搭載五具AN/ALQ-99戰術電戰妨害莢艙。再加上,兩主翼端配備有AN/ALQ-218戰術干擾接收器的固定配備,因此本型機無法使用翼端的飛彈派龍架搭載武器。

EA-18G的機體構成,基本上跟原型的F/A-18F也差不多,但是主翼端的莢艙、主翼上方的鼓包、機體背面的刀型天線等,都是外形上可資識別的差異點。武器方面,空對空飛彈有使用AIM-9響尾蛇和AIM-120AMRAAM等的能力,再加上本機可以配備反雷達飛彈AGM-88HARM,同時也具備F/A-18F型既有的高對地攻擊力。

圖中所畫的是來到厚木基地與日本的大家初次見面的EA-18G小姐。因為太過得意忘形脫掉了衣服,雖然看似有點電波系,但其實是有能力進行高度電子戰能力的智慧型才女哦。

2012年3月24日與25日,神奈川縣厚木基地的美國海軍VAQ-141(第141電子攻擊機中隊)"影子鷹"所屬的EA-18G共六機正式抵達配備。這支中隊是美國第一支在本土外的海外基地換裝E/A-18G的部隊。

E/A-18G是為了取代EA-6B徘徊者而開發的後繼電子戰機,主要任務是妨害敵軍的雷達和通信等電子戰分野。該機使用F/A-18F超級大黃蜂(Block2批次款)為基礎作開發,並於2007年起開始生產。電子戰裝備包括有AN/ALQ-99戰術妨害裝置、AN/ALQ-218(V)2戰術妨害受訊機、AN/ALQ-227(V)1通訊妨害莢艙與干擾排除裝置(INCANS)等設備。

2012年4月28日,厚木基地初次亮相的VAQ-141所屬的EA-18G。主翼下懸吊著AN/ALQ-99莢艙、副油箱,機身下方也掛著ALQ-99莢艙的照片。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Moe Axis vol.25翻譯備份
文章發表於 : 2013年 3月 14日, 21:09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補完了缺頁的部份。

另外翻了幾頁之前沒翻的個別特集。

~關於散彈槍跟EA-18G的部份一些專有名詞可能還要再校對一下有沒有慣用的中文譯法,還會再修正。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Moe Axis vol.25翻譯備份
文章發表於 : 2013年 3月 19日, 23:11 
離線

註冊時間: 2012年 7月 27日, 00:12
文章: 21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最後由 gaisuke 於 2013年 4月 5日, 17:05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Moe Axis vol.25翻譯備份
文章發表於 : 2013年 3月 22日, 18:42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No.25

連載標題的MonMon,是指"Militaria of Nations, Moe-ON!"(一起來萌各國軍品吧!)的縮寫之意。

用穿來感受 軍事的美妙

螢光幕裡的軍裝(4)"變形金剛"系列

這事要從去年五月某天的一次討論會說起。

擔當N:果然一講到電影或遊戲的捏他,讀者們的反應就變得熱烈起來了。那麼,下一回的主題要放什麼好呢?

金子:(胸有成竹)我有個好點子。最近剛好變形金剛第三集的藍光要在日本發行了,所以就來介紹這個作品吧。

擔當N:喔喔!變形金剛系列不但是人氣電影,而且也以幾可亂真的電腦動畫和戰鬥場面引起了話題嘛。這樣的話就行得通啦!

金子:唔嗯。但講到變形金剛就會想到每周看到科博文摔落山崖的爆笑場面,或是那些在紅白機上的糞Game啊。

*如果是30歲以上的動畫迷,講到變形金剛的話就會想到日美合作動畫"變形金剛"1985年版的回憶吧。因為是日本製作、劇本與分鏡由美國側決定的作品,再加上充滿了好萊塢味的強烈角色個性和突兀的劇情展開,對當時的日本觀眾們造成了相當強烈的衝擊。

擔當N:不是說要討論好萊塢電影的變形金剛嗎,怎麼偏到那邊去了!!

...就這樣從年輕讀者們可能不大清楚的捏他開始說起,這回的MonMon要介紹的主題,是科幻機器人動作片"變形金剛"系列中出現的軍裝與軍品,接下來就讓我們從最新作的第三集開始倒敘介紹吧!

在電影系列中一直登場的常客
俊男軍人雷諾斯

所謂的變形金剛系列,包括2007年上映的第一部、2009年上映的第二部、與2011年上映的第三部,合計總共是三部曲的電影。簡單介紹的話,故事就是從外太空飛來的狂派、博派兩種外星機械生命體集團間的戰鬥,並捲入了人類的第三方勢力展開亂鬥;但是更詳細的內容就沒必要在這裡多說了。MonMon要介紹的是,在變形金剛電影版三部曲裡都有登場,事實上是人類側勢力"第二號主人公"位置的俊男軍人威廉˙雷諾斯,與他所屬的特種部隊所穿的軍裝。

變形金剛三:不失真實性的近未來軍服設計

雷諾斯上校(這一部裡的階級)一開始在電影登場時,是對變形金剛的特種部隊NEST(Networked Elements Suporters & Transformers)之成員,並在片頭於俄羅斯車諾比執行搜索行動之際,他與隊員們身穿統一的新型迷彩"A-TACS"。所謂A-TACS是2010年時,由DCS公司發表的最新型數位迷彩樣式。

*A-TACS=Advanced TActical Concealment System

在電影第三集高潮之處的芝加哥市街戰之場面時,雷諾斯身穿著與先前印象大異其趣的一身黑色狀似SWAT風的軍裝。這身裝備中最搶眼的,莫過於本片劇組獨創打造的新型防彈衣了。這身裝備給人一種動力裝甲般的科幻風設計感,但是各部位又留有條狀的戰術配件攜行袋,或著是眼鏡蛇式腰帶扣等部件,混合了實際軍品的搭配更增添了架空軍服的現實感。

即使這件防彈衣是完全由電影劇組原創的戲服,但是主角所持的彈匣攜行具卻是使用ITW製的FAST-MAG(塑膠製的彈匣盒)、以及INOVA製的24/7型LED照明燈等實際存在的真實軍品,這種將實際軍品混入科幻風的架空裝備,以及各種作品裡的架空組織之制服設計,可說是體現出業界越來越重視娛樂作品裡現代~近未來士兵軍裝的設計現實感了吧。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51 篇文章 ]  前往頁數 上一頁  1234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88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搜尋:
前往 :  
Powered by phpBB © 2000, 2002, 2005, 2007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