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勢主義-Offensivism

攻勢主義社團專屬論壇
現在的時間是 2024年 4月 19日, 06:44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52 篇文章 ]  前往頁數 上一頁  1234  下一頁
發表人 內容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1月 24日, 18:52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3月 13日, 15:19
文章: 40
個人比較支持宇宙航母(現代戰爭影響) 個人覺得大砲碰到一堆飛機也沒轍 愚見請見諒!!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1月 25日, 01:12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12月 15日, 14:27
文章: 48
來自: 據說有兩千三百萬人的島
哈哈哈,d198843的回應真過癮,讓我有了好多想法。

重新確認假設
因為d198843要求,所以繼續討論前就再次確認一下……
前面我的討論中,全部滿足以下條件:(同時說明採用這些假設的理由)

  1. 沒有warp之類的超光速技術:那是目前可見未來中,還沒有充份理論基礎的科技。不僅有技術上的困難,還有理論上的困難。<-請注意這兩者的差別。(文中偶爾提到Warp時,都是臨時插入補充一下「如果一定要加入Warp時的修正狀況」,而且該段一定會明確標示這時的假設有額外修正)。
  2. 相對容易的全周光學尋天:我們人類現在已經在進行各種不同波段的光學巡天(雖然大多不是即時)。我認為全周光學巡天既然今天做得到,進入宇宙時代後當然更加可以,而且也能更加快速與精密……而艦載電腦處理能力應該也能多少負擔得起--今天我手上這台電腦的運算能力,比四十年前全世界電腦運算能力的總和還要強,那麼四十年後呢?我認為這方面的樂觀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3. 恆星系內戰鬥:在超光速航行技術出現前,即使是最近的恆星系也和我們有著遙遠無比的空間距離……或許戰鬥還是會發生,但那或許要加上特殊的後勤補給與航行限制,那並不是我上文中所考慮的部份,我考慮的僅僅只是恆星系內部的戰鬥。
  4. 空曠宇宙戰鬥:注意這沒有和恆星系內戰鬥矛盾。這邊的「空曠宇宙」,指的是重力梯度相對平緩,同時障礙物也不多的地方。具體來說,像是距離地表9倍地球半徑外的地方(距離地面約57000公里,0.19光秒),重力為地表的百分之一,我覺得應該可以算是重力梯度低的邊界。障礙物不多的定義也很寬鬆,比方說太陽系中障礙物最多的小行星帶,實際上小行星的密度也是低到難以置信的地步。

可能有人會質疑:「明明那些重力梯度高、障礙物密度高的行星週邊,才是人類會互相爭奪的焦點,啊你的宇宙戰艦不能進入這種地方,那要這種戰艦有啥屁用……」

上面這話算是說對了一半:我提出的宇宙戰艦確實不適合進入這些地區作戰。但是,這些戰艦即使將自己保持在這些區域外面,也能提供即時的火力,將裏面(露頭的)敵人給打個稀爛,這塊空間並不是完全空白的。

如果敵人使用能夠在高障礙物與高重力梯度地帶自由行動的戰艦設計,在相同資金預算下,她的戰艦就勢必要因為形體縮短,而犧牲射程與火力優勢,結果這樣的戰艦就只能待在「保護帶」裡單方面挨打,也不能離開(離開死更快)。反之,如果對方採用相同的戰艦設計,那麼敵人當然也不會待在困難環境中,自然會回歸空曠空間的戰鬥模式。

自然,為了佔領資源,登陸戰還是需要的,不過那就不是專職進行艦對艦作戰的「戰艦」的工作了。登陸艦設計將是另外一個課題。

總之,基於提出的理由,我覺得這些假設應該都還能說得過去。暫時就先這樣,我應該沒有漏掉什麼才對。

好啦,繼續^0^

welsper 寫:
关于宇宙舰上配置可以降低对机械质量(不是说品质哦……是说与重量相关的那个)的要求,不敢苟同。固然在空荡的宙域里不用太担心引力,然而即使不考虑行星攻略战等战术,就算只是在宇宙飞,也得当心高密度星体的引力作用吧?不是说一定要去做到能适应近黑洞或近恒星宙域的战斗环境,但至少在造军舰的时候得考虑到足够的航行适应性吧。


基於上面的空曠宇宙說明地球重力影響範圍計算,你應該能理解這個範圍其實是很小的吧?0.19光秒而已,重力就已經縮減為地表的百分之一了,在動輒距離數光秒的戰鬥中,完全是可以不用勉強戰艦進入的,當然也就不會有太多適航性的問題囉--嗯,如果真的要進入,那應該也不會是戰艦的工作,就像我上面解釋的一樣^_^

數字是個不錯的東西,算算看就知道合理程度了。宇宙的距離感,感覺起來好像和地面差不多,但實際上卻以數量級為單位放大了,不具體算算看常常會被感覺誤導。

我是儘量用計算啦,只有不知道該從何算起時才用類比的或歷史資料。

附帶一提,也因為在空曠宇宙中,緩衝距離實在太長的關係,所以我確實不認為,一艘不需要接近敵人的大型戰艦,在宇宙中會需要做出任何類似急回轉的動作--而像是將船掉頭180度這種事,大可花上一個小時(或是一整天,反正敵人靠近還要好幾個月,時間很多……<-這是索敵距離長的原因,關於索敵下面還有更多解釋)慢慢進行也沒問題。也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認為船體所需承受的應力要求應該是很低的。(這也導致了強固用鋼材的使用量減少,與價格的降低)

welsper 寫:
当然,楼主也说了,暂不考虑太阳系外的作战环境。不过如果限定在太阳系内,恐怕宇宙舰的“适应性”反而显得更加重要吧?!因为无论哪个国家恐怕都不会有“足够多的资源”去建造大量可以区分使用环境的专门宇宙战舰只,而只能尽量在通用型上做文章吧。
尤其是有人行星只有地球一个,其他行星就算开辟了殖民地也不过是人数有限的分散势力。而一旦爆发战争,则可以确定必然是以地球为主,以攻略各个宇宙殖民地(一多半恐怕也都在那些大个子的行星上)为战略方针,也即宇宙舰必须考虑到行星圈内的作战适应性问题。


嗯嗯,如果錢不夠確實有可能往通用性上發展呢。

不過也有另外一種思考邏輯,也就是:「通用性或許代表某些功能(錢)被浪費了」。

以目前的戰機為例:明明是要dogfight的場合,為什麼要因為(近距離可能無用的)雷達匿蹤能力而降低飛機的氣動性能呢?明明可以掛載八顆短程纏鬥飛彈,為什麼要因為掛上四顆中程飛彈而縮減到兩顆呢?如果接近戰不需要強力雷達系統,為什麼不安裝簡單的系統來減低空重與價格呢?

如果考慮後勤單一,那泛用設計的經濟優點當然就會被凸顯出來,不過如果只能生產個位數數目的戰艦,後勤單一的規模經濟優勢,恐怕也無法得到多大體現吧……這種狀況下,或許生產在特定戰場效力更強的特化艦,才是正途。(前題是,國家能確實將特化艦運用在原來預定要運用的地方,這中間會有個反應時間的風險)

總而言之,我覺得即使貧窮,特化用戰艦的生產也不見得是全然不合理的。

不過說真的,小的總覺得特化戰艦與泛用戰艦中間的協調者,應該會是全模組化設計的戰艦。模組化既能藉由換裝模組保有特化戰艦多方面的特長,也可以擁有泛用戰艦的使用彈性,可以將雙方的優點同時最大化。

當然了,考慮額外生產出來,但戰時卻用不上的模組,那恐怕在某種意義上也會相當費錢就是了(苦笑)

d198843 寫:
美軍的機載雷射系統 "YAL-1機載雷射系統" 據說能達成在600km外能達成擊落正在上升的ICBM
但是美軍到底有沒有灌水我們不曉得,不管怎麼樣 在一個需要宇宙戰的時代,不管你有沒有WARP或者其他各式各樣其他移動的方法,你究竟需要遠強悍於此的作戰系統。


下面是一個稍微離題的泛論。

關於「你究竟需要遠強悍於此的作戰系統」這點,我倒是有別的想法。

我舉一個大概這論壇的人都知道的歷史問題:
「步槍的射程可以從800米退化到400米嗎?」

當然可以,因為從一戰到現在,我們就是這麼做的嘛。
只要有理由(或說有另外的需求)就行。

如果步槍的射程能退化,激光的射程當然也行。重點是:只要有理由就行。而不是沒有原因,就單單只是因為時代推進,就設定它需要強化。

在激光的議題上,這理由涉及到Warp的存在與否、目標的大小、敵人使用裝甲的厚度、敵方艦載機的使用頻率與使用方法一大堆要素……

我認為,我們需要一個合理的系統(這包括合乎經濟、合乎對抗目標、合乎環境……就如同我們不會要求戰車車頂的防禦和正面防禦一樣厚,又或是質問潛水艇為什麼不能強襲揚陸一樣),而不是一個絕對強大的系統。

當然以上只是泛論,我確實認為激光的射程應該要再增長--而且我也確實認為他有增長的餘地。另外再感謝提供追加的資料。

話扯回來,美軍確實可能灌水……嘛,不過我是假設他們沒灌水啦,不然也沒人有錢做這實驗了www

d198843 寫:
我認為機械誤差問題算小,因為本身可以從電子學的改進跟軟體的修正來完成,問題大的反而是更加物理性的限制,為甚麼美軍有了這種雷射系統,不乾脆裝配在神盾艦上? 除了大氣本身的影響外,是因為其實雷射無法更準確,我認為是因為大部分的武器或載具在大氣中的飛行並不平穩,本身利用氣動力飛行或變更方向的方式很大的部分給予了現今雷射武器所不能預測的機動性,就算你的飛行器擦過敵艦火力圈的外圍,除非飛行器完全不做戰術機動,否則打下可能性實在不大。


自從被jaryson指出來後,我覺得機械誤差可是一大弱點耶。當然不見得未來辦不到,只是我一直不知道該如何預測才算妥當,總覺得無法充份確定。(雖然我覺得未來一千公里迎擊絕對沒問題,但又覺得還有更高的機會……但直覺是不見得可靠的)

關於來襲戰機進行戰術機動我覺得是當然的,不過,在400~600公里外高速逼近中的戰機,顯然不可能一邊接近一邊亂扭亂翻,以至於根本不可能做到半個G甚至1/4個G以上的戰術機動動作--畢竟他主要的航行能量還是集中在「面對敵艦」的向量上。而這飛機也不可能在逼近敵艦的二三十分鐘間,一直不斷地進行機動--不是技術上做不到,而是駕駛員會抓狂的……

更別說在500公里的距離上,從光束砲開砲到命中目標只要0.0016秒,是電影一楨的五十分之一,遠遠超過人類的神經反應速度。只要能打穿,打中的那瞬間就擊墜了,這命中率不是100%也差不多了。

因為以上的理由,所以我認為美國人不在神盾艦上裝備戰術雷射的主因,並不是因為敵方的戰術機動,而傾向於接受以下理由:「受限於海面曲率的有限射程」、「實驗性武器暫不安裝」、「機械誤差過大」、「性價比不合算」等等。

還供參考。

d198843 寫:
有效的索敵方法是艦載機與僚艦(先發現 先殲滅)


我覺得僚艦索敵是必然的,恐怕那時代,在同一個星系中的所有同一國的戰艦,都會互相連絡,組成協同索敵網--哪怕他們不屬於同一艦隊也一樣。

但是關於艦載機索敵,我就比較懷疑。

還是那個老問題:因為宇宙非常寬廣(前往在恆星系中所謂的「遠方」時間很長),而且絕大多數地點沒有遮蔽。

因此母艦四面八方差不多哪裡都能直接觀察到,而真正看不清楚的地方通常都是要航行很遠、很久的地方。

在這樣的理由下,我認為艦載機的長期運作能力與觀察能力都不足。(除非你艦載機是廣義上的艦載機-->很大的那種)

偵察需要的,可能是能以月為單位,長期在外遊蕩的巡洋偵察艦,而且也得有個基本大小才行。

不過我認為更標準的策略可能是,雙方直接在星系中到處放滿(至少十幾個)大型全周天掃描衛星與追蹤衛星之類的。這些衛星相對於宇宙戰艦來說很便宜,而且分散放置很不容易被一網打盡,雙方的衛星會特別集中掃描監控對方的星球或星站,新造出來的軍艦一旦離港就會開始被持續追蹤--因為宇宙上基本沒有障礙物,所以一旦被盯上,那就會一直被盯著了。

即使進港了,敵方也會知道這艘船一定還停在這裡(除非將船拆解運輸帶走,但這種作法有其極限,而且在別的港口重組後又會被看見,因此意義不大)。而就算躲到行星後面也沒用,因為敵人的衛星不太可能只有一個,應該能從好幾個不同角度同時監視,就算想從行星「背面」偷溜落跑,也會被別顆衛星從不同角度注意到。

當然,如果有跳躍引擎,敵人可以跳入任意位置,這招就沒用了。至於要進攻其他星系索敵時,這招也沒用--不過先前就假設過了,沒有Warp要攻打其他星系,軍艦要航行好幾個世代,那問題可大著呢……因此我先不考慮那部份。

d198843 寫:
1.主動式:雷達

雷達同樣使用電磁波來進行探測,簡單的說就是與你的光能武器一樣的速度,但是雷達是依靠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來推測對方速度,位置,數量。有個問題來了 你在廣大的宇宙中依靠雷達索敵,且你的速度也相當快,也許是光的50% ,那麼雷達有用嗎? 你一面散發著電磁波 但是又一面以高速度離開你的位置,反射回來的電波會不會被你所接收到呢?但是我知道對方會先發現你倒是真的...


首先,我認為在恆星系中戰鬥時,沒有超科技,速度不太可能達到光速的50%。

請參考我頂樓正文中的「飛彈接敵距離推算」,以(人類完全不可能承受的)20個G加速時,僅僅加速到10%光速,所需的加速距離就足以從太陽飛到土星軌道上去了。

速度的事情先不提。姑且不管速度多快,只要沒有超過現代物理所能預測的極限--光速。雷達波就能發揮作用(能射出,也能返回,沒問題)。

不過在偵測到敵人之前,一定會先一步被敵人偵測到這是實在話啊。而且雷達波是可以被吸波塗料遮蓋的(雖然說宇宙不受到大氣窗口限制,可以選擇的頻率極多,對「宇宙用雷達」匿蹤,難度會大幅度加大),加上反射波的能量強度一定遠小於波源,所以用雷達來探測敵人,大致上就像是在黑夜中開探照燈來找可能在10公里外的敵人那樣,被搶先發現(而自己還發現不了敵人)的機率極高。

不過,一定要在較短距離內才會有感應,這也成為一個不錯的優點。特別是在近距離(數光秒內)面對大量小型、而且排熱量很低的物體時。比方說是拳頭大的小隕石,或以秒速一千公里速度飛行靠近的磁軌砲彈頭等。

因為遠方的星星都不會反射雷達回波,這些不太發熱的小玩意兒,將可以很明顯地因為雷達回波與都普勒效應而被突顯出來。由於這些東西的軌道固定,只要能靠雷達先一步定位他們,迴避他們的飛行路徑也會變成很簡單而游刃有餘的事情。

d198843 寫:
被動式 :光學/紅外線 等

光學方式,如果你要藏在背景裡,最好你跟背景一樣顏色,也就是說 你必須要接收到對方所發出來的光線,當然對方也不傻 他們絕對比星光暗,那麼以一般的光學方式 看起來是相當困難的。

紅外線方式:恆星的紅外線不強嘛? 那代表你的偵測器必須背離恆星才行...否則...大概永遠是模糊一片..


以我的想法來說,光學模式和紅外線模式基本上我是算在一起的(直接合稱光學索敵)--畢竟在機器看來這兩個都是電磁波,頻段也很接近……沒關係,用什麼名字不重要,只要確定能了解彼此的意思就行。

那我就一起解釋了。

首先,宇宙中的索敵系統當然是裝備有全天星圖的,每個星星在每個時候會出現在哪裡,他的亮度如何?光譜如何,諸如此類的資料都有……或許電腦可能不是隨時隨地都在即時分析每個星星,但是每隔一段時間(比方說兩個小時),它就應該會掃過全天一次。如果畫面中出現了本來預期以外的,在誤差值以上的輻射來源,那就會把其他鏡頭一起對過去,朝那個輻射源集中觀察掃描。

在和資料庫以及上層系統交流過後,可能會發現那是友軍戰艦在執行例行工作,或是曾經被標定過的宇宙垃圾,或是其他宇宙客船之類的。如果還是無法確定,那可能就是敵人了,需要持續監控,當更可疑或需要進一步警戒時,也可能會發射偵察用無人飛彈或派出調查隊之類的。

以上系統的前提在於,機械工作時是會放出輻射熱的。

當然機械有可能將溫度降得很低,但除非這機械不做功,否則她的溫度一定高於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否則熱力學中的「冷庫」就不存在了,但這是不可能的)。而即使它完全不做功,只要在火星軌道內,太陽輻射也會將它加溫到足以被從背景中分離辨識的地步。

所以隱匿在宇宙背景輻射中這是難上加難的,除非刻意保持遙遠的距離,並且停在行星的陰影裡,外加全艦引擎停機,使得傳抵感應器的能量密度低於誤差容許程度。

另外,在你的想法中,宇宙中或許可以用凌日(或是凌星)策略來增加對方索敵的難度。不過我總覺得這招很難行得通。

因為:
  1. 要做出凌日,你必須要確保「太陽」-「你」-「敵人」這三者是一直線,但是,這同時也意味著你必須要先發現敵人才行--也就是回歸從背景中找到對方這點……等等!這不就回到原點了嘛?
  2. 即使一切順利,成功凌日,對方陣營也有「放在其他位置的索敵系統」啊,不可能同時讓所有的敵人看你時,都處於凌日狀態。

如果你說的「靠近太陽」不是指角度靠近,而是船體靠近的話,那因為太陽反光的關係,這船艦可能會像水星一樣明亮……如果勉強使用吸光外殼,那原本因為靠近太陽而已經很高的溫度還會進一步升高,外帶放出大量輻射熱。

這時這艘船艦上索敵系統受到的熱干擾,恐怕比遠方敵人船艦「企圖掃描接近太陽的位置」所受到的影響還要大得多吧。當然這時還是可以透過外部資料鏈路,從友軍那裡取得敵艦位置,但靠近太陽的好處看起來遠遠比不上壞處啊……

嘛……這樣能接受嗎?(笑)

_________________
「這社會上最讓人傷腦筋的事,恐怕是智者總在懷疑自己,而笨蛋們對自己卻從不懷疑。」
                    (伯特蘭·羅素 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
圖檔
Concept Girls for chrome佈景主題已經推出,歡迎嘗鮮哦!
☆另外還有概念少女Gnome Theme MARK 0.3.3,Gnome用戶敬請享用。
新開幕!:概念少女萌化計劃計劃主站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1月 25日, 07:15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7日, 03:36
文章: 235
來自: PSU
那么,现在又回到了那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旦爆发宇宙战,假想的交战距离到底有多远

按楼主的说法,因为光速,所以拥有彻底指向性的光束兵器对整个迎击系统的反应时间的要求不高,当其被用于在1000公里的距离上拦截诸如战斗机等等目标时。

同时,楼主认为,由于相对于光速来说速度太低,所以如秒速1000公里的质量弹,以及其他如小陨石之类障碍物,很容易在被战舰的侦测系统捕获后闪开。同理因此,战舰的规避功能是不需要加强的,反正有充足的反应时间么。

…………………………………… ==!

天下好事给你占尽咯~
要远就远,要近就近……

我当时提出关于光线炮的误差问题,就是假定交战距离可能超过数十万公里,且双方处于不规则高速相对运动中(不可能停下来对打……在宇宙战里与其花能量停下来不如加速多跑跑,后者一般更省能量……)。
这种情况下,且不说机械误差了,即使人的反应神经因素将来被全自动迎击系统排除在外,一旦考虑到本舰的侦测系统——假定,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可能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侦测资源如先遣侦察卫星——与火控系统的资料交换时间差等等因素,这里炮口射出光线时偏——这个词不太好,也许该说是“与目标假定移动方向相比差了一点”——个0.00001度,一秒后去到三十万公里外那就是个不得了的偏差了……

也只有在距离放到相当大如三十万公里的情况下,速度相对较低的质量弹才显不出优势。不然区区1000公里,那边炮弹出膛到这里命中不过一秒钟(这还是双方没有相对速度的情况下),即使一两发没打中,人家战舰一身的炮门,噼里啪啦连环开火,放个一分钟的炮,蒙也能蒙中好几发哩…………

这样说来,如果是假定在交战距离只有数千公里上时,最后很可能还是回到类似现在的海战这般,双方战舰披盔贯甲排好队列,一边全舰炮门拼命开火一边高速机动规避,赌的就是看哪一方先抗不住挨饱了炮弹沉掉。不管战术上是战舰战还是各式战舰对空母撒的飞机。

PS:说到空母和战机,这里还是同一个关键问题,“交战距离有多远”。

地球上,空母群的优势在于超远程精确打击,同时己方本队因为索敌能力的关系往往还不怕敌人的报复,也即“相对安全地尽可能把弹药丢到敌人头上”,和自古以来的海战战舰设计思路并无本质不同。实际上如果战列舰能炮击上千公里还打得精准无比,恐怕根本就不会有多少空母的市场。武库舰的被否决,其实主因素也是因为导弹毕竟价格太贵,而一条武库舰带的那三五百发针对较大规模的战役又是杯水车薪。

假定战机的时速两万公里好了(话说,宇宙里又没空气阻力,引擎够牛就能飙得飞快,怎么看也是能装较大引擎的小型舰——还能装更多更强的枪炮弹药——要比至多三四个人操控的战机好使啊,尤其又没有warp),一个不算很突出的速度【现有火箭发动机都能轻松达到,当然续航力就不用提了】。
这就有个问题了:空母离战场有多远??

如果空母本身距离战场十来万公里,则实际上还是处于敌方远程打击的威胁范围内,大功率光线炮和远程对舰飞弹等等。而此时空母上每个波次的作战飞机已经不得不先飞四五个小时去赶场,拼死打斗一个小时,再颠颠地飞个四五个小时回来……

OMG!耐力大考验啊!尤其是在空旷宙域那种隔了上百万公里都能仅凭光学观测仪器就能看个一清二楚的地方!感觉每个飞行员都得有18世纪排队上阵互相枪毙的火枪兵的觉悟…………Orz


好吧,让我们的科技小跃进下,飞机能飞十万公里每小时好了,让空母也能躲远一点……取个整,每小时十二万公里的速度,则一分钟能飞2000公里,一秒钟33公里…………我不知道飞行员感觉如何,不过我估计那帮苍蝇们随便一个机动,要是战舰上的对空光线炮组还有人类操控员的话,祈祷他不会疯掉吧…………囧rz

_________________
进化中……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1月 25日, 11:42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12月 15日, 14:27
文章: 48
來自: 據說有兩千三百萬人的島
啊,原來是這樣,多謝……嗯,這次是我忘記講理由了……讓我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會說出兩個似乎彼此矛盾,長度彷彿可以隨意選擇的1000公里出來

我說激光的迎擊半徑是1000公里,是我認為能夠達到追瞄效果的「下限」。也就是說這個迎擊距離我判斷一定能達到,但是更長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但軌道砲我說彈頭速度達到秒速1000公里,這邊用的值是「上限值」,事實上這個速度是很難達成的。

我做過計算,假設加速軌長度10公里(顯然這不會是戰機的加速軌),要加到秒速1000公里離開砲口,那麼砲彈在十公里砲管裡停留的時間將只有0.02秒,承受的加速度將有5*10^7公尺秒平方(或是說
50000公里秒平方,加速度是地表重力的五百萬倍,這已經接近超科技的等級了)。

反過來說,如果稍微調整一下數據,將出膛速度縮減到秒速10公里,那麼在同樣長度軌道中的加速度就只需要5公里每秒平方,這大約是500倍地表重力的加速度,我覺得這個數字比較靠譜。不過別忘記這時加速軌道仍然有10公里長。

僅僅秒速10公里啊……!所以我說秒速千公里是上限值是這個原因。

如果將加速軌道縮減到戰機等級的10公尺的話,即使出膛速度只有秒速10公里,砲彈在砲管中加速的時間只有五百分之一秒,加速度又必需要達到5千公里每秒平方(地表重力的五十萬倍……而且是出現在長度儘十幾米的戰機上面,這太超科技了。)為了緩解問題,只能減低出膛速度,如果減到秒速1公里,那麼加速度可以縮減到地表重力的5000倍,我想應該可以了啦。

不過秒速一公里時火砲速度也已經遠低於固體應力波傳遞速度了,所以打上去不會出現正文中所述的報廢飛彈的驚人穿甲能力。裝甲防禦在這時是有效的。

(其實這樣的加速能力,也就和火藥武器相差不多。我們平常一直覺得磁軌砲的出膛速度會非常高--這沒錯,但這個原因在於它的「砲管很長」,可以在砲管中做長時間的加速,而不是像火藥武器那樣在點火瞬間加速最大,但之後加速度就快速減小。磁軌砲的速度優勢源自於「在砲管中不斷的加速」,但這前提必須要是砲管夠長才行。

總而言之,戰機攜帶磁軌砲對付戰艦是沒有特別優勢的。

(啊啊,這麼說來,正文中我說可以用秒速數公里的質量彈防空砲塔防空那是我說太快想錯了,請原諒我。)

再從能量(出力)的角度來算:假設發射的彈丸重一公斤,動能公式=1/2MV^2,秒速10公里的彈丸將會擁有5*10^7焦耳的能量……還記得上面提過的尼米茲級的核反應爐嗎?她兩具反應爐的總和出力是2*10^8瓦,也就是說這種秒速10公里級,重1kg的砲彈大約可以每秒放4發。(當然未來的戰艦應該有更高的出力,不過總是個參考)

如果要發射那種秒速1000公里的砲彈,那麼每顆砲彈所需能量將是5*10^11焦耳,平均大概250秒能發射一發。不過這時,因為5*10^11焦耳能量必須要在1/50秒內釋出,瞬間輸出功率必須達到2.5*10^13瓦……所以大概還要掛上超特巨大型電容才行……

(對不起,d,雖然你說了應該假設能量永遠足夠,但我這邊還是稍微算了一下。)(笑)

嘛,算了這麼多,總結下來就是說:
  1. 當有機動能力的雙方同時使用光束砲交戰時,1000公里是下限,總之射程會很長。
  2. 當有機動能力的雙方同時使用軌道砲交戰時,1000公里是上限,射程將會遠短於光束砲。

實際作戰時,雙方在數光秒外接近彼此時,應該會用光束砲或粒子砲等近光速武器接敵。而軌道砲只能在近距離用,但雙方應該都會強烈希望能夠遠遠把敵人轟沉,因此應該都會優先發展類光速武器,而不太可能發展對艦用軌道砲。(畢竟要讓軌道砲進入射程範圍前,軍艦得先頂著光束砲強衝好長一段距離&時間才行)

總之,上面這樣的解釋可以接受嗎?

呼,算得好累(擦頭),晚點再來看看其他內容……先去忙……(這題材真是來勁)(大笑)

_________________
「這社會上最讓人傷腦筋的事,恐怕是智者總在懷疑自己,而笨蛋們對自己卻從不懷疑。」
                    (伯特蘭·羅素 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
圖檔
Concept Girls for chrome佈景主題已經推出,歡迎嘗鮮哦!
☆另外還有概念少女Gnome Theme MARK 0.3.3,Gnome用戶敬請享用。
新開幕!:概念少女萌化計劃計劃主站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1月 25日, 19:49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8月 10日, 23:58
文章: 21
雪凡說到:
關於來襲戰機進行戰術機動我覺得是當然的,不過,在400~600公里外高速逼近中的戰機..等等(下略
------------------
關於這一點我要澄清,我從來沒提到艦載機在宇宙能擔負打擊戰艦的功能。我壓根的認為戰機幾不可能再以雷射
武器的前提上,能迫近當時的戰艦至屬百公里以內(就算以你的全週天索敵能力來看),我所提到的戰術機動是為了
能在對方有效火力邊緣增加偵查的滯留時間。而且我認為根本不該坐人(前文我預設前提)要達到9個g也綽綽有餘
反而是如此行為所消耗的推進劑才讓我擔心。
---------------------------------------------
另外也說到火力有效性的問題,也就是雪凡針對我所說"一個絕對強大的系統" 這當然是指該武器所專責的領域內是最佳的,不管步槍的演化史,地球上最強大的(單一)武器系統是不是射程最長?破壞力最大? 所以說大體上都不違背這個原則才是...
---------------------------------------------
回welsper

其實也不用那麼說到那麼遠,美製太空梭就已經有速度達到10倍音速(忘了資料來源,記得是25倍)以上的記錄了 那相當每小時10620km/hr
---------------------------------------------

談到磁軌砲

無論如何,就算能源無限,磁軌砲需要的實體砲彈也要搭載,這一定大大縮減所能攜帶的推進劑與生活物資
哪方面都不實用(除非科技如star trek,根本有基本物質複製機,而只需能源)
--------
先到這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1月 26日, 02:39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7日, 03:36
文章: 235
來自: PSU
25倍音速的记得是说洲际弹道导弹落下来时候的速度。以前人家是借此证明,让爱国者去担负拦截战略飞弹的任务太不靠谱。不过火箭那玩意烧烧燃料就没了,不能当一般的战机发动机的,尤其宇宙战年代一次出击要飞好几个小时。

显然喷射发动机也是不适合的,因为宇宙里没空气给你喷。真要宇宙战机实用化,估计得等到小型核动力发动机开发出来了才可能吧……

所以我才说,明显小型舰要比单座或复座的战斗机容易开发得多。容积够大,真要塞个小型核反应堆,科技要求肯定比要开发出小到足够塞进战机里要容易得多。即使有足够的科技支持,搭载数十人的小型舰也能塞进更多更强力的发动机,在宇宙里绝对飙得比战斗机快。

至于G力……照楼主的说法,战斗大多是在空旷宙域进行,那么,会对引力相关的过载有很大要求么??不懂……真要接近高引力区,再把速度降下来就是了。

_________________
进化中……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1月 26日, 07:42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8月 10日, 23:58
文章: 21
显然喷射发动机也是不适合的,因为宇宙里没空气给你喷。真要宇宙战机实用化,估计得等到小型核动力发动机开发出来了才可能吧……

------------------------------------------------------------------------------------------------------------------

核能只能提供電能,要能在宇宙中前進,你非得攜帶推進劑不可
你必須噴出物質做一個反作用力,才能夠推動自己前進,就算你電力無限供應也完全無法跳脫這個問題。
還是你是說,你是把小型核彈在機尾引爆?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1月 26日, 09:31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7日, 03:36
文章: 235
來自: PSU
啊………… 我确实想的是连续微型核爆啊………………囧

_________________
进化中……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1月 26日, 14:18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3
文章: 449
d198843 寫:
核能只能提供電能,要能在宇宙中前進,你非得攜帶推進劑不可
你必須噴出物質做一個反作用力,才能夠推動自己前進,就算你電力無限供應也完全無法跳脫這個問題。
還是你是說,你是把小型核彈在機尾引爆?

我不得不說核能連電能都無法提供,現行的核反應爐是靠其所產生的大量熱能將水變成蒸氣以運轉發電機的;換句話說,現行的核能發電只是把煤換成核反應的火力發電……

實際上核引擎所考慮的另一個方向是將核反應後所產生的廢氣往後噴以獲得動力。

_________________
室內空調,你是人類的救星、革命的發明、民族的燈塔、文明的長城!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1月 26日, 14:43 
離線

註冊時間: 2010年 8月 10日, 23:58
文章: 21
我不得不說核能連電能都無法提供,現行的核反應爐是靠其所產生的大量熱能將水變成蒸氣以運轉發電機的;換句話說,現行的核能發電只是把煤換成核反應的火力發電……

實際上核引擎所考慮的另一個方向是將核反應後所產生的廢氣往後噴以獲得動力。

--------------------------------------------
這也是我不想提到能源問題的一個點,深深覺得到了21世紀還是要燒開水相當絕望.....
--------------------------------------------
噴廢氣也是物質,只是盡量利用副產物罷了
------------------------------------
也許是利用核能電池的型式,就是放一塊板子,然後核能物質把多的電子或其他什麼玩意兒放出來的時候,撞擊到那塊板子
然後被激發的電子就從板子上下來了(進入電力路線).......不過出力不要問我.....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2月 9日, 14:47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宇宙艦載機之論

之所以我會反對宇宙戰鬥機的想法,是因為「宇宙戰鬥機」概念上的根本謬誤。也許該稱其為宇宙艦載機是比較理想的,以行星或太空站為基地的機體就姑且稱之為戰鬥艇吧。

這樣說吧,空軍之中最早出現的機種分別是偵察機與轟炸機。戰鬥機是為了攔截或護衛上述兩種單位而特化的兵器,換句話說,宇宙戰機最早出現的類型絕不會是什麼輕巧高機動的東西,至少像Star Wars那一類十幾公尺長的小傢伙是不太可能有什麼實質用途的。

考慮到宇宙是如此的廣大,那最早出現的艦載偵察機也勢必得等比例的放大以形成有效戰力;就好比美國海軍於WW2期間大量運用於太平洋戰線的PBY卡塔林納飛行艇,最初實用的宇宙艦載機最有可能是這種巨大、長航程、以搜索和巡邏為主要目的,戰鬥時則負責導引和修正艦隊砲火,價格相對於主力艦艇便宜的「偵巡艇」。

而轟炸機則是會次之誕生的產物,用途可能也不會是宇宙艦隊戰中的決戰兵器,因為再大的轟炸機還是很難令火力與續航力與戰艦相提並論。若要我說的話,宇宙轟炸機就像太平洋上的武裝直昇機一樣短腿而脆弱,不適宜在開放的廣闊空間裡拿出來打硬仗;但是,若在恆星系與小行星帶這種「宇宙島嶼」附近戰鬥乃至需要靠陸戰強攻佔領時,這些轟炸機就能提供較為靈活精準的火力以掩護行動。

至於戰鬥機,其實我是非常排斥其概念的,有云是「大英帝國用噴火守住了不列顛、用蘭開斯特摧毀了德意志的心臟」,但反過來說噴火式也無法幫英國反攻歐陸,而被盟軍轟炸逼得放棄其他種類機體的生產而優先量產戰鬥機的德國則輸掉了這場大戰;先不論戰鬥機是否贏不了戰爭這回事吧,若僅僅單純滿足於防空,則怎麼看也不該生產所謂小巧靈活的戰鬥機,反而是該生產大型高火力的防空艦艇或重攔截機,這類重戰鬥機除了對付敵方的轟炸機與偵察機以外,也可以兼差來當個業餘的戰鬥轟炸機。

大艦巨砲與大機巨彈

事實上二十世紀至今人類飛行器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活脫脫的大機巨彈進步史。從一次大戰淨重不會超過兩噸的信天翁與福克三翼機,到二次大戰各國普遍約三至五噸前後重量的單引擎單翼戰鬥機,再至冷戰期間十噸重的東西兩大陣營主力戰機,乃至1980年代二十噸重以上、長18m的F-15與Su-27等龐然大物。現代的戰鬥機可都跟鋼彈之類的MS比肩齊高了呢。

為了延伸機體的續航力,搭載更高性能的電子設備與引擎,以及更強大的火力,機體的大型化將是無可避免之事;下一世代的第五代戰鬥機也越來越大而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美國的F-22重達三十噸以上,俄羅斯的T-50也是這個水準的雙發重戰,很明顯地減輕重量就將意味著機體性能的削弱,大機體則有利於進一步的改裝升級。

終究在宇宙戰爭中需要的真正貨色將會是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尺寸大小的「艦載機」。嘛,都大到了這個地步,還要稱呼它為宇宙機實在有點勉強了,不如稱作宇宙突擊艇或突擊艦吧…反正尺寸大小都只是相對於戰艦的一個概念而已。

駁宇宙小機瓦普論

其實許多時候爭論的焦點往往在於這個很基本的問題上,那就是跳躍技術的有無。面對宇宙戰艦堅強的防空火力與長大的搜索距離,許多戰機論者都希望透過跳躍此一天外因素來加以忽略之,但是卻忽視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宇宙戰機跳得到敵艦的距離,敵艦也一樣能跳得到你的母艦旁。傑里森對此的解釋是戰機可以多重亂數跳躍到敵艦旁,再依此法回歸母艦,或是母艦也移動到預先決定號的集結點…但這改變不了最基礎的問題,也就是此乃基於攻擊方先發現了對手而作的假設。

換言之,航空母艦並非像地球上那樣是居於安全的位置執行Out Range(射程外)打擊任務,而是在很多意義上都相當靠近激戰區的距離來送出艦載機的(否則艦載機會回不了家,不論瓦普或通常空間戰鬥)。兩軍交戰的距離就像中途島海戰,雖然彼此看不見但是其實交戰距離一點也不長,南雲艦隊與史普魯恩斯艦隊之間也僅僅不到一天航程的短距離而已。

宇宙航空母艦

論述完了正名問題外,接下來就是討論宇宙艦載機與母艦。我個人非常懷疑專門操作宇宙艦載機的「航空母艦」究竟有無存在的必要?亦或是它就只是一個宇宙中的大型垃圾而沒有實用價值呢。

首先是這樣的疑惑來自於我在玩某個可以自行拼裝宇宙戰艦的遊戲時,意識到了這一點。遊戲的設計是給你幾款不同船型的基礎藍圖,然後讓玩家在既有的基礎上去安裝「裝」「生活區」「貨艙」「引擎」「武器單元」「艦載機格納庫」等設施。

然後玩著玩著你就會發現一件事,那就是艦載機格納庫是很無用的空間。貨艙就算跑短程不帶物資至少還可以裝貨作買賣或備用修理材料,而引擎和武器單元多裝也都有助於提升艦艇的戰鬥能力;但是艦載機格納庫這種東西卻是不打仗就沒有什麼用途,白佔去了偌大空間又製造大量呆重,於是航空母艦就成了隊伍中跑不快皮薄火力差用途少的垃圾。若不是遊戲裡刻意把艦載防空武器的性能都設定的很垃圾,我也不必苦於帶一艘專門攜行攔截機的空母伴隨。

從那款遊戲後我就意識到「航空母艦的設計問題」。

首先,艦載機在搭載時全部都是母艦的呆重。宇宙中雖然沒重量但是有質量,當速度取決於施力與質量的比值時,航空母艦的推進能力與加速性顯然是相對於戰艦很不妙的。除非這艘航空母艦能把它的艦載機綁在艦身外當輔助推進器使用,或是搭載比戰艦更大更多更昂貴的推進裝置以彌補呆重的問題。

艦內格納庫的這個概念是很死板而且也沒必要的堅持,畢竟如前所述,武器會因為改良而越造越大;若是艦載機的設計還要配合格納庫空間,那就必然會限定住機體的性能。

換彈充能補給這些簡單的點檢作業,只需要在宇宙空間裡直接更換武器貨櫃或貨艙單元即可,因此可以在艦外作業解決。大概只有比較複雜的破損修理與改裝作業需要移至艦內進行,空母本身只負責繫留而不負責收納艦載機(僅具最基本的修護補給能力),如此一來應當可以大幅地為空母減肥與降低成本。

如此一來宇宙空母該長成什麼樣子才符合邏輯那也就很明顯了。一根細長的竹竿,周圍停滿了一圈的艦載機和補給貨櫃,只有艦身周圍的甜甜圈形空間裡有艦組員和維修用的格納庫存在…脆弱,但是便宜高效能。

當然封閉式內藏格納庫的空母也是有優點的,好比說艦載機的整備補給可以在較為安全的環境下進行,艦載機與母艦也不易被敵火誘爆造成更大的損傷。但是為了這些作業安全性所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封閉式空母的艦載機容量少,升級空間不足,操作艦載機起降的密度有限,作業時間冗長。

總之在宇宙環境裡,航空母艦的角色定位並不像現實世界裡的巨型航空母艦那樣佔有一切壓倒性的優勢;它反而更加接近二次大戰時的水上飛機母艦,或是現代戰爭裡直昇機母艦那樣的定位。它們無法為艦隊負擔主力決戰的任務,但卻可以提供艦隊巡邏偵防的耳目,或在恆星系內戰鬥的輔助支援工作。

模組化戰艦

在以「呆重」和「效率」為思考前提的推理下,進一步又影響到我對於宇宙大艦巨砲主義的思考。

武器與裝甲同樣都是航行中的呆重,既然呆重是不可避免的,那要怎麼樣的艦艇才能在宇宙中佔有優勢呢。我此時想到了古代的經驗。

若是每位士兵都只能攜帶自己能負擔的重量,那毫無疑問他們一定是輕步兵。因為一個人是無法負載馬匹與糧草的全部重量,以及沉重的刀劍盔甲弓矢等配備,於是他們的個體戰力就會受到限制。就算加上馬,一個騎兵一匹馬也只能活動很短的距離就會用盡補給,終究其行動範圍還是會受到主力輜重隊的前進速度所限制。

就好比蒙古人有五匹馬以供馱送物資和換乘,中世紀的騎士要有好幾位隨從和很多騾馬來運輸盔甲輜重等先例,直到戰鬥時才換上盔甲,侍從與輜重隊則退出戰場外。宇宙戰鬥艦顯然是沒必要把所有負擔都加諸在自己身上。於是全模組化戰艦的構想就在我腦海中浮現了。

那麼採用這種模組化設計的優點是什麼呢?

由於戰艦平時航行維持、營運所需的模塊可以在臨戰前卸下,並配備上額外的裝甲與武器,呆重平時由輸送艦分擔,戰艦本體平時僅配備最低限度的自衛火器與航行必備模塊,以加快艦隊整體的推重比(=加速性能),所以開上火線時毫無疑問是兼具了速度、火力、裝甲的三項性能指標,需要上火線的乘組員也能抑制到最低限度。

而在戰鬥期間,中彈受損的模組就可以直接封鎖拋棄來控制損傷,物資耗盡也可以直接用更換貨櫃的方式來迅速補給;比方說今天有一艘戰艦的前方裝甲模塊被磁軌砲命中,雖未全毀但已經嚴重破損,此時這艘受損的戰艦就可以暫時退後到第二線,更換上全新的裝甲模塊。而當武器單元破損,或是飛彈耗盡時,也都可以如此更換裝備,只要艦艇不是一擊全毀,就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戰鬥力。

為何要如此執著於抑制個別艦艇的呆重,而一味地強調推重比與加速能力呢?這是因為宇宙中沒有非常具體的極速,速度取決於推進的時間長短和推力比對船體質量的比值,換句話說宇宙艦艇的速度指標將不會是「秒速10 公里」之類你我熟悉的單位,而是像「24秒一光秒」這種加速性單位為指標。

而加速性能上的小差距將在長時間的交戰中成為至關重大的關鍵。

若要有效率的亂數機動閃避敵火,並快速地迂迴敵方或偵查索敵,那麼擁有較好加速性的一方無疑是較有優勢的。早發現敵人也可以獲得速度優勢,因為宇宙中阻力極低的特性,早加速的一方將獲得更高的慣性速度,而反應慢的一方遭受襲擊時的反應時間也就更行縮短。

面對已經作好戰鬥準備,以四分之一光速逼近並保有相當程度運動能量的艦隊,遭受襲擊而處於被動的防守方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光速的航速,再怎麼從交戰起加速也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時間,才能加速到能與敵艦隊相當的對等速度。擁有速度優勢的一方就主導了交戰的選擇權(敵弱則擊、敵強則退的自由度),而加速性強的一方則會握有比較能應對各種情況的柔軟性。

但若戰艦上有乘員,那麼戰艦本身的加速性也就終究會受到一些限制,雖然這些限制並非不能克服,比方說在高加速期間讓乘組員穿戴特別的加壓衣,或是讓人員進入高密度物質包覆的封艙內進行類似冷凍睡眠的保護,直到降低加速度準備常規戰鬥時才打開封艙;又或著是乾脆地直接改造人體基因,像亞維人那樣變得適宜承受宇宙的高重力高幅射環境。

受到這種種不方便的影響,戰艦本身既然沒辦法隨時都在作「全速衝鋒」,那麼使用無人艦載機來進行前衛偵搜任務就是絕對必要之事了。把有如超大型發動機裝上偵搜設備那樣單純的偵察機以磁軌加速射出,彈射後再花上一點時間助跑達到近光速,這類偵察機就將成為艦隊最外圍的耳目之用吧。

戰艦本體以外的軟防禦

宇宙戰艦相較於(相對)小型機而言,優勢莫過於長大的航程、較佳之生存性、強大之火力等幾點。但是戰艦本身不論再怎麼模組化和重武裝化,終究能承受的攻擊是有其限度的,防禦力再強也有一定的飽和上限。

面對超高速射來的電磁砲彈,大當量的核子飛彈,或是以高頻率快速射擊乃至長時間照射的雷射激光,光憑裝甲大概不可能完全防禦,就算進行防禦也需要相當高密度質量的材質吧。我也不打算放進護盾這種毫無理論根據的東西。

再加上減輕呆重的考慮,那顯然裝甲不是唯一的選擇。是不是有可能跟現代的軍艦一樣,利用近迫攔截與電子干擾和誘餌等手段來替代一部份裝甲的功能呢?

舉例來說,在遠距離砲戰的情況下,雙方都僅以光學望遠鏡和紅外線頻譜掃瞄來捕捉敵影,尚不能準確辨識敵艦時,發射大型氣囊以偽裝成船艦,是否可能。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2月 9日, 17:29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7日, 03:36
文章: 235
來自: PSU
"实事求是",始终是一切的根本。

关于宇宙战模式的讨论,还是应该给以一个:具体的时空背景,科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定框架为优先。

“宇宙母舰搭载小型空间作战飞机”模式,可以举例如《高达》,只要把MS看成宇宙战机即可。而《高达系列》的一大背景特色,就是里面的作战地域实际上全在“近地周边”。不要说宇宙了,连太阳系比较靠外的边边都没摸到。战术上,甚至如从地球直接炮击到月球这类“和星系相比起来短到无语”的距离都从未达到过。这种情况下,宇宙战机——即MS——的一大痛脚,持久续航力问题,就根本不用考虑了。《高达系列》里的MS,几乎就是类似于现代空母上的通用战斗机的用法,侦察、对舰攻击对空拦截(因为设定里的诡异粒子,撒出去的MS总能先于母舰攻击敌舰。同理于敌方)、不时再做俩敌后特工任务等等。

而且,如《高达》,说白了不过是太阳系近地圈里的势力争霸战而已。大家都是一样的“穷鬼”。虽说作品里也有夸称数万机舰的大战,可追根底各方还是只能建造数量有限的空母搭配辅助舰只。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主角们可以坐在只带了几架MS的母舰上四处扩展剧情。

说来,《Macross》系列也是母舰带飞机。不过片里飞机从未被真正视为宇宙战的主角。攻击力和续航力的上限摆着呢。因此大多战机还是执行对空拦截的传统任务,以保证己方母舰在炮战里不受干扰。要是没有“明美作战”,天顶星人早把地球炸碎了一百遍啊一百遍。也就直到《PLUS》以后,因为有了单机跳跃装置(这个还是牛到无语的星际间跳跃装置……),才出现以小型战机执行外科手术打击的说法。


“大舰巨炮”模式,则可以参看《银英传》和《星界》。这些作品里动辄跨星系甚至跨维度作战,那自然是造小型军舰当辅助战力,远比造小型战机要有用得多。就算是有了单机/单舰空间跳跃装置,以科技力的发展阶段来说,肯定也是比较大个的舰用型要更加早也更加容易建造出来。即使到了发动机尺寸差不是很多的时代,同样在执行远程跳跃突击任务时,考虑到燃料、弹药、装甲、宇宙空间里必须完备的舰员生存空间等等因素,也肯定是小型舰要比小型战机好用得多。

还有,如《星界》里,因为整个可能得作战和行政管理地域横跨数个星系成百上千有人行星,那么即使仅仅是出于防备、镇压、低劣度冲突之类的需要,也会考虑到大量制造中小型宇宙舰吧。空母集群一动就是一大堆飞机跟着走,实在是非常值得讲究下经济效应的行为。而中小型宇宙舰都在发展了,尺寸放大了装大炮大发动机的大型舰自然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何况还考虑到使用时的战术通用性等等。以多多少少的大中小舰进行各种搭配的混合编组,显然更适合于大星域作战。

当然,不是说有了大舰巨炮就彻底不要空母和小型机。只是说一个“主次问题”。就好像《银英传》里有强化接近战的空母和战机,《星界》里各种战舰上也有短艇可供登陆战,有磁轨炮可从卫星轨道进行对地支援炮击等等。执行任务时的通用性问题并不很大。而在其他很多“星系级”科幻作品里,单独专门编制出如大气圈层内的空军、地上军等作战部队的也很常见。

其实如《星界》里的战列舰,丢时空机雷的那些,不也就是类似于母舰的功效么。只是丢出去的是无人的机雷而已。还有就是,记得《星界》里也说过那些机雷比起突击舰也没小多少——时空跳跃机的尺寸在那摆着呢,造不了小号的啊~

PS:忽然想起以前看的小说里提到宇宙舰队战时某某提督灵光一现做出舰队机动,使得敌方光线炮齐射打失云云。要是把交战距离放宽到以百万记公里的级别上,再加上双方都在高速机动又互相打提前量,那倒确实是连光线炮齐射都会射失呢。

_________________
进化中……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2月 9日, 17:54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5
文章: 831
我想表達的概念主要還是:

◎在同樣的科技與時空條件作基礎上,只要不是設計的太差太離譜,大載具的綜合性能將比小載具優越。
◎大載具擁有比小載具更充足的改裝升級空間和泛用性。
◎但是大載具也將會花費更多的造價與材料與工時。


「緩慢笨重的戰艦被高速高性能的小型機擊敗」這種事也只會發生在不嚴謹的太空歌劇中,要不就是雙方的技術基底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鴻溝,或是巨大的數量差距。

若是像艾西莫夫的經典名作基地系列那樣,作為銀河系人類科學復興種子的基地對上已經衰退了幾百年,連核融合爐都快忘記怎麼作的銀河帝國軍,那麼小型機擊敗大戰艦就是有可能存在的假設…那就像是用魚雷快艇擊沉西班牙大帆船一樣的差距嘛。

倘若是類似文化與科技勢力間的交戰(像是人類殖民星系之間的衝突或內戰),要出現這種場景恐怕是很困難的。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二次大戰期間,輕戰車這門兵器幾乎是被中戰車趕盡殺絕而近乎消失了,即使是戰車大國的蘇聯到了戰爭後期也減少了輕戰車的產量,大約減少到中戰車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國人則是把輕戰車增肥(變得像M24霞飛式那樣,跟三號戰車差不多尺寸了…)以增強戰場生存性。

二次大戰之後戰車的發展脈絡也是走向不可回頭的大型化,蘇聯嘗試兼顧速度與火力的設計路線,結果是在幾次中東戰事裡遭到了無情的痛宰。西方重戰車如百夫長和M60,對抗只有中戰車噸位的T-55簡直輕鬆得像砍瓜切菜。

大體來說武器的發展路子總是如此的,只要路線一安定下來,短時間內也沒有太多戰術的改變,那就一定會朝某種方向「大型化」、「多功能化」、「強化」。

_________________
作家、史家、專家、戰略研究者;都是場面好聽話,

尼特、軍宅、嘴砲、場外亂入廚;方為吾等真面目。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2月 9日, 18:42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1日, 22:23
文章: 449
不過我得說,高你的模組化戰艦很像是在基地掛上不同掛載後出擊的戰機……

同時我真的一直在思考補給艦是否有必要存在,當然如果是遠征他星可能會需要啦,但如果補給艦的加速性能跟不上艦隊的話豈不是拖慢艦隊腳步而已?而若是可以跟上艦隊腳步則為何不乾脆直接把這艘補給艦武裝起來算了?

_________________
室內空調,你是人類的救星、革命的發明、民族的燈塔、文明的長城!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R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談宇宙戰中的大艦巨砲主義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2月 9日, 21:57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4月 7日, 03:36
文章: 235
來自: PSU
「緩慢笨重的戰艦被高速高性能的小型機擊敗」

haha。想起WOT。俺虽然技术废才,不过现在用装备打满的T44单挑干掉个IS3或T29什么的倒也不是没干过。只不过这可都是建立在总算有个能破防的大炮的基础上的,何况T44无论加速还是跑动中射击能力都是挑梢子的。都不要说M3Stuart了,给个扛了48倍径的四号(我是不会去换炮塔了,虽说科技还是研发了。四号就该有四号的样子)想打赢一辆Tiger都是难得要死。再怎么追求轻小,总还有个当前工艺科技的极限问题。现在想想,当年米国战车兵开着M4想拿数量优势淹过虎豹时,那是何等的勇气。

记得《银英》里用战机爆了巡洋舰的某人也是一直贴身埋伏到了对方降下防御罩开火的时候。

啊啊,还有Navyfield。用高速雷击驱逐闷掉对方BB的战例很多人都亲眼见过,包括我。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即使配上一票高阶海员帮忙加速,又由高手操控闪避,一般情况下那驱逐还是会被早早就打沉进了海底。何况战场上再怎么想要闪躲腾挪,那也是人山人海的战场啊……


至于补给舰,哪有强求必须随时跟上队伍的补给舰……补给舰历来就是强调囤积能力为第一的。真宇宙战里,给个发动机,给个脆皮,给两门小炮聊以自慰,剩下的就只管装了东西运呗,这样才能“用最经济的方法”把弹药从仓库和后方运到前线啊。何况,即使不是跨星系的大远征,舰队飘荡在外,人还有机械吃喝拉撒睡需要的无数“日用品”也得靠大号补给舰带来吧?考虑到各种效费比,虽说真花了本钱也确实很有价值,可也总不能个个舰队都像Macross那样直接背个后勤船团在舰队里啊。

即使老米的武库舰,总不能在波斯湾打完四百发巡航导弹后还飘回本土补充吧。还有空母的航空用弹药之类。

_________________
进化中……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52 篇文章 ]  前往頁數 上一頁  1234  下一頁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3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搜尋:
前往 :  
cron
Powered by phpBB © 2000, 2002, 2005, 2007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