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密斯王國展覽館王國的戰車發展史由於北方凍土與地廣人稀的環境使然,王國很早就由卡爾.克盧索發明了農業拖拉機,但是大規模的機械化車輛運用的時間點,卻落後於南方的假想敵聯邦。後世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王國軍方過於自信完成度很高的軍用鐵道系統之結果---但當時的情況究竟是什麼原因也已經不可考了。
可以確定的是,由於本身就有還不錯的工業基礎,所以繼聯邦投入了「地上船」之後,王國很快地也開發出了與之對抗的「戰車」。由於一般國民購買不起私家汽車,王國的重工體系相當仰賴軍方與產業界的訂單,所以與聯邦之間的軍備競賽可說是刺激汽車工業的一股重要推力。
但王國此後對於戰車的定位究竟該怎麼設定,卻始終沒有辦法理出一個頭緒來;而權宜提出的騎兵戰車與步兵戰車之分也主導了王國戰車的開發方向,王國直到戰後才導入了聯邦以大小與重量來區分戰車的概念。
大戰期間的王國各種戰車與裝甲車輛,具備新穎的概念與卓越的性能,因為優良的冶金技術與引擎製造的工藝,王國製的車輛普遍擁有更高的速度和馬力比。而精密光學技術的先進讓王國戰車在射擊準確度上遠遠領先於它們的聯邦對手,在小車體上搭載強大的引擎與主砲也創造了閃電戰的傳說。
但是,王國戰車卻普遍欠缺共通性與生產成本的考量,因為缺乏技術的緣故,一般來說王國廠商慣於以焊接法製造車體,而非聯邦所慣用的一體成形式鑄造法;因此嚴重影響到生產數量之低落與維護成本的高揚。
除此之外,初期過於重視機動力而輕視防護的設計,也連帶導致了大戰中後期的苦戰。可是成本過高和缺乏生產性等問題始終困擾著王國境內的廠商,而且王國國內對於汽車的需求量和購買力都遠不如聯邦,所以其廠商設計製造的車輛載具,經常被使用者批評為「缺乏實用性」。
與聯邦間的大陸戰爭結束後,王國的工業體系也經過一番重整與過渡時期,至今已經蛻變為能生產品質、性能、平衡性都在各國受到一流評價之戰車的狀態了。
戰車展示區王國陸軍要塞突破兵器 SPW-1「犀牛」車長:740cm
車幅:326cm
車高:335cm
全備重量:35.5t
乘員數:18名
動力:威伯斯工廠4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x4
最大出力:200hp/1,120rpm
最大速度:9km/h
續航距離:40km
武裝:57mm砲x1
7.92mmMGx4
裝甲厚度:20~50mm
為了對應聯邦軍的「陸上船」,在909年開發並且制式化的漢密斯王國史上第一輛履帶式戰車。儘管當時並不是命名為戰車而是要塞突破兵器,但仍然被視為王國軍戰車開發史的起始點。
由於是王國第一次嘗試製作戰車,因此有許多從後世看來顯得十分累贅且不必要的設計。因當時的引擎出力不足,威伯斯公爵工廠只好硬著頭皮聯裝了四顆發動機塞在過大的笨重車體上,再加上軍方硬性要求搭載車體主砲,結果是造成了異常龐然的巨大體型。因為突出的車首主砲令人聯想到南方大陸的猛獸,於是便命名為「犀牛」式。
四顆發動機與多砲塔帶來的問題繁多,狹小的車體內要容納大量的官兵進行操縱,不但使得操縱性極端惡劣,生產價格高昂,甚至不時有士官兵在演習中於車內脫水或休克的例子傳出。但是SPW-1仍然在王國軍中服役了長達二十年之久。
王國陸軍騎兵戰車HS-1 「小犬」車長:402cm
車幅:210cm
車高:200cm
全備重量:6.2t
乘員數:2名(車長+駕駛)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藍寶石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90hp/3,600rpm
最大速度:52km/h
續航距離:175km
武裝:7.92mm MGx2
裝甲厚度:9~15mm
漢密斯王國與梅菲斯特帝國合作之下,以「拖拉機」之名,於950年初完成的實驗性輕戰車。由於參與開發計畫的王國歐斯提亞機械製造廠與帝國藍寶石公司方面,都對於戰車的機動力和行駛間穩定性有共通的高規格要求,因此採用了在當時是相當特異的克莉絲蒂路輪承載系統。
在防護力的考量下,全車均未使用铆釘工法,而是使用鋼板焊接而成,造就了有稜有角的直線條構型;除此之外,也因為搭載了車上無線電,使得本車成為第一輛廢除旗語桿與揚聲喇叭的戰車。
雖說由於車體太小,能夠承載的武器僅有7.92mm的機關槍兩挺,速度也未能達到開發當初的理想值,但仍是一輛具備劃時代意義的戰車。在王國方面的後繼車HS-3量產後,仍繼續以訓練用車的角色在軍中服役,也有部份被改造成指揮通信車和自走砲的派生型號。
王國陸軍步兵戰車HS-2「堡壘」式車長:685cm
車幅:325cm
車高:324cm
全備重量:44.5t
乘員數:6名(車長+駕駛+炮手+裝填手+機槍手2名)
動力:歐斯提亞直列式12氣缸液冷式EN-59F2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50hp/2,600rpm
最大速度:28km/h
續航距離:120km
武裝:75mmL24短砲身主砲
20mm機關砲座x2
裝甲厚度:20~85mm
約莫在955年時,王國陸軍對於HS-1在各項測試中的表現十分滿意,並計畫發展真正能夠用於第一線的實戰型戰車,但是卻與合作伙伴的梅菲斯特帝國在路線上產生了莫大的分岐。
雖然說採用多砲塔系統的方針是一致的,但對於實際在戰場上究竟該使用中戰車或重戰車沒有定論,因此最後漢密斯王國退出了與梅菲斯特帝國的戰車共同開發計畫,轉而投向了王聯───在貿易戰爭後積極於軍備更新的另一個希菲爾大國───進行戰車開發的合作。
面對重戰車計畫由於車體過重和引擎出力過低等問題而停滯不前的王聯,漢密斯王國提供了柴油引擎和表面硬化鋼的相關技術,結果成功地突破了現有的技術瓶頸,建造出了重量四十噸級、速度高達28km/h、兩國各自安裝上不同武裝的重戰車姐妹作HS-2/K-1「堡壘」式。在開發當時是性能震驚世界的一流重戰車。
與王聯的K-1最大的差異在於,王國安裝的武器是一門75mm的短管榴彈砲塔和兩座20mm的機關砲座;而王聯版本則是一門152mm榴彈砲和四挺7.62mm重機槍。
雖然說在開發當時王國陸軍對於HS-2的性能非常滿意,但是它的問題在王國軍內部的歷年演習中卻不斷暴露出來。過於複雜的底盤在惡劣地形中往往行駛不久即拋錨故障,多砲塔的結構也導致了HS-2在防禦力上的明顯缺陷:雖然表面上擁有最厚處80mm以上的裝甲、但同樣也有不到20mm厚的許多接合處與弱點。
最重要的是,HS-2的價格無法大量廉價地生產裝備。綜合以上種種原因,再加上與王聯之間的軍事合作產生了不少摩擦,隨著兩國對於戰車開發構想的再度分道揚鑣,也結束了歷史上王國與王聯唯一一次的短暫合作關係。
在那之後、作為對HS-2種種問題的反思,漢密斯王國開始秘密推動HS-3/4這兩款較為輕快、但功能相互彌補搭配的960年代新式國產戰車計畫,某種意義上可說是將HS-2的功能一分為二的思考方向。
大陸戰爭期間,由於HS-2的機動力問題,因此多半怖署在威西尼亞與王國本土境內擔任防禦的任務;但是其戰力並不足以應對966年反攻至威西尼亞的聯邦軍T-3戰車,而陷入了苦戰。從966年底開始,利用HS-2底盤改造而成的HS-2J驅逐戰車,搭載著海軍用的128mm重型高射砲,成為王國在大戰期間穿甲威力最強的一款戰車───然而、由於這型火砲的重量對HS-2而言似乎是過於沉重的負擔,因此最後並未獲得太多戰果。
王國陸軍騎兵戰車 HS-3「狼」車長:512cm
車幅:282cm
車高:233cm
全備重量:14.5t
乘員數:3名(車長+駕駛+炮手)
動力:歐斯提亞直列式12氣缸液冷式EN-59F2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50hp/2,600rpm
最大速度:55km/h
續航距離:225km
武裝:37mm45L短砲身主砲(A型)
50mm75L長砲身主砲(B型)
7.92mm MGx2
裝甲厚度:15~35mm
王國陸軍於958年底,為了搭配先前所開發的HS-2步兵戰車與HS-1機槍戰車,並進一步達到裝甲兵學派所倡導的全機械化部隊之建立,開始進行騎兵戰車與支援戰車的開發工作。
在當時,這兩種戰車分別被定義為ZW(Zugfuhrer Wagen)與BW(Bataillonsfuhrer Wagen)兩個計畫,其目的正如字面上的意義,王國打算把這兩種戰車分別作為小隊長車和大隊長車來運用,噸位分別為十五噸級與三十噸級,主砲等級則是37mm與75mm,這兩個同步進行的開發計畫,其成果就是HS-3和HS-4的誕生。
其中,王國戰車設計師鬼才海因茲.勞格.法蘭克的『輕騎兵計畫』,是整個ZW新戰車開發計畫的核心。
根據海因茲的想法,新型戰車ZW為了追求極致的機動力和近接戰能力,而採用了破天荒的超小型戰車車體,選擇原為步兵用的單管37mm45倍徑戰車防禦炮作為主砲,省卻了開發新主砲的時間與成本。原始設計乘員只需要2人,但由於自動裝彈系統的複雜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才增加一名炮手兼裝彈手,後來證明這是因禍得福的決定。ZW搭載了性能不輸給當代中戰車的歐斯提亞廠制250匹馬力引擎與新型光學照準鏡,以及車載無線電RM-8的大量裝備,而使得它的速度、團隊戰鬥能力和火炮命中率遠高過同時代其他同級車種。
由於當初開發之時只考慮了對機槍與反戰車步槍的防禦力,並未考慮要承受火砲的直擊,ZW計畫車前方裝甲的厚度過於輕薄,為了避免被37mm戰防砲直接貫穿,因此決定把柴油引擎充當裝甲,置於車體前方,利用柴油不易助燃的特點來活用車體空間。
而且ZW計畫戰車的車身十分低矮,車幅也很迷你,從遠處看起來的可視度非常不明顯,但這也導致了車體內的空間狹小,因此對駕駛它的戰車兵身材選拔條件極為嚴苛,也導致了日後裝甲兵們對舒適性和操作性的許多批評聲。
ZW計畫車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陷,因為前置引擎採用水冷裝置,引擎冷卻器的白煙容易遮蔽駕駛與砲手的視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將引擎冷卻水箱移至車身兩側,以導管和引擎相連結,結果在日後導致了更大的防禦問題。
海因茲領導的「輕騎兵計劃」團隊最後在ZW開發計畫中獲選,並且獲得王國陸軍授與HS-3A型的正式量產編號。HS-3於960年初開始量產化,裝備到王國軍各個前重裝騎兵單位,並外銷給王國的盟友與世界各地,並在稍後與聯邦爆發的戰爭中,擔任王國軍開戰初期的主力矛頭,取得亮眼的成績。
在與聯邦軍裝甲部隊的主力T-3中戰車交戰之後,王國軍方不禁訝異於聯邦戰車裝備的75mm主炮的強大貫穿力,相較起來37mm戰車炮支援步兵有餘,拿來反制戰車卻顯得相當無力,除非接近到200碼之內,否則根本無法有效貫穿T-3的正面裝甲。
為了要克服這個問題,更格尼爾火炮研究所開發出了新型的50mm75倍徑長砲身戰車砲,同時也開始著手研製下一代的主力戰車與驅逐戰車。這型新主砲擁有2.5倍於舊主砲的貫穿力,可以在八百公尺距離擊毀聯邦軍的T-3正面。王國軍立刻將此砲改良搭載在HS-3的砲塔上。
裝甲方面,則提出了在車體正面焊接上一層20mm厚的陶瓷鋼,此外將備用之寬履帶以嵌架的方式裝在車體正面,以充作裝甲的變通方法,如此一來HS-3的正面裝甲就相當有80mm厚的等級。
至於長久以來為戰車兵所詬病的側面冷卻水箱與履帶的防護問題,則是以加裝大型的15mm厚合金防彈側裙彌補,以支架的方式連結在履帶與冷卻器外側,將整個側面包覆起來,可以抵擋12.7mm以下口徑武器攻擊,但無法抵禦火砲。
由於當時王國造兵署已經在測試60mm步兵用反戰車火箭,為了預防聯邦軍可能會採取同樣的反制手段,故另外設計了可折疊式的細目鐵絲網安裝在側裙上,可以將火箭彈頭卡住而造成啞彈。綜合上述這些改良,其結果就是中期量產型的HS-3B。
為了解決前線的燃眉之急而開始投入戰線的HS-3B,是為了撐過這一段尚無有效對抗聯邦戰車的手段的過渡期,急就章之下的產物。增加了裝甲與火力,卻也同時犧牲掉了機動性與續航力,炮塔環的設計不良經常導致故障,不過也將對T-3的獵殺距離一口氣拉到八百公尺的範圍內。
HS-3B的引擎出力不足以應付大口徑炮與增加裝甲,而導致性能低落等一連串問題,於966年下旬展開的B+型開發計畫中,歐斯提亞設計局按照王國造兵署的要求與技術提供,在法蘭克領軍的輕騎兵設計小組努力下,在改良型66年式的引擎設計裏提高了50匹馬力的出力,並且特別增強變速齒輪箱與扭力桿的設計,使得加速性與爆發力提高大約15%,彌補了搭載大型主炮引發的問題。
雖然在大戰中後期之後地位遭到了取代,但此型車是在改裝為驅逐戰車和各種輔助車輛之後仍然一直在戰場上活躍直到大戰結束,到終戰時共計有一萬八千輛使用HS-3底盤的各種戰車、自走砲、驅逐戰車、工兵車投入前線。其中約有五千輛遭到擊毀或重創的HS-3被帶回後方維修改裝後又回到前線,實際上在王國軍中服役的數量約為兩萬餘輛次。除此之外也有超過七千輛的HS-3提供給王國的諸附庸國,作為軍事援助計畫的一環,在與聯邦開戰前出售的授權生產型與外銷型,總計也有四千四百輛之譜,是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相當暢銷的產品。
王國陸軍支援戰車HS-4 「射手」車長:595cm
車幅:288cm
車高:266cm
全備重量:28.5t
乘員數:4名(車長+駕駛+炮手+裝填手)
動力:歐斯提亞雙排並列式12氣缸液冷式EN-62E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400hp/3,200rpm
最大速度:60km/h+
續航距離:200km
武裝:75mmL24短砲身主砲(A型)
75mmL43長砲身主砲(B型)
75mmL70長砲身主砲(B2型)
7.92mm MGx2
裝甲厚度:15~80mm
在HS-3型的設計之初,就有計畫要推出一種更大型的支援戰車,由HS-3的小口徑高初速炮來擔當反戰車任務,HS-4來擔當步兵支援任務;這就是958年開始設計的BW計畫。
但由於王國工業能力不足以大量製造步兵支援戰車,加上裝甲兵和騎兵兩方面的反對,因此遲遲無法完成新戰車的開發任務,而停留在紙上設計和鐵皮模型的試驗階段。
當然,這樣的實驗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長期的實驗至少歸結了一個結論:由於相關技術的不足,按漢密斯傳統將戰車引擎前置,就這種大型戰車來說相當麻煩。由於更大、更重的戰車需要更大的引擎,因此駕駛的座位將會變得非常小,而變速箱也無地安置。當然,可以把戰車的車寬拉大一些;但是這又會超過王國火車的車箱寬度,以至於無法用鐵道運輸。因此,不得不妥協,將引驚後置。也因為引擎後置,少了引擎的保護,因此車體前部的裝甲在設計之初就厚達50mm。
一開始的A型車是安裝了短炮身的75mm/L24主炮。這種主炮初速很低,但是使用穿甲彈的話,可以在500m 內擊穿40mm的裝甲。就戰爭之初面對索別瑞爾等國而言,已經是相當足夠的了。HS-4A型一共生產了96輛,都被集中起來編成兩個營:一個戰車訓練營,一個作為陸軍裝甲預備隊。但隨著戰爭的進展,聯邦軍T-3戰車的出現使得王國軍改變了初衷。
雖然進度嚴重落後,但最後仍然趕上962年入侵威西尼亞的戰鬥,與HS-3同時上陣了。
當聯邦軍的T-3出現在戰場上時,王國方面的HS-3雖然在機動性上佔勝勢,但卻很難擊毀T-3厚實的裝甲。HS-3必須要接近到100公尺內,並繞到T-3的側後方才能有效獲得戰果。但是,這種戰果也是以重大的犧牲換來的,王國軍方面勢必要推出更新的戰車來替換HS-3,成為新的主力戰車。因此,原本把預計要做為步兵支援用的HS-4拿來改造,就成為唯一可能的解決方案。
面對聯邦軍的優勢火力,HS-4原本的50mm裝甲是不足夠的。因此正面追加了30mm的裝甲,用焊接或是螺絲釘加裝上去。由於工藝不精,許多戰車的追加裝甲和主體裝甲之間留有一些間隙,但後來實戰中發現這些間隙竟然能夠讓成型裝藥的炮彈減低效能。因此,之後就固定下來,全部都故意留下間隙。
至於火力,也將原本的75mm24倍徑主炮改為43倍徑。但是,用俘獲的T-3車身進行試驗時,又發現43倍徑的主炮難以在500m的距離下貫穿T-3正面,因此又緊急更改為更高膛壓的70倍徑。至此,新的HS-4之中,用43倍徑的就稱為B1型;用70倍徑的就是B2型。
裝甲車展示區王國陸軍偵查越野車 HR-40「金龜蟲」車長:455cm
車幅:185cm
車高:271cm
全備重量:4.0t
乘員數:2名(駕駛員+觀察員兼機槍手)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90hp/3,600rpm
最大速度:94km/h
續航距離:300km
武裝:7.92mmMG(備彈1000發以上)
55L20mm機關砲(3型裝備、備彈90發)
裝甲厚度:5~8mm
王國軍方規劃的偵查部隊共有三種專門的車種───在野外的崎嶇地使 用的師級重型八輪裝甲偵查車、能夠充份適應野戰與市街環境的營級中型六輪裝甲偵查車、以及一般連級單位使用的輕型、短距離用四輪輕型裝甲偵查車。軍方要求這些裝甲偵查車都有裝備無線電,和一挺泛用機槍的自衛火力,並有足以抵擋小口徑槍彈的裝甲。其中、構造最簡單的四輪輕裝甲偵查車計畫因為門檻低,投入競標的設計案也多,反倒意外成為了競爭激烈的項目。
最後,在九五五年十月,歐斯提亞國營工廠的赫立夏(Heriche)設計局HR-40 案獲得了採用,成為軍方採購的勝出者。HR-40採用了8mm厚的表面硬化裝甲,能夠抵擋聯邦制式7.62mmx63步槍彈在一百碼外的射擊,並且搭載了強力的賽車級汽油引擎,使用適合越野行駛的四輪傳動設計,在保有最低限度防禦力的同時也確保了90公里級的高速,以偵查車來說是相當理想的裝備。
由於是三種偵查車輛中最早投產服役的一款,所以也經常被用來替代後兩種大型偵查車數量上的不足。在法蘭妮紛爭中實際投入作戰後,士兵們都抱怨 HR-40在前線易遭13mm的克羅埃斯反戰車槍攻擊而被貫穿,為了要解決此一問題,歐斯提亞國營工廠把HR-40/2型的裝甲改良為14.5mm厚的鑄造鋼甲板,並且提升了引擎出力。由於裝甲加厚了,速度也略為降低到80km,車體重量也增加至4.8噸重。
為了要強化偵查部隊的火力,軍方在後續改良的HR-40/3型上加裝了原本是對空用的55倍徑20mm速射砲砲塔,並且追加了一名專任的砲手。只 是有些偵查單位認為這種改裝反而使得輕巧迷你的HR-40喪失了原有的特質,反而還會吸引敵方的注意,因此繼續使用舊版的HR-40/1型。
除此之外,通信部隊與裝甲部隊也大量使用HR-40作為指揮車、聯絡車與通信車,用途相當廣泛,在王國軍中普遍被使用在前線的各種類型任務上,扮演勞苦功高的重要角色。由於操作門檻低,機動性強火力十足,這也是漢密斯協助其盟友建立裝甲部隊時,最先輸出的先導車型,在世界各地都相當活躍。
王國陸軍重裝甲偵查車 SD-7「狐」車長:588cm
車幅:194cm
車高:228cm
全備重量:5.75t
乘員數:2名(駕駛員+觀察員兼機槍手)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8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90hp/3,600rpm
最大速度:65km/h
續航距離:350km
武裝:7.92mmMG(備彈1000發以上)
55L20mm機關砲(備彈200發)
裝甲厚度:5~8mm
SD-7裝甲偵查車是在九五零年代中期的軍備重整計畫中,與SD-8重裝師級偵查車和HR-40輕越野偵查車同時期開發投產的裝備,可說是扮演著王國陸軍走向機械化的重要里程碑角色。繼HR-40量產配備之後,預訂作為營級配備的野戰重裝甲偵查車SD-7之試作品也出現在王國裝甲兵的發祥地歐斯提亞,並且首度對六輪傳動系統進行了測試。
對於後續的10噸師級重裝甲車將採用的八輪傳動系統來說,六輪多軸傳動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技術突破,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為了要開發這套在當時是舉世罕見的複雜走行裝置,王國陸軍對歐斯提亞國營公司投入了大筆資金,最後終於不負眾望,在九五八年完成了最初的雛形。
SD-7在經過短暫的測試之後就立刻上生產線,並且投入稍後的法蘭妮紛爭之一連串戰鬥中,以吸收王國軍運用裝甲車的經驗。
雖然體積變大了,可是SD-7所使用的裝甲材質和HR-40一樣都是8mm表面硬化裝甲,因此在法蘭妮紛爭的戰鬥中也苦於反戰車槍的射擊。因此,在當年七月之後出廠的SD-7大部份都緊急加裝了2.5mm厚的外掛陶瓷鋼板來增加防禦力,至於翌年後出廠的量產型號大多也都改為使用13.5mm鑄造裝甲,重量大幅上升到7.1噸,也讓路速下降到了約55~60公里弱。
因為SD-7本來就是介於SD-8和HR-40之間的一款過渡性技術實驗車種,因此僅生產了一千餘輛之後,生產線大部份轉作生產更大更重性能更優秀的SD-8重裝甲八輪偵查車,現存的少部份則持續為各單位所沿用,但數量逐漸在激烈的戰鬥中減少,最後逐漸消失。
王國陸軍重裝甲偵查車 SD-8「黃鼠狼」車長:607cm
車幅:234cm*
車高:228cm*
全備重量:12.5t
乘員數:4名(駕駛員+車長+砲手+機槍手)
動力:歐斯提亞V型排列12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210hp/3,600rpm
最大速度:96km/h
續航距離:1000km
武裝:7.92mmMG(備彈2000發)
55L20mm機關砲(備彈250發)
60L50mm戰車砲(/2K型裝備、備彈35發)
30mm4聯裝榴彈發射器x2(煙霧.破片)
裝甲厚度:14.5~35mm
在王國陸軍的三種偵查載具規劃中的最高級車種,設計目的是擔任師級單位的師部直屬長距離偵查車。由於有身負在全師最矛頭推進的責任,在設計之 初就被賦予了強力的裝甲和機動性,分為前、後兩組四輪驅動的八輪系統相當精密複雜,軍方一再對火力和裝甲的追加要求也讓車體越益走向大型化發展,自從開發 計畫提出之後經過五年半的折騰,才終於在九六一年正式完成原型車,以及後續量產服役的準備工作。
在當代的輪型裝甲車中擁有最高等級的性能,不管是不整地的行走、越野、以及靈活度和機動性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具備輕戰車級的裝甲和火力。但是,過於複雜的組件和車體使得價格大幅上揚,生產進度嚴重落後,使得原訂每師配備12台一個偵查中隊的計劃無法順利達成,SD-8也就開始逐漸轉為它用。
雖然數量很少,但是SD-8在各個裝甲師的師屬機動偵查中隊和各獨立戰車大隊中,表現出極為優異的戰場生存率。因為配備了高功率的210匹馬 力級汽油引擎,從停駐狀態到加速為40公里僅需3.5秒的實力,野戰時能夠跑出80公里以上的實際速度,而且就算在積雪的冬天或泥濘的春天都能毫無影響的 正常行駛,在偵查部隊中獲致了極高的評價。
由於車體比HR-40和SD-7更大,SD-8就能搭載更多的物資與功率更強的無線電,能夠在最前線脫離本隊持續活動更長的時間,對於延長王國軍的耳目和情報線而言,有著不可抹滅的重要功績。
王國裝甲兵之父艾立奧特.迪亞士中將,便以親自操縱SD-8穿梭在戰場上指揮而聞名,此車也被不少年輕的王國裝甲兵科將佐視為高級的指揮官用座車,而事實上,經過改裝的SD-8車內容積甚至可以容納司令部人員,作為一個小型的師指揮所。
而得寸進尺的王國軍方,對歐斯提亞國營造兵局提出更為過份的要求,那就是───反戰車。SD-8裝甲車既然身為如此優秀的載台,那有辦法轉用 作驅逐戰車嗎?雖然這個構想遭到了設計小組的一致強烈反對,但是最後還是為SD-8設計了一尊50mm60倍徑主砲,並且配置豬鼻形砲盾的旋轉砲塔,重量 增加了4.2噸,速度也下跌到76公里左右。以SD-8的車身和馬力而言,這是最大限度的容忍載重。
此外,將原本用於觀察敵軍用的10倍率PZF-61F2潛望鏡改裝為射擊用,加記表尺和比例表,並且強化了車體各部的裝甲與結構,經過強行改造成 為戰車驅逐車的此車被命名為SD-8/2J型,也被當作反戰車裝備而送上了戰場。雖然具備相當於中戰車級的火力,但由於仍然是裝甲車的車身,跟戰車正面交 鋒無疑等於送死,許多偵查兵科的官兵直批「浪費」,對於軍部高層為了打敗聯邦投機取巧的作風相當不以為然。
由於SD-8的輕巧和強大火力,空軍也將其納入降下獵兵部隊的制式裝備之一,並且開發了輕量化的降下獵兵版SD-8裝甲車和戰車驅逐車,暫時代替空降戰車開發出來之前的過渡品。
王國陸軍裝甲擲彈車 SD-25「袋狼」 車長:595cm
車幅:212cm
車高:198cm
重量:10.5t
乘員數:2+10名(車長+駕駛兼機槍手+一班的步兵)
動力:歐斯提亞雙排並列式8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68hp/2,500rpm
最大速度:64km/h
續航距離:400km
武裝:7.92mm車頂機槍/下車機槍MG60 Raven x2(備彈2000發)
裝甲厚度:10~25mm
裝甲步兵學派的領導者卡爾.歐普少將主張:在上一個世紀的戰爭中,步兵戰術的演進陷入停頓的最主要障礙,在於缺乏對槍砲的防禦力、能夠突破道 路線規範的越野機動力、以及攜帶重武裝長距離前進的能力。所以他認為,只要能夠開發出一種能夠抵抗小口徑武器的射擊、並且取代騾馬拖曳火砲,代替步兵戰 車,與步兵協同作戰的萬能裝甲車,將有助於提升新世紀步兵的價值與地位。在王國軍裝甲步兵學派大力鼓吹下,基於提升步兵的機動力,火力與續戰能力為目標,王國在950年代末期,開始研發次期主力裝甲車計畫「Grenadier Wagen」。
但在歐普少將構想中的全履帶車構想,本身就會使得編組機械化部隊的成本大幅上揚,而王國當時的經濟狀況非常拮据,使得GW計畫陷入了隨時都有 可能被冷凍掉的險況。在歐斯提亞設計局的提案下,決定將GW計畫重新定義為半履帶的輕裝甲步兵輸送車,並且開發出完成度極高的樣車SD-24,及時化解了 危機。因為SD-24的尺寸只能搭載四名步兵與兩名乘員,因此在稍後以SD-24的設計為基礎,將車體拉長、搭載強力的新型引擎,也就是真正量產型的SD -25誕生。
作為一輛早期的多用途裝甲車而言,SD-25發揮了前所未有的效能,裝備足以抵抗大部份小口徑步兵輕武器攻擊的裝甲,對12.7mm口徑以下的輕武器免疫,同時又能以六十公里的高速連續行進四百公里以上,同時還可拖曳5噸以下的火炮或裝備,讓步兵一舉躍升為同時具有攻守機動能力的全方位兵種,可說 是徹底改寫了過去陸上戰的模式。同時,王國軍步兵班的編制也因為SD-25的出現而有了相當程度的變革,由原本的十四人制(三個四人伍與士官兩名)改為現行的十二人制(兩個下車戰鬥伍)。
SD-25雖然是作為輸送步兵到前線的裝甲車而誕生,但是作為指揮車、砲兵觀測車、牽引車、偵查車、傷員與物資的輸送、協助步兵攻克強固據點、蹴 散敵軍步兵單位等等的多功能,而且又能在路況極為惡劣的野外不整地上行動,將補給線延伸至卡車到不了的地方,在王國軍陣中沒有任何一款其他車輛能夠取代, 因此被王國軍裝甲兵與擲彈兵部隊親暱的稱為「小女孩」。
輔助車輛展示區王國陸軍半履帶重牽引車 SD-10車長:685cm
車幅:235cm
車高:262cm
全備重量:11.5t
乘員數:1+11名(駕駛員+乘客11名)
動力:歐斯提亞雙排並列式8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168hp/2,500rpm
最大速度:50km/h+
續航距離:200~300km
武裝:無
裝甲厚度:8mm
由於火砲與裝備的重型化,王國陸軍為克服此一困擾提出開發要目,在957年由歐斯提亞製造局開發完成的重型牽引車,適用於拖拉超過10噸級以上的重砲與拖車等器材,本身僅有輕裝甲防禦。因機動性強和越野力優秀而廣受好評。
在大戰中後期王國軍苦於聯邦的戰鬥轟炸機,軍方於是嘗試把20mm四聯裝機關砲加上防盾後裝在車上充作防空自走砲的改良款,卻被官兵一致批評為「對空防禦毫無用途的垃圾」。但是對於該型車在據點防衛與村落攻略中,所展現的旺盛對軟目標火力則為王國步兵們所推崇。
王國在戰前向海外出口150mm以上口徑的重火砲時,通常也會隨砲贈送該種牽引車,因此在央國、德列塔尼亞、格里琛與阿底亞等地都能看見它的活躍。
王國陸軍重型摩托車 Zündapp KS750「春達普」 全備重量:0.2t
乘員數:2名(駕駛+邊車)
動力:歐斯提亞直列式4氣缸液冷式ZDP-61Q汽油發動機、排氣量751cc
最大出力:30hp/4,200rpm
最大速度:95km/h
續航距離:350km
武裝:7.92mmMGx1、其他輕武器
九五四年初,王國陸軍由於在進行機械化改造的軍務革新初期各種泛用車輛的數量不足,王國軍方並不打算另外花費資金去研發這類車輛───因此便考慮引進民間的重型摩托車,來暫時填補半機械化狀態過渡期的空缺。
軍方對於這型車的定義和需求是模稜兩可,不論有幾個輪子,馬力多少,運量多大,要求僅限於「能進行偵查、聯絡、輸送的輕車輛,造價越便宜越好,油耗越少越好」。結果,由春達普公司推出的KS750重型機車搭配側掛邊車的改版,贏得了軍方的青睞,隨即開始大量採購和授權生產,在戰前共生產及徵用了45000輛以上。
原本KS750只是預定作為過渡期的暫時替代車種,但由於王國軍各型四輪傳動小車的產量嚴重低落,而且擴軍的腳步和規模都過於急促,裝備顯得永遠都不夠。於是KS750重型機車就一肩扛起了王國軍基層的所有雜事───從偵查、武裝巡邏、傳令、聯絡、送信和人員移送等等,KS750幾乎無所不包。
而駕駛KS750的騎士們也儼然形成了王國軍中的另一種特殊階級;他們之中有少部份是擁有私人座車的高級軍官與貴族,其他絕大部份是前騎兵或工業都市出身的子弟,他們自傲的稱呼自己為「輕騎兵(Hussar)」,並且手工修改調整自己的愛車,彼此間還經常交換心得。這些工業時代的騎士被友軍士兵視為可靠的幫手與捎來好消息的信使,同時也是瀟灑頑皮的象徵,聯邦士兵也幾乎認定這型掛邊車的重型摩托車為「邪惡王國」的象徵,KS750也成為了聯邦將士爭先恐後都想俘虜一台的紀念品。
王國陸軍半履帶摩托車 KKR「機械騾」車長:300cm
車幅:100cm*
車高:120cm*
全備重量:1.2t
乘員數:1+2名(駕駛員+乘客2名)
動力:威伯斯V型排列4氣缸液冷式汽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40hp/3,400rpm
最大速度:70km/h+
續航距離:300km
武裝:無
裝甲厚度:無
KKR半履帶牽引機車,是由於王國軍山地獵兵向威伯斯公司訂製一款可以拖動戰防砲與彈藥的輕型牽引車而誕生的。據說是因為桶車和水陸兩用車無法滿足軍方的要求,於是威伯斯工廠的技師們以托蘭德生產的小型農耕機牽引車為藍本進行小型化與高性能化的修改,於是誕生了KKR「機械騾」。
缺乏重車輛與火器的空軍降下獵兵,於九六七年二月率先引進此型車納入制式配備。在那之後,三軍才開始陸續採用。擁有與卡車同級的牽引力和更強的越野力,受到王國軍官兵相當不錯的評價。
王國陸軍一噸半輕型卡車LKW 「老騾子」車長:610cm
車幅:225cm
車高:235cm
全備重量:1.5/4t
乘員數:1+11名(車長+乘客)
動力:威伯斯V型排列12氣缸液冷式柴油發動機
最大出力:75hp/3,200rpm
最大速度:90km/h (道路)
續航距離:300km
武裝:無
裝甲厚度:無
在954年時,被王國陸軍制式採用,用以取代舊型汽油引擎卡車的卡車。穆勒汽車公司的「騾子」卡車的本來是為民間貨運市場設計的型號,但因為可靠耐用、構造堅實而且價格便宜,所以在換裝柴油發動機之後,成為支撐起王國陸軍摩托化步兵單位與後勤系統不可或缺的要角。
隨著戰局的演變,穆勒汽車公司也順應軍方的要求,以LKW的成功基礎陸續發展出三噸級的中型卡車、十噸級的半履帶牽引車、二十噸級的重型拖車等等次型號。
雖說對於王國軍來說卡車的數目永遠不嫌夠,而且相較起聯邦的兩噸半卡車而言有著零件過多、保養需求高、載重量也不是很夠等問題,但是穆勒公司製的「老騾子」LKW卡車,仍在大戰期間與戰後的重建上擔負起極為重要的角色。